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鎖具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子鎖。
背景技術:
電子鎖是一種將電子技術、集成電路設計、大量的電子元器件,結合多種創新的識別技術(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內置軟件卡、網絡報警、鎖體的機械設計)等綜合的產品。電子鎖的種類包括指紋鎖、電子密碼鎖、感應鎖和智能鎖等。指紋鎖是應用指紋開啟的鎖具,由于指紋具有的唯一性和永久性等特點,決定了指紋鎖是目前所有鎖具中最為安全的鎖種,指紋鎖也極大地彌補了傳統防盜門利用密碼、鑰匙、磁卡等開啟的不安全性。
隨著人們的安全意識逐漸地提高,越來越多人擬將現有的機械鎖更換為安全性更高的電子鎖。不樂觀的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電子鎖只能配電子鎖體或電子鎖專用的機械鎖體才能使用,不能配普通的機械鎖體,用戶不能自由的選擇所需鎖體,只能購買商家昂貴的專用鎖體,在機械鎖更換成防盜性能更好的電子鎖時,都需將本來的機械鎖體一起拆掉,使機械鎖體白白浪費,換鎖成本高。
再有,目前國內外常用的帶指紋識別的電子鎖,一般包括設置門板外表面的前面板、設置在門板內的鎖體以及設置在門板內表面的后面板,前面板內設有指紋采集模塊、密碼按鍵、門卡感應線圈等用于進行身份輸入的裝置,后面板內設有包括指紋識別模塊、處理器、存儲器等的電子控制裝置和電池盒等,各裝置之間要通過連接插線電連接,由于各裝置結構復雜且分散設置在前、后面板,從各裝置引出連接插線必然也要穿過門板而設置,不僅安裝費時費力,還會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子鎖,其結構設置合理,通用性和實用性強,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用戶更換鎖具的成本。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電子鎖,包括前鎖體,前鎖體包括前面板,設置在前面板外的前執手,設置在前面板內的離合模塊、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和電源模塊;離合模塊包括可拆卸連接的前殼體、后殼體以及設置在前殼體與后殼體內的手柄軸、離合軸和驅動機構,手柄軸與離合軸同軸設置,手柄軸靠近離合軸的一端設有卡槽,卡槽的下方設有離合銷,離合銷的一端從手柄軸露出;手柄軸遠離離合軸的一端從前殼體伸出并穿過前面板設置在前執手內;離合軸卡設于手柄軸的卡槽,離合軸遠離手柄軸的端部從后殼體伸出;驅動機構用于控制離合銷上下移動;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用于采集身份信息、對采集的身份信息進行處理以及根據處理結果控制離合模塊的驅動機構運行。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前面板包括前襯板、前飾板、前上堵頭和前下堵頭;前飾板貼設在前襯板的外表面,前上堵頭和前下堵頭分別設置在前襯板的兩端;離合模塊設置在前面板內的中間位置;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設置在前面板內靠近前上堵頭一側;電源模塊設置在前面板內靠近前下堵頭一側。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前面板還包括上蓋板和下蓋板,上蓋板的相對的兩側固定在前襯板上,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設置在前襯板與上蓋板之間;下蓋板的相對的兩側固定在前面板的前襯板上,電源模塊設置在前襯板與下蓋板之間;上蓋板遠離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的表面以及下蓋板遠離電源模塊的表面均設有連接螺柱。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包括相連的操作面板和后蓋,以及設置在操作面板和后蓋內的指紋采集裝置、電路板、智能卡感應線圈;操作面板設置在前面板上并從前面板露出;指紋采集裝置、智能卡感應線圈與電路板連接,電路板還與電源模塊和離合模塊的驅動機構電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電源模塊包括電池盒,電池盒靠近前下堵頭的端部設有按鍵,前襯板對應按鍵的位置設有彈簧,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前襯板上另一端與按鍵相連。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前鎖體還包括鎖芯,前面板設有鎖芯安裝點,鎖芯安裝點上覆蓋有鎖芯蓋板。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電子鎖還包括后鎖體,后鎖體包括后面板、設置在后面板外的后執手、以及設置在后面板內并與后執手相連的后執手復位模塊。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電子鎖還包括方軸,方軸的一端連接離合模塊的離合軸另一端連接后執手復位模塊。