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雙腔結構的氣體過濾及交換裝置,適用于對氣體進行過濾及交換的場合,如口罩、防毒面具等裝置,解決其在交換過程中,氣體交換性差,窒息感強的問題。
背景技術:
社會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環境問題,如空氣的污染。人們在越來越認識到空氣污染給人們的健康所帶來危害的同時,卻鮮有手段加以克服。目前,人們在霧霾等惡劣的天氣出行時,一般都會采取戴上口罩等防護措施。市面上的類似產品也很多,原理也大體相似,即通過吸氣時使污濁空氣通過口罩中過濾層,過濾掉其中的有害物質,如PM2.5等。但由于這些有害物質的體積非常小,所以需要濾網密度足夠大,否則根本起不到過濾的作用。增加濾網密度會帶來了一個直接的問題,就是使得呼吸變得困難,窒息感強烈。所以一般要求戴口罩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就會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早一些的產品,呼出和吸入的氣體都要經過濾網,窒息感強烈。最近的一些產品中,在呼氣過程中采用了單向閥設計,呼氣時,單向閥打開,呼出的氣體可直接通過單向閥排出,而不再經過濾網;吸氣時,單向閥閉合,口罩外的空氣在負壓下通過濾網進入呼吸道。這樣做的好處是呼氣過程變順暢了,但對吸氣過程沒有任何影響,特別是在濾網比較致密的情況下,窒息感依然存在。造成窒息感的另一個原因是,由于鼻腔附近較大空間的存在,呼氣時將充滿呼出的氣體(以下簡稱為“濁氣”),當再次吸氣時,這些含有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濁氣又會被吸入呼吸道,由于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造成人體呼吸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雙腔結構設計,可以在實現空氣過濾凈化的同時,提高氣體交換效率,使呼吸時的窒息感大大降低。
該裝置交換腔(8)一側與面部緊密貼合,經密封裝置(6)在鼻腔附近形成一個小的密閉空間,該密閉空間通過單向閥(9)與外面空氣相通,在呼氣時,單向閥(9)打開,使濁氣排出;緊臨交換腔外部是用于存儲過濾后清潔空氣的清氣腔(3),清氣腔與換氣腔之間設有單向閥(7)。一次完整呼吸動作過程中,兩個單向閥的動作為:吸氣時,交換腔(8)產生負壓,在負壓作用下,單向閥(9)閉合(防止外面臟空氣進入交換腔),同時單向閥(7)打開,使清氣腔中清潔空氣進入交換腔,進而進入呼吸系統,同時使清氣腔產生一定的負壓;呼氣時,在交換腔正壓和清氣腔負壓共同作用下,單向閥(7)迅速閉合(防止濁氣進入清氣腔),同時,單向閥(9)打開,使濁氣迅速排出交換腔。清氣腔的外表面(與空氣接觸的面)為透氣支架結構,外敷濾網,用以過濾空氣中有害成分。吸氣時,由于清氣腔中部分氣體被吸入交換腔及呼吸系統,使清氣腔產生負壓,在負壓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氣通過濾網進入到清氣腔。由于呼氣過程中單向閥(7)是閉合的,呼出的氣體并不會使清氣腔中負壓減弱或消失,所以該負壓會繼續促使外面的空氣通過濾網進入清氣腔,直至清氣腔中壓力與外氣壓相平衡。
為了提高氣體交換效率,交換腔的體積應盡可能地小一些。使得呼出的濁氣盡可能多的排出交換腔。為了方便濁氣排出,優選地,可以將單向閥(9)安裝在鼻孔的正下方。由于交換腔與面部所形成的密閉空間體積小,呼氣時殘存在交換腔的濁氣體積也小,這樣吸氣時就會有更多的清潔空氣由清氣腔進入交換腔,進而進入呼吸系統,從而提高呼吸系統空氣交換的效率。
為了降低吸氣過程中產生的窒息感,清氣腔應盡可能的大一些。理論上講,清氣腔越大,從中吸取同等體積的空氣所產生的負壓就越小,也就是說,吸起來越省力,吸氣就會越順暢。同時,清氣腔變大,也會增大清氣腔與外面空氣的接觸面積,即可增加濾網的面積,提高氣體過濾的效率,有利于空氣的過濾;另一方面,由于在呼氣過程中單向閥(7)是閉合的,所以此時如果清氣腔中還處于負壓狀態,則可以繼續使外面空氣通過濾網進入其內,也就是說,過濾空氣的時長可以為整個呼吸過程。而現有產品過濾氣體的過程只能發生在一個呼吸周期的吸氣階段。
