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橡膠跑道,尤其是一種預制型橡膠跑道。
背景技術:
預制型橡膠跑道,它含有摩擦面層、吸震底層和設置在吸震底層與地基之間的膠粘劑層,為減輕橡膠跑道的重量及增加吸震效果,傳統橡膠跑道通常還在吸震底層上開設若干相互獨立的凹槽。這種結構的橡膠跑道,在實際應用中經常會出現局部起泡現象,起泡后的橡膠跑道不但影響美觀,而且很容易造成運動員的受傷。造成起泡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時外在、內在含水量的超標問題引起,如施工人員在施工時由于趕工期,在地面露水未全部干透的情況下就強行施工,導致局部含水量過高,一般是施工當天沒有問題,第二天經過太陽暴曬會出現局部起泡,泡的大小看水汽多少,水汽越大泡越大。出現起泡現象后,目前沒有很好的補救辦法,只能是局部或整體更換橡膠跑道。造成大量的時間和費用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防起泡橡膠跑道。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摩擦面層和吸震底層,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底層上設有相互連通的布氣槽。
所述的防起泡橡膠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底層上設置交叉排列的凹槽,所述布氣槽由相互連通的凹槽組成。
所述的防起泡橡膠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底層上設置交叉排列的支撐筋,所述支撐筋之間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上設有其將相互連通的連接槽,所述凹槽和連接槽組成所述布氣槽。
所述的防起泡橡膠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底層上排列由若干規則或不規則的支撐腳,所述支撐腳之間的間隙組成所述的布氣槽。
所述的防起泡橡膠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腳中間也開設凹槽,所述凹槽上也設有將其與布氣槽連通的連接槽。
所述的防起泡橡膠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氣槽的深度不低于1mm。
所述的防起泡橡膠跑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腳呈六邊形或圓臺形。
本發明的防起泡橡膠跑道優點如下:在所述吸震底層上設有相互連通的布氣槽后,所述布氣槽除了減輕橡膠跑道的重量和增加吸震效果外,由于布氣槽是相互連通的,當橡膠跑道局部氣壓升高后,空氣會隨著布氣槽的通道分散到橡膠跑道的各個角落,從而降低橡膠跑道局部氣壓過高,導致起泡的問題。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顯示交叉排列的條形槽結構;
圖2、3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顯示交叉排列的支撐筋結構;
圖4、5、6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顯示不同形狀的支撐腳結構;
圖7、8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顯示橫向槽、縱向槽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8所示,本發明的防起泡橡膠跑道,它含有摩擦面層1、吸震底層2和設置在吸震底層2與地基之間的膠粘劑層,所述吸震底層1上設有相互連通的布氣槽3。根據實際要求,橡膠跑道四周邊緣可以設置成密封的或透氣的。由于膠粘劑層通常高于1mm,所述布氣槽3的深度不低于1mm。所述的摩擦面層1通常采用epdm(三元乙丙橡膠)制成。
優選的:所述吸震底層2上設置交叉排列的條形槽4和4′,所述布氣槽3由相互連通的條形槽4和4′組成。
優選的:所述吸震底層2上設置交叉排列的支撐筋5和5′,所述支撐筋5和5′之間形成凹槽6,所述凹槽6上設有其將相互連通的連接槽7,所述凹槽6和連接槽7組成所述布氣槽3。所述交叉排列的支撐筋5包括水平交叉的支撐筋(如圖2所示)或傾斜交叉的支撐筋(如圖3所示)或其它各種交叉的支撐筋均可。所述支撐筋與吸震底層2一體成型。
優選的:所述吸震底層2上排列由若干規則或不規則的支撐腳8,所述支撐腳8之間的間隙9組成所述的布氣槽3。所述支撐腳8中間也開設凹槽6,所述凹槽6上也設有將其與布氣槽2連通的連接槽7。以進一步減輕橡膠跑道的重量和增加吸震的作用,同時不增加了布氣槽3的面積。所述支撐腳8呈六邊形(如圖4所示)或圓臺形(如圖5所示)或方形(如圖6所示)。所述支撐腳8與吸震底層2一體成型。根據需要,還可以在支撐腳之間或支撐腳的凹槽內設置加強筋,以增加支撐腳的強度。
優選的:所述布氣槽3由排列在所述吸震底層1上的橫向槽10(如圖7所示)或縱向槽11(如圖8所示)組成。
上所述,并非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案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結構及技術內容做出些許的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案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案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