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及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薄膜裁切方法及模具,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及模具。
背景技術:
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主要應用在追求三維立體外觀裝飾效果的數碼電子類產品領域,可應用于采用模內裝飾工藝的數碼電子類產品的外殼。目前,生產上述外殼的傳統方法是薄膜裁切方法,該方法主要采用豎直沖切方法,但是受薄膜裁切方法本身的制約,該方法只能適用于裁切三維低拉伸的薄膜,并不能裁切平面二維類且薄膜厚度不超過0.2mm的薄膜,這已不能滿足蓬勃發展的數碼電子類產品外觀裝飾的需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傳統薄膜裁切方法只能適用于裁切三維低拉伸的薄膜、不能裁切平面二維類且薄膜厚度不超過0.2mm的薄膜的缺陷,提供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傳統薄膜裁切方法只能適用于裁切三維低拉伸的薄膜、不能裁切平面二維類且薄膜厚度不超過0.2mm的薄膜的缺陷,提供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本發明針對傳統薄膜裁切方法的缺陷,發明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及模具,可以對高拉伸三維成型的薄膜、0.lmm-1.0mm厚度的薄膜進行立體側向裁切,降低了產品不良率,提升了產品效益。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之一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S1:片材熱壓成:在熱壓成型模具內對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S2:環切邊料:將半成品片材放置于環切模具內進行邊料的環切,形成形狀片材;S3:側切修邊:在側切模具內對形狀片材進行邊料的側向精切,得到裁剪成型的片材。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中,所述步驟SI包括:S1.1:將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放在熱壓成型模具的第一下模板上,定位孔與第一定位柱配合進行定位;S1.2:開啟機臺,伸出加熱板,對片材加熱使之受熱軟化,加熱后加熱板回復;S1.3第一上模板下壓,壓板壓住片材,之后第一沖頭繼續向下頂壓片材并壓入第一下模板的第一容置腔內,第一沖頭通過片材壓縮第一容置腔底端的第一彈塊,直至片材與第一彈塊壓緊,持續壓緊設定時間,片材在第一容置腔內形成已成型且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關閉機臺,開模取出半成品片材。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中,所述步驟S2包括:S2.1:將上述半成品片材開口向上地放置在環切模具的第二下模板的第二容置腔內,定位孔與第二定位柱配合進行定位;S2.2:開啟機臺,第二上模板下壓并帶動第二沖頭隨之向下運動,第二沖頭壓入第二下模板的第二容置腔內并與第二容置腔邊緣配合裁切半成品片材,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余量,關閉機臺,開模取出邊料和形狀片材。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中,所述步驟S3包括:S3.1:將上述的形狀片材貼緊放置在側切模具的第三沖頭上;S3.2:開啟機臺,側切設備控制系統的第五油缸的活塞桿驅動機臺動作板下壓使側切模具閉合,壓塊壓緊形狀片材;S3.3:側切設備控制系統的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分別向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供油,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第一行位刀塊和第二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相對的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第一油缸和第一油缸的活塞桿驅動第一行位刀塊和第二行位刀塊退出;S3.4:側切設備控制系統的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分別向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供油,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其它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的活塞桿驅動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退出;S3.5:第五油缸的活塞桿驅動機臺動作板上升使側切模具打開,取出已裁剪成型的片材和已被切斷的余量片材。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之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熱壓成型模具,所述熱壓成型模具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凸模和第一凹模,用于對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環切模具,所述環切模具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二凸模和第二凹模,用于對半成品片材四周多余的邊料進行裁切,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余量;側切模具和側切設備控制系統,所述側切模具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三凸模和第三凹模,所述第三凹模包括進行下壓的壓塊,所述第三凸模包括放置形狀片材并配合所述壓塊壓緊形狀片材的第三沖頭、受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控制對壓緊狀態的形狀片材的余量片材進行側切的四組側切裝置。