為進一步降低窒息感,優選地,清氣腔支架為彈性結構。當吸氣時,單向閥(7)打開,清氣腔隨著其中氣體的減少而收縮;當呼氣時,單向閥(7)關閉,清氣腔在彈性力的作用下恢復,恢復的過程中,外面空氣通過濾網進入清氣腔,如此往復。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雙腔結構,首先實現了清潔空氣與呼出濁氣之間的隔離,加之大小腔的設計(交換腔密閉空間小,清氣腔大),保證了濁氣盡可能的排出,使人呼吸到的絕大部分為清氣腔中清潔空氣,避免了呼出的濁氣被再次吸入,過多的二氧化碳所導致的頭暈、頭痛問題。其次,在單腔下,氣體過濾過程只能發生在吸氣過程,作用時間短,而要在如此時間短的條件下完成吸入所需的空氣,特別是在濾層致密的情況下,就會使吸氣十分費力,而在本發明中由于單向閥(7)的作用合,在呼氣時單向閥(7)是閉合的,清氣腔與外部空氣的過濾交換過程可以繼續進行,從而可以大大延長空氣過濾的時間(約增加一倍),使得清氣腔有足夠的時間與外面空氣進行交換,來補充清氣腔中被吸入交換腔中的清潔空氣。第三,對于一般口罩,如果在鼻腔附近不留有太多空間,則吸氣時所需的空氣量都要在吸氣過程中通過過濾完成,特別是在濾網致密的情況下,吸入非常費力;如果在鼻腔附近留有太多空間,則會造成濁氣填充,呼出濁氣再次被吸入的問題,本發明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由于交換腔小,所以呼氣時絕大部分濁氣被排出,而吸氣時,絕大部分清潔空氣來自清氣腔,同時由于清氣腔的體積相對較大,從中獲取一定量的氣體時產生的負壓相對也較小,也就是說,使吸氣變得順暢。所以,本發明一方面提高了氣體的交換效率,另一方面使得呼吸整個過程都變得十分順暢,從而消除了窒息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原理圖。
圖2A為具體實施方式的主剖視圖。
圖2B為圖2A的右視圖。
圖2C為圖2A延A-A向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2,對本發明做詳細介紹。裝置支架(103)采用一體化設計,中間分隔為兩個腔:清氣腔(109)和交換腔(105),作為選擇方式之一,兩個腔也可采用分體設計,在保證氣密性的前提下拼接為一個整體。清氣腔(109)與交換腔(105)之間,通過單向閥(104)連通,通過單向閥(104)氣體只能從清氣腔一側進入到交換腔一側。交換腔上還裝有單向閥(106),使氣體只能從交換腔流出,而不能流入。
本實施例中,清氣腔支架部分為圓柱結構,作為可選方式,該部分支架也可以為長方形、球形等形式。支架的側面開有許多進氣孔(102),使得支架在起到支撐濾網(101)作用的同時,提高氣體交換效率。清氣腔的左端面為開口設計,上面安裝彈性元件(108),濾網(101)附在清氣腔支架外側并與彈性元件(101)相接觸。優選地,濾網與支架之間可拆卸,以便更換濾網。
工作時,支架裝置的交換腔部分通過一定的外力(可由皮筋等彈性體產生)與人臉相貼合,并形成一個小的密封空間,所以優選的,該部分支架采用仿人臉形設計,以保證與人臉貼合時密封性更好,形成的密封空間更小(但應保證兩個單向閥與鼻孔之間的互通),有利于呼出氣體的排出。密封條(107)在支架與人臉之間,起到密封的作用。
當吸氣時,單向閥(104)打開,單向閥(106)閉合,清氣腔(109)中的空氣通過單向閥(104)進入交換腔(105),進而進入人的呼吸系統。為了使吸氣更順暢,在清氣腔的左端面上安裝了彈性元件(108),由于吸氣過程中清氣腔產生負壓,在外面大氣壓的作用下,彈性元件以及和其接觸的濾網部分將向清氣腔內部收縮,使清氣腔變小,這部分變形可以減少吸氣時吸力,使吸氣更順暢。
當呼氣時,單向閥(104)閉合,單向閥(106)打開,使呼出的氣體快速、幾無保留地排出交換腔。為了確保大部分呼出的氣體排出而不滯留在交換腔,交換腔的體積應盡可能小,優選地,以不阻礙吸氣通道和吸氣通道為宜。
呼氣過程中,單向閥(104)是閉合的,吸氣過程中在清氣腔中產生的負壓將使外面的空氣繼續通過濾網(101)進入清氣腔,補充清潔空氣,同時清氣腔的體積在彈性元件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