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腳手一體裝置預裝在鋼內模內;將鋼內模吊裝在上塔柱內室的待澆注節段,使合攏的腳手一體裝置支承在鋼錨梁上,腳手一體裝置上安裝腳手板;打開腳手一體裝置使其與鋼錨梁分離;起吊鋼內模;重復步驟b至d。本發明通過開合式設計的腳手一體裝置預裝在鋼內模上,在提升時將腳手一體裝置打開,定位并需安裝腳手板時將其合攏并支承在鋼錨梁上,避免了索塔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施工時在內室進行大量預埋件埋設的工作,省去了索塔上塔柱施工后內室修補問題,避免了大量人力和時間的消耗,其具有安全、方便、快捷的特點。本發明適用于橋梁高空施工。
【專利說明】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橋梁高空施工領域,特別是一種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交通路網的日益擴大,大型斜拉橋層出不窮。對于斜拉橋而言,斜拉索的塔端錨固技術也在變化發展,如鋼錨箱錨固體系、鋼錨梁錨固體系等,但不論采用鋼錨箱錨固體系還是采用鋼錨梁錨固體系的塔端錨固方式,上塔柱的鋼錨梁錨固區段施工內箱一直存在操作空間狹小、無法采用液壓爬模施工的困難,而采用常規的鋼管腳手架模板體系施工又費工費時,且不安全。
[0003]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的常規方法主要有兩種。
[0004]第一種方法為分級搭設鋼管腳手架后施工。即利用預先在上塔柱前一節段混凝土側面預埋的預埋件,焊接型鋼分配梁(另一端擱置鋼錨梁頂板上作為支點受力),搭設施工平臺并鋪設腳手板,再在其上搭設鋼管腳手架,驗收合格后,接著進行鋼筋安裝并預埋后一節段的鋼管腳手架施工平臺預埋件,再進行模板安裝和混凝土澆筑施工。待混凝土強度達到拆模強度后,拆除模板,安裝后一節段的施工平臺和鋼管腳手架,同時完成前一節段鋼管腳手架和平臺的拆除,再進行下一節段的鋼筋、模板及混凝土等施工,如此循環,完成上塔柱施工。
[0005]該方法具有以下缺點:
I)每節段鋼筋安裝需在每節段的施工平臺和鋼管腳手架安裝完成后才能施工,工序間隙時間長,工期相對滯后。
[0006]2)每節段施工前必須提前安裝鋼錨梁結構,使上塔柱施工時的空間嚴重受限,因此每節段的施工平臺和鋼管腳手架的安裝及拆除困難。
[0007]3)每節段的施工平臺和鋼管腳手架的安裝及拆除需要消耗較多的人力和時間,且吊裝次數多、安全防護措施需同步來回拆裝,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0008]4)每節段的施工平臺和鋼管腳手架施工需檢查每個預埋件與平臺型鋼分配梁之間的焊縫、鋼管腳手架的剪刀撐、安全防護措施等多個項目,檢查人員工作量較大。
[0009]5)需在上塔柱每一節段上埋設施工平臺預埋件,既浪費材料,又影響索塔上塔柱內室混凝土外觀,且將來處理也需要花大力氣。
[0010]第二種方法為通長搭設鋼管腳手架后施工。即在索塔上橫梁頂蓋混凝土面上搭設腳管腿手架(附墻分級附在各層鋼錨梁上),接著進行上塔柱前一節段的鋼筋安裝,再進行模板安裝和混凝土澆筑施工,等強度過程中接高鋼管腳手架,進行上塔柱前一節段混凝土頂面的鑿毛,進行上塔柱后一節段的鋼筋安裝,拆除前一節段的模板并清理修整,安裝后一節段模板,再次澆筑后一節段混凝土,如此循環,完成上塔柱施工。
[0011 ] 這種方法的缺點是:
I)每節段施工前必須提前安裝鋼錨梁結構,使上塔柱施工時的空間嚴重受限,因此每節段鋼管腳手架的安裝困難以及最后的拆除工作困難。
[0012]2)通長鋼管腳手架多次安裝(每次增加一個安裝高度)需要消耗較多的人力和時間,且吊裝次數多、安全防護措施需同步來回安裝,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0013]3)通長搭設的鋼管腳手架需檢查剪刀撐、安全防護措施等多個項目,檢查人員工作量較大。
[0014]4)通長搭設的鋼管腳手架必須設置多層附墻件,靠鋼錨梁側的附墻件設置時需要在鋼錨梁設置焊點,靠塔柱混凝土側的附墻件設置時需要提前預埋預埋件,并用型鋼焊接,既浪費材料,又影響索塔上塔柱內室混凝土外觀,且將來處理也需要花大力氣。
【發明內容】