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所述熱壓成型模具的第一凸模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一沖頭,所述第一面板下方依次設置有上模固定板、第一上模板和壓板,所述第一沖頭與所述上模固定板固定且從所述第一壓板中露出,所述熱壓成型模具的第一凹模包括第一底板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的第一下模板,所述第一底板上還固定有貫穿所述第一下模板的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下模板設有與所述第一沖頭對應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下端設置有可沿開合模方向移動的第一彈塊,所述第一下模板放置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所述定位孔與第一定位柱配合進行片材的定位,所述熱壓成型模具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凸模和第一凹模之間、對片材進行加熱的加熱板,所述第一彈塊與第一沖頭配合對已加熱的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所述環切模具的第二凸模包括第二面板和設置在所述第二面板下方的第二上模板,所述第二上模板下方固設有第二沖頭,所述環切模具的第二凹模包括第二底板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底板上的第二下模板,所述第二底板上還固定有貫穿所述第二下模板的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下模板設有與第二沖頭對應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下端設置有可沿開合模方向移動的第二彈塊,所述第二下模板放置半成品片材,所述定位孔與所述第二定位柱配合進行半成品片材的定位,所述第二沖頭的端部邊緣與所述第二容置腔邊緣配合裁切半成品片材,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余量。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所述側切模具的第三凹模還包括第三面板和設置在所述第三面板下方的第三上模板,所述壓塊穿過所述第三上模板與所述第三面板固接,所述側切模具的第三凸模還包括第三底板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三底板上的第三下模板,所述第三沖頭與所述第三底板固定且從所述第三下模板露出與壓塊配合壓緊半成品片材,四組所述側切裝置設置在所述第三面板和第三底板之間,每一所述側切裝置包括油缸和與所述油缸的活塞桿端部連接的行位刀塊,所述第三上模板與第三下模板之間形成有供所述行位刀塊橫向移動的滑道,所述油缸的活塞桿置于滑道內且其端部與所述行位刀塊連接,所述行位刀塊與第三沖頭配合對放置于所述第三沖頭上的半成品片材的余量片材進行側切,四組所述側切裝置分別是:第一側切裝置,包括第一油缸和第一行位刀塊;第二側切裝置,包括第二油缸和第二行位刀塊;第三側切裝置,包括第三油缸和第三行位刀塊;第四側切裝置,包括第四油缸和第四行位刀塊。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包括機臺,所述機臺上端固定有機臺固定板,所述機臺固定板上設置有活塞桿向下的第五油缸,所述第五油缸的活塞桿端部連接有機臺動作板,所述機臺動作板下設置所述側切模具,所述側切模具固定在機臺底板上,所述第五油缸的活塞桿驅動所述機臺動作板下壓或者上升,使所述側切模具的所述第三凹模壓緊所述第三凸模或者與所述第三凸模分離;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還包括與第一油缸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一油路、與第二油缸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二油路、與第三油缸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三油路、與第四油缸連接向其供油的第四油路,所述第一油路與第二油路分別向所述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供油,所述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所述第一行位刀塊和第二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相對的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所述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活塞桿驅動所述第一行位刀塊和第二行位刀塊退出,之后所述第三油路與第四油路分別向所述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供油,所述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所述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其它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所述第三油缸和第四油缸的活塞桿驅動所述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退出;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機臺上的啟動鍵。在本發明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所述第三上模板與第三下模板之間形成的所述滑道內還設置有限制所述油缸的活塞桿移動行程的止退件,所述側切模具還包括用于固定半成品片材的定位針,所述定位針設置在所述第三底板上并依次貫穿所述第三沖頭、壓塊和第三面板。實施本發明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及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熱壓成型模具對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高拉伸(高度15mm以上)、0.lmm-1.0mm厚度的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環切模具對半成品片材進行邊料的環切,按加工需求留有一定側邊,切除多余的側邊,得到形狀片材;側切模具對形狀片材進行立體側向精切,減少傳統沖切中因油墨碎裂造成的不良產品,可以對高拉伸、0.lmm-1.0mm厚度的片材進行加工,在擴展模內裝飾工藝應用領域的同時大大降低了產品不良率,提升了產品效益。