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全自動制造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全自動制造設備。目的是提供的生產設備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產品質量好、生產效率高的特點。技術方案是:一種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全自動制造設備,包括杯蓋模塑成型機、切邊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拉距裝置、擠壓內凸條裝置、切邊移送機構以及擠壓移送機構。
【專利說明】一種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全自動制造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采用模塑成型方式制作包括紙漿的植物纖維(簡稱植物纖維;以下同)杯蓋制品的設備;適用于制造側面有凹凸結構的一次性植物纖維模塑制品,尤其適用于全自動制造側面具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或側面具有凹凸結構的其他植物纖維模塑制品。
【背景技術】
[0002]因結構需要,一些植物纖維模塑制品側面需有凹凸結構。如為了防松和密封,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側面需有凹凸結構,即側面帶有內凸條。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制作過程是:分布在水中的植物纖維在吸濾成型裝置中先經過吸濾成型,制成制品的濕坯,把濕坯送入加熱到一定溫度的熱壓模具內,熱壓模具合模并對濕坯進行熱壓干燥定型,制成各種形狀的植物纖維模塑制品,這種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制造方法叫做“一步法植物纖維模塑成型”,俗稱“濕壓法植物纖維模塑成型”;另一種方法是把濕坯烘干或涼曬干,再把制品送入到加熱到一定溫度的熱壓整形模具內進行熱壓整形,這種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制造方法叫做“二步法植物纖維模塑成型”,俗稱“干壓法植物纖維模塑成型”。植物纖維模塑杯蓋(或簡稱杯蓋),可以采用這二種方法制作而成。這二種方法都需要熱壓上模具和熱壓下模具進行上下合模,對濕坯進行熱壓干燥定型或對烘干后的制品進行熱壓整形,之后,需要對熱壓上模具和熱壓下模具進行開模并取出制品,這一過程中,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結構必須是能脫模的無側面凹凸的結構,只有無側面凹凸結構的制品才能順利脫模。
[0003]在國際國內,側面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生產無法直接采用植物纖維模塑的方法進行直接成型,側面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自動化生產更是不能進行。
[0004]因些,迫切需要實用新型一種能全自動生產側面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合理設備。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全自動生產側面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生產設備;該生產設備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產品質量好、生產效率高的特點。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0007]一種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全自動制造設備,包括杯蓋模塑成型機、切邊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拉距裝置、擠壓內凸條裝置、切邊移送機構以及擠壓移送機構;
[0008]所述拉距裝置包括水平安裝的拉距定位托,拉距定位托上設有若干個拉距定位機構;
[0009]所述擠壓內凸條裝置包括若干組擠壓模具,每一組包括若干對排列成一圈的擠壓模具,每一對擠壓模具包括擠壓凸模(E3.1)和對應的擠壓凹模塊;
[0010]從杯蓋模塑成型機的待切位置提取待切杯蓋制品,送到切邊裝置進行切邊處理,再把切邊后杯蓋制品移送到拉距定位托上是由切邊裝置的切邊移送機構來完成的;從拉距定位托上提取切邊后杯蓋制品,移送到擠壓內凸條裝置的擠壓模具內,壓出帶內凸條的杯蓋,再把帶內凸條的杯蓋移送到完成位置是由擠壓內凸條裝置的擠壓移送機構來完成的。
[0011]所述切邊裝置的切邊移送機構帶有前后二組切邊吸盤組,分別為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二組吸盤組相隔一定距離,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把待切位置上的待切杯蓋制品吸起并移送到切邊裝置中,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把切邊后的制品從切邊裝置中吸起并移送到拉距定位托上;所述擠壓移送機構帶有前后二組擠壓移送吸盤組,分別為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二組吸盤組相隔一定距離,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把拉距定位托上的切邊后杯蓋制品吸起并移送到擠壓內凸條裝置中,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把帶內凸條的杯蓋從擠壓內凸條裝置中吸起并送到完成工位;
[0012]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在水平方向的運動是由擠壓運送架(EB2.1)帶動,同步進行的。
[0013]所述擠壓凸模在開模、合模時所做的移動為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
[0014]所述擠壓凸模在擠壓模具進行合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內凹式楔形壓塊推動的;
[0015]所述擠壓凹模塊在擠壓模具進行開模、合模時作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
[0016]所述擠壓凹模塊在擠壓模具開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楔形頂塊推動的。
[0017]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把擠壓凹模做成各自獨立的擠壓凹模塊,所述擠壓凹模塊可直線移動或轉動;擠壓凸模也是各自獨立、可直線移動或轉動的分體式結構,在杯蓋脫模時擠壓凹模塊和擠壓凸模能移動退讓,取出制品;擠壓凸模在擠壓模具進行合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內凹式楔形壓塊推動的;擠壓凹模塊在擠壓模具進行合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楔形頂塊推動的;
[0018]通過拉距裝置調整杯蓋之間的中心距,使杯蓋之間的中心距既適合切邊裝置又適合擠壓內凸條裝置;拉距裝置把從切邊裝置出來的一組切邊后杯蓋制品的中心距進行放大,以滿足該組切邊后制品在擠壓內凸條裝置中的中心距需要;制品在切邊裝置和擠壓內凸條裝置中的移送同步進行;
[0019]擠壓運送架EB2.1帶動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同步水平移動,從而實現制品的自動移送。
[002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杯蓋側直邊上的內凸條采用擠壓凸模和擠壓凹模塊相互擠壓而成,且擠壓凸模和擠壓凹模塊在開模時各自移動或繞軸轉動退讓以便制品脫模,擠壓凹模塊在擠壓模具進行合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楔形頂塊推動的,擠壓凸模在擠壓模具進行合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內凹式楔形壓塊推動的,因此結構緊湊、效率高;由于采用了拉距裝置和擠壓內凸條裝置,因而把自動切邊和擠壓內凸條完美地銜接起來,進而實現了杯蓋從濕坯成型、熱壓定型、自動切邊、擠壓內凸條進行連續的一體化生產;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員工勞動強度,還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紙杯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杯蓋在擠壓內凸條之前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3]圖2.1是圖2中A-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4]圖2.2是圖2.1中I部的放大示意圖。
[0025]圖2.3是不帶內凸條的杯蓋與紙杯合在一起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2.4是圖2.3中J部的放大示意圖。
