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斜拉橋施工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基于bim的斜拉橋不配重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起初,bim最早源于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建筑與計算機學院查克伊士曼博士(chuckeastman)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建筑信息模型就是將一個建筑項目在全生命周期內所有的幾何、功能、性能信息都集中到一個模型中;同時,這個模型還包括一些諸如施工進度、建造過程等控制信息。在2002年,bim技術正式開始在建筑工程中得到應用。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bim技術已成為建筑行業革命性的發展力量,影響范圍從美國擴展到歐洲、日、韓、新加坡等國家。
目前,政府層面對bim技術大力推廣。繼上海市于2014年10月率先發布《關于在上海市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的指導性意見》后,于2015年6月正式出臺《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指南(2015版),對bim技術進行大力推廣。住房城鄉建設部也于2015年7月正式發布《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此外,廣東、廣西、湖南等各省份也相繼出臺指導性意見;北京于2014年出臺首個《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設計標準》,一些其它的專業工程標準也在緊鑼密鼓的編制中。各大型施工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紛紛在各自承擔的大型工程中自發應用bim技術。其中以中鐵集團、中交集團、中建集團以及其它特級、一級施工總承包單位都開始組建bim技術中心,成立專門的技術小組,利用bim技術解決施工中的問題,以求施工更加高效。
而現有的技術中,國內的橋梁工程具有投資大、周期長、施工管理復雜等特點,但是,其信息化管理程度卻相當低。目前在大型橋梁工程項目的管理中,大部分的信息管理都是采用傳統的文字、表格、圖片等形式。這種形式比較冗長復雜,而且不夠直觀,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短時間內是無法理解的,也不能對工程進度及管理工作有一個實時的掌握,造成各個參建方信息交流共享障礙,既降低了工程管理的效率,又增加了人員和資金的投入,采用配重的施工方法,建筑成本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有的斜拉橋施工方法,施工周期相對較長,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為此,我們提出一種基于bim的斜拉橋不配重施工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bim的斜拉橋不配重施工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基于bim的斜拉橋不配重施工方法,包括bim操控中心,所述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與不配重優化模塊的輸出端電性連接,所述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通過軟件建模模塊分別與方案設計軟件、綠色分析軟件和碰撞檢查軟件的輸出端連接,所述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通過信息集成模塊分別與3d檢測模塊、試驗檢測模擬模塊和門禁安防模塊的輸出端信號連接,所述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通過無線通訊模塊與遠程監控終端的輸出端信號連接,所述遠程監控終端的輸入端分別與bim數據庫和可視化信息模塊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遠程監控終端的輸入端通過進度管理模塊與進度預警模塊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遠程監控終端的輸入端與數據分析模塊的輸出端連接。
優選的,所述可視化信息模塊包括虛擬仿真模塊,且虛擬仿真模塊配套設有虛擬仿真眼鏡。
優選的,所述進度預警模塊包括語音提示器。
優選的,所述門禁安防模塊設有蜂鳴報警器。
優選的,所述方案設計軟件包括revit軟件或tekla軟件。
優選的,所述遠程監控終端包括電腦或手機或ipad。
優選的,所述綠色分析軟件包括3dsmax或artlantis或accurender或lightscape。
優選的,所述3d檢測模塊包括中和碰撞檢測。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基于bim的斜拉橋不配重施工方法通過采用bim技術進行優化斜拉橋的不配重施工方法,可以實現對斜拉橋施工的遠程監控操作,智能化程度較高,建模的時候通過多種軟件相互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打破了傳統的人工進行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弊端,從而縮短了斜拉橋的建設周期,在施工前期可以通過bim技術實現對斜拉橋的多種實驗測試、性能評估以及可行性判斷,降低了斜拉橋施工過程中的事故發生率,結合虛擬仿真技術可以體驗到虛擬與現實交替出現的斜拉橋的場景,可以從多方位、全角度實現對斜拉橋不配重施工的方案的最大優化,降低了對施工環境的破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基于bim的斜拉橋不配重施工方法,包括bim操控中心,所述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與不配重優化模塊的輸出端電性連接,所述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通過軟件建模模塊分別與方案設計軟件、綠色分析軟件和碰撞檢查軟件的輸出端連接,所述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通過信息集成模塊分別與3d檢測模塊、試驗檢測模擬模塊和門禁安防模塊的輸出端信號連接,所述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通過無線通訊模塊與遠程監控終端的輸出端信號連接,所述遠程監控終端的輸入端分別與bim數據庫和可視化信息模塊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遠程監控終端的輸入端通過進度管理模塊與進度預警模塊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遠程監控終端的輸入端與數據分析模塊的輸出端連接,所述可視化信息模塊包括虛擬仿真模塊,且虛擬仿真模塊配套設有虛擬仿真眼鏡,所述進度預警模塊包括語音提示器,所述門禁安防模塊設有蜂鳴報警器,所述方案設計軟件包括revit軟件或tekla軟件,所述遠程監控終端包括電腦或手機或ipad,所述綠色分析軟件包括3dsmax或artlantis或accurender或lightscape,所述3d檢測模塊包括中和碰撞檢測。
工作過程:施工人員,可以根據對實際建橋地形的考察,通過方案設計軟件包括revit或tekla可以實現對斜拉橋的整體方案設計,進而,結合虛擬仿真技術,可以體驗到虛擬與現實交替出現的斜拉橋的場景,便于降低斜拉橋施工后因技術參數問題而導致的不必要麻煩,最終,影響到斜拉橋的施工進度,bim操控中心的輸入端與不配重優化模塊的輸出端電性連接,可以科學合理的優化斜拉橋設計的最優化方案,相對于傳統的配重施工法而言,該方法不僅節省了施工原材料,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符合我國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政策,值得大力推廣,述綠色分析軟件包括3dsmax或artlantis或accurender或lightscape,則多用于對斜拉橋模型中日照、風環境、熱工、景觀可適度、噪音等方面的分析,降低了對施工環境的破壞,有助于全方位對斜拉橋的施工評估,降低了斜拉橋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設有進度管理模塊和進度預警模塊,而且,進度預警模塊包括語音提示器,可以保證施工的有序進行,遠程監控終端包括電腦或手機或ipad,智能化程度較高,3d檢測模塊包括中和碰撞檢測,可以在斜拉橋施工前期對施工方案進行多次模擬實驗,以確保斜拉橋施工過程中的零事故發生率,本發明不僅智能化程度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從而縮短了斜拉橋的建設周期,采用不配重施工方法,可以節省原材料的同時,降低斜拉橋的建設成本,同時,降低了斜拉橋建設過程中的事故發生率,優化了斜拉橋的施工方案。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