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鋼結構房屋,特別涉及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是中國未來住宅的建設方向,而發展鋼結構住宅建筑則是解決高能耗建筑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一棟中高層樓,采用混凝土建筑,其柱子邊長在1 米左右;采用鋼結構建筑,在達到安全標準的前提下,通過優化與精細設計,其柱子邊長為 0. 5米,整個截面只占前者的四分之一。在優化空間,降低造價方面,后者均優越于前者,同時也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內部空間。鋼結構住宅是指以鋼作為建筑承重梁柱的住宅建筑,它具有以下優點
1、重量輕、強度高,用鋼結構建造的住宅重量是鋼筋混凝土住宅的1/2左右;滿足住宅大開間的需要,使用面積比鋼筋混凝土住宅提高4%左右。2、安全可靠性,抗震、抗風性能好。3、鋼結構構件在工廠制作,減少現場工作量,縮短施工工期,符合產業化要求。4、鋼結構工廠制作質量可靠,尺寸精確,安裝方便,易與相關部品配合。5、鋼材可以回收,建造和拆除時對環境污染較少。目前,鋼結構住宅的加工采用流水線的加工模式,即在一個個鋼結構房屋主體框上進行加工處理便形成鋼結構房屋主體框構件,鋼結構房屋主體框包括墻板主體框、地板主體框和頂板主體框以及用于廚衛的核心主題框,由于每個房屋的整體尺寸不同,因此墻板主體框、地板主體框和頂板主體框均包括若干個主體框模塊,對每個主體框模塊進行加工處理后,再進行組裝首先,鋼結構房屋主體框包括若干主體框模塊,每一主體框模塊都是組成鋼結構房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每個主體框模塊的兩面進行加工處理,即形成了一個個鋼結構房屋的墻板、地板、頂板主體,最后將這些主要構件運輸到目的地結合廚衛的核心主題構件進行組裝后便形成了鋼結構房屋。請參考圖1,為了增加鋼結構房屋頂板、地板的強度和高性,在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中,在連接處,一面設置一凹槽,對應的,另一面設置一凸臺,凸臺卡進凹槽內便完成了緊密連接的目的。以頂板主體框模塊為例,即在一塊頂板主體框模塊中,在一側面上設置一凹槽,對應的,在相對應的另外一側面上設置一凸臺,每塊頂板主體框模塊的結構都類似,因此,在頂板主體框模塊上加工出來的頂板也具有一面為凸臺一面為凹槽的結構,在組裝時,便于增強連接。但是,在現有技術中,是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平鋪在地面上,先對其中一面進行加工處理,此面加工完畢后,然后將此鋼結構房屋主體框進行翻轉,對另外一面進行加工處理。此種加工處理的方式即增加了人力物力,而且易于破壞加工完畢后的墻體表面,影響了墻體的整體質量和美觀;并且,加工完畢后的墻體,也不便于移動,增加了人力物力,而且使得行動不便;在整個生產加工中,產生了墻體、生產周期長、成本高、利用率低等弊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和使用方法, 目的是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立起來夾住,并且還可以將加工后的墻體進行流水線運輸,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整個生產加工中墻體的生產周期長、成本高、利用率低等弊端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的使用方法,目的是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立起來夾住,并且還可以將加工后的墻體進行流水線運輸,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整個生產加工中墻體的生產周期長、成本高、利用率低等弊端的技術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 用于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的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夾住,包括
底座,用于承載立起來的主體框模塊;