[0027]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帶有透氣凸臺的杯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8]圖3.1是圖3中B-B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9]圖3.2是圖3.1中K部的放大示意圖。
[0030]圖3.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帶內凸條的杯蓋與紙杯的配合結構示意圖。
[0031]圖3.4是圖3.3中L部的放大示意圖。
[0032]圖3.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帶內凸條的平頂結構的杯蓋主視結構示意圖。
[0033]圖4是圖4.1中C-C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34]圖4.1、圖4.2、圖4.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內凸條的過程原理圖(擠壓凹模塊和擠壓凸模為水平直線移動模式)。
[0035]圖4.4、圖4.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內凸條的過程原理圖(擠壓凹模塊和擠壓凸模為繞軸轉動模式)。
[0036]圖5.1、圖5.2、圖5.3為內凹式楔形壓塊和楔形頂塊推動擠壓凸模和擠壓凹模塊在杯蓋的側直邊上形成內凸條的工作過程示意圖(擠壓凹模塊和擠壓凸模為水平直線移動模式)。
[0037]圖5.4、圖5.5、圖5.6為內凹式楔形壓塊和楔形頂塊推動擠壓凸模和擠壓凹模塊在杯蓋的側直邊上形成內凸條的工作過程示意圖(擠壓凹模塊和擠壓凸模為繞軸轉動模式)。
[0038]圖6.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帶楔形頂塊動力機構的下擠壓模具結構示意圖。
[0039]圖6.2是楔形頂塊與楔形頂塊動力機構連接在一起的結構示意圖。
[0040]圖7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全自動植物纖維模塑杯蓋設備的俯視剖視結構示意圖。
[0041]圖7.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全自動植物纖維模塑杯蓋設備的主視剖視結構示意圖。
[0042]圖7.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運送架E2.1和切邊運送架B2.1連接在一起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43]圖7.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運送架E2.1和切邊運送架B2.1連接在一起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44]圖7.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運送架E2.1和切邊運送架B2.1連接在一起的桿式運送架俯視結構示意圖。
[0045]圖8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切邊裝置B的結構示意圖。
[0046]圖8.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裝有切邊模具的切邊合模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47]圖8.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切邊移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48]圖8.2.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圖8.2切邊移送機構的P向結構示意圖。
[0049]圖8.2.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切邊移送機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50]圖8.2.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切邊移送機構的圖8.2.2中D-D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51]圖8.2.4是圖8.2.3中的Q向結構示意圖。
[0052]圖8.2.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框式切邊運送架俯視結構示意圖。
[0053]圖8.2.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桿式切邊運送架俯視結構示意圖。
[0054]圖9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內凸條裝置E的結構示意圖。
[0055]圖9.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裝有擠壓模具的擠壓合模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56]圖9.1.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二板式合模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57]圖9.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移送機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58]圖9.2.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移送機構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0059]圖9.2.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擠壓移送機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60]圖9.2.3是圖9.2.2的F-F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0061]圖9.2.4是圖9.2.3的R向結構視意圖。
[0062]圖9.2.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框式擠壓運送架”俯視結構示意圖。
[0063]圖9.2.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桿式擠壓運送架俯視結構示意圖。
[0064]圖10.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拉距裝置的小中心距狀態。
[0065]圖10.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拉距裝置的大中心距狀態。
[0066]圖中標號說明:
[0067]S-杯蓋;M-紙杯;S1-杯蓋的平頂,S2-弧狀溝槽;S3-杯蓋側直邊;S4-凹坑;S5-內凸條;S8-透氣凸臺;M1-弧狀口緣;
[0068]B:切邊裝置;B1:切邊合模機構;B1.1:切邊動模板,B1.2: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3:切邊定模板,B1.4:切邊合模動力機構,B2-切邊移送機構;B2.1-切邊運送架;B2.2-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3-前切邊吸盤固定板;B2.4-切邊切邊移送軌道B2.4 ;B2.5 -切邊移送切邊移送滑塊;B2.6-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8-后切邊移送吸盤固定板;B2.9-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10-待切杯蓋制品;B3:切邊模具,B3.1-下切邊模具,B3.2-上切邊模具;
[0069]E:擠壓內凸條裝置,El:擠壓合模機構;E1.1:擠壓動模板;E1.2: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1.3:擠壓定模板;E1.4:合模動力機構;E2:擠壓移送機構;E2.1:擠壓運送架;E2.1.1:運送架連接桿;E2.2:前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3:前擠壓吸盤固定板;E2.4:擠壓移送軌道;E2.5:擠壓移送滑塊;E2.6: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8: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9: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3:擠壓模具;E3.1:擠壓凸模,E3.2:擠壓凹模塊;E3.3:水平導向軌道;E3.4:楔形頂塊;E3.5:楔形頂塊的動力機構;E3.5.1:氣缸或油缸或其他傳力機構;Ε3.6:內凹式楔形壓塊;ΕΒ2.I:(擠壓運送架)雙框運送架;D:拉距裝置,Dl:拉距定位托。
【具體實施方式】
[0070]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
