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中包括:一懸臂,其后端懸置于逃生出口之外;一鏈條,懸掛于該懸臂后端,底端延伸至預定逃生位置;一框架,套設于該鏈條之外;一樞軸,插置于該框架;一齒輪盤,樞設于該樞軸上,且可滾動地卡設于該鏈條上;一安全帶,連設于該框架上,用于支撐使用者;及一剎車結構,設于該框架上,可供使用者控制齒輪盤滾動的速度,通過上述元件的組合,可達到讓使用者可控制下降速度地從高處逃生的目的。
【專利說明】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特別是指一種設置于例如窗戶或陽臺等逃生出口,讓使用者可控制下降速度地從高處逃生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
【背景技術】
[0002]建筑物發生火災為常見的天災或人為意外,因此除了具備防災知識外,在窗戶或陽臺等逃生出口已廣泛設有例如緩降器等逃生設備。
[0003]緩降器的結構大致包括:一支架,立于逃生出口旁的地面上;一懸臂,前端固設于支架,后端懸置于逃生出口之外;一安全帶,用于支撐使用者;及一動力裝置,利用繩索連結固定結構,以便將使用者送至地面。
[0004]但是慣用的緩降器沒有控制下降速度的結構,因此在發生例如火勢快要燒到支架處等狀況時,使用者沒辦法加速下降,常造成嚴重的傷亡。
[0005]另外,由于結構設計的問題,慣用的緩降器每次只能供一人使用,需等第一個人緩降到安全位置并脫去安全帶以后,第二個人才能接續使用,造成后續的人需等待很長的時間,不但會產生很大的精神壓力,而且可能發生來不及逃生的情況,顯然慣用的緩降器仍有改進空間。 [0006]設計人鑒于此,苦思細索,積極研究,加以多年從事相關產品研究的經驗,并經不斷試驗及改良,終于研發出本設計。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讓使用者可控制下降速度地從高處逃生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
[0008]本實用新型達到上述目的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的結構包括:一懸臂,其前端固設于逃生出口周緣,后端懸置于所述逃生出口之外;一鏈條,懸掛于所述懸臂后端,底端延伸至預定逃生位置;一框架,概呈方形中空狀,套設于所述鏈條之外;一樞軸,橫向插置于所述框架的兩側上,并位于所述鏈條后方;一齒輪盤,樞設于所述樞軸上,并位于所述框架內,且可滾動地卡設于所述鏈條上;一安全帶,連設于所述框架上,用于支撐使用者 '及一剎車結構,設于所述框架上,可供使用者控制齒輪盤滾動的速度,通過上述元件的組合,可達到讓使用者可控制下降速度地從高處逃生的目的。
[0009]較佳者,所述框架前側設有一可沿著所述鏈條滾動的滾輪,借以沿著所述鏈條上、下移動。
[0010]較佳者,所述齒輪盤配合一滾珠軸承樞設于所述樞軸上,借以沿著所述鏈條滾動。
[0011]較佳者,所述框架后側設有一扣環,所述安全帶設于所述扣環上,借以方便設置所述安全帶并避免安全帶干涉所述齒輪盤。
[0012]較佳者,所述剎車結構為慣用的自行車采用的剎車結構,可供使用者控制齒輪盤滾動的速度,進而控制下降的速度。[0013]較佳者,所述框架由一前桿、兩側桿及一后桿所組成;樞軸為中空體;所述剎車結構包括:兩擺動桿,其后端分別可擺動地設于框架上,且前端分別懸置于樞軸兩側;兩桿體,分別可橫向滑動地插置于兩側桿上,相對應的外端分別固定于擺動桿上,且相對應的內端分別穿過兩側桿而懸置于齒輪盤兩側;兩座體,分別設于兩桿體內端;兩剎車片,分別設于兩座體而位于齒輪盤兩側;一線體,其一端固定于一擺動桿上,另一端穿過樞軸的中心和另一擺動桿,由另一擺動桿伸出并延伸形成線體外部;一套管,包覆于線體外部之外,頂端設于擺動桿上;一環狀體,設于套管末端,其內側面具有兩相對應的滑槽,且其滑槽的一側具有若干凹槽;一控制桿,其兩端分別可滑動地卡合于環狀體的滑槽內,且可卡扣于環狀體的凹槽內,所述線體外部末端連設于所述控制桿上;所述剎車結構可供使用者控制齒輪盤滾動的速度,進而控制下降的速度。
