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它包括兩塊正對且平行的頂板和底板,頂板底面設有支撐板,支撐板與頂板垂直,支撐板上端面與頂板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頂面固定連接,支撐板一側連接支撐連接板,另一側連接加強板,支撐連接板與頂板垂直,支撐連接板上端面與頂板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頂面固定連接,加強板與頂板垂直,加強板上端面與頂板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頂面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以兩段與千斤頂設計行程等高的型鋼為骨架,連接板和加強板為輔件,共同焊接而成,各鋼支墊間的上下連接及水平連接采用帶孔的連接板和螺栓共同實現。具有適用性好、結構簡單、制造精度高、操作性好、經濟性好、應用前景好的優點。
【專利說明】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橋梁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
技術背景
[0002]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一些在用橋梁由于橋面高度不能滿足使用的要求,有必要進行抬升改造。常用的抬升技術為液壓頂升技術,而基于計算機控制的液壓同步頂升技術(“液壓提升千斤頂集群、計算機控制同步”)是目前國際先進的工程技術,一般用于較大高度和同步性要求較高的頂升工程,為實現大高度的高要求頂升,一般需要采用臨時支墊協助實現多次分級頂升,而現有的臨時支墊難以確保頂升過程的同步性,不能有效減少臨時支墊接高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和非彈性壓縮量,導致頂升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該結構的鋼支墊結構穩定,能有效減少接高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和非彈性壓縮量,保證頂升安全。
[0004]為實現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兩塊正對且平行的頂板和底板,頂板底面設有支撐板,支撐板與頂板垂直,支撐板的上端面與頂板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頂面固定連接,支撐板的一側連接有支撐連接板,另一側連接有加強板,支撐連接板與頂板垂直,支撐連接板的上端面與頂板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頂面固定連接,加強板與頂板垂直,加強板的上端面與頂板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頂面固定連接。
[0005]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板包括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設置于頂板底面的兩側,且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平行。
[0006]進一步地,所述支撐連接板有兩塊,設置于頂板底面的兩側,支撐連接板的一側端面與第一支撐板固定連接,另一側端面與第二支撐板固定連接。
[0007]進一步地,所述支撐連接板與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垂直。
[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板的兩側分別連接有一塊加強板,所述第二支撐板的兩側也分別連接有一塊加強板。
[0009]進一步地,所述加強板與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垂直,且第一支撐板兩側加強板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支撐板的長度,第二支撐板兩側加強板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支撐板的長度。
[0010]更進一步地,所述頂板的四個轉角處開有螺栓孔,所述底板的四個轉角處也開有與頂板相同的螺栓孔,上下兩個相對的螺栓孔的中心線位于同一直線上。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具有適用性好、結構簡單、制作精度好、操作性好、經濟性好、應用前景好等優點。
[0012]適用性好: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及其組合、周轉適用于任何頂升高度超過一個千斤頂設計行程的橋梁頂升工程;既適用于現場加工制作,也適應于工廠內加工制作。[0013]結構簡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僅由標準型鋼段和鋼板的焊接連接成,標準且對稱,僅需在翼緣上開設高強螺栓連接孔即可。
[0014]制作精度好: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由兩段標準型鋼段作為骨架加工而成,標準型鋼段可確保所有加工的鋼墊盒高度一致,上下表面平整,焊接變形較小。
[0015]操作性好:該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的自重可控制在25kg以內,適應于人工搬運;各鋼墊盒連接及組合使用工藝簡單,普通勞動力均可勝任,具有較好的操作性。
[0016]經濟性好:①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是采用普通加工工藝及普通型材制作而成,組裝和加工簡單,制作成本較低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使用工藝簡單,和千斤頂的頂升工藝相適應,大大減少了使用機械搬運較重鋼支墊和混凝土支墊的費用;③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可組合使用及多次周轉使用,較好地適應了各種頂升工程,存在非常大的經濟效益。
[0017]應用前景好: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除用于橋梁頂升工程,也可用于橋梁更換支座及提升結構的保護,還可用于其他物體的臨時支撐。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鋼支墊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A-A的剖視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B-B的剖視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多個鋼支墊組合使用承受載荷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兩個鋼支墊組合使用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C-C的剖視圖;