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發明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的第一實施例的流程圖;圖2是本發明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熱壓成型模具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不意圖;圖3是本發明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環切模具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側切模具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中沿A-A線的剖視圖;圖6是本發明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側切設備控制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的第一實施例加工出的已裁剪成型的片材;圖8是圖7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對本發明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8所示,圖中的數字標號代表:1-熱壓成型模具,11-第一面板,12-上模固定板,13-第一上模板,14-第一沖頭,15-壓板,16-第一下模板,17-第一彈塊,18-第一底板,19-第一定位柱;2-環切模具,21-第二面板,22-第二上模板,23-第二沖頭,24-第二彈塊,25-第二下模板,26-第二底板,27-第二定位柱;3-側切模具,31-第二面板,32-第二上模板,33-壓塊,34-第二沖頭,351a-第一油缸,351b-第一行位刀塊,352-第二油缸,353-第三油缸,354-第四油缸,36-第三下模板,37-第三底板,38-定位針;4-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2-機臺固定板,41-第五油缸,43-機臺動作板,441-第一油路,442-第二油路,443-第三油路,444-第四油路,45-機臺底板,46-啟動鍵。
如圖1所示,在本發明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的第一實施例中,包括以下步驟:S1:片材熱壓成:在熱壓成型模具I內對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S2:環切邊料:將半成品片材放置于環切模具2內進行邊料的環切,形成形狀片材;S3:側切修邊:在側切模具3內對形狀片材進行邊料的側向精切,得到裁剪成型的片材。步驟SI包括:S1.1:將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放在熱壓成型模具I的第一下模板16上,定位孔與第一定位柱19配合進行定位;S1.2:開啟機臺,伸出加熱板,對片材加熱使之受熱軟化,加熱后加熱板回復;S1.3第一上模板13下壓,壓板15壓住片材,之后第一沖頭14繼續向下頂壓片材并壓入第一下模板16的第一容置腔內,第一沖頭14通過片材壓縮第一容置腔底端的第一彈塊17,直至片材與第一彈塊17壓緊,持續壓緊3秒,片材在第一容置腔內形成已成型且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關閉機臺,開模取出半成品片材。步驟S2包括:S2.1:將上述半成品片材開口向上地放置在環切模具2的第二下模板25的第二容置腔內,定位孔與第二定位柱27配合進行定位;S2.2:開啟機臺,第二上模板22下壓并帶動第二沖頭23隨之向下運動,第二沖頭23壓入第二下模板25的第二容置腔內并與第二容置腔邊緣配合裁切半成品片材,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2-3mm的余量,該2_3mm余量片材由步驟S3中的側切模具3進行側切,以保證側切更精確,關閉機臺,開模取出邊料和形狀片材。步驟S3包括:S3.1:將上述的形狀片材貼緊放置在側切模具3的第三沖頭34上;S3.2:開啟機臺,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的第五油缸41的活塞桿驅動機臺動作板43下壓使側切模具3閉合,壓塊33壓緊形狀片材;S3.3: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的第一油路441和第二油路442分別向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供油,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第一行位刀塊351b和第二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相對的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第一油缸351a和第一油缸351a的活塞桿驅動第一行位刀塊351b和第二行位刀塊退出;S3.4: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的第三油路443和第四油路444分別向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供油,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其它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的活塞桿驅動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退出;這樣4個行位刀塊完成切斷片材的動作;第二沖頭23的刀口高度根據小于產品3D尺寸邊緣0.1mm來設計,以達到包邊露出0.1mm的效果,4個行位刀塊需要與第三沖頭34緊密配合,精度要求達到正負0.005mm以內;S3.5:第五油缸41的活塞桿驅動機臺動作板43上升使側切模具3打開,取出已裁剪成型的片材和已被切斷的余量片材。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沖頭14、第一彈塊17、第一下模板16是機床經過線切割、CNC等多工序精密加工出來的,4個行位刀塊、第三沖頭34、第三下模板36是經過線切割、電腦數控鑼床、精密火花機等工序加工出來的,以確保工件的精度,提高加工時的準確度。