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路面排水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48671閱讀:420來源:國知局
路面排水系統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道路鋪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路面排水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為了方便車輛通行,傳統的道路的排水設計通常會設計為中部高,兩側低的凸形結構,并在道路的兩側設置排水口,這樣一來,在遇到降水時,路面上的水體可以向道路兩側的排水口排放,避免路面積水,影響行車道上的車輛通行的問題。

在實現本申請過程中,發明人發現傳統的道路的排水設計至少存在如下場景的問題:

場景一,影響選擇非機動車以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的人的出行。傳統道路的凸形結構設計會使得路面降水(雨水或冰雪融水)從道路中間向道路兩側匯集,使得道路兩側成為整個路面上雨水最深的地方,而給選擇綠色出行的非機動車和行人規劃的通行路線恰恰都在道路的兩側,且非機動車和行人相比機動車來說,抵御降水影響的能力非常弱,受降水的影響也比機動車受到的影響更大(例如:機動車在行駛時,容易將地面上的水濺向行人或非機動車輛,對選擇選擇步行和非機動車輛等綠色出行方式的人造成傷害)。并且將大氣降水向綠色出行的非機動車和行人的通行路線上匯集,不利于鼓勵大家選擇步行或非機動車輛等綠色出行方式出行,不利用提倡節能減排、鼓勵綠色出行。

場景二,影響選擇公共交通方式或者汽車出行的乘客的出行。無論選擇公交車還是汽車出行,乘客都需要在道路兩側上下車,而傳統的道路的排水設計使得道路兩側是降水匯集的地方,因此,給乘客帶來了不便,影響了出行體驗(例如:公交車等交通工具在向車站進站??康臅r候容易將路面上的降水濺向等待車輛的乘客,對等待上車的乘客造成一定的危害;或者有時因路面積水,公交車不能停車到位,站臺與車輛之間可能還會有較大的距離,乘客上下車輛可能都需要跨越一定的路面積水,不利于乘客上下車輛,影響乘客的出行體驗)。

場景三,道路排水口容易發生堵塞?,F在,大多數道路兩側都會種植有綠化帶(栽種一些樹木或花草),由于道路的排水口設置在道路的兩側,因此,綠化帶中的植物的落葉和枯枝容易進入排水口及排水系統,影響排水系統的排水效果,影響路面通行,甚至會堵塞排水系統,危及城市的排水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路面排水系統,用以解決傳統的道路的排水設計在排水的過程中對于非機動車及行人產生的不利影響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包括:

第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和第二行駛方向的第二車道單元,所述第二行駛方向與所述第一行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車道單元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形成洼地結構;

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所述降水排泄裝置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優選的,所述系統還包括: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的第一人行單元,以形成所述第一人行單元、所述第一車道單元、所述第二車道單元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一人行單元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人行單元和所述第一車道單元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

優選的,所述系統還包括: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的第一人行單元,以形成第一人行單元、第一車道單元、第二車道單元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和

用于所述第一人行單元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

其中,所述第一人行單元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人行單元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

優選的,所述系統還包括: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的第一人行單元,以形成第一人行單元、第一車道單元、第二車道單元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一人行單元包括彼此接續的第一斜坡部分和第二斜坡部分;和

用于所述第一斜坡部分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

其中,所述第一斜坡部分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所述第二斜坡部分與和所述第一車道單元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

優選的,所述系統還包括:

緊鄰所述第二車道單元的第二人行單元,以形成第一車道單元、第二車道單元、第二人行單元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和

用于所述第二人行單元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

其中,所述第二人行單元相對于水平面形成第二夾角,所述第二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二人行單元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

優選的,所述系統還包括:

緊鄰所述第二車道單元的第二人行單元,以形成第一車道單元、第二車道單元、第二人行單元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二人行單元包括彼此接續的第一斜坡部分和第二斜坡部分;和

用于所述第一斜坡部分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

其中,所述第一斜坡部分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所述第二斜坡部分與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

優選的,所述系統還包括:

緊鄰所述第二車道單元的第二人行單元,以形成第一車道單元、第二車道單元、第二人行單元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二人行單元包括彼此接續的第一斜坡部分和第二斜坡部分;和

用于所述第一斜坡部分的第二附加降水排泄裝置,

其中,所述第一斜坡部分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所述第二斜坡部分與和所述第一車道單元共同形成用于所述第二附加降水排泄裝置的引流斜坡。

優選的,所述洼地結構的截面基本呈V形或碗形。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包括:

同一行駛方向、且相鄰的第一車道單元和第二車道單元,所述第一車道單元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形成洼地結構;

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所述降水排泄裝置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優選的,所述洼地結構的截面基本呈V形或碗形。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通過將降水排泄裝置布置在行駛方向相反的第一車道單元以及第二車道單元的交界處,使得降水排泄裝置遠離行人,并將第一車道單元和第二車道單元設置成洼地結構,加快降水的排泄速度,從而使得降水可以快速的從降水排泄裝置中排泄出;由于降水排泄裝置是遠離行人的,且排泄過程中水是向第一車道單元及第二車道單元組成的洼地結構匯集,因此行人側的路面積水減少,進而減小了降水排泄的過程中對乘客以及行人的影響,并且本發明實施例減小或避免了車道單元的水體對車道單元邊坡的沖刷,增加車道單元的安全性和使用年限,有利于車道單元邊坡的穩定性和道路的安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參照圖1,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具體包括:

第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101和第二行駛方向的第二車道單元102,所述第二行駛方向與所述第一行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車道單元1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102形成洼地結構;

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1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102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103,所述降水排泄裝置103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述降水排泄裝置103布置在第一車道單元101和第二車道單元102之間的交界處,且所述第一車道單元1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102形成洼地結構,這樣一來,降落在第一車道單元101及第二車道單元102上的降水,會沿著路面的向低洼部位流去,并在洼地結構的底部匯集,并從處于洼地深處的降水排泄裝置103中排出。由于雙向車道的第一車道單元101及第二車道單元102的背離交界處的邊緣一側是機動車停靠以及非機動車和行人通行的一側,故乘客和行人是背離降水排泄裝置103的,因此可以大大的減小排泄降水的過程中降水對乘客以及行人造成的影響,例如:某南北向通行的雙向車道的水體,東半部分的路面水體向背離東半部分路面的行人和(或)非機動車道方向(向西側)匯集,并排出路面,改善了雨雪天氣行人和(或)非機動車輛行進路面通行條件;且,第一車道單元101和第二車道單元102的交界處通常為隔離帶,因此布置在此處的降水排泄裝置103對行駛在車道單元上的車輛并無影響。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降水排泄裝置103為可以將水匯集并引導排向指定位置的裝置,例如:排泄管道。

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述洼地結構的截面可以基本呈V型,參照圖1,上述洼地結構的截面也可以基本呈碗形,參照圖2,本發明實施例對于上述洼地結構的截面形狀不加以限定。

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述第一車道單元1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102均包括路基和鋪設在所述路基上的路面硬化層。

本發明實施例中,路基的截面可以和路面硬化層的截面相同,也即路基的表面可以與路面硬化層的表面平行,這樣可以方便施工。但實際上,對應于同一車道單元的所述路基和所述路面硬化層的截面的構型也可以不同,例如:路基的表面與水平面水平。本發明實施例對于對應于同一車道單元的所述路基和所述路面硬化層的截面的構型不做具體限定。

參照圖3,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具體包括:

第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301和第二行駛方向的第二車道單元303,所述第二行駛方向與所述第一行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車道單元3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303形成洼地結構;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3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303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304,所述降水排泄裝置304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301的第一人行單元302,以形成第一人行單元301、第一車道單元302、第二車道單元303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一人行單元302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人行單元302和所述第一車道單元301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304的引流斜坡。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人行單元302不低于第一車道單元301,且第一人行單元302具有第一邊緣側和第二邊緣側,其中,第一人行單元302靠近所述第一車道單元301的一側為第一邊緣側,遠離所述第一車道單元301的一側為第二邊緣側,所述第一人行單元302的第二邊緣側至第一邊緣側的截面基本呈由上至下的斜線形,或者弧線形,以使得第一人行單元302和所述第一車道單元301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304的引流斜坡,這樣一來,當第一人行單元302的路面存在水體時,水體會沿著由上至下的方向流向第一車道單元301,并由布置于第一路面單面301與第二車道單元303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304快速的排泄出去,本發明實施例加速了積水的排泄速度,保障了第一人行單元302的暢通,提高第一人行單元302通行條件,為行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參照圖4,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具體包括:

第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401和第二行駛方向的第二車道單元403,所述第二行駛方向與所述第一行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車道單元4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403形成洼地結構;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4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403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404,所述降水排泄裝置404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401的第一人行單元402,以形成第一人行單元402、第一車道單元401、第二車道單元403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和用于所述第一人行單元402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405,

其中,所述第一人行單元402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人行單元402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405的引流斜坡。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人行單元402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第一車道單元401;所述第一人行單元402具有第一邊緣側和第二邊緣側,其中,第一人行單元402靠近所述第一車道單元401的一側為第一邊緣側,遠離所述第一車道單元401的一側為第二邊緣側,所述第一人行單元402的第一邊緣側至第二邊緣側的截面基本呈由上至下的斜線形或者弧線形,上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405設置在上述第二邊緣側;第一人行單元402的路面上的降水時,水體會沿著由上至下的方向流向所述第一車道單元401的第二邊緣側,并由布置于該第二邊緣側的降水排泄裝置405中快速的排泄出去,本發明實施例加速了降水、積水的排泄速度,保障了第一人行單元402路面的暢通,提高第一人行單元402路面通行條件,為行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并且減少降水、積水對于第一車道單元401上乘坐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在上下車時的影響。

參照圖5,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具體包括:

第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501和第二行駛方向的第二車道單元503,所述第二行駛方向與所述第一行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車道單元5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503形成洼地結構;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5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503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504,所述降水排泄裝置504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501的第一人行單元502,以形成第一人行單元502、第一車道單元501、第二車道單元503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一人行單元502包括彼此接續的第一斜坡部分5021和第二斜坡部分5022;和用于所述第一斜坡部分5021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505,

其中,所述第一斜坡部分5021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505的引流斜坡,所述第二斜坡部分5022與所述第一車道單元501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504的引流斜坡。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人行單元502的高度不低于所述第一車道單元501;所述第一人行單元502具有第一邊緣側和第二邊緣側,其中,第一人行單元502靠近所述第一車道單元501的一側為第一邊緣側,遠離所述第一車道單元501的一側為第二邊緣側,上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505設置在上述第二邊緣側,上述第一斜坡部分5021為靠近第二邊緣側的部分,第二斜坡部分5022為靠近第一邊緣側的部分;所述第一人行單元502的截面基本呈倒置的V型或者碗形。

本發明實施例中,當第一人行單元502的路面存在水體時,水體會沿著由上至下的方向流向第一人行單元502的兩側,并分別由兩側的降水排泄裝置504以及附加降水排泄裝置505中快速的排泄出去,本發明實施例加速了水體的排泄速度,保障了第一人行單元502路面的暢通,提高第一人行單元502路面通行條件,為行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并且由兩處降水排泄裝置排泄水體,加快了第一人行單元502的降水排泄速度。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提供的上述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均是以道路單側設置為例加以說明,實際上,上述路面排水系統也可以設置為兩側對稱的道路,本發明實施例對此并不加以限制。

參照圖6,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具體包括:

第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601和第二行駛方向的第二車道單元603,所述第二行駛方向與所述第一行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車道單元6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603形成洼地結構;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6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603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604,所述降水排泄裝置604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601的第一人行單元602,以形成第一人行單元602、第一車道單元601、第二車道單元603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人行單元602相對于水平面形成第一夾角,所述第一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人行單元602和所述第一車道單元601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604的引流斜坡;