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后執手復位模塊包括后轉頭、后轉頭底座和后執手復位扭簧,后轉頭底座固定在后面板上,后轉頭的一端穿過后轉頭底座和后面板設置在后執手內,后執手復位扭簧套設于后轉頭并位于用于后轉頭與后轉頭底座之間,方軸與后轉頭固定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后面板還設有相連的反鎖旋扭和反鎖拔片;反鎖旋扭設置在后面板上并且一端從后面板的外側伸入后面板內,反鎖拔片設置反鎖旋扭伸入后面板內的端部,反鎖旋扭設有固定槽,固定槽內卡設有檔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電子鎖包括設置在前面板外的前執手,設置在前面板內的離合模塊、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和電源模塊;離合模塊包括可拆卸連接的前殼體、后殼體以及設置在前殼體與后殼體內的手柄軸、離合軸和驅動機構,手柄軸與離合軸同軸設置,手柄軸靠近離合軸的一端設有卡槽,卡槽的下方設有離合銷,離合銷的一端從手柄軸露出;手柄軸遠離離合軸的一端從前殼體伸出并穿過前面板設置在前執手內;離合軸卡設于手柄軸的卡槽,離合軸遠離手柄軸的端部從后殼體伸出;驅動機構用于控制離合銷上下移動;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用于采集身份信息、對采集的身份信息進行處理以及根據處理結果控制離合模塊的驅動機構運行。電子鎖將離合模塊、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和電源模塊設置在同一個面板內,能避免各模塊之間的連接插線穿過門板設置,且離合模塊采用結構簡單可靠的集成化設計,即提高了安全性能又方便安裝。進一步地,電子鎖能匹配現有的機械鎖體,用戶在更換鎖具時,無須拆除原有的鎖體,其通用性和實用性強,降低了生產成本及用戶更換鎖具的成本。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電子鎖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另一個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電子鎖的前鎖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電子鎖的后鎖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離合模塊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離合模塊的組裝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電源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后執手復位結構的示意圖。
圖11是圖10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電子鎖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呈現。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當可對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所附圖僅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電子鎖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另一個視角的結構示意圖,請一并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電子鎖包括前鎖體100和后鎖體200,前鎖體100設置在門板(圖未示)的外表面,后鎖體設置的門板的內表面,前鎖體100和后鎖體200之間通過多組緊固件300相互連接并安裝在門板上,前鎖體100和后鎖體200對應設置在門板現有的機械鎖體上,緊固件300的位置與現有的機械鎖體的安裝孔位相對應。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電子鎖的前鎖體的結構示意圖,請一并參閱圖1、圖2和圖3,前鎖體100包括前面板110,設置在前面板110外的前執手120,設置在前面板110內的離合模塊130、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和電源模塊150。
前面板110包括前襯板111、前飾板112、前上堵頭113和前下堵頭114。
前襯板111是截面為“[”字型的長條形金屬框,一般采用鋼板沖壓形成,鋼板價格便宜,能降低電子鎖的生產成本,其它實施例中,也可采用不銹鋼沖壓或者其它硬度較高的金屬。前飾板112貼設在前襯板111的外表面。前上堵頭113和前下堵頭114分別設置在前襯板111的兩端。
前面板110的結構并不以此為限,其它實施例的前面板110的結構也可直接采用鋼板或其它金屬一體沖壓成型。