如圖2-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中,包括:熱壓成型模具1,熱壓成型模具I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凸模和第一凹模,用于對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環切模具2,環切模具2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二凸模和第二凹模,用于對半成品片材四周多余的邊料進行裁切,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余量;側切模具3和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側切模具3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三凸模和第三凹模,第三凹模包括進行下壓的壓塊33,第三凸模包括放置形狀片材并配合壓塊33壓緊形狀片材的第三沖頭34、受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控制對壓緊狀態的形狀片材的余量片材進行側切的四組側切裝置。熱壓成型模具I的第一凸模包括第一面板11和第一沖頭14,第一面板11下方依次設置有上模固定板12、第一上模板13和壓板15,第一沖頭14與上模固定板12固定且從第一壓板15中露出,第一面板11通過螺釘與上模固定板12固定,上模固定板12通過螺釘與第一沖頭14固定,上模固定板12還通過螺釘穿過第一上模板13從而與壓板15固定。熱壓成型模具I的第一凹模包括第一底板18以及設置在第一底板18上的第一下模板16,第一底板18上還固定有貫穿第一下模板16的第一定位柱19,壓板15上開設有與第一定位柱19突出部分相適配的容置孔,第一下模板16設有與第一沖頭14對應的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下端設置有可沿開合模方向移動的第一彈塊17,第一下模板16放置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定位孔與第一定位柱19配合進行片材的定位,熱壓成型模具I還包括設置在第一凸模和第一凹模之間、對片材進行加熱的加熱板,第一彈塊17與第一沖頭14配合對已加熱的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環切模具2的第二凸模包括第二面板21和設置在第二面板21下方的第二上模板22,第二上模板22下方固設有第二沖頭23,環切模具2的第二凹模包括第二底板26以及設置在第二底板26上的第二下模板25,第二底板26上還固定有貫穿第二下模板25的第二定位柱27,第二下模板25設有與第二沖頭23對應的第二容置腔,第二容置腔下端設置有可沿開合模方向移動的第二彈塊24,第二下模板25放置半成品片材,定位孔與第二定位柱27配合進行半成品片材的定位,第二沖頭23的端部邊緣與第二容置腔邊緣配合裁切半成品片材,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余量。側切模具3的第三凹模還包括第三面板31和設置在第三面板31下方的第三上模板32,壓塊33穿過第三上模板32與第三面板31固接,側切模具3的第三凸模還包括第三底板37以及設置在第三底板37上的第三下模板,第三沖頭34與第三底板37固定且從第三下模板露出與壓塊33配合壓緊半成品片材,四組側切裝置設置在第三面板31和第三底板37之間,每一側切裝置包括油缸和與油缸的活塞桿端部連接的行位刀塊,第三上模板32與第三下模板之間形成有供行位刀塊橫向移動的滑道,油缸的活塞桿置于滑道內且其端部與行位刀塊連接,行位刀塊與第三沖頭34配合對放置于第三沖頭34上的半成品片材的余量片材進行側切,四組側切裝置分別是:第一側切裝置,包括第一油缸351a和第一行位刀塊351b ;第二側切裝置,包括第二油缸352和第二行位刀塊;第三側切裝置,包括第三油缸353和第三行位刀塊;第四側切裝置,包括第四油缸354和第四行位刀塊。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包括機臺,機臺上端固定有機臺固定板42,機臺固定板42上設置有活塞桿向下的第五油缸41,第五油缸41的活塞桿端部連接有機臺動作板43,機臺動作板43下設置側切模具3,側切模具3固定在機臺底板45上,第五油缸41的活塞桿驅動機臺動作板43下壓或者上升,使側切模具3的第三凹模壓緊第三凸模或者與第三凸模分離;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還包括與第一油缸351a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一油路441、與第二油缸352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二油路442、與第三油缸353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三油路443、與第四油缸354連接向其供油的第四油路444,第一油路441與第二油路442分別向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供油,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第一行位刀塊351b和第二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相對的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的活塞桿驅動第一行位刀塊351b和第二行位刀塊退出,之后第三油路443與第四油路444分別向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供油,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其它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的活塞桿驅動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退出;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還包括設置在機臺上的啟動鍵46。操作時,開啟機臺電源,切換到自動程序,雙手同時按下兩個起動鍵46,機臺動作板43下壓,使側切模具3閉合,之后感應開關先啟動一組油路,即第一油路441和第二油路442,推進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接著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退回。再啟動另一組油路,即第三油路443和第四油路444,推進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接著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退回。第五油缸41驅動機臺動作板43上升,側切模具3就完成了一次系統循環動作。第三上模板32與第三下模板之間形成的滑道內還設置有限制油缸的活塞桿移動行程的止退件,側切模具3還包括用于固定半成品片材的定位針38,定位針38設置在第三底板37上并依次貫穿第三沖頭34、壓塊33和第三面板31。實施本發明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及模具,具有以下優點:裝飾薄膜的厚度選擇區間擴大,0.lmm-1.0mm厚度的薄膜均可裁切,克服了傳統的裁切方法不能裁切厚度小于0.2mm的薄膜的缺點。