[0015]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方便的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
[0016]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可打開和合攏的腳手一體裝置預裝在鋼內模內;
b.將鋼內模吊裝在上塔柱內室的待澆注節段,使合攏的腳手一體裝置支承在鋼錨梁上,腳手一體裝置上安裝腳手板;
c.打開腳手一體裝置使其與鋼錨梁分離;
d.起吊鋼內模;
e.重復步驟b至d。
[0017]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鋼內模包括相互平行且相互分離的兩塊,所述腳手一體裝置包括兩個相對的活動支承,所述兩活動支承的背對端分別樞接在兩塊鋼內模上,相對端可拆裝的連接。
[0018]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b中,旋轉兩活動支承使兩者合攏并呈橫梁狀,利用螺栓和連接板將兩活動支承連接成整體。
[0019]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c中,將兩活動支承拆分并各自繞樞轉軸旋轉,使活動支承與鋼錨梁分離。
[0020]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d中,依次起吊各鋼內模。
[0021]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塔吊拴鉤在單塊的鋼內模上,旋轉活動支承使其與鋼錨梁分離,塔吊提升鋼內模到位后,旋轉活動支承并使其支承在上方相應的鋼錨梁頂面,鋼內模與外側液壓爬模已經爬行到位的模板通過拉桿連接,鋼內模頂部同時使用導鏈栓掛在勁性骨架上。
[002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通過開合式設計的腳手一體裝置預裝在鋼內模上,在提升時將腳手一體裝置打開,定位并需安裝腳手板時將其合攏并支承在鋼錨梁上,避免了索塔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施工時在內室進行大量預埋件埋設的工作,省去了索塔上塔柱施工后內室修補問題,也不存在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內分級搭設施工平臺及鋼管腳手架、通長搭設鋼管腳手架的困難,且沒有鋼管腳手架工程拆除危險,避免了大量人力和時間的消耗,其具有安全、方便、快捷的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24]圖1是本發明鋼內模及腳手一體裝置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鋼內模及腳手一體裝置的立面示意圖;
圖3是活動支承分離后的示意圖;
圖4是鋼內模提升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首先是進行鋼內模及腳手一體裝置的設計,如圖1和圖2所示。
[0026](I)根據索塔內箱的輪廓尺寸,按照常規方式制作鋼內模1,同時按相應空間設置鋼排架5,鋼排架5焊裝在鋼內模I背楞上并沿鋼內模I的高度方向設置,在豎直方向用型鋼再聯成一個整體,方便人員站立施工,保證鋼排架5邊與鋼錨梁6的適當間隙,以便于鋼內豐吳I的拆除和提升。
[0027](2)根據上塔柱錨固區段鋼錨梁6的布置層距和索塔的澆筑分節,設計出活動支承2在鋼內模I上的相應位置,包括活動支承2的數量和活動支承2支座的布置間距,以保證在上塔柱錨固區段內每個節段施工時都有活動支承2在起到支承點作用。
[0028](3)活動支承2與鋼內模I的鋼排架5整體之間采用樞轉連接,同時鋼內模I主體骨架的豎管上設有樞接耳4,活動支承2樞接在樞接耳4上。樞接耳4設置在豎管上可有效防止樞接處變形和撕裂。兩塊鋼內模I沿高度方向設有若干樞接耳4,且各鋼內模I的樞接耳4相互對稱。同一鋼內模I上多個樞接耳4的設置能夠保證活動支承2有更多的安裝位,方便活動支承2的調整。
[0029](4)鋼內模I上的活動支承2采用開、合式設計,即上塔柱內室兩側的活動支承2在安裝到位后,需通過螺栓和連接板3連接成一個整體,提高結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當需要拆除時,將螺栓和連接板3拆卸,并旋轉活動支承2。
