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土方施工的輔助工具。更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拼接式路基箱。
背景技術:
在各類施工工地,為提高工程車輛的工作效率,工程車輛也在不斷往大型化、履帶式方向發展,但大型的履帶式工程車輛對行走地面的要求嚴格,在軟土地基等土體含水量大的地點進行土方施工時,地下土質多以呈流塑狀態的淤泥質土及流塑和軟塑狀態的粉質粘土為主,土質軟,強度低,工程性質差,給機械正常挖土施工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挖掘機等施工車輛直接站在軟土上作業,存在很大的危險,而且施工效率不高。因此就需要在地面上鋪設相應的路基箱,現有路基箱主要是由一骨架體組成,骨架體由縱向主筋骨架和橫向骨架構成,骨架體的表面封有一花紋防滑鋼板,反面則封有平板鋼板,整體形成一箱體。但現有路基箱重量重,搬運不方便,在起吊運輸過程中,多個路基箱需要搬運起吊多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拼接式路基箱,方便拼接,且容易吊運。
為了實現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拼接式路基箱,包括:長方體結構的頂板、長方體結構的第一底板、以及設置于頂板和第一底板之間鋼骨架;還包括:
四組塑料固定件,其一一對應設置于頂板四個角所在的底面,對于任意一組塑料固定件,其為正方體結構,所述塑料固定件固定于頂板對應的邊角處,其中,塑料固定件相鄰的兩個側面與頂板該邊角處的兩個側面一一平齊,所述塑料固定件剩余兩個側面垂直固定于頂板的底面;所述塑料固定件與頂板平齊的兩個側面上內嵌固定有磁鐵。
優選的是,還包括長方體結構的第二底板,其與所述第一底板的長寬一致,所述第二底板頂面靠近四角處設置有凸塊;所述第一底板底面對應第二板體的凸塊處設置有凹槽。
優選的是,還包括:
四個吊耳盒,四個吊耳盒分別設置于頂板底面,且分別靠近頂板底面的四條邊的中部,任意一個吊耳盒均為中空長方體結構,所述吊耳盒的頂面與頂板的底面固定,且吊耳盒朝外的第一側面為敞口,所述吊耳盒的第一側面與頂板相鄰側面位于同一平面;
圓柱形中空套管,其設置于吊耳盒內,且套管的軸線與吊耳盒的頂面平行,所述套管內設置有內螺紋;
吊耳,其包括圓環形耳扣、以及與耳扣一體成型的圓柱形吊耳柱,所述吊耳柱的外壁面設置有外螺紋;
其中,所述吊耳盒上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具有可供吊耳柱穿過的第一通孔,所述吊耳柱與所述套管螺紋連接,當吊耳柱完全旋轉進入套管后,所述耳扣完全進入吊耳盒內,且吊耳柱的一部分穿出第一通孔。
優選的是,所述鋼骨架包括至少兩個第一鋼板和至少兩個第二鋼板,所述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垂直交錯設置于頂板和底板之間,且均不與吊耳盒以及固定件發生干涉。
優選的是,所述頂板采用10mm厚的鋼板,所述底板采用8mm厚的鋼板。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鋼板與所述第二鋼板的厚度均為20mm。
本實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現有技術中,現場容易在路基箱的拼接過程中碰撞到了已經拼裝好的路基箱,導致拼裝好的路基箱之間位置偏移,又要重新組合,而本申請通過設置固定件能夠更好的將路基箱組合拼裝在一起,且固定更牢靠,固定件本身質量輕便,不會增加整體路基箱太多重量,對吊裝過程中幾乎無影響,且固定件設置為隱形結構,沒有伸出路基箱的外側,對路基箱的拼接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2、針對的施工工地為淤泥質土及流塑和軟塑狀態的粉質粘土為主,土質軟,強度低,工程性質差,且底面高低會有落差,造成路基箱之間頂面不能對齊,本申請的路基箱通過在第一底板上設置可拆卸的第二底板,對底面平整度進行粗調,第二底板的厚度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當兩個待拼接的路基箱對應的地面高度不一致時,地面較低的路基箱底面設置第二底板,使兩個路基箱能夠對接。
3、現有技術中吊耳要么直接設置于路基箱的側面,凸出來,影響路基箱的完整拼接,要么就是在側面和頂面挖槽,導致兩個路基箱對應吊耳處的頂面有一個缺口,工程車輛長期以往在路基箱上行走,造成路基箱頂面的變形,且碎石泥沙從這個缺口進入,不易清除。在本技術方案中,不用吊耳時,將吊耳收于吊耳盒中,不會對路基箱的拼接造成任何影響,需要吊裝時,旋轉吊耳柱使耳扣伸出吊耳盒。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實用新型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設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拼接式路基箱的主視圖的剖視圖;