[0014]較佳者,所述框架為組合式框架,使用者可各自配戴一組框架,并依序將框架組合于鏈條上,因此可同時供多人使用。
[0015]較佳者,所述框架包括:一前架體,概呈U形,包覆于鏈條前側,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一后架體,概呈U形,具有第三端及第四端,其第三端可擺動地樞設于第一端,且第四端可分離地連接第二端,使所述框架可方便地組裝于所述鏈條上。
[0016]通過上述元件的組合,本實用新型可達到讓使用者可控制下降速度地從高處逃生的目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剎車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剎車結構的環狀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7是本實用新型的剎車結構的連續動作圖。
[0023]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揭示框架為組合式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揭示框架的第一端樞設于第三端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揭示框架的第二端可分離地連接第四端的結構示意圖。
[0026]主要元件標號說明:
[0027]100 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
[0028]101 逃生出口
[0029]102 預定逃生位置
[0030]103 使用者
[0031]I 懸臂
[0032]11 支架
[0033]2 鏈條[0034]3框架
[0035]31前桿32 側桿
[0036]33后桿34 滾輪
[0037]35扣環
[0038]4樞軸
[0039]5齒輪盤
[0040]6安全帶
[0041]7剎車結構
[0042]71擺動桿72 桿體
[0043]73座體74 剎車片
[0044]75線體751 線體外部
[0045]76套管77 環狀體
[0046]771滑槽772 凹槽
[0047]773第一死點774 第二死點
[0048]78控制桿
[0049]8框架
[0050]81前架體83 第一端
[0051]831凹部832 轉軸
[0052]85第二端851 前扣部
[0053]91后架體93 第三端
[0054]931凸部95 第四端
[0055]951后扣部952 定位件
[0056]953孔954 插銷
【具體實施方式】
[0057]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5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100包括:一懸臂1,其前端固設于逃生出口 101周緣,后端懸置于逃生出口之外;一鏈條2,懸掛于懸臂I后端,底端延伸至預定逃生位置102 ;—框架3,概呈方形中空狀,套設于鏈條2之外;一樞軸4,橫向插置于框架3的兩側上,并位于鏈條2后方;一齒輪盤5,樞設于樞軸4上,并位于框架3內,且可滾動地卡合于鏈條2上;一安全帶6,連設于框架3上,用于支撐使用者103 ;及一剎車結構7,設于框架上,可供使用者103控制齒輪盤5滾動的速度,進而控制自身降落的速度;通過上述元件的組合,可達到讓使用者可控制下降速度地從高處逃生的目的。下文將詳予說明。
[0059]懸臂1前端可設置于一立于地面的支架11上,其后端懸置于例如窗戶或陽臺等逃生出口 101之外,用于供懸掛鏈條2。懸臂I亦可直接埋設于逃生出口 101周緣的墻內(圖中未示),如此一來即可節省室內空間。另外,使用者可在多個逃生出口周緣上都設置懸臂,當狀況發生時,可視現場情況,先挑選較安全的逃生出口,再將鏈條掛在懸臂上,然后配合其它結構移動到預定逃生位置。[0060]鏈條2可采用例如鋼制鏈條或鱔魚目鏈條等可與齒輪盤5配合的結構,其具有預定長度,例如配合樓高設計可由逃生出口延伸至地面或較低樓層的開放空間等預定逃生位置,用于承載人體,可視使用情況選用可同時承載多人的鏈條。
