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立體菱形立交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立體菱形立交橋,包括十字交叉的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所述橫向主干道包括A車道和B車道,所述縱向次干道包括C車道和D車道,其中所述橫向主干道位于所述縱向次干道的上方,所述B車道與所述C車道和所述D車道之間分別連接有第一左轉彎道和第一右轉彎道,以及所述A車道與所述C車道和所述D車道之間分別連接有第二左轉彎道和第二右轉彎道,且D車道與A車道和B車道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三左轉彎道5和第三右轉彎道6,C車道與A車道和B車道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四左轉彎道7和第四右轉彎道8,本實用新型實現了高架路與地面路的無障礙互通立交,解決了高架路與地面路立交隔絕通行,高架路暢通而地面路擁堵的難題。
【專利說明】—種立體菱形立交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立交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立體菱形立交橋。
【背景技術】
[0002]當前,一些立交橋,有的結構雖簡單,但功能不全,通行能力差;或者功能完整,但結構復雜,往往為求全其功能,出現不符合交通習慣的結構設計,甚至讓人感覺上橋如走迷古口 ο
[0003]一些主干道高架路,雖然可實現高速暢通,但與其交叉的次干道地面路卻仍然擁堵,而且難以實現互通立交。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技術問題,從而提供一種無障礙互通立交的立體菱形立交橋。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立體菱形立交橋,包括十字交叉的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所述橫向主干道包括A車道和B車道,所述縱向次干道包括C車道和D車道,其中所述橫向主干道位于所述縱向次干道的上方,所述B車道與所述C車道和所述D車道之間分別連接有第一左轉彎道和第一右轉彎道,所述第一左轉彎道沿所述B車道的入口處傾斜向下至鄰近所述C車道出口,所述第一右轉彎道沿所述B車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鄰近所述B車道的出口處左轉與所述D車道相連接;以及所述A車道與所述C車道和所述D車道之間分別連接有第二左轉彎道和第二右轉彎道,所述第二右轉彎道沿所述A車道的入口處傾斜向下至鄰近所述D車道出口,所述第二左轉彎道沿所述A車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鄰近所述A車道的出口處左轉與所述C車道相連接,
[0007]且所述D車道與所述A車道和B車道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三左轉彎道和第三右轉彎道,所述第三左轉彎道鄰近所述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的十字交匯處,并向上延伸至鄰近所述A車道的入口,所述第三右轉彎道沿所述D車道的入口處向上延伸至鄰近所述B車道出口 ;所述C車道與所述A車道和B車道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四左轉彎道和第四右轉彎道,所述第四左轉彎道鄰近所述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的十字交匯處,并向上延伸至鄰近所述B車道入口,所述第四右轉彎道沿所述C車道的入口處向上延伸至鄰近A車道出□。
[0008]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左轉彎道與所述A車道、所述第四左轉彎道與所述B車道之間設有調頭小彎道。
[0009]進一步地,還包括對稱分布在所述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之間兩非機動車道。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將立交橋和轉盤原理相結合,將主干道左轉彎道設計成一條平行道和斜坡道有機結合的“立體彎道”,兩條“立體彎道”圍成一個主干道方向為長對角線、次干道方向為短對角線的“立體菱形”,與主干道和次干道四條右轉彎道圍成的“立體菱形”彼此相對獨立,又環環相套,形成“回”字形雙“立體菱形”。實現了高架路與地面路的無障礙互通立交,徹底解決了高架路與地面路立交隔絕通行,高架路暢通而地面路擁堵的難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菱形立交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0014]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于:1)、設計原理上將立交橋和轉盤的優勢結合,將主干道左轉彎道設計成平行道和斜坡道有機結合的“立體彎道”,與次干道過中心交匯位置以后右轉“斜坡道”的有機組合,避免了左轉彎道在十字路口中央交叉。
[0015]2)、主干道和次干道四條右轉彎道、兩個主干道左轉彎道圍成的“立體菱形”,環環相套,形成“回”字形雙“立體菱形”,提供了道路交匯空間,實現了快速直行道在最佳空間通行。
[0016]3)、通過“回”字形雙“立體菱形”與次干道左轉彎道“斜坡道”的有機組合,實現高架路與地面路的無障礙互通立交。