[0071]植物纖維模塑杯蓋的結構描述:一種側面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其凹凸結構在杯蓋的側直邊上。采用植物纖維模塑成型方法首先生產出側面沒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杯蓋;接著,通過在定型后的植物纖維模塑制品側面擠壓出凹凸結構,模塑杯蓋側直邊的內側的一組不連續的凸起稱為內凸條。
[0072]圖1所示為杯蓋結構,如圖3.1、圖3.2所示,在杯蓋側直邊S3上的一組不連續的凸起,目的是為了在杯蓋與紙杯扣壓在一起時,增加脫開的阻力。所以,通常具有內凸條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含有:弧狀溝槽S2、杯蓋側直邊S3、凹坑S4、內凸條S5和透氣凸臺S8 ;杯蓋也可以是沒有透氣凸臺S8的平頂結構,如圖3.5所示,一種具有內凸條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含有弧狀溝槽S2、杯蓋側直邊S3、凹坑S4、內凸條S5和一個平頂SI,這種平頂結構的杯蓋沒有透氣凸臺S8。
[0073]如圖3.1、圖3.2所示,在杯蓋的上端設有透氣凸臺S8,杯蓋采用植物纖維模塑(紙漿模塑)方式成型,透氣凸臺S8是位于蓋體上端的一個凸臺,透氣凸臺上可以開一個小口,小口用于倒出液體等內容物,在小口的旁邊開有一個通氣小孔或小縫(統稱小孔),小孔用于與大氣相通,便于液體從小口倒出,透氣凸臺S8上還可以設置其他用途的結構。
[0074]植物纖維模塑杯蓋與紙杯的上開口的弧狀口緣連續接觸的地方,稱為密封面,把杯蓋的密封面設計成一個向上凸起的“弧狀溝槽”或者說是溝槽的弧面是向上凸起的,稱為上凸的弧狀溝槽。所述上凸的弧狀溝槽S2是一個與紙杯的上開口的周圈弧狀口緣相配合的不間斷的環狀溝槽,紙杯弧狀口緣可以與杯蓋的上凸的弧狀溝槽S2緊密接觸,起密封作用;如果紙杯的上開口的口緣不是弧狀,而是平的,則杯蓋的密封面也可以是平的,這時杯蓋的“上凸弧狀溝槽”是平的,紙杯平口緣可以與平的“上凸弧狀溝槽”緊密接觸,起密封作用。這樣,杯蓋的“弧狀溝槽”是向上凸起的或者是平的。在杯蓋的“弧狀溝槽”的下面與“弧狀溝槽”相連的是杯蓋側直邊,所以杯蓋可以上下脫模。“弧狀溝槽”可以在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制作過程中直接成型,稱為植物纖維模塑(紙漿模塑)的濕壓法(或稱為一步法)和干壓法(或稱為二步法)都可以直接把這種上凸的或平的“弧狀溝槽”成型出來。
[0075]在環形的杯蓋側直邊S3的周圈、上凸“弧狀溝槽”2的下方,設置一組外凹內凸的幾何結構,如圖3、圖3.1、圖3.2所示,杯蓋側直邊外側是一組凹坑S4,這些凹坑使杯蓋側直邊S3的內側形成局部小凸起,稱為內凸條,內凸條S5是幾個不連續的凸起,可以是圓形凸起也可以是長條形凸起或是方形凸起或是其他形狀的凸起。如圖3.3、圖3.4所示,在紙杯的弧狀口緣Ml插入杯蓋的上凸弧狀溝槽2時,這些凸起位于杯體的弧狀口緣Ml的下方,可以阻擋紙杯上開口的弧狀口緣與杯蓋自由脫離。
[0076]總之,具有內凸條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杯蓋是典型的側面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制品。以下用具有內凸條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杯蓋為例來說明側面有凹凸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制品的結構和制造方法,所以,本實用新型所述方法和設備不限于用來生產具有內凸條結構的植物纖維模塑杯蓋。
[0077]一種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全自動制造設備,包括杯蓋模塑成型機、切邊裝置,還包括拉距裝置、擠壓內凸條裝置、切邊移送機構、擠壓移送機構以及控制這些機構運動的電控系統。
[0078]所述拉距裝置包括水平安裝的拉距定位托和拉距移動機構,拉距定位托的形狀與杯蓋制品的形狀相吻合或相似,杯蓋制品落到拉距定位托上,則套在拉距定位托上并在拉距定位托上定位,拉距定位托固定在可水平移動的托架上,可水平移動的托架上可在齒輪或同步帶等動力機構的驅動下作水平移動,水平移動的托架、齒輪或同步帶等動力機構構成拉距移動機構,所以拉距移動機構可以帶動拉距定位托根據需要而作相對移動。
[0079]所述擠壓內凸條裝置包括若干組擠壓模具,每一組包括若干對排列成一圈的擠壓模具,每一對擠壓模具包括擠壓凸模(E3.1)和對應的擠壓凹模塊;
[0080]從杯蓋模塑成型機的待切位置提取待切杯蓋制品,送到切邊裝置進行切邊處理,再把切邊后杯蓋制品移送到拉距定位托上是由切邊裝置的切邊移送機構來完成的;從拉距定位托上提取切邊后杯蓋制品,移送到擠壓內凸條裝置的擠壓模具內,壓出帶內凸條的杯蓋,再把帶內凸條的杯蓋移送到完成位置是由擠壓內凸條裝置的擠壓移送機構來完成的。
[0081]所述切邊裝置的切邊移送機構帶有前后二組切邊吸盤組,分別為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二組吸盤組相隔一定距離,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把待切位置上的待切杯蓋制品吸起并移送到切邊裝置中,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把切邊后的制品從切邊裝置中吸起并移送到拉距定位托上;所述擠壓移送機構帶有前后二組擠壓移送吸盤組,分別為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二組吸盤組相隔一定距離,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把拉距定位托上的切邊后杯蓋制品吸起并移送到擠壓內凸條裝置中,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把帶內凸條的杯蓋從擠壓內凸條裝置中吸起并送到完成工位;
[0082]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在水平方向的運動是由擠壓運送架(EB2.1)帶動,同步進行的。
[0083]所述擠壓凸模在開模、合模時所做的移動為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
[0084]所述擠壓凸模在擠壓模具進行合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內凹式楔形壓塊推動的;
[0085]所述擠壓凹模塊在擠壓模具進行開模、合模時作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
[0086]所述擠壓凹模塊在擠壓模具開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楔形頂塊推動的。
[0087]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內凸條S5的形成過程:
[0088]如圖9所示,杯蓋側直邊的凹凸結構即內凸條,是在擠壓內凸條裝置E中完成的,擠壓內凸條裝置E含有:擠壓合模機構El,擠壓移送機構E2,擠壓模具E3。
[0089]在壓制內凸條之前,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的結構如圖2、圖2.1、圖2.2所示。
[0090]如圖4、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和圖5.1-圖5.6所示,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的內凸條S5是在擠壓模具E3中擠壓成型。
[0091]擠壓模具E3含:擠壓凸模E3.1,擠壓凹模塊E3.2,楔形頂塊E3.4,楔形頂塊的動力機構E3.5,內凹式楔形壓塊E3.6,模架E3.7 ;如果是擠壓凹模塊和擠壓凸模為水平直線移動模式,則還含有水平導向軌道E3.3。
[0092]由于內凸條S5在杯蓋側直邊上是幾個不連續的凸起,其特點是,內凸條S5是不連續的,相隔一定距離(根據需要確定)。如圖4、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所示,相互間隔一定距離(根據需要確定)的內凸條S5可各自采用擠壓凸模E3.1和對應的擠壓凹模塊E3.2擠壓成型,每一個擠壓凹模塊對應一個擠壓凸模,成為一對。若干對擠壓凹模塊和擠壓凸模從二側擠壓杯蓋側直邊S3,形成內凸條S5和凹坑S4 (凹坑是在杯蓋側直邊的外壁形成,內凸條是在杯蓋側直邊的內壁形成,由于凹坑向內凹陷,所以在杯蓋側直邊的內壁形成所述內凸條),然后擠壓凸模E3.1和擠壓凹模塊E3.2各自退回,擠壓凸模E3.1和擠壓凹模塊E3.2分開,方便地取出制品,完全解決了脫模難問題。擠壓凸模E3.1和擠壓凹模塊E3.2在開模或合模時,可以是各自水平移動(如圖4.1、圖4.2、圖4.3所示);也可以是各自轉動(如圖4.4、圖4.5所示)。如圖6.1所示,擠壓凸模E3.1、擠壓凹模塊E3.2和水平導向軌道E3.3,安裝在模架E3.7上;如圖6.2所示,楔形頂塊E3.4與楔形頂塊的動力機構E3.5相連,楔形頂塊E3.4在楔形頂塊的動力機構E3.5的帶動下,可作上下移動。楔形頂塊的動力機構E3.5可以由氣缸或油缸或其他傳力機構E3.5.1驅動。
[0093]如圖4.1、圖4.2、圖4.3所示,所述擠壓凸模E3.1和擠壓凹模塊E3.2擠壓杯蓋側直邊而形成內凸條的過程按下列步驟進行:
[0094]所述各自獨立的若干對擠壓凸模和擠壓凹模塊組成的擠壓模具在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側直邊上擠壓內凸條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0095]I)開模;相互獨立的若干對擠壓模具中,擠壓凸模E3.1與對應的擠壓凹模塊E3.2相互作反向運動,擠壓凸模E3.1與對應的擠壓凹模塊E3.2分開;
