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梳棉機,具體的說,涉及一種落棉量低的梳棉機,屬于紡織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化學纖維一般只含有少量的粗硬絲、并絲、膠塊及超長纖維,短絨含量較少,梳棉工序采用紡棉工藝會造成比較多的纖維落量。如圖1所示,梳棉機包括刺輥1,刺輥1的后方設有給棉羅拉2和給棉板3,刺輥1的底部設有分梳板6,分梳板6的后方設有除塵刀4,分梳板6的前方設有小漏底8,給棉板3與除塵刀4之間的空間為第一落雜區s1,除塵刀4與分梳板6之間的空間為第二落雜區s2,分梳板6與小漏底8之間的空間為第三落雜區s3,梳棉機纖維落量主要集中在后車肚,目前機后落棉量達2.8%,其落棉量占整個梳棉機落棉量的70%,如何減少后車肚的纖維落量成為降低梳棉機落棉量的重要環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落棉量低的梳棉機,可以大幅降低落棉量,生條質量和成紗質量均無明顯變化。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落棉量低的梳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刺輥,刺輥的后方設有給棉羅拉和給棉板,刺輥的底部設有分梳板,分梳板的后方設有除塵刀,分梳板的前方設有小漏底。
一種優化方案,分梳板前部設置第一托棉板,后部設置第二托棉板。
進一步地,分梳板與小漏底之間的間隙為5mm。
進一步地,分梳板至刺輥隔距為0.5mm。
進一步地,刺輥至小漏底隔距為1mm。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在分梳板前部、后部分別設置托棉板,將第二落雜區封堵,將第三落雜區的間隙調整為5mm,減少落棉量;將分梳板至刺輥隔距調整為0.5mm,刺輥至小漏底隔距調整為1mm,在增加分梳的同時,使氣流更加舒暢,便于更多的單纖維和纖維束轉移到錫林上。
機后落棉量可以從2.8%降低至1%。生條質量和成紗質量均無明顯變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1是現有技術中后車肚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后車肚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刺輥,2-給棉羅拉,3-給棉板,4-除塵刀,5-第一托棉板,6-分梳板,7-第二托棉板,8-小漏底。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是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而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核心內容,以FA231型梳棉機為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如圖2所示,一種落棉量低的梳棉機,包括刺輥1,刺輥1的后方設有給棉羅拉2和給棉板3,刺輥1的底部設有分梳板6,分梳板6的后方設有除塵刀4,分梳板6的前方設有小漏底8,給棉板3與除塵刀4之間的空間為第一落雜區s1,除塵刀4與分梳板6之間的空間為第二落雜區s2,分梳板6與小漏底8之間的空間為第三落雜區s3,整體落棉量達2.8%。
將除塵刀4后移10mm,降低除塵刀的作用;在分梳板6前部設置第一托棉板5,將第二落雜區s2封堵,減少落棉量;后部設置第二托棉板7,將第三落雜區s3的間隙調整為5mm,減少落棉量;將分梳板6至刺輥1隔距調整為0.5mm,刺輥1至小漏底8隔距調整為1mm,在增加分梳的同時,使氣流更加舒暢,便于更多的單纖維和纖維束轉移到錫林上。經過調整,機后落棉量可以從2.8%降低至1%。生條質量和成紗質量均無明顯變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方式的舉例,其中未詳細述及的部分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啟示而進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