[0061]如圖2所示,框架3概呈方形中空狀,具有一前桿31、兩側桿32及一后桿33,套設于鏈條2之外,用于供設置前述的樞軸4、齒輪盤5、安全帶6及剎車結構7,并使鏈條2與齒輪盤5卡合在一起;其前側的前桿31可設有一可沿著鏈條2滾動的滾輪34,借以沿著鏈條2上、下移動。
[0062]樞軸4橫向插置于框架3的兩側桿32上,并位于鏈條2后方,用于供設置齒輪盤5。
[0063]齒輪盤5可配合滾珠軸承(圖中未示)樞設于樞軸4上,并位于框架3內,且可滾動地卡合于鏈條2上,用于將綁在安全帶上的使用者的重量轉載到鏈條2上。
[0064]如圖1所示,安全帶6連設于框架3上,用于支撐使用者??蚣?后側外可進一步設有一扣環35,借以方便設置安全帶6并避免安全帶干涉齒輪盤5。
[0065]剎車結構7設于框架3上,用于控制齒輪盤5的滾動速度,進而達到停止使用者103下降的效果,可采用例如自行車的剎車結構(圖中未示)等可減緩或停止轉盤轉動的結構,借以控制使用者下降的速度,現舉一例說明如下。
[0066]如圖3所示,前述的樞軸4可采用中空體以配合設置剎車結構7,剎車結構7包括:兩擺動桿71,其后端分別可擺動地設于框架3上,且前端分別懸置于樞軸4兩側;兩桿體72,分別可橫向滑動地插置于兩側桿32上,相對應的外端分別固定于擺動桿71上,且相對應的內端分別穿過兩側桿32而懸置于齒輪盤5兩側;兩座體73,分別設于兩桿體72內端;兩剎車片74,分別設于兩座體73而位于齒輪盤5兩側;一線體75,其一端固定于一擺動桿71上,另一端先穿過樞軸4的中心,再伸出另一擺動桿71,然后延伸一預定長度的線體外部751 ;一套管76,包覆于線體外部751之外,頂端設于擺動桿71上;一環狀體77,設于套管76末端,其內側面具有兩相對應的滑槽771 (如圖4所示),且其滑槽771的一側具有若干凹槽772 (如圖4所示);一控制桿78,其兩端分別可滑動地卡合于環狀體的滑槽771內,且可卡扣于環狀體的凹槽772內,該線體外部751末端連設于該控制桿78上,以下將以連續動作圖說明。
[0067]圖5?7為剎車結構7的連續動作圖,為方便說明,現定義環狀體的滑槽771靠近套管76的部位為第一死點773,而遠離套管76的部位為第二死點774,如圖5所示,在控制桿78位于第一死點773時,兩剎車片74未靠近齒輪盤5,此時齒輪盤5可快速滾動。如圖6所示,當控制桿78逐漸向第二死點774移動時,兩擺動桿71會受線體75帶動而相對靠攏,使得兩剎車片74接觸齒輪盤5而產生摩擦力,進而達到減緩齒輪盤5滾動速度的效果。如圖7所示,當控制桿78位于第二死點774時,兩剎車片74挾持住齒輪盤5,使得齒輪盤5呈不可滾動狀態。另外,擺動桿71與側桿32之間可設有彈簧(圖中未示),當控制桿78逐漸向第二死點774移動時,會壓縮該彈簧而使彈簧產生預力,如此一來,當控制桿78向第一死點773靠近時,彈簧即可推開擺動桿71,使剎車片74離開齒輪盤5,此外,如圖3?4所示,環狀體的凹槽772可呈傾斜狀,當控制桿78卡設于環狀體的凹槽772內時,通過彈簧的預力,可使線體75對控制桿78產生拉力,進而使控制桿78卡設于環狀體的凹槽772底部。
[0068]通過上述元件的組合,在狀況發生時,使用者可進行下列逃生動作:1.將鏈條2掛在懸臂I上;2.放下鏈條2使其底端延伸至預定逃生位置;3.將安全帶6綁在身上;4.利用剎車結構7使齒輪盤5呈不可滾動狀態;5.跨出逃生出口 101 ;6.適當地控制剎車結構7以便下降到預定逃生位置,如此一來即可快速又安全地從高處逃生。然而此逃生動作僅是一種可能的狀況,事實上,剎車結構7亦可設置成在常態下使齒輪盤5呈緩慢滾動或不可滾動狀態的結構,以避免使用者在情急下忘記先按住剎車結構7而造成瞬間快速下滑的問題產生。
[0069]如圖8所示的第二實施例,框架8可為組合式框架,現舉例說明如下,框架8包括:一前架體81,概呈U形,包覆于鏈條2前側,具有第一端83及第二端85 ;以及一后架體91,概呈U形,具有第三端93及第四端95,其第三端93可擺動地樞設于第一端83,且第四端95可分離地連接第二端85,如此一來,在未使用時,可將框架卸下收藏以節省空間,而在狀況發生時,使用者可各自配戴一組框架8,并依序將框架8組合于鏈條2上,因此可同時供多人使用。