[0096]2)放料;把杯蓋放入到已經分開的擠壓凸模E3.1和對應的擠壓凹模塊E3.2之間,擠壓凸模E3.1位于杯蓋側直邊的外側,對應的擠壓凹模塊E3.2位于杯蓋側直邊的內側;
[0097]3)合模;擠壓凹模塊E3.2從杯蓋側直邊的內側、擠壓凸模E3.1從杯蓋側直邊的外側向著杯蓋側直邊作相向運動,使擠壓凸模E3.1與對應的擠壓凹模塊E3.2相互合攏,在杯蓋側直邊上形成若干內凸條;
[0098]4)開模;擠壓凹模塊E3.2從杯蓋側直邊的內側、擠壓凸模E3.1從杯蓋側直邊外側作反向運動,擠壓凹模塊E3.2和擠壓凸模E3.1分開;
[0099]5)取出杯蓋;
[0100]以上步驟2)至步驟5)循環進行。
[0101]如圖4.1、圖4.2、圖4.3、圖5.1、圖5.2、圖5.3所示,擠壓凹模塊E3.2和擠壓凸模E3.1所做的相對移動為水平直線移動,擠壓凹模塊E3.2和擠壓凸模E3.1可沿著水平導向軌道E3.3作水平直線移動;或者如圖4.4、圖4.5、圖5.4、圖5.5、圖5.6所示,擠壓凹模塊和擠壓凸模所做的相對移動也可以是分別繞軸轉動。
[0102]如圖5.1、圖5.2、圖5.3、圖5.4、圖5.5、圖5.6所示,每一組擠壓凹模塊E3.2和擠壓凸模E3.1所做的擠壓合模運動分別由楔形頂塊E3.4和內凹式楔形壓塊E3.6推動;擠壓開模運動則可以分別由彈簧拉動或推動也可以采用其他使其開模的驅動方式。
[0103]如圖9.1所示,擠壓模具E3安裝在擠壓合模機構El上。擠壓合模機構El可以是能產生一定合模力并能帶動裝有內凹式楔形壓塊E3.6的擠壓動模板El.1上下運動的常規機構,擠壓合模機構El主要含有擠壓動模板El.1、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l.2、合模動力機構El.4。擠壓合模機構El可以是能使擠壓動模板El.1相對于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l.2作相對運動的用任何方式驅動的機構。擠壓合模機構El可以是如圖9.1所示的三板式結構,三板式擠壓合模機構El含有:擠壓動模板El.1、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l.2、擠壓定模板El.3、合模動力機構El.4。擠壓合模機構El也可以是如圖9.1.2所示的二板式擠壓合模機構,二板式擠壓合模機構不含:擠壓定模板El.3。擠壓合模機構El也可以直接采用油壓機、沖床等現有設備。合模動力機構可以有多種驅動方式,如:油缸驅動、電機驅動、氣缸驅動或氣液增壓缸驅動等。不管是何種形式,合模動力機構帶動擠壓動模板El.1可以相對于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l.2作上下相對移動。
[0104]如圖6.1、圖6.2、圖9.1所示,擠壓凸模E3.1,擠壓凹模塊E3.2,水平導向軌道E3.3,安裝在模架E3.7上,形成一整體,稱之為下擠壓模具,杯蓋側直邊上的內凸條就是在下擠壓模具上擠壓完成的。模架E3.7和楔形頂塊的動力機構E3.5安裝在擠壓合模機構El的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l.2上。內凹式楔形壓塊E3.6安裝在擠壓合模機構El的擠壓動模板El.1上,相應地,稱內凹式楔形壓塊E3.6為擠壓上模,擠壓動模板El.1在合模動力機構(油缸或氣缸等)El.4的帶動下,可上下移動,從而帶動內凹式楔形壓塊E3.6上下移動。內凹式楔形壓塊E3.6的上下移動,產生所述的擠壓開模和擠壓合模運動。
[0105]如圖9所示,擠壓內凸條裝置E中,裝有擠壓移送機構E2,擠壓移送機構E2負責把擠壓前的杯蓋制品送到安裝在擠壓合模機構El中的下擠壓模具。接著,擠壓動模板El.1下移,帶動內凹式楔形壓塊E3.6下移,在內凹式楔形壓塊E3.6推動下,弓丨起擠壓合模,杯蓋制品被壓出內凸條;擠壓動模板El.1上移,擠壓開模。擠壓開模以后,擠壓移送機構E2把擠壓后的杯蓋制品從下擠壓模具送到完成工位。
[0106]擠壓移送機構E2把杯蓋制品從拉距裝置、擠壓模具E3到完成位置進行一一移送。所述制品的移送采用擠壓移送吸盤組來完成。如圖9.2、圖9.2.1、圖9.2.2所示,擠壓移送吸盤組由一個或多個單獨吸盤組成,吸盤組可以提吸一個或多個制品,提吸同一制品可以是一個吸盤或多個吸盤。擠壓移送吸盤組分為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把杯蓋制品從拉距定位托Dl上吸起送到擠壓模具E3的下擠壓模具,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把具有內凸條結構的杯蓋從下擠壓模具上吸起送到完成位置。
[0107]如圖9.2、圖9.2.1、圖9.2.2所示,擠壓移送機構E2包含擠壓運送架E2.1、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擠壓移送軌道E2.4、擠壓移送滑塊E2.5、前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2、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9、前擠壓吸盤固定板E2.3、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8。
[0108]如圖9.2.5所示,擠壓運送架E2.1為一框架結構,可稱作“框式擠壓運送架”。如圖9.2.3、圖9.2.4所示,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的盤口朝下安裝在前擠壓吸盤固定板E2.3上,二個前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2的缸體(或活塞桿)固定在擠壓運送架E2.1的前端,而二個前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2的活塞桿(或缸體)分別與前擠壓吸盤固定板E2.3的兩端相連,也可以采用一個安裝在擠壓運送架E2.1前端的前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2帶動前擠壓吸盤固定板E2.3上下移動,這樣,前擠壓吸盤固定板E2.3在提吸氣缸的作用下可相對于擠壓運送架E2.1作上下移動;同樣,如圖9.2.1所示,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的盤口朝下固定在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8上,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8通過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9安裝在擠壓運送架E2.1的后端。二個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9的缸體(或活塞桿)分別固定在擠壓運送架E2.1的后端,二個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9的活塞桿(或缸體)分別與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8的兩端相連,也可以采用一個安裝在擠壓運送架E2.1后端的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9帶動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8,這樣,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8在提吸氣缸的作用下也可相對于擠壓運送架E2.1作上下移動。因此,相隔一定距離(根據需要確定)的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可分別相對于擠壓運送架E2.1作上下運動。
[0109]如圖9.2、圖9.2.1、圖9.2.2所示,擠壓運送架E2.1通過擠壓移送滑塊E2.5可在二個擠壓移送軌道E2.4上移動(滑動或滾動)。因此,相隔一定距離(根據需要確定)的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可以隨擠壓運送架E2.1作水平運動。擠壓運送架E2.1作水平運動由水平驅動裝置進行驅動,水平驅動裝置的驅動作用由電機帶動絲杠的方式來實現,即由電機進行驅動,通過絲杠副機構傳動,從而帶動擠壓運送架E2.1作前后水平運動或停止于某一預定位置。水平驅動裝置也可以是由電機驅動,通過同步帶或皮帶或鏈條傳動從而帶動擠壓運送架E2.1作前后水平運動或停止于某一預定位置;還可以是氣缸或油缸驅動從而帶動擠壓運送架E2.1作前后水平運動或停止于某一預定位置。如圖7.2、圖7.3所示,擠壓運送架E2.1也可以與切邊裝置的切邊運送架B2.1連接在一起作水平運動,從動于切邊裝置的切邊移送機構,這時,擠壓運送架E2.1不需單獨的水平驅動裝置進行驅動。
[0110]如圖7.1、圖9所示,所述的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各自通過(也可一起通過)裝有控制閥門的管道連通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擠壓內凸條裝置E上還安裝有分別開啟及關閉控制閥門的控制開關,以便在吸盤提吸杯蓋制品時接通負壓裝置使吸盤產生負壓而吸起杯蓋制品,在放開杯蓋制品時關閉負壓裝置使吸盤解除負壓而放下杯蓋制品。