[0024]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四個鋼支墊組合使用的結構示意圖;
[0025]其中,I一頂板,2—底板,3—第一支撐板,4一第二支撐板,5—支撐連接板,6—加強板,7—螺栓孔,8—螺栓,9一頂部傳力鋼板,10—底部傳力鋼板,11 一承壓載荷,12—鋼墊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
[0027]如圖1?3所示的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它包括兩塊正對且平行的頂板I和底板2,頂板I底面設有支撐板,支撐板與頂板I垂直,支撐板的上端面與頂板I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2頂面固定連接,支撐板的一側連接有支撐連接板5,另一側連接有加強板6,支撐連接板5與頂板I垂直,支撐連接板5的上端面與頂板I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2頂面固定連接,加強板6與頂板I垂直,加強板6的上端面與頂板I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2頂面固定連接。
[0028]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支撐板包括第一支撐板3和第二支撐板4,第一支撐板3和第二支撐板4設置于頂板I底面的兩側,且第一支撐板3與第二支撐板4平行。兩側支撐板相互平行,且與頂板I垂直,保證了鋼支墊受到承壓載荷11壓迫時,結構穩定。
[0029]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支撐連接板5有兩塊,設置于頂板I底面的兩側,支撐連接板5的一側端面與第一支撐板3固定連接,另一側端面與第二支撐板4固定連接。支撐連接板5與第一支撐板3和第二支撐板4垂直。支撐連接板5保證了支撐板之間空間的整體強度,進一步保證了結構穩定。
[0030]上述技術方案中,所所述第一支撐板3的兩側分別連接有一塊加強板6,所述第二支撐板4的兩側也分別連接有一塊加強板6。加強板6與第一支撐板3和第二支撐板4垂直,且第一支撐板3兩側加強板6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支撐板3的長度,第二支撐板4兩側加強板6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支撐板4的長度。通過加強板6的結構,保證了鋼支墊的兩側結構穩定,進一步保證鋼支墊受到承壓載荷11時的結構穩定。
[0031]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頂板I的四個轉角處開有螺栓孔7,所述底板2的四個轉角處也開有與頂板I相同的螺栓孔7,上下兩個相對的螺栓孔7的中心線位于同一直線上。上下鋼支墊之間可通過螺栓8與螺栓孔7的配合固定,保證連接的穩定,同時,位于同一平面上的鋼支墊之間也可通過鋼墊連接板12,螺栓孔7與螺栓8相互連接,組合多樣,穩定可靠。
[0032]本實用新型的使用過程是:如圖4所示,多個鋼支墊豎直疊加,上下兩個鋼支墊之間通過螺栓孔7與螺栓8的配合,相互固定,在底層的鋼支墊的底板2的底面焊接一塊底部傳力鋼板10,將整體結構固定于頂升支撐上。在頂層的鋼支墊頂板I的頂面上放置一塊頂部傳力鋼板9,并作用于頂升梁體或分配梁上。當橋梁頂升一個行程時,將頂層的頂部傳力鋼板9抽出,加高一個鋼支墊后,再將頂部傳力鋼板9放回頂部鋼支墊頂板I的頂面上,繼續頂升。重復操作,完成梁體的大高度頂升。如圖5?7所示,如果承壓載荷11較大,在同一平面上可通過鋼墊連接板12連接多個鋼支墊,在豎直方向上的固定結構不變,由于增大了單層鋼支墊的面積,整體結構能承受的承壓載荷11的強度也可相應增大。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是以兩段與千斤頂設計行程等高的型鋼段為骨架,兩塊支撐連接板5和四塊加強板6為輔件,共同焊接而成的輕便標準鋼結構。多個鋼支墊之間可通過疊合及組合方式應用于橋梁大高度頂升工程,各鋼支墊之間的上下連接及水平連接采用帶螺栓孔7的鋼墊連接板12和螺栓8共同實現。本裝置具有適應性好、結構簡單、制作精度好、操作性好、經濟性好、應用前景好等技術特點。鋼支墊的組合多樣,適用于各種頂升機構,且單個鋼支墊的質量較小,適合人工搬運,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市場應用前景較好。
[003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兩塊正對且平行的頂板(I)和底板(2),頂板(I)底面設有支撐板,支撐板與頂板(I)垂直,支撐板的上端面與頂板(I)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2)頂面固定連接,支撐板的一側連接有支撐連接板(5),另一側連接有加強板(6 ),支撐連接板(5 )與頂板(I)垂直,支撐連接板(5 )的上端面與頂板(I)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2)頂面固定連接,加強板(6)與頂板(I)垂直,加強板(6)的上端面與頂板(I)底面固定連接,下端面與底板(2)頂面固定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包括第一支撐板(3)和第二支撐板(4),第一支撐板(3)和第二支撐板(4)設置于頂板(I)底面的兩側,且第一支撐板(3 )與第二支撐板(4 )平行。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連接板(5)有兩塊,設置于頂板(I)底面的兩側,支撐連接板(5)的一側端面與第一支撐板(3)固定連接,另一側端面與第二支撐板(4)固定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連接板(5)與第一支撐板(3)和第二支撐板(4)垂直。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板(3)的兩側分別連接有一塊加強板(6),所述第二支撐板(4)的兩側也分別連接有一塊加強板(6 )。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板(6)與第一支撐板(3)和第二支撐板(4)垂直,且第一支撐板(3)兩側加強板(6)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支撐板(3)的長度,第二支撐板(4)兩側加強板(6)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支撐板(4)的長度。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橋梁頂升標準鋼支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板(I)的四個轉角處開有螺栓孔(7),所述底板(2)的四個轉角處也開有與頂板(I)相同的螺栓孔(7),上下兩個相對的螺栓孔(7)的中心線位于同一直線上。
【文檔編號】E01D22/00GK203440760SQ201320407412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9日
【發明者】王蔚, 朱慈祥, 李少芳, 吳俊明, 陳新林, 許鑫 申請人:武漢二航路橋特種工程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