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一般涉及鎖止結構,尤其涉及自鎖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電池艙和貨艙等處的自鎖機構均采用塑膠件擠壓變形以達到自鎖目的,或者使用傳統拉扣進行自鎖操作。塑膠件擠壓變形僅適用于消費級產品或受力較小場合,同時傳統拉扣也無法實現自鎖和快接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快速的自鎖機構。
根據本公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自鎖機構,所述自鎖機構包括:固定鎖止塊和移動鎖止塊,所述固定鎖止塊固定設置,所述移動鎖止塊設置在所述固定鎖止塊的下方并可沿水平方向移動;所述移動鎖止塊上設有第一傾斜面,所述第一傾斜面的頂端水平延伸形成第一水平面,所述第一水平面上設有鎖止孔;所述固定鎖止塊上設有可相對于所述固定鎖止塊向上或者向下移動的鎖止桿;所述鎖止桿的下端沿所述第一傾斜面移動,推動所述鎖止桿相對于所述固定鎖止塊向上移動;所述鎖止桿的下端沿所述第一水平面移動至靠近所述鎖止孔時,所述鎖止桿相對于所述固定鎖止塊向下移動并鎖止于所述鎖止孔內。
優選地,所述固定鎖止塊內設有可供所述鎖止桿移動的移動腔,所述移動腔內設有彈簧,所述彈簧套在所述鎖止桿上,所述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移動腔固定,所述彈簧的下端與所述鎖止桿固定。
優選地,所述鎖止桿上套設有套筒件,所述套筒件位于所述移動腔內,所述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套筒件的頂部固定。
優選地,所述鎖止桿為伸縮桿結構,并包括第一伸縮桿和第二伸縮桿;所述彈簧套設在所述第一伸縮桿上,所述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二伸縮桿固定;所述第二伸縮桿套設在所述第一伸縮桿上并可相對于所述第一伸縮桿向下伸出或向上縮回。
優選地,所述固定鎖止塊頂部設有解鎖塊,所述解鎖塊可相對于所述固定鎖止塊水平移動,所述解鎖塊上設有第二傾斜面,所述第二傾斜面的頂端水平延伸形成第二水平面,所述第二傾斜面和所述第二水平面上設有上下貫通所述固定解鎖塊的解鎖槽,所述鎖止桿的上部位于所述解鎖槽中,并在所述解鎖塊水平移動時沿所述第二傾斜面移動至所述第二水平面。
優選地,所述鎖止桿的上部設有鎖止帽,所述鎖止帽的底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面和所述第二水平面相接觸。
優選地,所述固定鎖止塊的外周設有滑道,所述解鎖塊的下部對稱設有滑板,所述滑板與對應位置的所述滑道滑動連接。
優選地,所述固定鎖止塊的上部在靠近所述第二水平面的一側設有止擋部,所述止擋部與所述解鎖塊可解除式相抵。
根據本申請的自鎖機構,由于鎖止桿的下端沿第一傾斜面移動,推動鎖止桿相對于固定鎖止塊向上移動;并且鎖止桿的下端沿第一水平面移動至靠近鎖止孔時,鎖止桿相對于固定鎖止塊向下移動,因此鎖止桿能夠簡單快速地鎖止于鎖止孔內。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所作的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申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出示了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自鎖機構的外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出示了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自鎖機構的自鎖狀態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3出示了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自鎖機構的解鎖狀態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申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相關實用新型,而非對該實用新型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申請。