[0111]工作開始時,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位于拉距定位托Dl的上方和安裝在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l.2上的下擠壓模具上方。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在前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2和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9的作用下同時或各自向下移動,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下移并分別吸取拉距定位托Dl上的杯蓋制品和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后,上移回到原位。具體過程是:當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下移并接觸到拉距定位托Dl上的杯蓋制品時,吸盤通往負壓裝置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打開,吸盤接通負壓(也可在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接觸到杯蓋制品前先接通負壓),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吸取杯蓋制品后,在前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2的帶動下向上移動,回到原位,當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下移并接觸到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時,吸盤通往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打開,吸盤接通負壓(也可在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接觸到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前接通負壓),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吸住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后,在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9的帶動下向上移動,回到原位。
[0112]這樣,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同時各自下行提吸到杯蓋制品和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后上移動回到原位。在水平驅動裝置的直接或間接驅動下,擠壓運送架E2.1沿著移送軌道向后移動(圖7.1和圖9中的W方向),帶動杯蓋制品從拉距定位托Dl上送往擠壓模具、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從下擠壓模具送往完成位置。
[0113]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帶著杯蓋制品移動至安裝在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l.2上的下擠壓模具上方,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帶著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移動至完成位置,擠壓運送架E2.1停止移動。裝在擠壓內凸條裝置E上的控制開關發出信號,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通往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關閉,吸盤負壓解除,杯蓋制品落在安裝在下擠壓模具安裝板El.2上的下擠壓模具上,同時,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通往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關閉,吸盤負壓解除,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落在完成位置。也可以是: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位于下切邊模具B3.1上方時,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帶著杯蓋制品向下移動,再解除吸盤負壓,把杯蓋制品送下放在下擠壓模具上,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下移放下杯蓋制品后再上移歸位,就這樣把待切邊制品從拉距定位托Dl送到擠壓模具;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也可以是帶著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到達完成位置后,向下移動,再解除吸盤負壓,把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放在完成位置,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下移放下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再上移歸位,就這樣把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從下擠壓模具送到完成位置。
[0114]接著,擠壓運送架E2.1帶動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向前(圖7.1和圖9中的M方向)退回一定距離,當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與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處于擠壓模具的前后二側的某一位置時(圖9所示的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與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所處的位置時),擠壓運送架E2.1帶動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停止移動,以避開擠壓上模的下移運動。然后,擠壓上模下移,每一組內凹式楔形壓塊E3.6推動對應一組擠壓凸模E3.1與擠壓凹模塊E3.2合模,在杯蓋側直邊上擠壓出內凸條,稱之為擠壓內凸條合模運動,擠壓上模(內凹式楔形壓塊E3.6)下移時,從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之間穿過,對制品進行擠壓內凸條合模運動。之后,內凹式楔形壓塊E3.6向上移動復位,被擠壓后的制品留在下擠壓模具上。
[0115]擠壓運送架E2.1帶動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繼續向前(圖7.1和圖9中的M方向)返回到原始位置,使得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回到拉距定位托Dl上的杯蓋制品上方,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回到下擠壓模具的上方,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在前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2和后擠壓移送提吸氣缸E2.9的作用下同時或各自向下移動,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下移并分別吸取拉距定位托Dl上的杯蓋制品和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后,上移回到原位。在動力的驅動下,擠壓運送架E2.1再沿著移送軌道向后移動(圖7.1中的W方向),重復上述過程,進入下一個循環。
[0116]如此循環往復,制品在拉距定位托D1、擠壓模具、完成位置之間依次一一移送,完成從杯蓋制品到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的加工。
[0117]所述的擠壓運送架E2.1是框架結構,如圖9.2.5所示,可稱作“框式擠壓運送架”。
[0118]另外,本實施例所述的擠壓運送架E2.1可以是桿式擠壓運送架。如圖9.2.6所示,桿式擠壓運送架E2.1的具體結構是:
[0119]擠壓運送架E2.1不是框架結構而是一根運送桿(也可稱作桿式擠壓運送架E2.1),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的盤口朝下固定在前擠壓吸盤固定板E2.3上,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的盤口朝下固定在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8上,前擠壓吸盤固定板E2.3的一端和后擠壓移送吸盤固定板E2.8的一端相隔一定間距地安裝在運送桿上,也可與運送桿做成一體,因此,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隨桿式擠壓運送架E2.1 一起作水平運動和上下運動。所以,運送桿直接帶著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根據需要作上下移動和水平移動,其移送制品的方法和原理與前述框式擠壓移送機構E2相同。
[0120]如圖7.1所示,擠壓移送機構E2把杯蓋制品從拉距裝置、擠壓模具E3到完成位置進行移送。