緊鄰所述第二車道單元603的第二人行單元605,以形成第一車道單元601、第二車道單元603、第二人行單元605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和

用于所述第二人行單元605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606,

其中,所述第二人行單元605相對于水平面形成第二夾角,所述第二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二人行單元605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606的引流斜坡。

參照圖7,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具體包括:

第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701和第二行駛方向的第二車道單元703,所述第二行駛方向與所述第一行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車道單元7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703形成洼地結構;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7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703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704,所述降水排泄裝置704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701的第一人行單元702,以形成第一人行單元702、第一車道單元701、第二車道單元703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一人行單元702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人行單元702和所述第一車道單元701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704的引流斜坡;

緊鄰所述第二車道單元703的第二人行單元705,以形成第一車道單元701、第二車道單元703、第二人行單元705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二人行單元705包括彼此接續的第一斜坡部分7051和第二斜坡7052部分;和用于所述第一斜坡部分7051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706,

其中,所述第一斜坡部分7051形成用于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706的引流斜坡,所述第二斜坡部分7052與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705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704的引流斜坡。

參照圖8,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具體包括:

第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801和第二行駛方向的第二車道單元803,所述第二行駛方向與所述第一行駛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車道單元8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803形成洼地結構;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8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803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804,所述降水排泄裝置804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緊鄰所述第一車道單元801的第一人行單元802,以形成第一人行單元802、第一車道單元801、第二車道單元803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和用于所述第一人行單元802的第一附加降水排泄裝置805,

其中,所述第一人行單元802相對于水平面形成夾角,所述夾角設置成:使得所述第一人行單元802形成用于所述附加第一降水排泄裝置805的引流斜坡;

緊鄰所述第二車道單元803的第二人行單元806,以形成第一車道單元801、第二車道單元803、第二人行單元806三者順序連接的路面結構,所述第二人行單元806包括彼此接續的第一斜坡部分8061和第二斜坡部分8062;和用于所述第一斜坡部分8061的第二附加降水排泄裝置807,

其中,所述第一斜坡部分8061形成用于所述第二附加降水排泄裝置807的引流斜坡,所述第二斜坡部分8062與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801共同形成用于所述降水排泄裝置804的引流斜坡。

參照圖9,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可以包括:同一行駛方向的第一車道單元901和第二車道單元902,所述第一車道單元9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902形成洼地結構;

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9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902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903,所述降水排泄裝置903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本發明實施例適用于單向車道和/或雙向車道中的任一車道具有較寬寬度的情況,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述第一車道單元901和第二車道單元902可以是同一車道的兩個部分,也即上述降水排泄裝置903置于車道的中間位置,也可以是同一行駛方向上相鄰的不同的兩個車道,這樣一來,降水及積水等向車道中間或者兩個車道的交界處匯集并排除,降低了排水過程中對于車道兩側的行人的影響。

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述洼地結構的截面基本呈V形或碗形。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車道具體可以為高速公路、具有或者不具有交通分割線的城區車道、胡同街道等等有車輛通行的道路,本發明實施例對于車道所處的具體位置不做具體限定。

參照圖10,示出了本發明一種路面排水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可以包括:

同一行駛方向、且相鄰的第一車道單元1001和第二車道單元1002,所述第一車道單元10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1002形成洼地結構;布置在所述第一車道單元1001和所述第二車道單元1002之間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1003,所述降水排泄裝置1003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與所述第一車道單元1001同向、且與所述第二車道單元相鄰1002的第三車道單元104,與所述第一車道單元1001相反方向、且與所述第三車道單元1004相鄰的第四車道單元1005,所述所述第三車道單元1004和所述第四車道單元1005形成洼地結構;