[0070]現舉例說明前架體81及后架體91的結構。如圖9所示,第一端83及第三端93可具有相對應的凹部831及凸部931,在凹部831及凸部931卡合在一起后,以一轉軸832串接在一起,使前架體81與后架體91可相互擺動。如圖10所示,第二端85及第四端95可具有相對應的前扣部851及后扣部951,前扣部851及后扣部951可扣合在一起,且后扣部951末端可進一步設有一可穿過第二端85的定位件952,定位件952末端突出第二端處具有一孔953以利用一插銷954定位。
[007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包括: 一懸臂,其前端固設于逃生出口周緣,后端懸置于所述逃生出口之外; 一鏈條,懸掛于所述懸臂后端,底端延伸至預定逃生位置; 一框架,呈方形中空狀,套設于所述鏈條之外; 一樞軸,橫向插置于所述框架的兩側上,并位于所述鏈條后方; 一齒輪盤,樞設于所述樞軸上,并位于所述框架內,且能滾動地卡設于所述鏈條上; 一安全帶,連設于所述框架上,用于支撐使用者;及 一剎車結構,設于所述框架上,供使用者控制所述齒輪盤滾動的速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前側設有一能沿著所述鏈條滾動的滾輪。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盤配合一滾珠軸承樞設于所述樞軸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后側設有一扣環,所述安全帶設于所述扣環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車結構為慣用的自行車采用的剎車結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由一前桿、兩側桿及一后桿所組成;所述樞軸為中空體;所述剎車結構包括:兩擺動桿,其后端分別能擺動地設于所述框架上,且兩所述擺動桿的前端分別懸置于所述樞軸兩側;兩桿體,分別能橫向滑動地插置于兩所述側桿上,兩所述桿體的相對應的外端分別固定于所述擺動桿上,且兩所述桿體的相對應的內端分別穿過兩所述側桿而懸置于所述齒輪盤兩側;兩座體,分別設于兩所述桿體內端;兩剎車片,分別設于兩所述座體而位于所述齒輪盤兩側;一線體,其一端固定于一所述擺動桿上,另一端穿過所述樞軸的中心和另一所述擺動桿,由另一所述擺動桿伸出并延伸形成線體外部;一套管,包覆于所述線體外部之外,所述套管頂端設于所述擺動桿上;一環狀體,設于所述套管末端,所述環狀體的內側面具有兩相對應的滑槽,且所述滑槽的一側具有若干凹槽;一控制桿,其兩端分別能滑動地卡合于環狀體的所述滑槽內,且能卡扣于環狀體的所述凹槽內,所述線體外部末端連設于所述控制桿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為組合式框架。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控剎車緩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一前架體,呈U形,包覆于所述鏈條前側,所述前架體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一后架體,呈U形,具有第三端及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能擺動地樞設于所述第一端,且所述第四端能分離地連接所述第二端。
【文檔編號】A62B1/10GK203469251SQ201320584987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2日
【發明者】黃明良, 黃俊翰 申請人:黃明良, 黃俊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