[0121]拉距裝置D含有:拉距定位托D1、拉距定位托移動機構。如圖10.1、圖10.2所示,所述拉距裝置上的拉距定位托Dl分為一組或若干組,在每一組中有若干個拉距定位托,圖示為每組含有四個拉距定位托。因為擠壓內凸條裝置E中,因結構原因,每一組杯蓋在進入擠壓內凸條裝置E中后,杯蓋之間的中心距往往要求有較大的尺寸,所以為進入擠壓內凸條裝置E之前,設立一個拉距裝置D。每組若干個拉距定位托Dl在拉距定位托移動機構的帶動下,可帶著杯蓋制品作相對移動,拉距定位托Dl之間的相對中心距可以由小變大,從而組內的杯蓋制品之間的中心距也由小變大,以適應前、后工序之間的工藝需要,如圖10.1所示,是一個3組、每組4個拉距定位托的拉距裝置,圖10.1所示的拉距定位托正處于中心距變大前的狀態,稱為小中心距狀態,圖10.2為拉距定位托相互之間中心距變大后的狀態,稱為大中心距狀態。前工序(切邊裝置)移送過來的杯蓋制品放在拉距定位托Dl上,每個拉距定位托Dl上放置一個杯蓋制品,杯蓋制品定位在拉距定位托Dl上,每個拉距定位托Dl安裝在拉距定位托移動機構上,拉距定位托移動機構帶動每個拉距定位托Dl移動,從而重新確定制品之間的中心距,例如,經拉距后,拉距定位托Dl載著杯蓋制品從圖10.1所示的小中心距狀態變成圖10.2所示的大中心距狀態。
[0122]其工作過程按下列步驟進行:
[0123]I)后排切邊吸盤組把切邊后制品分組移送到對應的每組拉距定位托Dl上;
[0124]2)在每一組內,拉距定位托Dl相互之間相對移動一定距離,帶動定位在拉距定位托Dl上的杯蓋制品作相對移動,杯蓋制品相互之間的中心距增大到某一設定距離(圖10.2所示的狀態);
[0125]3)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把中心距增大后的每一組杯蓋制品移送到用于制作內凸條的擠壓模具內,杯蓋制品被移走后,每一組拉距定位托Dl相對移動并且復位,中心距恢復到增大前的距離(圖10.1所示的狀態);
[0126]4)后排切邊吸盤組把一組切邊后制品再次移送到拉距定位托Dl上;
[0127]然后重復步驟2)至步驟4),反復循環。
[0128]如圖7.1所示,在拉距裝置D前,有一切邊裝置B (如圖8所示)。切邊裝置B把待切杯蓋制品從待切位置移送到切邊裝置進行切邊處理,再把切邊后制品從切邊裝置送到拉距裝置。切邊裝置B把制品從待切位置、切邊裝置、拉距裝置進行一一移送,完成切邊過程。切邊裝置B含有:切邊合模機構BI,切邊移送機構B2,切邊模具B3,廢邊移出機構B4。
[0129]從圖7.1中可以看到,除模具以外,切邊裝置B與擠壓內凸條裝置B的結構和工作過程相同,擠壓內凸條裝置是采用擠壓模具E3而切邊裝置所用的模具是切邊模具B3。另夕卜,切邊裝置還有一個廢邊移出機構B4。
[0130]如圖8所示,切邊模具B3安裝在切邊合模機構BI上。切邊合模機構BI可以是能產生一定合模力并能帶動裝有上切邊模具B3.2的切邊動模板B1.1進行上下運動的常規機構,切邊合模機構BI主要含有切邊動模板B1.1、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合模動力機構B1.4。切邊合模機構BI與擠壓合模機構El結構和原理相同,可以是能使切邊動模板B1.1相對于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作上下運動的用任何方式驅動的機構。切邊合模機構BI可以是如圖8.1所示的三板式結構,也可以是如圖9.1.2所示的二板式結構,也可以直接采用油壓機、沖床等現有設備。合模動力機構可以有多種驅動方式,如:油缸驅動、電機驅動、氣缸驅動或氣液增壓缸驅動等。不管是何種形式,合模動力機構可帶動切邊動模板B1.1相對于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作相對移動。
[0131]如圖8.1所示,下切邊模具B3.1安裝在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上。上切邊模具B3.2安裝在切邊動模板B1.1上,切邊動模板B1.1在合模動力機構(油缸或氣缸等)B1.4的帶動下,可上下移動,從而帶動上切邊模具B3.2上下移動。上切邊模具B3.2的上下移動,從而產生切邊開模和切邊合模。
[0132]與二模板式切邊合模機構相比,三模板式切邊合模機構還有一塊“切邊定模板B1.3”。定模板通過合模拉桿與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固定在一起,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固定在機架上,或與機架做成一體;切邊動模板B1.1在油缸B1.4或氣缸或氣液增壓缸的直接或間接驅動下與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作相對運動;一般地,油缸或氣缸或氣液增壓缸安裝固定在定模板上。除此之外切邊動模板B1.1也可以由電機驅動,無論是二模板式切邊合模機構還是三模板式切邊合模機構,或其他形式的切邊合模機構,都是切邊動模板B1.1與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作相對運動。
[0133]如圖8.1所示,切邊模具包含上切邊模具B3.2和下切邊模具B3.1,上切邊模具安裝在切邊動模板B1.1的下表面,下切邊模具B3.1安裝在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的上表面,切邊時可將所述制品切成所需邊緣形狀或輪廓。在下切邊模具B3.1上設置有一個定位塊用于確定制品在下切邊模具B3.1上的位置,定位塊的局部形狀或整體形狀與制品的局部形狀或整體形狀相吻合,對制品起定位作用,從而能準確地把制品切成所需邊緣形狀或輪廓。
[0134]上切邊模具和下切邊模具合攏時為合模、上切邊模具和下切邊模具分開時為開模,在合模動力機構(如氣缸、油缸、氣液增壓缸、電機等等動力驅動的任何機械結構)的驅動下(含直接驅動或間接驅動),切邊動模板B1.1與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作相對運動(運動方向如圖8.1中的箭頭所示),從而使上切邊模具和下切邊模具作開模、合模運動。在一定的合模力作用下,上切邊模具和下切邊模具合攏,對已經放入它們之間的杯蓋制品進行切邊或裁切。切邊后,切邊模具開模。
[0135]如圖7.1所示,預先到達待切位置的待切杯蓋制品被移送到處于開模狀態下的下切邊模具B3.1上,并在下模下模具上定位。上切邊模具和下切邊模具合攏,切邊后,切邊模具開模,切邊后的制品從下切邊模具B3.1被送到拉距定位托中,安裝切邊模具并可進行切邊的位置稱為切邊位置。制品從待切位置、切邊位置、拉距裝置進行一一移送。
[0136]現以三模板式切邊合模機構為例進行說明。如圖7.1和圖8所示,切邊裝置B的切邊合模機構上裝有一個切邊移送機構,把制品從待切位置、切邊位置到拉距裝置進行一一移送。
[0137]如圖8.2、圖8.2.1、圖8.2.2所示,所述制品的移送均采用切邊移送吸盤組來完成。切邊移送吸盤組由一個或多個單獨吸盤組成,吸盤組可以提吸一個或多個制品(圖中實施例顯示每個吸盤每次可提吸I個杯蓋制品),提吸同一制品可以是一個吸盤或多個吸盤。切邊移送吸盤組分為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把待切杯蓋制品從待切位置吸起送到切邊裝置的下切邊模具B3.1,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把切邊后制品從下切邊模具B3.1上吸起送到拉距定位托上。切邊移送機構B2主要實現制品的移送。
[0138]如圖8、圖8.2、圖8.2.1、圖8.2.2、圖8.2.3、圖8.2.4所示,切邊移送機構包含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切邊移送軌道B2.4,切邊運送架B2.1,切邊移送滑塊B2.5,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2,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9,前切邊吸盤固定板B2.3,后切邊吸盤固定板B2.8,及水平驅動裝置B2.10。
[0139]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的盤口朝下固定在前切邊吸盤固定板B2.3上,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的盤口朝下固定在后切邊吸盤固定板B2.8上。前切邊吸盤固定板B2.3通過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安裝在切邊運送架B2.1的前端。如圖8.2.2所示,二個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的缸體分別固定在切邊運送架B2.1的前端的兩側。如圖8.2.4所示,二個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的活塞桿分別與前切邊吸盤固定板B2.3的兩端相連。也可以采用一個安裝在切邊運送架B2.1上的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帶動前切邊吸盤固定板B2.3。這樣,前切邊吸盤固定板B2.3在提吸氣缸的作用下可相對于切邊運送架B2.1作上下運動;同樣,后切邊吸盤固定板B2.8通過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9安裝在切邊運送架B2.1的后端。二個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9的缸體分別固定在切邊運送架B2.1的后端的兩側,二個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9的活塞桿與后切邊吸盤固定板B2.8的兩端相連。也可以采用一個安裝在切邊運送架B2.1后端的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9帶動后切邊吸盤固定板B2.8。這樣,后切邊吸盤固定板B2.8在提吸氣缸的作用下也可相對于切邊運送架B2.1作上下運動。因此,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可分別相對于切邊運送架B2.1作上下運動。