[0017]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菱形立交橋,包括十字交叉的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橫向主干道包括A車道和B車道,縱向次干道包括C車道和D車道,其中橫向主干道位于縱向次干道的上方,B車道與C車道和D車道之間分別連接有第一左轉彎道I和第一右轉彎道2,第一左轉彎道I沿B車道的入口處傾斜向下至鄰近C車道出口,第一右轉彎道2沿B車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鄰近B車道的出口處左轉與D車道相連接;以及A車道與C車道和D車道之間分別連接有第二左轉彎道3和第二右轉彎道4,第二右轉彎道4沿A車道的入口處傾斜向下至鄰近D車道出口,第二左轉彎道3沿A車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鄰近A車道的出口處左轉與C車道相連接,
[0018]且D車道與A車道和B車道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三左轉彎道5和第三右轉彎道6,第三左轉彎道5鄰近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的十字交匯處,并向上延伸至鄰近A車道的入口,第三右轉彎道6沿D車道的入口處向上延伸至鄰近B車道出口 ;C車道與A車道和B車道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四左轉彎道7和第四右轉彎道8,第四左轉彎道7鄰近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的十字交匯處,并向上延伸至鄰近B車道入口,第四右轉彎道8沿C車道的入口處向上延伸至鄰近A車道出口。
[0019]較佳的,第三左轉彎道6與所述A車道、第四左轉彎道7與所述B車道之間設有調頭小彎道,便于車輛在此處轉彎、調頭。本實用新型的立體菱形立交橋還包括對稱分布在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之間兩非機動車道9,供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
[0020]本實用新型將橫向主干道的左轉彎道設計成“立體彎道”,而次干道左轉彎道設計成“斜坡道”,而且都從右側轉彎,這樣既避免了左轉彎道在十字路口中央交叉又有利于主干道快速車輛的變速和避免次干道車輛的繞行。同時將所有轉彎道設計成直道,比彎道更易通行、更易設計,造價更低。
[0021]本實用新型的立交橋呈“回”字形雙“立體菱形”,主干道方向為長對角線、次干道方向為短對角線,這樣有利于主干道快速車輛的變速,同時使得“斜坡路”延長了坡長,降低了坡度。且符合交叉路口中間空間大的地形特點,易于合理利用空間,減小占地面積,同時只有兩層立交,總體高度很低,不影響周圍環境景觀。
[0022]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立體菱形立交橋,包括十字交叉的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所述橫向主干道包括A車道和B車道,所述縱向次干道包括C車道和D車道,其中所述橫向主干道位于所述縱向次干道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B車道與所述C車道和所述D車道之間分別連接有第一左轉彎道(1)和第一右轉彎道(2),所述第一左轉彎道(1)沿所述B車道的入口處傾斜向下至鄰近所述C車道出口,所述第一右轉彎道(2)沿所述B車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鄰近所述B車道的出口處左轉與所述D車道相連接;以及所述A車道與所述C車道和所述D車道之間分別連接有第二左轉彎道(3)和第二右轉彎道(4),所述第二右轉彎道(4)沿所述A車道的入口處傾斜向下至鄰近所述D車道出口,所述第二左轉彎道(3)沿所述A車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鄰近所述A車道的出口處左轉與所述C車道相連接, 且所述D車道與所述A車道和B車道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三左轉彎道(5)和第三右轉彎道出),所述第三左轉彎道(5)鄰近所述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的十字交匯處,并向上延伸至鄰近所述A車道的入口,所述第三右轉彎道(6)沿所述D車道的入口處向上延伸至鄰近所述B車道出口 ;所述C車道與所述A車道和B車道之間還分別連接有第四左轉彎道(7)和第四右轉彎道(8),所述第四左轉彎道(7)鄰近所述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的十字交匯處,并向上延伸至鄰近所述B車道入口,所述第四右轉彎道(8)沿所述C車道的入口處向上延伸至鄰近A車道出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菱形立交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左轉彎道(6)與所述A車道、所述第四左轉彎道(7)與所述B車道之間設有調頭小彎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菱形立交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對稱分布在所述橫向主干道和縱向次干道之間兩非機動車道(9)。
【文檔編號】E01C1/04GK204059121SQ201420342893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5日
【發明者】張耀坤, 張維平 申請人:張耀坤, 張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