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跨越既有管線的鐵路蓋板涵結構。
背景技術:
新建鐵路線同既有管線交叉時,根據相關規范及管道受力要求,必須修建防護涵體對既有管線進行防護。分離式基礎鐵路蓋板涵,具有兩個獨立的邊墻及基礎,可于既有管線兩側開挖土體澆注施工。
當蓋板涵采用標準設計時,兩邊墻基礎間設有混凝土流水板,對基礎起支撐作用,防止滑移。常規設計中,應將管線置于流水板上方,管線與流水板之間設置支架,對管線起支撐固定的作用。但管線如為既有現狀管線,兩側邊墻基礎開挖澆注后,難以在不中斷管線使用的情況下,施工兩基礎間的混凝土流水板與管線支架。無法實現對基礎的支撐以及管線的固定作用。
因管線多埋于原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方多不設置混凝土流水板及管線支架,而是保留涵洞兩邊墻內管線上方的土體。依靠自然土體對涵洞邊墻形成支撐,將受力傳遞至基礎,防止其產生向涵洞內側的滑移;同時保留的自然土體對管線的包裹也起到固定作用。但保留的土體,必將導致涵洞的凈高壓縮,不能夠留出足夠的人員通行高度,無法對涵洞及管線進行正常檢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跨越既有管線的鐵路蓋板涵結構,既能不中斷既有管線的使用,又能滿足涵洞基礎受力要求,平穩固定管線,實現人員通行檢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跨越既有管線的鐵路蓋板涵結構,包括位于鐵路路基下方、既有管線上方的鋼筋混凝土蓋板,鋼筋混凝土蓋板兩端搭設在間隔布置的兩蓋板涵邊墻頂端,兩蓋板涵邊墻底端由上到下分別設置著蓋板涵標準基礎以及蓋板涵加厚基礎,既有管線的軸向中部兩側的兩基礎間自然土體頂面上分別設置著厚度為25厘米的混凝土塊件,沿著既有管線的軸線方向均布間隔設置著半圓形扁鐵,半圓形扁鐵兩端通過螺栓分別固接在所述的混凝土塊件上;混凝土塊件與所述的鋼筋混凝土蓋板之間為中空結構。
相鄰半圓形扁鐵之間的間距為3—5米。
本實用新型采用鐵路分離式基礎蓋板涵跨越管線,在管線兩側對應位置開挖基坑并澆注,施工中不干擾管線的正常使用。取消兩邊墻基礎間混凝土流水板,增加標準設計中基礎的埋設深度,即加大邊墻基礎厚度尺寸。該方式增加了基礎同土體的接觸面積,從而使得基礎間的自然土體產生的抵抗土壓力加大,其作用方向為阻止滑移的方向,該措施能夠有效的防止基礎滑移。完成蓋板涵基礎、邊墻、蓋板的施工后,將管線上方至自然地面的土體部分挖除,直至管線的1/2截面高度處,利用剩余土體對管線形成下半部分支撐固定;同時在管線兩側澆注或者砌筑25cm厚混凝土板塊,其上預留螺栓;以半圓型扁鐵構件扣壓管線,聯接到管線兩側的混凝土板塊構件上,扁鐵延管線方向3m~5m設置一道,起到加強固定的作用。
因管線上方至自然地面的土體開挖至管線1/2截面高度處,故預留出了蓋板底的空間高度,滿足檢修需要,同時管線兩側設置的混凝土板塊可作為人員行走通道,方便檢修。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新建鐵路跨越既有管線時,跨越結構穩定可靠,不干擾管線的正常使用,同時滿足管線支撐固定以及人員檢修的要求。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鐵路蓋板涵縱斷面構造圖;
圖中:2.既有現狀管線;4.原地面線;6. 蓋板涵標準基礎;7.蓋板涵加厚基礎;8. 蓋板涵邊墻;9.鋼筋混凝土蓋板;10.混凝土塊件;11.半圓型扁鐵;13. 鐵路路基;14.兩基礎間自然土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跨越既有管線的鐵路蓋板涵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位于鐵路路基13下方、既有管線2上方的鋼筋混凝土蓋板9,鋼筋混凝土蓋板9兩端搭設在間隔布置的兩蓋板涵邊墻8頂端,兩蓋板涵邊墻8底端由上到下分別設置著蓋板涵標準基礎6以及蓋板涵加厚基礎7,既有管線2的軸向中部兩側的兩基礎間自然土體14頂面上分別設置著厚度為25厘米的混凝土塊件10,沿著既有管線2的軸線方向均布間隔設置著半圓形扁鐵11,半圓形扁鐵11兩端通過螺栓分別固接在所述的混凝土塊件10上;混凝土塊件10與所述的鋼筋混凝土蓋板9之間為中空結構。
相鄰半圓形扁鐵11之間的軸向間距為3—5米。
因管線上方至自然地面4的土體開挖至管線1/2截面高度處,故預留出了蓋板底的空間高度,滿足檢修需要,同時管線兩側設置的混凝土塊件10可作為人員行走通道,方便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