[0140]如圖7、圖8.2.1、圖8.2.2所示,在下切邊模具B3.1的兩側設置二個切邊移送軌道B2.4,二個切邊移送軌道B2.4可直接安裝在下切邊模具安裝板B1.2上或機架上。切邊運送架B2.1通過切邊移送滑塊B2.5可在二個切邊移送軌道B2.4上移動(圖8.2、圖8.2.2的雙箭頭方向)。因此,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隨切邊運送架B2.1作前后水平運動(圖8.2、圖8.2.2雙箭頭方向)。切邊運送架B2.1的前后水平運動由水平驅動裝置B2.10進行驅動。水平驅動裝置的驅動作用由電機帶動絲杠的方式來實現。即由電機進行驅動,通過絲杠副機構傳動,從而帶動切邊運送架B2.1作前后水平運動或停止于某一預定位置。水平驅動裝置也可以是由電機驅動,通過同步帶或皮帶或鏈條傳動從而帶動切邊運送架B2.1作前后水平運動或停止于某一預定位置;還可以是氣缸或油缸驅動從而帶動切邊運送架B2.1作前后水平運動或停止于某一預定位置。
[0141]所述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各自通過(也可一起通過)裝有控制閥門的管道連通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切邊裝置上還安裝有分別開啟及關閉控制閥門的控制開關,以便在吸盤提吸制品時接通負壓裝置使吸盤產生負壓而吸起制品,在放開制品時關閉負壓裝置使吸盤解除負壓而放下制品O
[0142]工作開始時,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位于待切位置的待切杯蓋制品BlO上方和下切邊模具B3.1上方。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在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2和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9的作用下同時各自向下移動,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下移并分別吸取待切杯蓋制品和切邊后制品后,上移回到原位。具體過程是:當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下移并接觸到待切杯蓋制品時,吸盤通往負壓裝置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打開,吸盤接通負壓(也可在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接觸到待切杯蓋制品BlO前先接通負壓),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吸取待切杯蓋制品后,在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2的帶動下向上移動,回到原位,當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下移并接觸到切邊后制品時,吸盤通往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打開,吸盤接通負壓(也可在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接觸到切邊后制品前接通負壓),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吸住切邊后制品后,在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9的帶動下向上移動,回到原位。
[0143]這樣,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下行提吸到待切杯蓋制品和切邊后制品并上移動回到原位后,在水平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切邊運送架B2.1沿著切邊移送軌道B2.4向后移動(圖7.1、圖8中的W方向),分別帶動待切杯蓋制品從待切位置送往下切邊模具B3.1、切邊后制品從下切邊模具B3.1送到拉距裝置D。
[0144]同時,為確保下次待切杯蓋制品定位的準確性,在提吸到切邊后制品到送往拉距裝置的過程中,廢邊移出機構將切邊后留下的廢邊驅離切邊位置。
[0145]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帶著待切杯蓋制品移動至下切邊模具B3.1上方,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帶著切邊后制品正好移動至拉距裝置,切邊運送架B2.1停止移動。裝在切邊裝置上的控制開關發出信號,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通往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關閉,吸盤負壓解除,待切杯蓋制品落在下切邊模具B3.1上,同時,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通往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關閉,吸盤負壓解除,切邊后制品落在拉距裝置的拉距定位托Dl上。也可以是: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位于下切邊模具B3.1上方時,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帶著待切杯蓋制品向下移動,再解除吸盤負壓,把待切杯蓋制品送下并放在下切邊模具B3.1上,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下移放下待切杯蓋制品后再上移歸位,就這樣把待切邊制品從待切位置送到切邊位置;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也可以是帶著切邊后制品到達拉距裝置后,向下移動,再解除吸盤負壓,把切邊后制品放在拉距裝置的拉距定位托Dl上,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下移放下切邊后制品再上移歸位,就這樣把切邊后制品從下切邊模具B3.1送到拉距裝置。接著,切邊運送架B2.1帶動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向前(圖7.1、圖8中的M方向)退回一定距離,當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與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處于切邊模具的二側的某一位置時(即圖8所示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與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所處的位置),切邊運送架B2.1帶動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停止移動,以避開切邊模具的合模運動。然后上切邊模具向下作合模運動,從相隔一定距離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之間穿過,對制品進行切邊。切邊完成后,上切邊模具向上移動,開模到位,被切邊后的制品留在下切邊模具B3.1 上。
[0146]切邊運送架B2.1帶動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繼續向前返回(圖7.1、圖8中的M方向)到原始位置,使得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回到待切位置的待切杯蓋制品上方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回到下切邊模具B3.1上方,進行下一次的提取待切杯蓋制品和進行下一次的提取切邊后制品。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在前切邊移送提吸氣缸和后切邊移送提吸氣缸B2.9的作用下同時各自向下移動,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下移并分別吸取待切杯蓋制品和切邊后制品后,上移回到原位。在水平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切邊運送架B2.1再沿著切邊移送軌道B2.4向后移動(圖7.1、圖8中的W方向),重復上述過程,進入下一個循環。
[0147]如此循環往復,制品在待切位置、下切邊模具、拉距裝置之間之間依次一一移送,完成從待切杯蓋制品到切邊后制品的加工。
[0148]所述的切邊運送架B2.1和擠壓內凸條裝置E的擠壓運送架E2.1 一樣是框架結構,也可以是桿式結構。
[0149]如圖7.1、圖7.2、圖7.3、圖7.4所示,擠壓運送架E2.1和切邊運送架B2.1可以連接在一起,在同一個動力的驅動下作同步水平移動。
[0150]如圖7.3、圖7.4所示,通過運送架連接桿E2.1.1連接在一起的擠壓運送架E2.1和切邊運送架B2.1稱為雙框運送架EB2.1。水平驅動裝置B2.10是其共同的水平驅動裝置。
[0151]綜上所述,如圖7、圖7.1所示,經植物纖維模塑制作出來的杯蓋制品被自動移送或手工放置到待切位置后,按下列步驟在該杯蓋制品的側直邊上擠壓出一組內凸條:
[0152]1,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位于待切位置的待切杯蓋制品BlO的上方和下切邊模具B3.1的上方;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位于拉距定位托Dl的上方和下擠壓模具的上方,此時的每組拉距定位托Dl及其上的杯蓋制品處于大中心距狀態。
[0153]2,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下移并分別吸取待切杯蓋制品和下切邊模具B3.1上的切邊后制品,上移回到原位,同時,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下移并分別吸取拉距定位托Dl上的切邊后的杯蓋制品和下擠壓模具上的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后,上移回到原位,
[0154]杯蓋制品被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移走后,大中心距狀態的每一組拉距定位托Dl相對移動并且恢復到小中心距狀態(圖10.1所示的狀態);
[0155]3,在水平驅動裝置B2.10的驅動下,連接在一起的切邊運送架B2.1和擠壓運送架E2.1 (稱為雙框運送架EB2.1)分別沿著切邊移送軌道B2.4和擠壓移送軌道E2.4向后移動(圖7.1中的W方向),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帶著待切杯蓋制品移動至下切邊模具B3.1上方,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帶著切邊后制品移動至拉距定位托Dl上方,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帶著杯蓋制品移動至下擠壓模具上方,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帶著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移動至完成位置,雙框運送架EB2.1停止移動。
[0156]控制開關發出信號,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通往負壓裝置(包括常規抽氣泵、真空發生器、真空泵等)的導管上的控制閥門關閉,吸盤負壓解除,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所帶的待切杯蓋制品落在下切邊模具B3.1上,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所帶的切邊后杯蓋制品落在已經恢復到小中心距狀態的拉距定位托Dl上,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所帶的切邊后杯蓋制品落在下擠壓模具上,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所帶的被擠出內凸條后的杯蓋制品落在完成位置。
[0157]4,雙框運送架EB2.1帶動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向前(圖7.1和圖7中的M方向)退回一定距離,當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與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分別位于切邊模具的二側的某一位置、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與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分別位于擠壓模具的二側的某一位置時(即圖7.1所示的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所處的位置時),雙框運送架EB2.1停止移動。然后上切邊模具向下作合模運動,從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之間穿過,對制品進行合模切邊;同時,擠壓上模下移,從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之間穿過,制品進行擠壓內凸條合模運動;拉距裝置中,在每一組內的拉距定位托Dl相互之間相對移動一定距離,帶動定位在拉距定位托Dl上的杯蓋制品作相對移動,杯蓋制品相互之間的中心距增大到某一設定距離。
[0158]切邊完成后,上切邊模具向上移動,開模到位,而擠壓內凸條合模運動完成后,內凹式楔形壓塊E3.6向上移動復位。這時,被切邊后的制品還留在下切邊模具B3.1上,被擠壓出內凸條后的制品還留在下擠壓模具上,杯蓋制品相互之間的中心距增大到某一設定距離,處于圖10.2所示的狀態。
[0159]5,雙框運送架EB2.1帶動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繼續向前(圖7.1中的M方向)移動,回到原始位置停止移動,此時,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回到待切位置的待切杯蓋制品上方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回到下切邊模具B3.1上方,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回到處于大中心距狀態的拉距定位托Dl上的杯蓋制品上方,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回到下擠壓模具的上方。
[0160]然后重復步驟2)至步驟5),反復循環。就這樣,帶有內凸條的杯蓋制品不斷地被生產出來。
[0161]從植物纖維模塑制作出來的杯蓋制品到達待切位置:
[0162]采用在專利號為ZL201220707820.0 “全自動植物纖維模塑成型定型切邊一體機”的實用新型專利,以及申請號為201210556597.9已公開的實用新型專利:“植物纖維模塑制品全自動制造方法及模塑成型切邊一體機”所述的方法,自動把杯蓋制品送達待切位置。也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或其他自動方式把用植物纖維模塑方法制作出來的杯蓋制品送到待切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全自動制造設備,包括杯蓋模塑成型機、切邊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拉距裝置、擠壓內凸條裝置、切邊移送機構以及擠壓移送機構; 所述拉距裝置包括若干個水平安裝的拉距定位托,拉距定位托安裝在拉距定位機構上; 所述擠壓內凸條裝置包括若干組擠壓模具,每一組包括若干對排列成一圈的擠壓模具,每一對擠壓模具包括擠壓凸模(E3.1)和對應的擠壓凹模塊; 所述切邊裝置的切邊移送機構帶有前后二組切邊吸盤組,分別為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和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二組吸盤組相隔一定距離,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把待切位置上的待切杯蓋制品吸起并移送到切邊裝置中,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把切邊后的制品從切邊裝置中吸起并移送到拉距定位托上;所述擠壓移送機構帶有前后二組擠壓移送吸盤組,分別為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二組吸盤組相隔一定距離,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把拉距定位托上的切邊后杯蓋制品吸起并移送到擠壓內凸條裝置中,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把帶內凸條的杯蓋從擠壓內凸條裝置中吸起并送到完成工位; 前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6)、后排切邊移送吸盤組(B2.7)、前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6)和后排擠壓移送吸盤組(E2.7)在水平方向的運動是由雙框運送架(EB2.1)帶動,同步進行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植物纖維模塑杯蓋制品全自動制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擠壓凸模在開模、合模時所做的移動為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 所述擠壓凸模在擠壓模具進行合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內凹式楔形壓塊推動的; 所述擠壓凹模塊在擠壓模具進行開模、合模時作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 所述擠壓凹模塊在擠壓模具開模時所做的水平直線移動或者是繞軸轉動是由楔形頂塊推動的。
【文檔編號】D21J5/00GK203977235SQ201420342280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5日
【發明者】鄭天波, 楊仁黨, 李春霞, 涂永文 申請人:鄭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