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復合保溫砌塊,特別是一種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
背景技術:
目前,根據我國建筑節能的發展目標,我國建筑節能下一步目標是在如今達到總節能50%的基礎上再節能30%,即總節能65%。要實現建筑節能65%是目標,墻體將承擔很大的節能任務,因此對作為墻體材料的砌塊的保溫隔熱性能將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是一種保溫性能良好的墻體材料,但現有的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為了實現建筑節能65%的目標,一是增加砌塊厚度,這將增加工程成本和減少建筑室內使用面積;二是在蒸壓加氣混凝土墻體基礎上再增加一層保溫層,這將增加施工工序和成本,影響施工進度,而且保溫層與加氣混凝土墻體之間易出現空鼓開裂等問題,影響墻體的外觀及保溫隔熱性能,所以現有保溫砌塊保溫隔熱性能還是不夠完善。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實用、可降低砌塊密度,提高其保溫隔熱性能,使蒸壓加氣混凝土墻體滿足國家建筑節能率65%的要求,并且墻體整體的耐久性好的一種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構成如下: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包括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與保溫層的一側相連接,保溫層的另一側與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相連接;在保溫層上設置有連接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上設置有能與保溫層的連接塊相連接的燕尾槽。在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上設置有能與保溫層的連接塊相連接的燕尾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燕尾槽結構,將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保溫層和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三部分連接起來,降低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密度,徹底消除砌塊中存在的熱橋,提高砌塊保溫隔熱性能,使蒸壓加氣混凝土墻體能滿足國家建筑節能率65%的要求。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2-保溫層,3-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4-連接塊,5-燕尾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包括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1,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I與保溫層2的一側相連接,保溫層2的另一側與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3相連接;在保溫層2上設置有連接塊4。在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I上設置有能與保溫層2的連接塊4相連接的燕尾槽5。在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3上設置有能與保溫層2的連接塊4相連接的燕尾槽5。如圖1所示,是標準尺寸長X寬X高為600mmX200mmX200mm的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由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1、保溫層2和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3三部分組成,其中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I和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3的尺寸分別為 600_ X 130mm X 200mm 和 600_ X 30mm X 200mm,均選用密度為 7OOkg/m3、導熱系數經過修正后為0.22ff/mK的B07級蒸壓加氣混凝土材料;保溫層2選用擠塑板,尺寸為600mmX 40mmX 200mm,密度為30kg/m3,導熱系數為0.03ff/m.K。保溫層2兩側面分別設置有連接塊4,與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I和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3相對應的燕尾槽5相連接。經過試驗測試,該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密度可降低至560— 570kg/m3,傳熱系數為0.45ff/m2.K,保溫隔熱性能較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有很大的提高,能夠滿足國家建筑節能率65%的要求 。
權利要求1.一種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包括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I),其特征在于: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I)與保溫層(2)的一側相連接,保溫層(2)的另一側與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3)相連接;在保溫層(2)上設置有連接塊(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其特征在于:在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I)上設置有能與保溫層(2)的連接塊(4)相連接的燕尾槽(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其特征在于:在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3 )上設置有能與保溫層(2)的連接塊(4)相連接的燕尾槽(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蒸壓加氣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包括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與保溫層的一側相連接,保溫層的另一側與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相連接;在保溫層上設置有連接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燕尾槽結構,將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基體、保溫層和蒸壓加氣混凝土保護層三部分連接起來,降低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密度,徹底消除砌塊中存在的熱橋,提高砌塊保溫隔熱性能,使單一的蒸壓加氣混凝土墻體即能滿足國家建筑節能率65%的要求。
文檔編號B32B13/04GK203145304SQ201320110698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2日
發明者漆貴海, 黃巧玲, 曲清飛, 潘佩瑤, 王玉麟, 雷艷 申請人:貴州中建建筑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