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鋁合金模板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連接角鐵放置車。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高層建筑的發(fā)展,鋁合金模板在國內迅速普及,鋁合金模板是指按模數制作設計,經專用設備擠壓后制作而成,現有鋁合金模板通常采用角鐵進行加固,現有工人在工地上進行工作,通常都是將連接角鐵放置在箱子內,進行人力搬運,十分費力,而且堆積在箱子內,現場操作的的工具也放置其中,十分混亂,給工人操作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連接角鐵放置車,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連接角鐵放置車,包括有箱體,所述的箱體上表面中部設有多組縱向排列的支撐桿,多組所述的支撐桿的頂部共同連接有一滑動輥槽,所述的滑動輥槽上滑動連接有多組掛接框,所述的滑動輥槽的兩端連接有密封蓋,一所述的密封蓋的相對外側面連接有支撐框架,所述的箱體上表面一側設有推桿,所述的箱體的下表面四角處設有滾動輪,所述的箱體設有儲物箱,可以放置套管拆卸器、鉤子等操作工具。
優(yōu)選地,所述的滑動輥槽為兩側面內分別對稱設有滑動槽的條形槽塊。
優(yōu)選地,多組所述的支撐桿縱向排列在箱體上表面橫向中線的一側。
優(yōu)選地,所述的掛接框包括有掛接桿、掛接面板、掛接扣,所述的掛接桿滑動連接在混動輥槽內,所述的掛接面板設在掛接桿上,掛接面板上設有多組掛接扣。
優(yōu)選地,所述的掛接桿為頂部帶有缺口的凸型結構,所述的掛接桿的兩端口分別連接有滾動輪,可保證掛接桿在滑動輥槽的滑動槽內滑動。
優(yōu)選地,所述的掛接桿的頂部中間連接有粘結扣,可使得掛接桿之間能夠相對穩(wěn)固。
優(yōu)選地,所述的密封蓋內側為半圓弧型凹槽,保證掛接桿能夠在混動輥槽內的上滑道、下滑道內相互滑動。
優(yōu)選地,所述的支撐框架為倒三角型狀,所述的支撐框架上部連接有彈性帶粘扣,保證對掛接框的支撐、固定。
本實用新型通過掛接扣對鋁合金模板連接角鐵進行掛接,通過滑動翻轉掛接框,實現對連接角鐵進行掛取,而且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比較獨特,便于移動,方便工人操作,省時省力。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獨特,使用省工省時省力,便于卸取,能有效適應多種場合,適應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一種連接角鐵放置車,包括有箱體1,所述的箱體1上表面中部設有多組縱向排列的支撐桿2,多組所述的支撐桿2的頂部共同連接有一滑動輥槽3,所述的滑動輥槽3上滑動連接有多組掛接框4,所述的滑動輥槽3的兩端連接有密封蓋5,一所述的密封蓋5的相對外側面連接有支撐框架6,所述的箱體1上表面一側設有推桿7,所述的箱體1的下表面四角處設有滾動輪8,所述的箱體1設有儲物箱9,可以放置套管拆卸器、鉤子等操作工具。
優(yōu)選地,所述的滑動輥槽3為兩側面內分別對稱設有滑動槽31的條形槽塊,構成上下滑道。
優(yōu)選地,多組所述的支撐桿2縱向排列在箱體1上表面橫向中線的一側。
優(yōu)選地,所述的掛接框4包括有掛接桿41、掛接面板42、掛接扣43,所述的掛接桿41滑動連接在混動輥槽3內,所述的掛接面板42設在掛接桿41上,掛接面板42上設有多組掛接扣43。
優(yōu)選地,所述的掛接桿41為頂部帶有缺口的凸型結構,所述的掛接桿41的兩端口分別連接有滾動輪,可保證掛接桿在滑動輥槽3的滑動槽31內滑動。
優(yōu)選地,所述的掛接桿41的頂部中間連接有粘結扣,可使得掛接桿之間能夠相對穩(wěn)固。
優(yōu)選地,所述的密封蓋5內側為半圓弧型凹槽,保證掛接桿41能夠在混動輥槽內的上滑道、下滑道內相互滑動。
優(yōu)選地,所述的支撐框架6為倒三角型狀,所述的支撐框架6上部連接有彈性帶粘扣61,保證對掛接框4的支撐、固定。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