鋼板立柱,用于將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夾住,所述鋼板立柱豎向垂直對中設置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底座或/和鋼板立柱上包括一用于夾持所述主體框模塊的夾持件。較佳地,所述底座包括主體橫梁和支撐主體,所述支撐主體連接在所述主體橫梁的中部,所述鋼板立柱設置在所述主體橫梁上。較佳地,所述主體橫梁的兩端底部和所述支撐主體的前端底部各設置一滾輪。較佳地,所述滾輪為萬向承重滾輪。較佳地,所述鋼板立柱為三角型結構,所述鋼板立柱包括兩側柱,所述兩側柱的底端分別與所述主體橫梁的一端連接,所述兩側柱的頂端相連,在所述側柱的頂端連接處設
置一頂部夾持件。較佳地,所述主體橫梁上設置一底部夾持件,所述底部夾持件與所述頂部夾持件的結構相同并位于同一條直線上,所述夾持件包括一主板和兩側板,所述兩側板分別連接在所述主板兩側,所述側板上設置若干連接通孔,所述連接通孔用于連接緊固件。較佳地,所述鋼板立柱為一直桿,此直桿立在所述主體橫梁的中部,所述直桿的上端連接一直板,所述直板與所述支撐主體平行,所述直板上設置一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插入鋼棒。較佳地,所述支撐主體上凸設一卡臺,所述卡臺與所述通孔在同一條直線上。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的使用方法,所述工裝夾具是配對使用的,具有以下幾個步驟
(1)將鋼結構房屋的主體框立起來;
(2)將立起來的鋼結構房屋的主體框的兩端分別放在兩側的支撐主體上;
(3)調整主體框在兩側的支撐主體上的位置,將主體框的側邊分別夾在兩側的底部夾持件和頂部夾持件上,并通過緊固件進行連接固定。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的使用方法,所述工裝夾具是配對使用的,具有以下幾個步驟
(1)將鋼結構房屋的主體框立起來;
(2)將立起來的鋼結構房屋的主體框的兩端分別放在兩側的支撐主體,并對位卡在兩側支撐主體的卡臺上;(3)將鋼棒插入兩側的鋼板立柱上端的通孔內進行上端的固定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存在以下技術效果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此工裝夾具是配對使用的, 目的在于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的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固定夾持住,方便工人在主體框模塊的兩面同時進行加工,此加工方式不僅可以節約了人力物力,還可以減少傳統生產中周期長、成本高、利用率低的弊端,同時,還容易在加工生產中對墻體平整度的檢測和加工, 提供了墻體的美觀性;此工裝夾具底部還設置滾輪,目的在于便于將加工處理好的墻體進行移動和運輸,避免了進行人工搬運,節約了人力,并保證了加工處理好的墻體的安全性, 避免在人工搬運中講墻體損傷。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使用方法,此方法用于對墻板主體框模塊加工處理的使用,根據墻板主體框模塊的結構特點,對墻板主體框模塊立起并緊固夾持,此方法方便工人在主體框模塊的兩面同時進行加工,此加工方式不僅可以節約了人力物力,還可以減少傳統生產中周期長、成本高、利用率低的弊端,同時,還容易在加工生產中對墻體平整度的檢測和加工,提供了墻體的美觀性;此工裝夾具底部還設置滾輪,目的在于便于將加工處理好的墻體進行移動和運輸,避免了進行人工搬運,節約了人力,并保證了加工處理好的墻體的安全性,避免在人工搬運中講墻體損傷。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使用方法,此方法用于對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加工處理的使用,根據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的結構特點,對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立起并緊固夾持,此方法方便工人在主體框模塊的兩面同時進行加工,此加工方式不僅可以節約了人力物力,還可以減少傳統生產中周期長、成本高、利用率低的弊端,同時,還容易在加工生產中對墻體平整度的檢測和加工,提供了墻體的美觀性;此工裝夾具底部還設置滾輪,目的在于便于將加工處理好的墻體進行移動和運輸,避免了進行人工搬運,節約了人力,并保證了加工處理好的墻體的安全性,避免在人工搬運中講墻體損傷。