圖3為固定件以及吊耳盒設置于頂板的示意圖;
圖4為吊耳盒以及吊耳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術語“橫向”、“縱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拼接式路基箱,包括:長方體結構的頂板1、長方體結構的第一底板4、以及設置于頂板1和第一底板之間鋼骨架;還包括:
四組塑料固定件5,其一一對應設置于頂板1四個角所在的底面,對于任意一組塑料固定件5,其為正方體結構,所述塑料固定件5固定于頂板1對應的邊角處,其中,塑料固定件5相鄰的兩個側面與頂板1該邊角處的兩個側面一一平齊,所述塑料固定件5剩余兩個側面垂直固定于頂板1的底面;所述塑料固定件5與頂板1平齊的兩個側面上內嵌固定有磁鐵51。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現有技術中,現場容易在路基箱的拼接過程中碰撞到了已經拼裝好的路基箱,導致拼裝好的路基箱之間位置偏移,又要重新組合,而本申請通過設置固定件5能夠更好的將路基箱組合拼裝在一起,且固定更牢靠,固定件5本身質量輕便,不會增加整體路基箱太多重量,對吊裝過程中幾乎無影響,且固定件5設置為隱形結構,沒有伸出路基箱的外側,對路基箱的拼接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拼接式路基箱,還包括長方體結構的第二底板,其與所述第一底板4的長寬一致,所述第二底板頂面靠近四角處設置有凸塊;所述第一底板4底面對應第二板體的凸塊處設置有凹槽。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針對的施工工地為淤泥質土及流塑和軟塑狀態的粉質粘土為主,土質軟,強度低,工程性質差,且底面高低會有落差,造成路基箱之間頂面不能對齊,本申請的路基箱通過在第一底板4上設置可拆卸的第二底板,對底面平整度進行粗調,第二底板的厚度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當兩個待拼接的路基箱對應的地面高度不一致時,地面較低的路基箱底面設置第二底板,使兩個路基箱能夠對接。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拼接式路基箱,還包括:
四個吊耳盒6,四個吊耳盒6分別設置于頂板1底面,且分別靠近頂板1底面的四條邊的中部,任意一個吊耳盒6均為中空長方體結構,所述吊耳盒6的頂面與頂板1的底面固定,且吊耳盒6朝外的第一側面為敞口,所述吊耳盒6的第一側面與頂板1相鄰側面位于同一平面;
圓柱形中空套管63,其設置于吊耳盒6內,且套管63的軸線與吊耳盒6的頂面平行,所述套管63內設置有內螺紋;
吊耳,其包括圓環形耳扣61、以及與耳扣61一體成型的圓柱形吊耳柱62,所述吊耳柱62的外壁面設置有外螺紋;
其中,所述吊耳盒6上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具有可供吊耳柱62穿過的第一通孔64,所述吊耳柱62與所述套管63螺紋連接,當吊耳柱62完全旋轉進入套管63后,所述耳扣61完全進入吊耳盒6內,且吊耳柱62的一部分穿出第一通孔64。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現有技術中吊耳要么直接設置于路基箱的側面,凸出來,影響路基箱的完整拼接,要么就是在側面和頂面挖槽,導致兩個路基箱對應吊耳處的頂面有一個缺口,工程車輛長期以往在路基箱上行走,造成路基箱頂面的變形,且碎石泥沙從這個缺口進入,不易清除。在本技術方案中,不用吊耳時,將吊耳收于吊耳盒6中,不會對路基箱的拼接造成任何影響,需要吊裝時,旋轉吊耳柱62使耳扣61伸出吊耳盒6。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拼接式路基箱,所述鋼骨架包括至少兩個第一鋼板2和至少兩個第二鋼板3,所述第一鋼板2與第二鋼板3垂直交錯設置于頂板1和底板之間,且均不與吊耳盒6以及固定件5發生干涉。第一鋼板2和第二鋼板3如此設置加強路基箱的抗壓強度,減少路基箱的形變。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拼接式路基箱,所述頂板1采用10mm厚的鋼板,所述底板采用8mm厚的鋼板。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拼接式路基箱,所述第一鋼板2與所述第二鋼板3的厚度均為20mm。
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