適合裁切的成型薄膜的高度可增加到75_,設計形狀不受限制,大大增加了產品設計自有度。裁切工序造成的產品不良率由傳統的5%降低到2%以內。熱壓成型模具對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高拉伸(高度15mm以上)、0.lmm-1.0mm厚度的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環切模具對半成品片材進行邊料的環切,按加工需求留有一定側邊,切除多余的側邊,得到形狀片材;側切模具對形狀片材進行立體側向精切,減少傳統沖切中因油墨碎裂造成的不良產品,可以對高拉伸、0.lmm-1.0mm厚度的片材進行加工,在擴展模內裝飾工藝應用領域的同時大大降低了產品不良率,提升了產品效益。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片材熱壓成:在熱壓成型模具(I)內對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 S2:環切邊料:將半成品片材放置于環切模具(2)內進行邊料的環切,形成形狀片材; S3:側切修邊:在側切模具(3)內對形狀片材進行邊料的側向精切,得到裁剪成型的片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I包括: S1.1:將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放在熱壓成型模具(I)的第一下模板(16)上,定位孔與第一定位柱(19)配合進行定位; S1.2:開啟機臺,伸出 加熱板,對片材加熱使之受熱軟化,加熱后加熱板回復; 51.3第一上模板(13)下壓,壓板(15)壓住片材,之后第一沖頭(14)繼續向下頂壓片材并壓入第一下模板(16)的第一容置腔內,第一沖頭(14)通過片材壓縮第一容置腔底端的第一彈塊(17),直至片材與第一彈塊(17)壓緊,持續壓緊設定時間,片材在第一容置腔內形成已成型且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關閉機臺,開模取出半成品片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包括: 52.1:將上述半成品片材開口向上地放置在環切模具(2)的第二下模板(25)的第二容置腔內,定位孔與第二定位柱(27)配合進行定位; 52.2:開啟機臺,第二上模板(22)下壓并帶動第二沖頭(23)隨之向下運動,第二沖頭(23)壓入第二下模板(25)的第二容置腔內并與第二容置腔邊緣配合裁切半成品片材,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余量,關閉機臺,開模取出邊料和形狀片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3包括: S3.1:將上述的形狀片材貼緊放置在側切模具(3)的第三沖頭(34)上; S3.2:開啟機臺,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的第五油缸(41)的活塞桿驅動機臺動作板(43)下壓使側切模具(3)閉合,壓塊(33)壓緊形狀片材; S3.3: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的第一油路(441)和第二油路(442)分別向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供油,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第一行位刀塊(351b)和第二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相對的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第一油缸(351a)和第一油缸(351a)的活塞桿驅動第一行位刀塊(351b)和第二行位刀塊退出; S3.4: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的第三油路(443)和第四油路(444)分別向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供油,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其它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的活塞桿驅動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退出; S3.5:第五油缸(41)的活塞桿驅動機臺動作板(43)上升使側切模具(3)打開,取出已裁剪成型的片材和已被切斷的余量片材。
5.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熱壓成型模具(1),所述熱壓成型模具(I)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凸模和第一凹模,用于對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 環切模具(2),所述環切模具(2)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二凸模和第二凹模,用于對半成品片材四周多余的邊料進行裁切,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余量; 側切模具(3)和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所述側切模具(3)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三凸模和第三凹模,所述第三凹模包括進行下壓的壓塊(33),所述第三凸模包括放置形狀片材并配合所述壓塊(33)壓緊形狀片材的第三沖頭(34)、受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控制對壓緊狀態的形狀片材的余量片材進行側切的四組側切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熱壓成型模具(I)的第一凸模包括第一面板(11)和第一沖頭(14),所述第一面板(11)下方依次設置有上模固定板(12)、第一上模板(13)和壓板(15),所述第一沖頭(14)與所述上模固定板(12)固定且從所述第一壓板(15)中露出,所述熱壓成型模具(I)的第一凹模包括第一底板(18)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底板(18)上的第一下模板(16),所述第一底板(18)上還固定有貫穿所述第一下模板(16)的第一定位柱(19),所述第一下模板(16)設有與所述第一沖頭(14)對應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下