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瓦楞紙板生產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瓦楞紙板生產線用雙面機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現有的雙面機前段進紙部分主要為壓輪式,其缺點是:傳統的重力壓輥是一根直線,是線接觸,不會隨著熱板變形而彎曲。這樣中間部位就觸壓不到,而兩邊又壓得過重,造成瓦楞紙板中間脫膠、起泡、貼合不良等,當然兩邊的瓦楞形狀也會被壓扁。另外,它的傳熱效率低,如果車速過快就會因紙板熱量不足而脫膠,導致貼合不良。由于滾筒壓軸是分散安裝的,重量不易調整,很容易把瓦楞紙板的楞形壓扁和出現倒楞現象,生產出的紙板也會彎曲不平整,尤其是單瓦楞與雙瓦楞紙板變換時更不易調整。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瓦楞紙板生產線雙面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一種瓦楞紙板生產線雙面機,所述雙面機包括冷卻部和熱部,所述冷卻部包括冷卻主梁8、橫梁9,所述冷卻部還包括冷板組件10,所述冷板組件10包括冷平板1、方管Ⅰ2、方管Ⅱ3、鎖緊螺絲5、角鐵6,冷平板1焊接在方管Ⅱ3的上方,方管Ⅰ2在冷平板1下方, 方管Ⅰ2焊接在方管Ⅱ3上,角鐵6焊接在方管Ⅱ3上,所述冷板組件10通過角鐵6用鎖緊螺絲5固定在冷卻主梁8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結構簡單,糊化速度快,紙板不脫膠、不起泡、貼合良好,生產出的瓦楞紙板既平整又堅硬,抗壓強度好。據測試,其傳熱效率比傳統滾筒壓軸式的傳熱效率大大提高,當然瓦楞紙板進入烘干板部后的車速也就大大提高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左視圖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視圖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冷板組件10數量為6個的俯視圖的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為:1-冷平板,2-方管,3-方管,4-調節螺絲,5-鎖緊螺絲,6-角鐵,7-下方頂梁,8-冷卻主梁,9-橫梁,10-冷板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方”、“下方”、“上平面”、“下平面”、“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請參閱圖1、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瓦楞紙板生產線雙面機,所述雙面機包括冷卻部和熱部,所述冷卻部包括冷卻主梁8、橫梁9,所述冷卻部還包括冷板組件10,所述冷板組件10包括冷平板1、方管Ⅰ2、方管Ⅱ3、鎖緊螺絲5、角鐵6,冷平板1焊接在方管Ⅱ3的上方,方管Ⅰ2在冷平板1下方, 方管Ⅰ2焊接在方管Ⅱ3上,角鐵6焊接在方管Ⅱ3上,所述冷板組件10通過角鐵6用鎖緊螺絲5固定在冷卻主梁8上。
瓦楞紙板通過冷平板1時,由原來的重力輪變為了冷平板,使紙板受熱效率更高,相較之以前重力輪時車速更快。
優選的,所述方管Ⅰ2的數量為1~5個,以防止冷平板1變形。
進一步的,所述方管Ⅰ2的數量為3個,冷平板1變形最好,效果更好。
優選的,所述冷板組件10還包括下方頂梁7,下方頂梁7安裝在冷平板1下方,下方頂梁7焊接在橫梁9上。下方頂梁7主要作用為支撐整個冷平板1,方管Ⅰ2主要作用為支撐冷平板1的面板。
優選的,所述冷板組件10還包括調節螺絲4,調節螺絲4的伸出端位于冷平板1的下方。通過調節螺絲4可調節冷平板1與冷卻主梁8之間的高度,使每塊冷平板1的上平面在同一平面上。
優選的,所述冷平板1的數量為1~15個,具體數量根據車速確定。
優選的,所述冷板組件10的數量為1~15個,具體數量根據車速確定,圖3為冷板組件10的數量為6個, 車速和效率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