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窗戶,具體是一種帶花邊三軌推拉窗。
背景技術:
現代的窗戶(window)的窗由窗框、玻璃和活動構件(鉸鏈、執手、滑輪等)
窗戶三部分組成。窗框負責支撐窗體的主結構,可以是木材、金屬、陶瓷或塑料材料,透明部分依附在窗框上,可以是紙、布、絲綢或玻璃材料。活動構件主要以金屬材料為主,在人手觸及的地方也可能包裹以塑料等絕熱材料。
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窗的構造也日趨復雜以滿足更高的熱工要求。高級的建筑會采用雙層甚至三層真空Low-E玻璃,雙道橡膠密封條,以保證其最佳的保溫隔熱性能。水平天窗可以做成無框的單元,也被稱為采光罩。玻璃幕墻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窗,即整個建筑外墻都變成了可透光的窗。
現在三軌推拉窗運用十分的廣泛,一些類似天窗的高位窗戶在設置這種推拉窗時,由于位置偏高,人們無法夠到窗戶,導致窗戶的開閉困難,無法滿足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花邊三軌推拉窗,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帶花邊三軌推拉窗,包括窗戶框架,窗戶框架內裝有兩扇推拉窗和一扇紗窗,所述窗戶框架包括底座,底座一側裝有驅動箱,底座內裝有第一螺紋桿、第二螺紋桿和第三螺紋桿,第一螺紋桿和第三螺紋桿末端設有錐齒輪,錐齒輪連接驅動錐齒輪,驅動錐齒輪連接變速箱,第二螺紋桿末端連接驅動變速器,所述兩扇推拉窗和一扇紗窗下端設有與第一螺紋桿、第二螺紋桿和第三螺紋桿匹配的底架,底架下端為圓拱形開口結構,圓拱形開口結構內裝有加強件,加強件內圈設有與第一螺紋桿、第二螺紋桿和第三螺紋桿配合的螺紋。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推拉窗上裝有玻璃。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變速箱上裝有換向電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驅動變速器上裝有驅動換向電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變速箱和驅動變速器設置在驅動箱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運行穩定,能夠實現三軌推拉窗的自動化啟閉,滿足了使用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帶花邊三軌推拉窗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帶花邊三軌推拉窗的底座結構示意圖。
圖3為帶花邊三軌推拉窗的底架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架、2-底座、3-框架、4-推拉窗、5-紗窗、6-玻璃、7-驅動箱、8-第一螺紋桿、9-第二螺紋桿、10-第三螺紋桿、11-驅動錐齒輪、12-換向電機、13-變速箱、14-錐齒輪、15-驅動換向電機、16-驅動變速器、101-加強件、102-圓拱形開口結構、103-螺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帶花邊三軌推拉窗,包括窗戶框架3,窗戶框架3內裝有兩扇推拉窗4和一扇紗窗5,窗戶框架3包括底座2,底座2一側裝有驅動箱7,底座2內裝有第一螺紋桿8、第二螺紋桿9和第三螺紋桿10,第一螺紋桿8和第三螺紋桿10末端設有錐齒輪14,錐齒輪14連接驅動錐齒輪11,驅動錐齒輪11連接變速箱13,第二螺紋桿9末端連接驅動變速器16,兩扇推拉窗4和一扇紗窗5下端設有與第一螺紋桿8、第二螺紋桿9和第三螺紋桿10匹配的底架1,底架1下端為圓拱形開口結構102,圓拱形開口結構102內裝有加強件101,加強件101內圈設有與第一螺紋桿8、第二螺紋桿9和第三螺紋桿10配合的螺紋103,推拉窗4上裝有玻璃6,變速箱13上裝有換向電機12,驅動變速器16上裝有驅動換向電機15,變速箱13和驅動變速器16設置在驅動箱7內。
本實用新型結構新穎,運行穩定,通過換向電機、變速箱和驅動換向電機、驅動變速器的設計,實現驅動第一螺紋桿、第二螺紋桿和第三螺紋桿轉動,通過第一螺紋桿、第二螺紋桿和第三螺紋桿與螺紋的配合連接,實現驅動底架在第一螺紋桿、第二螺紋桿和第三螺紋桿移動,實現自動關窗開窗的功能,能夠實現三軌推拉窗的自動化啟閉,滿足了使用要求。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