前執手120設置在前面板110的外側,前執手120與離合模塊140相連。
離合模塊130設置在前面板110內的中間位置,離合模塊130具有殼體及集成設置在殼體內的離合機構和驅動機構136。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離合模塊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離合模塊的組裝結構示意圖,殼體包括可拆卸連接的前殼體131和后殼體132,前殼體131固定在前面板110的前襯板111上,圖6隱藏了后殼體132的結構,請一并參閱圖1、圖3、圖5和圖6,離合機構包括同軸設置的手柄軸133和離合軸134,手柄軸133靠近離合軸134的一端設有卡槽1331,卡槽1331的下方設有離合銷1332,離合銷1332的一端從手柄軸133露出。手柄軸133遠離離合軸134的一端從前殼體131伸出并穿過前面板110設置在前執手120內,手柄軸133具有軸向的通孔,前執手120也設有帶內螺紋的通孔,手柄軸133伸入前執手120內并在通孔內設置螺栓將兩者連接。
前執手120與前面板110之間設有套設于手柄軸133的第一墊圈138,第一墊圈138為翻邊墊圈,第一墊圈138的翻邊插入前面板110并抵靠于手柄軸133。通過調整第一墊圈138的翻邊的高度可使前執手120與離合模塊130之間通配任何厚度的前面板110。
離合軸134卡設于手柄軸133的卡槽1331,離合軸134遠離手柄軸133的端部從后殼體132伸出,該端部設有方形通孔,在方形通孔內設有方軸139。
方軸139穿過設置在門板內的機械鎖體,一端通過離合模塊130連接前執手120,另一端連接后鎖體200的后執手220。方軸139用來引動機械鎖體的機械結構以控制鎖舌。
離合機構還包括套設于手柄軸133上的前執手復位扭簧135,前執手復位扭簧135套設于手柄軸133上用于控制手柄軸133(也即是前執手120)在扭動后及時回位。前執手復位扭簧135與手柄軸133之間還設有墊片137。
驅動機構136包括電機、齒輪、推板等結構,電機通過齒輪驅動推板上下移動。驅動機構136抵靠于離合機構的離合銷1332用于控制離合銷1332上下移動以使手柄軸133與離合軸134閉鎖和分離;閉鎖狀態時,驅動機構136將離合銷1332上移插入離合軸134內,手柄軸133與離合軸134可同步旋轉,此時扭動前執手120即可開門;分離狀態時,驅動機構136遠離手柄軸133,離合銷1332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下移并與離合軸134分離,手柄軸133與離合軸134不可同步旋轉,此時扭動前執手120不能開門。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的部分結構示意圖,請一并參閱圖1、圖3、圖7和圖8,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設置在前面板110內靠近前上堵頭113一側,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用于采集身份信息、對采集的身份信息進行處理以及根據身份信息的處理結果控制離合模塊130的驅動機構136運行。本實施例中,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采集身份信息的方法為刷指紋和刷卡的方式,因此,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包括相連的操作面板141和后蓋142,以及設置在操作面板141和后蓋142內的指紋采集裝置143、電路板144、智能卡感應線圈(圖未示)。操作面板141設置在前面板110上并從前面板110露出,后蓋142與操作面板141固定連接,后蓋142與操作面板141采用超聲波焊接密封。指紋采集裝置143、智能卡感應線圈與電路板144連接,電路板144還與電源模塊150和離合模塊130的驅動機構136電連接。指紋采集裝置143、智能卡感應線圈用于采集身份信息;電路板144包括存儲器、處理器、指紋識別模塊等,電路板144用于處理身份信息并控制驅動機構136運行。本實施例僅示意性地描述了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采用刷指紋+刷卡的方式采集身份信息,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采集身份信息的方式并不僅限于此,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刷指紋、刷卡、輸入密碼等的一種或幾種方式的組合。
本實施例中,前面板110還包括上蓋板115,上蓋板115的相對的兩側固定在前面板110的前襯板111上,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設置在前襯板111與上蓋板115之間。上蓋板115遠離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的表面焊接有連接螺柱301,連接螺柱301上設有連接螺栓302以使后鎖體200與前鎖體100相連。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電源模塊的結構示意圖,請一并參閱圖2、圖3和圖9,電源模塊150設置在前面板110內靠近前下堵頭114一側,電源模塊150包括電池盒151,電池接觸片152、153,連接電線(圖未示)等。電源模塊150通過連接電線與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140電連接。