布置在所述第三車道單元1004和所述第四車道單元1005之間的交界處的附加降水排泄裝置1006,所述附加降水排泄裝置1006基本位于所述洼地結構的最深處。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是針對車道較多、道路較寬或地區降雨強度大時,僅依靠道路中部設置的降水排泄裝置來排出路面水體存在困難時,在可以保證道路水體不向人行側(具體可以包括:人行單元、車道兩側等等)匯集、人行側的水體向背離人行側的方向匯集的情況下,路面截面可以不是單獨的一個V形或碗形,路面截面形狀可以在V形或碗形的基礎上與其他形狀的路面適當的組合,以適用各種不同的工程情況,本發明實施例對于與V形或碗形路面組合的其他形狀的路面型式及排水設置數量與位置不做具體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在保證道路水體不向人行單元匯集、人行單元的水體向背離人行單元的方向匯集的情況下,本發明中所有實施例中的V形或碗形的左右兩部分可以是對稱的,也可以是不對稱的,甚至可以根據需要只采用V形或碗形的一部分(例如:采用V形的左側部分或者右側部分)。

綜上,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雙向車道的路面排水系統,通過將降水排泄裝置布置在行駛方向相反的第一車道單元以及第二車道單元的交界處,使得降水排泄裝置遠離行人,并將第一車道單元和第二車道單元設置成洼地結構,加快降水的排泄速度,從而使得降水可以快速的從降水排泄裝置中排泄出;由于降水排泄裝置是遠離行人的,且排泄過程中水是向第一車道單元及第二車道單元組成的洼地結構匯集,因此行人側的路面積水減少,進而減小了降水排泄的過程中對乘客以及行人的影響,給綠色出行的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出行提供行駛便利,有利用提倡節能減排、鼓勵綠色出行;并且本發明實施例減小或避免了車道單元的水體對車道單元邊坡的沖刷,增加車道單元的安全性和使用年限,有利于車道單元邊坡的穩定性和道路的安全;

以下通過幾個場景對于本發明實施例減小了降水排泄的過程中對乘客以及行人的影響加以說明:

場景一:對于行人而言,由于降水排泄裝置在第一車道單元與第二車道單元的交界處的洼地結構里,因此減少了行人行走這一側路面的積水,行人行走會更加方便,并且路面通車時,能夠避免車輛將水濺至行人身上的情況,鼓勵了民眾綠色出行;

場景二:對于乘客而言,由于降水排泄裝置在第一車道單元與第二車道單元的交界處的洼地結構里,因此減少了乘客上下車這一側路面的積水,方便了乘客上下車,例如:公交車站是乘坐公交車乘客上下車的地方,并且主要設置在道路的兩側,舒適便捷的公交車乘車站臺有利于引導更多的乘客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本發明實施例中,產生降水時,路面降水將向車道單元中部匯集并由兩個車道單元的交界處的降水排泄裝置排出車道單元,車道單元兩側的水最淺,不容易形成積水,公交車進站和最外側車輛行駛過程中,不容易產生濺水,不會對選擇步行和非機動車輛等綠色出行方式的人造成影響,也便于公交車能夠準確、順利進站,也便于乘坐公交車出行乘客的上下車,有利于提倡綠色出行,鼓勵公共出行。

場景三:由于降水排泄裝置在第一車道單元與第二車道單元的交界處的洼地結構里,因此不會被人行道附近布置的綠化帶中的植物的枯枝落葉等雜物堵塞住,進而加速了排泄降水的速度,使得積水更快速的排泄掉,保障了路面的暢通,提高路面通行條件,為行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晏县| 米脂县| 广南县| 南皮县| 香河县| 新巴尔虎右旗| 西华县| 凉城县| 出国| 弋阳县| 股票| 威远县| 塘沽区| 林口县| 松溪县| 原阳县| 正蓝旗| 青田县| 堆龙德庆县| 舞阳县| 福海县| 厦门市| 镇安县| 湖州市| 孟津县| 和田市| 德清县| 南平市| 太白县| 蒙阴县| 固镇县| 平谷区| 甘孜| 松阳县| 漳州市| 舞阳县| 西峡县| 綦江县| 板桥市| 珲春市|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