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對機動車電機進行定位的機構。
背景技術:
對于大多車主而言,汽車故障是無法預測的,而對于車輛而言,發動機是最為核心的部件,對于使用年限較長或者過量頻繁使用的車難免在發動機上遇到故障需要拆卸進行檢修,特別是公交車等經常需要進行維修檢修的車輛上。由于電動車電機塊頭大,重量大,前期必須使用機械來進行夾持、定位,以進行移送,現有的機器體型大,結構復雜,而且不便于就地進行夾持移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便于利用簡單結構即能對電機進行夾持、固定的結構。
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包括定位支架和電機夾持定位對,所述的電機夾持定位對包括第一夾持定位塊和第二夾持定位塊,第一夾持定位塊和第二夾持定位塊分別固定于定位支架上方的兩側,第一夾持定位塊包括第一夾持塊、水平翻轉軸以及蝸桿調整單元,所述的第一夾持塊位于定位支架的內側,水平翻轉軸穿過定位支架且兩側分別與第一夾持塊及蝸桿調整單元相固定,且帶動第一夾持塊翻轉;第二夾持定位塊包括第二夾持塊和水平調節軸,所述的第二夾持塊位于定位支架的內側,所述的水平調節軸一端與第二夾持塊相固定,帶動第二夾持塊水平移動。
作為對上述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的進一步描述,所述的蝸桿調整單元通過一固定條與所述的定位支架相互固定,蝸桿調整單元包括“T”形調節桿、傳動蝸桿以及轉動蝸輪,所述的傳動蝸桿一端與所述的“T”形調節桿末端相固定而呈一直線,且傳動蝸桿與“T”形調節桿豎直設置,由“T”形調節桿帶動傳動蝸桿轉動,所述的轉動蝸輪與水平翻轉軸相互固定,轉動蝸輪與傳動蝸桿配合,由傳動蝸桿帶動轉動。
作為對上述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的進一步描述,所述的水平調節軸另一端設有一凹紋把手。
作為對上述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的進一步描述,水平調節軸與第二夾持塊固定的一側設有固定檔塊,所述定位支架對應固定檔塊位置的內側設有定位卡槽,固定檔塊與所述的定位卡槽相互配合固定。
作為對上述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的進一步描述,第一夾持塊及第二夾持塊上分別設有與電機相配合固定的固定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蝸輪蝸桿的自鎖性,當蝸桿的導程角小于嚙合輪齒間的當量摩擦角時,使機構具有自鎖性,可實現反向自鎖,即只能由蝸桿帶動蝸輪,而不能由蝸輪帶動蝸桿,保證不會反向轉動而導致反向翻轉發生意外;而該結構更能將垂直轉動的運動轉化為蝸輪水平轉動的運動方向,更為適應人們施力角度,以方便搬運。同時,水平調節軸能夠相對水平移動,以調節與電機之間的距離,使夾持過程中更加有效、穩固地接觸電機,保證夾持的緊密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第一夾持定位塊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第二夾持定位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說明:
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
如圖1-3所示,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包括定位支架1和電機夾持定位對,所述的電機夾持定位對包括第一夾持定位塊2和第二夾持定位塊3,第一夾持定位塊和第二夾持定位塊分別固定于定位支架1上方的兩側,第一夾持定位塊2包括第一夾持塊21、水平翻轉軸22以及蝸桿調整單元23,所述的第一夾持塊21位于定位支架1的內側,水平翻轉軸22穿過定位支架1且兩側分別與第一夾持塊21及蝸桿調整單元23相固定,且帶動第一夾持塊21翻轉;第二夾持定位塊3包括第二夾持塊31和水平調節軸32,所述的第二夾持塊31位于定位支架1的內側,所述的水平調節軸32一端與第二夾持塊31相固定,帶動第二夾持塊31水平移動。本方案通過采用蝸輪蝸桿配合方式,將垂直轉動的運動轉化為蝸輪水平轉動的運動方向,從而帶動水平翻轉軸進行轉動,該結構能夠在固定電機時通過夾持塊有效夾持,并且對夾持后的電機進行轉動,以方便搬運,其除了可節省人力進行上下抬送以外,更能夠在轉動電機后,利用蝸輪蝸桿的自鎖性保證不會反向轉動而導致翻轉無效。
作為對上述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的進一步描述,所述的蝸桿調整單元通過一固定條4與所述的定位支架1相互固定,蝸桿調整單元23包括“T”形調節桿24、傳動蝸桿以及轉動蝸輪,所述的傳動蝸桿一端與所述的“T”形調節桿末端相固定而呈一直線,且傳動蝸桿與“T”形調節桿24豎直設置,由“T”形調節桿帶動傳動蝸桿轉動,所述的轉動蝸輪與水平翻轉軸22相互固定,轉動蝸輪與傳動蝸桿配合,由傳動蝸桿帶動轉動。將傳動蝸桿設置為豎直,能夠直接與“T”形調節桿配合,方便人們水平轉動施力,從而將垂直運動驅動轉化為蝸輪的水平轉動。
作為對上述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的進一步描述,所述的水平調節軸32另一端設有一凹紋把手33。該凹紋把手33能夠增大摩擦力,有效手動調節水平調節軸的轉動角度,且水平調節軸能夠相對水平移動,以調節與電機之間的距離,使夾持過程中更加有效、穩固地接觸電機,保證夾持的緊密性。
作為對上述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的進一步描述,水平調節軸32與第二夾持塊31固定的一側設有固定檔塊34,所述定位支架1對應固定檔塊位置的內側設有定位卡槽,固定檔塊34與所述的定位卡槽相互配合固定。該固定檔塊34與定位卡槽相互配合卡合,在翻轉后能夠進一步輔助進行定位,防止因電機過重而產生順向或反向的自然轉動。
作為對上述一種機動車電機定位機構的進一步描述,第一夾持塊21及第二夾持塊31上分別設有與電機相配合固定的固定孔5,該固定孔與電機相互固定。
以上所述并非對本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凡依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的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