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逃生用具,特別是一種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高層樓房建筑不斷增多,但是同時各種高樓火災事故也頻繁發生,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目前,我國的高樓逃生主要還是通過大樓本身緊急逃生通道或者消防員的營救,缺少能夠自救的小型逃生裝置。本實用新型申請人提出過一種體積小、便于操作和散熱性能好的自冷卻高樓逃生緩降器(公開號為CN102247663A),參見附圖1,其中的自冷卻高樓逃生緩降器,包括支座、固定在支座上的齒圈、固定在支座中心處的中心柱、套裝在中心柱上的行星輪架,所述行星輪架上設有纏繞繩索用的V形繩槽,所述行星輪架上安裝有若干個行星齒輪,所述行星齒輪后方的中心柱上安裝有中心輪,所述中心輪的一個端面上設有太陽齒輪,所述行星齒輪之間、行星齒輪與太陽齒輪之間、行星齒輪與齒圈之間均為齒輪嚙合,所述中心輪的后方設有太陽齒輪固定支座,所述中心輪的圓周方向與太陽齒輪固定支座之間設有若干個摩擦塊,所述支座的下方設有若干個定滑輪,所述中心輪的后部連接有風扇支架,所述風扇支架上設有若干個風扇葉片,所述風扇支架套接在中心柱上。但上述專利中的逃生器結構仍顯復雜,存在不易裝配,造價較高等缺點,因此需要一種結構更為簡單的逃生緩降器。
實用新型內容根據上述背景技術,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更為簡單、便于操作同時保持原有散熱性能好的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在原專利公開的基礎上,通過將其中的中心輪7(圖1)改進為具有支撐柱結構,而且支撐柱本身為具有傾斜角度的葉片狀,自轉吹風從而實現自冷卻,并可將原有的風扇葉片17、風扇支架18以及相關的連接部件等風扇部件刪除,從而在保持自傳吹風實現自冷卻的同時簡化了緩降器的整體結構。由此,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包括支座、固定在支座上的齒圈、固定在支座中心處的中心柱、套裝在中心柱上的行星輪架,所述行星輪架上設有纏繞繩索用的V形繩槽,所述行星輪架上安裝有若干個行星齒輪,所述行星齒輪后方的中心柱上安裝有中心輪,所述中心輪的一個端面上設有太陽齒輪,所述行星齒輪之間、行星齒輪與太陽齒輪之間、行星齒輪與齒圈之間均為齒輪嚙合,所述中心輪的后方設有太陽齒輪固定支座,所述中心輪的圓周方向與太陽齒輪固定支座之間設有若干個摩擦塊,所述支座的下方設有若干個定滑輪,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輪由外圓環和若干支撐柱構成,所述支撐柱為具有傾斜角度的葉片狀。[0009]其中,所述中心輪具有3-4個支撐柱。其中,所述支撐柱與中心輪軸線形成10-80度的傾斜角度。本實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在保持自冷卻效果的同時,進一步簡化了緩降器的結構。
圖1是現有技術的緩降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緩降器中的中心輪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緩降器中的中心輪的剖視圖。圖4是圖3的中心輪沿剖面線C-C的剖視圖。圖中1、支座,2、外殼,3、齒圈,4、螺栓,5、太陽齒輪固定支座,6、行星齒輪,7、中心輪,8、墊圈,9、行星輪架,10、螺釘,11、中心柱,12、螺釘,13、定滑輪,14、鉚釘,15、滑輪蓋板,16、摩擦塊,17、風扇葉片,18、風扇支架,19、第一套筒,20、第二軸承,21、風扇葉片擋板,22、墊片,23、螺釘,24、第二套筒,25、螺釘,26、離合器,27、第一軸承,28、太陽齒輪,29、散熱片,32、支撐柱33、外圓環
具體實施方式
現有技術中的逃生緩降器如圖1所示,其包括支座1、固定在支座I上的齒圈3、固定在支座I中心處的中心柱11、套裝在中心柱11上的行星輪架9,所述行星輪架9上設有纏繞繩索用的V形繩槽,所述行星輪架9上安裝有三個行星齒輪6,所述行星齒輪6后方的中心柱11上安裝有中心輪7,所述中心輪7的一個端面上設有太陽齒輪28,所述行星齒輪6之間、行星齒輪6與太陽齒輪28之間、行星齒輪6與齒圈3之間均為齒輪嚙合,所述中心輪7的后方設有太陽齒輪固定支座5,所述中心輪7的圓周方向與太陽齒輪固定支座5之間設有三個摩擦塊16,所述支座I的下方設有三個呈三角狀排布的定滑輪13,所述中心輪7的后部連接有風扇支架18,所述風扇支架18上設有若干個風扇葉片17,所述風扇支架18套接在中心柱11上;所述齒圈3、中心輪7和風扇葉片17的外部固定有外殼2,所述外殼2通過螺釘23和墊片22固定在中心柱11上;所述太陽齒輪28固定座通過螺栓4固定在齒圈3上,所述外殼2上均布有若干個散熱孔,所述支座I上也均布有若干個散熱孔30 ;所述風扇支架18與中心輪7之間設有離合器26,所述中心輪7與中心柱11之間設有第一軸承27,所述風扇支架18與中心柱11之間設有第二軸承20,所述第一軸承27和第二軸承20之間的中心柱11上套有第一套筒19,所述外殼2和第二軸承20之間的中心柱11上套有第二套筒24 ;所述行星齒輪6通過螺釘12固定在行星齒輪架9上,所述螺釘12與行星齒輪架9之間設有墊圈8 ;所述定滑輪13的后方設有滑輪蓋板15,所述定滑輪13和滑輪蓋板15通過鉚釘14鉚接在支座I上;所述中心柱11通過螺釘10固定在支座I上;所述太陽齒輪固定支座5上均布有若干個散熱片29 ;所述風扇支架18的后方設有風扇葉片擋板21,所述風扇葉片擋板21與風扇支架18之間設有固定用的螺釘25 ;所述中心輪9由鑄鐵制成,所述摩擦塊16由黃銅制成。而本實用新型對上述緩降器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具體的,如圖2-4所示,將中心輪7設計為由若干(圖2-4中顯示為4個)支撐柱32和外圓環33構成,摩擦塊16可置于支撐柱32和外圓環33形成的4個外部空間中,并且該支撐柱32為具有傾斜角度的葉片狀。如圖4所示,支撐柱32與中心輪軸線形成的角度為10-80度。由此,在中心輪高速自轉的同時,為葉片狀的支撐柱可以達到吹風自冷卻的效果。此外,將原有的風扇葉片17、風扇支架18以及相關的連接部件等風扇部件去除,從而在保持自傳吹風實現自冷卻的同時簡化了緩降器的整體結構。本實用新型的自冷卻高樓逃生緩降器,太陽齒輪28的齒數Zl = 9,行星齒輪6的齒數Z2 = 15,齒圈3的齒數Z3 = 39,因此,中心輪7可以獲得i = 5. 33的高傳動比,因此中心輪7能以較高的速度轉動,從而顯著的提高了摩擦塊16與太陽齒輪固定支座5之間的摩擦力,大大降低了逃生者下降的速度,確保逃生者安全落地。中心輪7在獲得較高轉速的同時,其為葉片狀的支撐柱32也能夠實現自轉吹風,從而將摩擦塊16與太陽齒輪固定支座5之間因摩擦而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支座I和外殼2上均設有若干個散熱孔,太陽齒輪固定座5上均布有若干個散熱片,更進一步的提聞了本實用新型的散熱能力。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包括支座(I)、固定在支座(I)上的齒圈(3)、固定在支座(I)中心處的中心柱(11)、套裝在中心柱(11)上的行星輪架(9),所述行星輪架(9)上設有纏繞繩索用的V形繩槽,所述行星輪架(9)上安裝有若干個行星齒輪¢),所述行星齒輪(6)后方的中心柱(11)上安裝有中心輪(7),所述中心輪(7)的一個端面上設有太陽齒輪(28),所述行星齒輪(6)之間、行星齒輪(6)與太陽齒輪(28)之間、行星齒輪(6)與齒圈(3)之間均為齒輪嚙合,所述中心輪(7)的后方設有太陽齒輪固定支座(5),所述中心輪(7)的圓周方向與太陽齒輪固定支座(5)之間設有若干個摩擦塊(16),所述支座(I)的下方設有若干個定滑輪(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輪(7)由外圓環(33)和若干支撐柱(32)構成,所述支撐柱(32)為具有傾斜角度的葉片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心輪(7)具有3-4個支撐柱。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支撐柱(32)與所述中心輪軸線形成10-80度的傾斜角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冷卻式逃生緩降器,包括支座、固定在支座上的齒圈、固定在支座中心處的中心柱、套裝在中心柱上的行星輪架,行星輪架上設有纏繞繩索用的V形繩槽,行星輪架上安裝有若干個行星齒輪,行星齒輪后方的中心柱上安裝有中心輪,中心輪的一個端面上設有太陽齒輪,行星齒輪之間、行星齒輪與太陽齒輪之間、行星齒輪與齒圈之間均為齒輪嚙合,中心輪的后方設有太陽齒輪固定支座,中心輪的圓周方向與太陽齒輪固定支座之間設有若干個摩擦塊,支座的下方設有若干個定滑輪,其中中心輪由外圓環和若干支撐柱構成,支撐柱為具有傾斜角度的葉片狀。本實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在保持自冷卻效果的同時,進一步簡化了緩降器的結構。
文檔編號A62B1/10GK202892684SQ20122064173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0日
發明者黃濤 申請人:青島億和海麗安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