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土建設施,特別涉及一種防止熱交換的路基隔熱設施。
背景技術:
在多年凍土區修筑高速公路,由于受到工程投資、地形等因素的限制,需采用分離式路基通過。當分離式路基坡腳間距小于5m時,兩分離路基相互之間會產生熱干擾效應。在新道路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也會遇到在一條舊的道路旁邊鋪設一條分隔的新道路的情況。這時,如果舊的道路和新道路相距小于5米,兩個道路路基之間會產生熱干擾效應。一側路基邊坡的吸熱會嚴重影響另一側路基的熱量收支平衡,造成路基土體溫度升高,上限下降,影響路基的穩定,并且間距越小,其熱干擾效應越顯著。為了保護舊的道路結構不受影響,應避免對舊的道路做大的調整,因此,需要一種設置在新道路路基中以保護原有道路路基結構同時將相鄰道路之間進行隔熱的防止熱交換的路基隔熱設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置在新道路路基中以保護原有道路路基結構同時將相鄰道路之間進行隔熱的防止熱交換的路基隔熱設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本發明的防止熱交換的路基隔熱設施,包括后建路基及位于后建路基地下層的隔熱層,所述隔熱層至上而下依次鋪設第一層土工格柵、碎石塊、隔熱材料和第二層土工格柵。
進一步的,作為一種具體的結構形式,本發明所述隔熱材料和第二層土工格柵之間鋪設碎石塊。
進一步的,作為一種具體的結構形式,本發明所述隔熱材料為珍珠巖材料。
進一步的,作為一種具體的結構形式,本發明所述隔熱材料為隔熱磚材料。
進一步的,作為一種具體的結構形式,本發明所述隔熱層中設置有熱棒。
更進一步的,作為一種具體的結構形式,本發明所述熱棒為豎直熱棒或L型熱棒。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防止熱交換的路基隔熱設施通過隔熱材料有效的將兩個相鄰路基之間進行隔熱,再通過碎石塊有效的散熱,防止局部熱量過高,兩者結合使用,具有防止熱交換的作用,所述碎石塊鋪設在隔熱材料的上側,便于充分吸收和擴散熱量。采用兩層土工格柵,使粒狀填料與網格互相鎖合在一起,形成穩定的平面。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后建路基;2.第一層土工格柵;3.碎石塊;4.隔熱材料;5.第二層土工格柵;6.熱棒。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明有關的構成。
如圖1所示的本發明防止熱交換的路基隔熱設施的優選實施例,包括后建路基1及位于后建路基1地下層的隔熱層,所述隔熱層至上而下依次鋪設第一層土工格柵2、碎石塊3、隔熱材料4和第二層土工格柵5。優選的,所述隔熱材料4和第二層土工格柵5之間鋪設碎石塊3。優選的,所述隔熱材料4為珍珠巖材料。優選的,所述隔熱材料4為隔熱磚材料。所述隔熱層中設置有熱棒6。所述熱棒6為豎直熱棒或L型熱棒。
本發明的防止熱交換的路基隔熱設施通過隔熱材料4有效的將兩個相鄰路基之間進行隔熱,再通過碎石塊3有效的散熱,防止局部熱量過高,兩者結合使用,具有防止熱交換的作用,所述碎石塊3鋪設在隔熱材料4的上側,便于充分吸收和擴散熱量,采用兩層土工格柵,使粒狀填料與網格互相鎖合在一起,形成穩定的平面。所述隔熱材料4和第二層土工格柵5之間鋪設碎石塊3,在隔熱材料4的上下兩側同時鋪設碎石塊3,具有更好的散熱效果。所述隔熱材料4為珍珠巖材料,珍珠巖是經膨脹而成的一種輕質、多功能新型材料,具有表觀密度輕、導熱系數低、化學穩定性好、使用溫度范圍廣、吸濕能力小等特點。所述隔熱材料4也可以是隔熱磚材料,隔熱磚是一種隔熱性能優良的材料,具有體積密度小,容重輕,導熱系數低,隔熱、保濕效果好的特點。所述隔熱層中設置有熱棒6,熱棒6是一種由碳素無縫鋼管制成的高效熱導裝置,5米埋入地下,地面露出2米。它具有獨特的單向傳熱性能:熱量只能從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傳輸,反向不能傳熱。所述熱棒6為豎直熱棒或L型熱棒,選用豎直熱棒或L型熱棒適應道路路基的不同需要,具有更好的實用效果。
以上述依據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