[0030]本實施例的施工方法如下:
1、鋼內模I及腳手一體裝置在現場拼裝成整體,主要是先將鋼內模I組裝成整體,然后將活動支承2樞轉連接在鋼內模I的鋼排架5上。
[0031]2、使用塔吊整體吊裝一側的鋼內模I進入上塔柱內室,同時采取旋轉活動支承2使其支承在鋼錨梁6上、鋼內模I與外側液壓爬模模板7用拉桿8連接、用導鏈將鋼內模I栓捆在勁性骨架上等三種保險措施。待另一側鋼內模I吊裝到位后,立即旋轉兩側活動支承2并進行螺栓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結構,然后在活動支承2上面鋪腳手板,形成施工作業
T D O
[0032]3、調整模板,緊固鋼內模I與外側液壓爬模模板7之間的拉桿螺帽,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等強養護,塔柱節段混凝土頂面鑿毛;然后進行下一節段塔柱的鋼錨梁安裝、勁性骨架安裝、鋼筋安裝等作業。
[0033]4、解除鋼內模I與外側液壓爬模模板7之間的拉桿螺帽,外側液壓爬模自行爬升就位,調整外側液壓爬模模板7在下一節段就位,施工人員站在塔柱內室的鋼錨梁6頂面上,將各層作業平臺上的腳手板轉移到鄰近鋼錨梁6或鋼排架5上面,將兩側的鋼內模I頂部分別用導鏈拴掛住,再將活動支承2間連接螺栓解除,旋轉單側活動支承2,使活動支承2旋到與鋼錨梁6分離,避免鋼內模I提升時活動支承2與鋼錨梁6抵觸,如圖3所示。
[0034]5、塔吊拴掛單側的鋼內模I頂部,檢查活動支承2狀態,確保鋼內模I提升時不會與索塔鋼錨梁6等抵觸,檢查無誤后,塔吊整體提升鋼內模I至后一節段位置,旋開單側活動支承2使之支承在鋼錨梁6上,安裝單側鋼內模I與外側液壓爬模模板7之間的拉桿螺帽,鋼內模I上部用導鏈拴在塔柱勁性骨架上,同樣方法吊裝另一側的鋼內模1,調整后連接活動支承2間連接螺栓,分層安裝腳手平臺,緊固鋼內模I與外側液壓爬模模板7之間的拉桿螺帽,澆筑后一節段混凝土,進入循環施工,如圖4所示。
[0035]6、索塔封頂前,將鋼內模I連同活動支承2用塔吊起吊拆除出來。
[0036]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將可打開和合攏的腳手一體裝置預裝在鋼內模內; 將鋼內模吊裝在上塔柱內室的待澆注節段,使合攏的腳手一體裝置支承在鋼錨b.梁上,腳手一體裝置上安裝腳手板; c.打開腳手一體裝置使其與鋼錨梁分離; d.起吊鋼內模; e.重復步驟b至d。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鋼內模包括相互平行且相互分離的兩塊,所述腳手一體裝置包括兩個相對的活動支承,所述兩活動支承的背對端分別樞接在兩塊鋼內模上,相對端可拆裝的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中,旋轉兩活動支承使兩者合攏并呈橫梁狀,利用螺栓和連接板將兩活動支承連接成整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將兩活動支承拆分并各自繞樞轉軸旋轉,使活動支承與鋼錨梁分離。
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d中,依次起吊各鋼內模。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斜拉橋上塔柱鋼錨梁錨固區段小空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塔吊拴鉤在單塊的鋼內模上,旋轉活動支承使其與鋼錨梁分離,塔吊提升鋼內模到位后,旋轉活動支承并使其支承在上方相應的鋼錨梁頂面,鋼內模與外側液壓爬模已經爬行到位的模板通過拉桿連接,鋼內模頂部同時使用導鏈栓掛在勁性骨架上。
【文檔編號】E01D21/00GK104343086SQ201410587438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7日
【發明者】周文, 馮朝軍, 王保, 顏暢, 郭磊, 郭俊雅, 繆晨輝, 賀清華, 趙陽 申請人:中鐵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橋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