請參考圖1-圖3,其示出了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自鎖機構的技術方案。如圖1所示,一種自鎖機構,包括:固定鎖止塊1和移動鎖止塊2。其中,固定鎖止塊可以固定設置,而移動鎖止塊可以設置在固定鎖止塊的下方,并且可以沿水平方向移動。移動鎖止塊上設有第一傾斜面3,第一傾斜面3的頂端水平延伸形成第一水平面4,第一水平面4上設有鎖止孔5。固定鎖止塊1上設有可相對于固定鎖止塊1向上或者向下移動的鎖止桿6。如圖2所示,在移動鎖止2塊水平移動接近鎖止桿6時,鎖止桿6的下端可以沿第一傾斜面3移動(如圖2中的虛線位置處),從而推動鎖止桿6相對于固定鎖止塊1向上移動;而當鎖止桿6的下端移動到第一水平面4時,移動鎖止塊2繼續水平移動,鎖止桿6不再相對固定鎖止塊1移動,在鎖止孔5移動至鎖止桿6的下端時,鎖止桿6相對于固定鎖止塊1向下移動并鎖止于鎖止孔5內。鎖止孔可以為彈性緊固套,能夠將鎖止桿6緊固與其中,并限制鎖止桿移動。本申請的自鎖機構結構簡單,并且能夠快速實現自鎖操作。
根據本申請的一種自鎖機構,如圖2所示,固定鎖止塊1內設有可供鎖止桿6移動的移動腔,移動腔內設有彈簧7。彈簧套7在鎖止桿6上,彈簧7的上端與移動腔固定,彈簧7的下端與鎖止桿6固定。這樣,在鎖止桿6向上移動時,會壓縮彈簧7,彈簧7發生彈性變形;而當鎖止孔5移動至鎖止桿6下部時,彈簧7恢復彈性變形并張開,從而使得鎖止桿6在彈簧7作用下鎖止在鎖止孔5中。優選地,鎖止桿6上套設有套筒件8,套筒件8位于移動腔內,彈簧7的下端與套筒件8的頂部固定,套筒件8的設置便于彈簧7與鎖止桿6連接。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鎖止桿6可以為伸縮桿結構,并包括第一伸縮桿和第二伸縮桿。第二伸縮桿套設在第一伸縮桿上并可相對于第一伸縮桿向下伸出或向上縮回。彈簧套設在第一伸縮桿上,彈簧的上端與移動腔固定,彈簧的下端與第二伸縮桿固定。這樣,在鎖止桿的下端沿著第一傾斜面移動時,第一伸縮桿可以保持不動,而第二伸縮桿向上縮回,從而壓縮彈簧。在鎖止桿的下端至第一水平面,鎖止孔移動至鎖止桿的下端時,彈簧張開,帶動第二伸縮桿向下伸出,從而使得鎖止桿牢靠的鎖止于鎖止孔之中。
根據本申請的一種自鎖機構,如圖1所示,固定鎖止塊1頂部設有解鎖塊9,解鎖塊9可相對于固定鎖止塊1水平移動,解鎖塊9上設有第二傾斜面10,第二傾斜面10的頂端水平延伸形成第二水平面11。第二傾斜面10和第二水平面11上設有上下貫通固定解鎖塊的解鎖槽12,鎖止桿6的上部位于解鎖槽12中。優選地,如圖1所示,固定鎖止塊1的外周設有滑道13,解鎖塊9的下部對稱設有滑板14,滑板14與對應位置的滑道13滑動連接,從而使得解鎖塊9可以沿著固定鎖止塊1水平移動。這樣,當解鎖塊9水平移動時,鎖止桿6的上部可以相對于解鎖槽12水平并向上移動;在解鎖塊9的推動下,鎖止桿6的上部沿第二傾斜面10移動至第二水平面11,從而可以將鎖止桿6的上部抬起,使得鎖止桿6的下端離開鎖止孔5,解除鎖止狀態。
優選地,鎖止桿6的上部設有鎖止帽15,鎖止帽15的底部與第二傾斜面10和第二水平面11相接觸,便于解鎖塊9通過第二傾斜面10和第二水平面11的作用而抬起鎖止帽15,從而解鎖鎖止桿。
進一步優選地,固定鎖止塊1的上部在靠近第二水平面的一側設有止擋部16,止擋部16與解鎖塊9可解除式相抵。如圖3所示,在解鎖塊9水平移動抬起鎖止桿6時,解鎖塊9離開止擋部16;而當鎖止桿6處于鎖止狀態時,如圖2所示,解鎖塊9與止擋部16相抵,從而限制解鎖塊9的移動。
以上描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中所涉及的實用新型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所述申請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