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針對螺絲、螺栓和螺母等的拆裝工具領域,具體地說是T型把六角扳手。
背景技術:
現有的T型把六角扳手通常由較長的主扳手和較短的副扳手組成,主扳手和副扳手互相呈90度角設置,并且主扳手和副扳手的根部注塑制有用于連接主扳手和副扳手的把手部位。與螺栓螺釘對接的部位通常是主扳手的頭部,而副扳手和把手部用來作為使用者的施力部位,但是在旋轉的過程中需不斷變換手勢以便于施力,造成操作時的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而提供結構布局合理、各機構配合精度高、旋轉順暢的T型把六角扳手。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T型把六角扳手,包括相互呈90度角設置的主扳手和副扳手,主扳手和副扳手的根部設有連接兩者的把手部,主扳手同軸套置有與把手部下端轉動配合的滑套。
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采取的措施還包括:
上述的把手部包括與主扳手相連接的把手頸,以及同軸套置于把手頸外周的襯套,滑套的內周壁滑動套置于襯套的外周壁。
上述的襯套的內壁設有子卡凸,把手頸的外壁設有置于子卡凸下方的母卡凸。
上述的襯套的內壁軸向開有連接同一子卡凸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上端開口于襯套的上端面,母卡凸的寬度分別與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寬度相匹配。
上述的襯套下邊緣擴制有用于限制滑套下滑的限位肩。
上述的子卡凸設有連接第一卡槽的斜坡。
上述的子卡凸置于襯套的內壁面之內,母卡凸的伸出長度小于第二卡槽的深度。
上述的滑套外徑大于限位肩的直徑,子卡凸成對設于襯套的內壁。
上述的滑套的外周壁制有防滑紋,把手部設有防滑槽,把手部遠離副扳手的一端設有吊孔。
上述的防滑槽設于把手部的上表面,防滑槽的朝向與主扳手和副扳手的夾角方向相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T型把六角扳手,包括相互呈90度角設置的主扳手和副扳手,主扳手和副扳手的根部設有連接兩者的把手部,主扳手同軸套置有與把手部下端轉動配合的滑套。把手部包括與主扳手相連接的把手頸,以及同軸套置于把手頸外周的襯套,滑套的內周壁滑動套置于襯套的外周壁。襯套的內壁設有子卡凸,把手頸的外壁設有置于子卡凸下方的母卡凸。襯套的內壁軸向開有連接同一子卡凸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上端開口于襯套的上端面,母卡凸的寬度分別與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寬度相匹配。襯套下邊緣擴制有用于限制滑套下滑的限位肩。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能在旋轉的過程中不需要不斷變換手勢來施力,操作非常順手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剖視圖;
圖3是圖2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5是圖4中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滑套和襯套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至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1把手部、1a防滑槽、1b吊孔、11把手頸、11a母卡凸、13襯套、13a子卡凸、13b第二卡槽、13c第一卡槽、13d限位肩、2副扳手、3主扳手、4滑套。
圖1至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T型把六角扳手,包括相互呈90度角設置的主扳手3和副扳手2,主扳手3和副扳手2的根部設有連接兩者的把手部1,主扳手3同軸套置有與把手部1下端轉動配合的滑套4。通常副扳手2只作為擰扭力大的螺母和螺栓,而主扳手3用于擰扭力小的螺母和螺栓。使用主扳手3時,將主扳手3對準拆解的對向,然后用一只手捏住滑套4,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推動副扳手2,這樣主扳手3就能持續轉動,而無需不斷變換手勢來施力了,操作非常順手方便。
實施例中,如圖2、3、4、5所示,把手部1包括與主扳手3相連接的把手頸11,以及同軸套置于把手頸11外周的襯套13,滑套4的內周壁滑動套置于襯套13的外周壁。滑套4能相對于襯套13轉動,而襯套13能避免滑套4與把手頸11直接摩擦,減小了磨損。
實施例中,如圖2、3、4、5、6所示,襯套13的內壁設有子卡凸13a,把手頸11的外壁設有置于子卡凸13a下方的母卡凸11a。子卡凸13a扣在母卡凸11a上方,能使襯套13固定在把手頸11外周壁,防止襯套13脫落。
實施例中,如圖2、3、4、5、6所示,襯套13的內壁軸向開有連接同一子卡凸13a的第一卡槽13c和第二卡槽13b,第一卡槽13c上端開口于襯套13的上端面,母卡凸11a的寬度分別與第一卡槽13c和第二卡槽13b的寬度相匹配。裝配時,先將襯套13從主扳手3下端套入,最終套入把手頸11,使得母卡凸11a由第一卡槽13c和子卡凸13a卡入第二卡槽13b內,這時襯套13便牢固地固定在把手頸11的外周。
實施例中,如圖2、3、4、5、6所示,襯套13下邊緣擴制有用于限制滑套4下滑的限位肩13d。
實施例中,如圖2、3、4、5、6所示,子卡凸13a設有連接第一卡槽13c的斜坡,便于母卡凸11a順利地從第一卡槽13c滑過子卡凸13a進入第二卡槽13b。
實施例中,如圖所示,子卡凸13a置于襯套13的內壁面之內,母卡凸11a的伸出長度小于第二卡槽13b的深度。若子卡凸13a和母卡凸11a的伸出長度過長,則容易使襯套13變形,影響滑套4的順暢轉動。
實施例中,如圖2、3所示,滑套4外徑大于限位肩13d的直徑,防止使用者誤捏限位肩13d造成滑套4的轉動受阻,子卡凸13a成對設于襯套13的內壁。
實施例中,如圖2、3、4、5、6所示,滑套4的外周壁制有防滑紋,把手部1設有防滑槽1a,把手部1遠離副扳手2的一端設有吊孔1b。
實施例中,如圖1、2、3、4、5、6所示,防滑槽1a設于把手部1的上表面,防滑槽1a的朝向與主扳手3和副扳手2的夾角方向相同。在使用副扳手2時,傾斜的防滑槽1a能增加摩擦力。
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已闡明,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做出的各種變化或改型都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