圖1為鋼結構房屋的頂板主體框模塊的側面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明用于對墻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夾持的工裝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用于對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夾持的工裝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用于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的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夾住,此工裝夾具包括底座和鋼板立柱,底座用來承載立起來的主體框模塊;鋼板立柱用于將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夾住,鋼板立柱豎向垂直對中設置在底座上;在本發明中,在底座或/和鋼板立柱上包括一用于夾持主體框模塊的夾持件,夾持件的目的是為了緊固地將主體框模塊夾住,防止主體框模塊在立起來施工時傾倒, 造成人員傷亡以及墻體的損壞。在本發明中,為了便于加工完畢后的主體框模塊移動和運輸,在底座的底部設置若干滾輪,設置若干滾輪,便節約了人力搬運,還保證了墻體的安全性,防止破損。為了在移動過程中輕便,此滾輪可為萬向輪,易于轉動。在本發明中,工裝夾具是配對使用的,即以下描述的工裝夾具只是一對配套使用的工裝夾具的一單只,并且,一對配套使用的工裝夾具的兩只單只夾具的結構是相同的,以下所描述的工裝夾具只是其中的一單只,本發明對此不再贅述。鋼結構房屋的模塊構件包括地板、頂板和墻板,地板和墻板的結構不同,地板和頂板結構類似,相對于墻板來說,地板和墻板比較輕,同時又對地板和頂板的連接性要求比較高,因此,地板和頂板的主體框模塊的對應側邊上一邊設置凸臺,一邊設置凹槽。根據墻板與地板和頂板的結構不同,因此,對夾持墻板和夾持地板做不同的工裝夾具,但是也可以做相同的工裝夾具,本發明不做強制性的限制,為了更加精確的對墻體進行加工處理,以下結合附圖,根據墻板與頂板不同的結構采用不同的工裝夾具加以詳細說明。請參考圖2,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此工裝夾具主要用于對墻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夾持的工裝夾具,此夾具包括底座和鋼板立柱,具體如下
底座是用于承載墻板主體框模塊的,底座包括主體橫梁21和支撐主體22,支撐主體22 連接在主體橫梁21的中部,鋼板立柱設置在主體橫梁21上,在本發明中,鋼板立柱是直立在主體橫梁21上的。主體橫梁21為長方形結構,但本發明對此不做限制,即主體橫梁21也可以是其他結構,長方形結構只是其中的一個實施例。支撐主體22是在主體橫梁21中間位置向外延伸的結構,此結構的長度小于主體橫梁21的長度,因為墻板比較重,可以將主體橫梁21的長度相對做長一些,將支撐主體22的長度相對做短一些,目的是為了使得立在此夾具上的墻板更加穩固,但本發明對主體橫梁21和支撐主體22的長度不做限制。本發明對支撐主體22的結構也不做限制,本實施例中可取長方形結構。支撐主體22和主體橫梁21位于同一個平面上。在主體橫梁21的兩端底部各設置一滾輪26,在支撐主體22的前端也設置一滾輪26,此設置是根據三角定理確定此夾具的穩定性。在本實施例中,滾輪26 為萬向滾輪,方便此夾具的移動和轉移,使得在車間可以通過推動促使生產線的流通。鋼板立柱為三角型結構,此鋼板立柱包括兩側柱23,所述兩側柱23的低端分別與主體橫梁21的一端各自連接,兩側柱23的頂端相連。在本實施例中,兩側柱23的尺寸大小相同,以保證此夾具不會因為左右側的力度不同而產生傾斜,因此,兩側柱23和底部的主體橫梁21形成了一等腰三角型結構。為了增加側柱23與主體橫梁21之間的強度,在側柱23與主體橫梁21的連接處設置有斜鈑金25。在主體橫梁21的中部設置一底部夾持件27,在兩側柱23的頂端連接處設置一頂部夾持件24,底部夾持件27和頂部夾持件24位于同一條直線上,并且底部夾持件27和頂部夾持件24的結構相同,以頂部夾持件24為例加以說明。頂部夾持件24包括一主板241 和兩側板242,主板241是立起來的,兩側板242分別連接在主板241的兩側,兩側板242之間用于夾持墻板主體框模塊的側邊,側板242上設置若干連接通孔243,兩側板242上的連接通孔243是對應的,連接通孔243用于連接緊固件,緊固件可以為螺紋緊固件,如螺栓、螺釘等。在使用側夾具時,將墻板主體框模塊放置于底部夾持件27和頂部夾持件24內,用通過螺栓穿入連接通孔243內將墻板主體框模塊固定在夾具上。在本實施例中,墻板主體框模塊底部通過底部夾持件27固定,中上部通過頂部夾持件24加以固定,并且,底部夾持件27和頂部夾持件24之間的間距小于墻板主體框模塊的高度。對應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的使用方法,此使用方法適用于對墻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夾持的情況,此處的工裝夾具是配對使用的,即在墻板主體框模塊的兩端各設置一工裝夾具,具有以下幾個步驟