端設置有可沿開合模方向移動的第一彈塊(17),所述第一下模板(16)放置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所述定位孔與第一定位柱(19)配合進行片材的定位,所述熱壓成型模具(I)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凸模和第一凹模之間、對片材進行加熱的加熱板,所述第一彈塊(17)與第一沖頭(14)配合對已加熱的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切模具(2)的第二凸模包括第二面板(21)和設置在所述第二面板(21)下方的第二上模板(22),所述第二上模板(22)下方固設有第二沖頭(23),所述環切模具(2)的第二凹模包括第二底板(26)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底板(26)上的第二下模板(25),所述第二底板(26)上還固定有貫穿所述第二下模板(25)的第二定位柱(27),所述第二下模板(25)設有與第二沖頭(23)對應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下端設置有可沿開合模方向移動的第二彈塊(24),所述第二下模板(25)放置半成品片材,所述定位孔與所述第二定位柱(27)配合進行半成品片材的定位,所述第二沖頭(23)的端部邊緣與所述第二容置腔邊緣配合裁切半成品片材,半成品片材被裁切成邊料和加工所需的形狀片材,形狀片材的側邊留有余量。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切模具(3)的第三凹模還包括第三面板(31)和設置在所述第三面板(31)下方的第三上模板(32),所述壓塊(33)穿過所述第三上模板(32)與所述第三面板(31)固接,所述側切模具(3)的第三凸模還包括第三底板(37)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三底板(37)上的第三下模板,所述第三沖頭(34)與所述第三底板(37)固定且從所述第三下模板露出與壓塊(33)配合壓緊半成品片材,四組所述側切裝置設置在所述第三面板(31)和第三底板(37)之間,每一所述側切裝置包括油缸和與所述油缸的活塞桿端部連接的行位刀塊,所述第三上模板(32)與第三下模板之間形成有供所述行位刀塊橫向移動的滑道,所述油缸的活塞桿置于滑道內且其端部與所述行位刀塊連接,所述行位刀塊與第三沖頭(34)配合對放置于所述第三沖頭(34)上的半成品片材的余量片材進行側切,四組所述側切裝置分別是:第一側切裝置,包括第一油缸(351a)和第一行位刀塊(351b);第二側切裝置,包括第二油缸(352)和第二行位刀塊;第三側切裝置,包括第三油缸(353)和第三行位刀塊;第四側切裝置,包括第四油缸(354)和第四行位刀塊。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包括機臺,所述機臺上端固定有機臺固定板(42),所述機臺固定板(42)上設置有活塞桿向下的第五油缸(41),所述第五油缸(41)的活塞桿端部連接有機臺動作板(43),所述機臺動作板(43)下設置所述側切模具(3),所述側切模具(3)固定在機臺底板(45)上,所述第五油缸(41)的活塞桿驅動所述機臺動作板(43)下壓或者上升,使所述側切模具(3)的所述第三凹模壓緊所述第三凸模或者與所述第三凸模分離; 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⑷還包括與第一油缸(351a)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一油路(441)、與第二油缸(352)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二油路(442)、與第三油缸(353)連接向其供油的第三油路(443)、與第四油缸(354)連接向其供油的第四油路(444),所述第一油路(441)與第二油路(442)分別向所述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供油,所述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所述第一行位刀塊(351b)和第二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相對的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所述第一油缸(351a)和第二油缸(352)的活塞桿驅動所述第一行位刀塊(351b)和第二行位刀塊退出,之后所述第三油路(443)與第四油路(444)分別向所述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供油,所述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的活塞桿分別橫向推進所述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對形狀片材的其它兩個側邊的余量片材進行同步側切,切斷余量片材后所述第三油缸(353)和第四油缸(354)的活塞桿驅動所述第三行位刀塊和第四行位刀塊退出; 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4)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機臺上的啟動鍵(46)。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模板(32)與第三下模板之間形成的所述滑道內還設置有限制所述油缸的活塞桿移動行程的止退件,所述側切模具(3)還包括用于固定半成品片材的定位針(38),所述定位針(38)設置在所述第三底板(37)上并依次貫穿所述第三沖頭(34)、壓塊(33)和第三面板(31)。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立體高拉伸成型薄膜的三維側切方法及模具,其方法是通過以下步驟實現S1在熱壓成型模具內對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S2將半成品片材放置于環切模具內進行邊料的環切,形成形狀片材;S3在側切模具內對形狀片材進行邊料的側向精切,得到裁剪成型的片材。其模具包括對已印刷好圖案并已沖出定位孔的片材進行熱壓拉伸、形成具有弧度的半成品片材的熱壓成型模具;對半成品片材四周多余的邊料進行裁切的環切模具,受所述側切設備控制系統控制對形狀片材的余量片材進行側切的側切模具。實施本發明的三維側切方法及模具,可擴大裁切時的薄膜厚度選擇區間,降低產品不良率。
文檔編號B26F1/44GK103203858SQ20121000867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2日
發明者黎烘華, 劉永福, 尹高喜, 汪智勇 申請人:群達塑膠電子(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