本實施例中,前面板110還包括下蓋板116,下蓋板116的相對的兩側固定在前面板110的前襯板111上,電源模塊150設置在前襯板111與下蓋板116之間。下蓋板116遠離電源模塊150的表面與上蓋板115一樣焊接有連接螺柱301,連接螺柱301上設有連接螺栓302以使后鎖體200與前鎖體100相連。
電池盒151靠近前下堵頭114的端部設有兩個按鍵154,下蓋板116對應按鍵154的位置設有開口,按鍵154的端部從開口處露出。前襯板111對應按鍵154的位置設有彈簧(圖未示),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前襯板111上另一端與按鍵154相連。
請再參閱圖1和圖3,前鎖體100還包括鎖芯400,鎖芯400設置在離合模塊130與電源模塊150之間,前面板110設有鎖芯安裝點(圖未標),鎖芯安裝點具有露出鎖芯400的通孔,鎖芯安裝點上覆蓋有鎖芯蓋板401,鎖芯蓋板401可用磁鐵直接吸附在鎖芯安裝點上以保持整個面板的美觀,必要時可取下鎖芯蓋板401將鎖芯400的鑰匙插孔露出。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后鎖體的結構示意圖,請一并參閱圖1、圖2和圖4,后鎖體200包括后面板210、設置在后面板210外的后執手220、以及設置在后面板110內并與后執手220相連的后執手復位模塊230。
后面板210包括后襯板211、后飾板212、后上堵頭213和后下堵頭214。
后襯板211是截面為“[”字型的金屬框,后飾板212貼設在后襯板211的外表面。后上堵頭213和后下堵頭214分別設置在后襯板211的兩端。
后執手220設置在后面板210的外側,后執手220與后執手復位模塊230相連。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電子鎖的后執手復位結構的示意圖,圖11是圖10的剖視圖,請一并參閱圖4、圖10和圖11,后執手復位模塊230包括后轉頭231、后轉頭底座232和后執手復位扭簧233,后轉頭底座232固定在后襯板211上,后轉頭231的一端穿過后轉頭底座232和后面板211設置在后執手220內。
后轉頭231具有軸向的通孔,后執手220也設有帶內螺紋的通孔,后轉頭231的一端伸入后執手220內并在通孔內設置螺栓將兩者連接。方軸139的一端插入后轉頭231的通孔內并與后轉頭231固定連接。后執手220與后面板210之間設有套設于后轉頭231的第二墊圈234,第二墊圈234為翻邊墊圈,第二墊圈234的翻邊插入后面板210并抵靠于后轉頭231。通過調整第二墊圈234的翻邊的高度可使后執手220與后執手復位模塊230之間通配任何厚度的后面板210。
后執手復位扭簧233套設于后轉頭231并位于用于后轉頭231與后轉頭底座232之間用于控制后轉頭231(也即是后執手220)在扭動后及時回位。
請再參閱圖2和圖4,后面板210還設有相連的反鎖旋扭241和反鎖拔片242。反鎖旋扭241設置在后面板210上并且一端從后面板210的外側伸入后面板210內,反鎖拔片242設置反鎖旋扭241伸入后面板210內的端部,反鎖旋扭241伸入后面板210內的端部具有固定槽(圖未標),固定槽內卡設有檔圈243。
后面板210還設有多個螺栓安裝點(圖未標),螺栓安裝點上設有連接螺栓302,連接螺栓302與設置在前鎖體100的連接螺柱301可拆卸連接。前鎖體100和后鎖體200通過連接螺柱301和連接螺栓302固定在門板上。連接螺柱301和連接螺栓302的位置與現有的機械鎖體的安裝孔位相匹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電子鎖包括設置在前面板外的前執手,設置在前面板內的離合模塊、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和電源模塊;離合模塊包括可拆卸連接的前殼體、后殼體以及設置在前殼體與后殼體內的手柄軸、離合軸和驅動機構,手柄軸與離合軸同軸設置,手柄軸靠近離合軸的一端設有卡槽,卡槽的下方設有離合銷,離合銷的一端從手柄軸露出;手柄軸遠離離合軸的一端從前殼體伸出并穿過前面板設置在前執手內;離合軸卡設于手柄軸的卡槽,離合軸遠離手柄軸的端部從后殼體伸出;驅動機構用于控制離合銷上下移動;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用于采集身份信息、對采集的身份信息進行處理以及根據處理結果控制離合模塊的驅動機構運行。電子鎖將離合模塊、信息采集與處理模塊和電源模塊設置在同一個面板內,能避免各模塊之間的連接插線穿過門板設置,且離合模塊采用結構簡單可靠的集成化設計,即提高了安全性能又方便安裝。進一步地,電子鎖能匹配現有的機械鎖體,用戶在更換鎖具時,無須拆除原有的鎖體,其通用性和實用性強,降低了生產成本及用戶更換鎖具的成本。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所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