(1)將鋼結構房屋的墻板主體框模塊立起來;
(2)將立起來的墻板主體框模塊的兩端分別放在兩端的支撐主體上;
(3)調整墻板主體框模塊的兩端在兩側的支撐主體上的位置,將墻板主體框模塊的兩側邊分別夾在兩側的底部夾持件和頂部夾持件上,并通過緊固件如螺栓進行連接固定。固定好墻板主體框模塊后,可對立起來的墻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兩面施工,施工完畢后,將加工好的墻板推動到需要放置的位置,十分方便。請參考圖3,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此工裝夾具主要用于對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夾持的工裝夾具,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的結構類似,因此,本實施例以地板主體框模塊加以詳細描述,同時,以下描述的結構及其方法也適用于頂板主體框模塊。在本發明中,此夾具包括底座和鋼板立柱,具體如下
底座是用于承載地板主體框模塊的,底座包括主體橫梁11和支撐主體12,支撐主體12 連接在主體橫梁11的中部,鋼板立柱設置在主體橫梁11上,在本發明中,鋼板立柱是直立在主體橫梁11上的。主體橫梁11為長方形結構,但本發明對此不做限制,即主體橫梁11 也可以是其他結構,長方形結構只是其中的一個實施例。支撐主體12是在主體橫梁11中間位置向外延伸的結構,此結構的長度大于主體橫梁11的長度,由于地板和頂板比較輕, 可以將主體橫梁11的長度相對做短一些,支撐主體12的長度相對做長一些,目的是使得立在此夾具上的地板更加牢固,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本發明對支撐主體12的結構也不做限制,本實施例中可取長方形結構。支撐主體12和主體橫梁11位于同一個平面上。在主體橫梁11的兩端底部各設置一滾輪15,在支撐主體12的前端也設置一滾輪15,此設置是根據三角定理確定此夾具的穩定性。在本實施例中,滾輪15為萬向滾輪,方便此夾具的移動和轉移,使得在車間可以通過推動促使生產線的流通。在本發明中,支撐主體12也可以是在主體橫梁11中間位置向兩外邊延伸的結構, 即支撐主體12在主體橫梁11的前端延伸,同時,支撐主體12在主體橫梁11的后端也在延伸,但是,以支撐主體12向主體橫梁11的前端延伸的部分為,向主體橫梁11的后端延伸的部分增加了一斜拉鋼板16,此斜拉鋼板一端與向主體橫梁11后延伸的尾端連接,一端與立桿連接,目的是增強此夾具的穩固性。鋼板立柱為一直桿13,此直桿13立在主體橫梁11的中部。直桿13的上端連接一直板14,此直板14與支撐主體12平行,直板14上設置一通孔141,通孔141用于插入鋼棒。支撐主體12上凸設一卡臺121,此卡臺121是對應著地板上的凹槽,此卡臺121的作用是將地板主體框模塊上的凹槽卡在此卡臺121上,便可完成了地板主體框模塊固定卡在此夾具上的目的。在本實施例中,卡臺121與通孔141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同一條直線上。地板主體框模塊底部是通過凹槽卡在卡臺121上加以固定,上端是通過鋼棒插入通孔141內加以固定。在本實施例中,地板主體框模塊的高度小于等于直板14與主體橫梁11之間的間距,目的是使得底板主體框模塊可以放入此夾具內。
對應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的使用方法,此使用方法適用于對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夾持的情況,地板主體框模塊和頂板主體框模塊的結構類似,因此,本實施例以地板主體框模塊加以詳細描述,同時,以下描述的結構及其方法也適用于頂板主體框模塊,此處的工裝夾具是配對使用的,即在地板主體框模塊的兩端各設置一工裝夾具,具有以下幾個步驟
(1)將鋼結構房屋的地板主體框模塊立起來;
(2)將立起來的地板主體框模塊的兩端分別放在兩側的支撐主體,并對位卡在兩側的支撐主體的卡臺上;
