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門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互換把手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下用單獨圓把手代替機械鑰匙實現開、關門功能,當鎖體中心距離低于60mm或門框有包邊,就存在開、關門刮手的使用缺陷,而單獨使用橫把手又不能代替機械鑰匙在原鎖體實現開門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能夠防止門框刮手的互換把手結構。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互換把手結構,包括圓把手、套設于所述圓把手的把手芯的定位拉套、套設于所述定位拉套外圍的橫把手、以及與所述定位拉套緊固的把手底座,所述把手底座與所述橫把手之間設置有用于所述橫把手圍繞所述把手底座軸向多角度旋轉的旋轉件。
其中,所述把手底座的上表面周向均布有盲孔,所述盲孔與設置在所述把手底座上方的橫把手端部下底面的球形凹坑相對應。
其中,相鄰所述球形凹坑之間同心凹設有弧形滑槽,所述弧形滑槽與兩端的所述球形凹坑貫通設置。
其中,所述旋轉件包括埋設于所述盲孔內的壓簧,以及設置于所述壓簧頂端且與所述球形凹坑及所述弧形滑槽相配合的滾珠。
其中,相鄰所述盲孔之間的夾角呈90度設置。
其中,與所述定位拉套相配合的橫把手端部的上表面凹設有臺階,所述臺階與凸設于所述定位拉套頂部邊緣處的凸緣相配合。
其中,所述定位拉套的下底面與設置在所述把手底座的安裝孔內的臺階面緊固。
其中,所述把手芯的下端與門鎖驅動機構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包括圓把手、套設于所述圓把手的把手芯的定位拉套、套設于所述定位拉套外圍的橫把手、以及與所述定位拉套緊固的把手底座,所述把手底座與所述橫把手之間設置有用于所述橫把手圍繞所述把手底座軸向多角度旋轉的旋轉件。此結構設計,在圓把手開關門門框刮手時,可以轉換為通過能夠多角度旋轉的橫把手進行開關門,進而有效避免門框刮手現象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互換把手結構的分解圖。
圖2是圖1的裝配圖。
圖3是圖1中橫把手的軸測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結合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一種互換把手結構,包括圓把手1、套設于圓把手1的把手芯2的定位拉套3、套設于定位拉套3外圍的橫把手4、以及與定位拉套3緊固的把手底座5,把手底座5與橫把手4之間設置有用于橫把手4圍繞把手底座5軸向多角度旋轉的旋轉件。優選的,該旋轉件能夠使得橫把手圍繞把手底座每90度旋轉一個位置并定位。
進一步的,本實施例中,結合圖1和圖3所示,把手底座5的上表面周向均布有盲孔,盲孔與設置在把手底座5上方的橫把手4端部下底面的球形凹坑41相對應,且相鄰球形凹坑41之間同心凹設有弧形滑槽42,弧形滑槽42與兩 端的球形凹坑41貫通設置,旋轉件包括埋設于盲孔內的壓簧61,以及設置于壓簧61頂端且與球形凹坑41及弧形滑槽42相配合的滾珠62,相鄰盲孔之間的夾角呈90度設置。以此結構設計,使得橫把手位置可調,且不影響圓把手的正常使用,該結構在橫把手旋轉過程中,滾珠沿弧形滑槽滾動,當滾珠落入球形凹坑時,把手停止轉動,當再次用力旋轉橫把手時,滾珠從球形凹坑中滾出,繼而使得橫把手繼續旋轉,以此類推,實現橫把手的旋轉和定位,且不會影響圓把手的正常使用。
本實施例中,與定位拉套3相配合的橫把手4端部的上表面凹設有臺階,臺階與凸設于定位拉套3頂部邊緣處的凸緣相配合,定位拉套3的下底面與設置在把手底座5的安裝孔內的臺階面緊固,把手芯2的下端與門鎖驅動機構相連接。以此方式設計,使得該互換把手結構結構緊湊,且穩定可靠。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诖颂幍慕忉專绢I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