(3)將鋼棒插入兩側的鋼板立柱上端的通孔內進行上端的固定連接。固定好地板主體框模塊后,可對立起來的地板主體框模塊進行兩面施工,施工完畢后,將加工好的地板推動到需要放置的位置,十分方便。以上公開的僅為本申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但本申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用于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的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夾住,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用于承載立起來的主體框模塊;鋼板立柱,用于將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夾住,所述鋼板立柱豎向垂直對中設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或/和鋼板立柱上包括一用于夾持所述主體框模塊的夾持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主體橫梁和支撐主體,所述支撐主體連接在所述主體橫梁的中部,所述鋼板立柱設置在所述主體橫梁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橫梁的兩端底部和所述支撐主體的前端底部各設置一滾輪。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鋼結構墻板主體框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滾輪為萬向承重滾輪。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板立柱為三角型結構,所述鋼板立柱包括兩側柱,所述兩側柱的底端分別與所述主體橫梁的一端連接,所述兩側柱的頂端相連,在所述側柱的頂端連接處設置一頂部夾持件。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橫梁上設置一底部夾持件,所述底部夾持件與所述頂部夾持件的結構相同并位于同一條直線上,所述夾持件包括一主板和兩側板,所述兩側板分別連接在所述主板兩側,所述側板上設置若干連接通孔,所述連接通孔用于連接緊固件。
7.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板立柱為一直桿,此直桿立在所述主體橫梁的中部,所述直桿的上端連接一直板,所述直板與所述支撐主體平行,所述直板上設置一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插入鋼棒。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主體上凸設一卡臺,所述卡臺與所述通孔在同一條直線上。
9.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裝夾具是配對使用的,具有以下幾個步驟(1)將鋼結構房屋的主體框立起來;(2)將立起來的鋼結構房屋的主體框的兩端分別放在兩側的支撐主體上;(3)調整主體框在兩側的支撐主體上的位置,將主體框的側邊分別夾在兩側的底部夾持件和頂部夾持件上,并通過緊固件進行連接固定。
10.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裝夾具是配對使用的,具有以下幾個步驟(1)將鋼結構房屋的主體框立起來;(2)將立起來的鋼結構房屋的主體框的兩端分別放在兩側的支撐主體,并對位卡在兩側支撐主體的卡臺上;(3)將鋼棒插入兩側的鋼板立柱上端的通孔內進行上端的固定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鋼結構房屋流水線生產的工裝夾具及其使用方法,其中,工裝夾具,用于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的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夾住,包括用于承載立起來的主體框模塊的底座和用于將主體框模塊立起來并將其夾住的上下鋼板立柱,鋼板立柱豎向垂直對中設置在底座上;底座或/和鋼板立柱上包括夾持件。底座包括主體橫梁和支撐主體,支撐主體連接在主體橫梁的中部,鋼板立柱設置在主體橫梁上。主體橫梁的兩端底部和支撐主體的前端底部各設置一萬向承重滾輪。本發明是將鋼結構房屋主體框立起來夾住便于雙面同時裝修施工,并且還可以將加工后的墻體進行運輸,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整個生產加工中墻體生產周期長、成本高、利用率低等弊端的技術問題。
文檔編號B25B11/00GK102501196SQ20111034735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7日
發明者劉令賢 申請人:劉令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