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緩沖氣墊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在網(wǎng)購、物流、醫(yī)藥、電子等眾多領域,都會涉及到產(chǎn)品的包裝和緩沖保護問題。國內(nèi)對產(chǎn)品的包裝主要還是采用泡沫、泡泡粒、保護性襯料、紙張等進行填充或包裹產(chǎn)品,此種方法操作過程復雜、不環(huán)保、填充費時費力,而且拆除非常麻煩。國外已經(jīng)普遍使用緩沖氣袋來填充包裝,但國外產(chǎn)品價格較高,而國內(nèi)大多數(shù)生產(chǎn)緩沖氣袋的設備結構復雜、體積較大,并且不能保證封口的平整度,廢品率高,無法滿足日益龐大的填充和包裝緩沖市場的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緩沖氣墊機,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中的至少一個。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緩沖氣墊機,包括機架,機架上設有滾筒、導向桿、充氣導向桿和熱封冷卻傳輸模塊,熱封冷卻傳輸模塊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50度,導向桿包括上卷膜導向桿和下卷膜導向桿,充氣導向桿呈彎折型,充氣導向桿充氣輸入端所在的水平面位于上卷膜導向桿的上水平切面和下卷膜導向桿的下水平切面之間,充氣導向桿的輸出端與熱封冷卻傳輸模塊的入口端平行相對。
本實用新型中,緩沖氣墊機的核心部件熱封冷卻傳輸模塊與水平面呈20~50度的夾角,可以很大程度地縮小緩沖氣墊機的橫向空間,從而可以縮小整機的體積,減少緩沖氣墊機的占用空間,呈彎折型的充氣導向桿可以釋放氣墊膜密封側(充氣通道)的部分張力,防止氣墊膜的密封側在熱封時,發(fā)生褶皺彎曲,從而可以提高熱封質量,而且上卷膜導向桿和下卷膜導向桿可以將兩個氣墊膜之間連通的充氣道堵住,可以阻止已充滿氣但尚未密封的氣墊膜中的氣體往前跑,使充氣區(qū)域形成一個封閉的高氣壓區(qū)域,保證充氣區(qū)域的壓強,從而保證熱封后氣墊膜的壓強。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滾筒可以包括筒體、固定軸、軸承、第一環(huán)體和第二環(huán)體,固定軸的一端設在機架上,第一環(huán)體套設在固定軸上,第二環(huán)體套設在固定軸上,第二環(huán)體與固定軸轉動連接,筒體通過軸承與固定軸轉動連接,第二環(huán)體的外周與筒體的內(nèi)壁接觸,筒體帶動第二環(huán)體同步轉動,第一環(huán)體的側面和第二環(huán)體的側面接觸。由此,筒體上套卷膜耗材,筒體轉動的同時帶動第二環(huán)體同步轉動,由于第二環(huán)體的側面與第一環(huán)體的側面接觸,第二環(huán)體和第一環(huán)體之間會產(chǎn)生一個恒定的環(huán)向摩擦力,可以確保筒體、第二環(huán)體的恒阻尼轉動,從而給卷膜提供恒定的張力。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筒體上可以設有彈片。由此,彈片可以夾住卷膜耗材的套筒,防止卷膜耗材在轉動過程中發(fā)生跳動,影響后續(xù)的充氣熱封。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熱封冷卻傳輸模塊可以包括上加熱帶、下加熱帶、上加熱模塊、下加熱模塊、上冷卻模塊、下冷卻模塊、傳動輪組、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輪、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套設在傳動輪組上,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關于充氣導向桿的輸出端對稱分布,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形成氣墊膜的輸送通道,上加熱模塊、上冷卻模塊、第一驅動輪依次設在上加熱帶的輸送方向內(nèi),下加熱模塊、下冷卻模塊、第二驅動輪依次設在下加熱帶的輸送方向內(nèi),上加熱模塊和下加熱模塊關于充氣導向桿的輸出端對稱分布,上冷卻模塊和下冷卻模塊關于充氣導向桿的輸出端對稱分布,第一驅動輪和第二驅動輪關于充氣導向桿的輸出端對稱分布,第二驅動裝置驅動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輪轉動,第一驅動輪帶動上加熱帶傳動,第二驅動輪帶動下加熱帶傳動,傳動輪組與機架轉動連接,熱封冷卻傳輸模塊還可以包括驅動機構,驅動機構驅動上冷卻模塊朝下冷卻模塊方向往復運動,與下冷卻模塊作夾緊或張開動作。由此,第一驅動輪和第二驅動輪通過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送,將卷膜穿入充氣導向桿中,充氣導向桿對卷膜進行充氣,充氣后的氣墊膜進入到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氣墊膜在上傳送帶和下傳動帶之間傳送,上加熱模塊和下加熱模塊可以對充氣后的氣墊膜進行熱封,上冷卻模塊和下冷卻模塊完成對氣墊膜熱封口的冷卻定型,充氣導向桿上的刀片可以對充好氣后的氣墊膜進行切口,保證氣墊膜的向后輸送,驅動機構驅動上冷卻模塊與下冷卻模塊分離時,可以取出上冷卻模塊和下冷卻模塊之間的氣墊膜或者更換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驅動機構驅動上冷卻模塊與下冷卻模塊接觸時,可以完成對氣墊膜熱封口的冷卻定型。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驅動機構可以包括底座、壓塊、至少一個第一彈簧、凸輪和手柄,第二驅動輪的轉軸穿插在底座中,與底座轉動連接,底座設在機架上,第一驅動輪的轉軸穿插在壓塊中,與壓塊轉動連接,底座的頂部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凹部,壓塊的底部設有至少一個與第一凹部位置對應的第二凹部,第一彈簧的一端位于第一凹部中,另一端位于第二凹部中,第一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壓塊的底部設有多個定位桿,底座的頂部設有多個第三凹部,定位桿位于第三凹部中,與第三凹部間隙配合,壓塊位于底座的頂部,凸輪設在壓塊的頂部,手柄帶動凸輪轉動,上冷卻模塊通過連接桿設在壓塊上。由此,抬起手柄,帶動凸輪轉動,此時底座上方的壓塊在第一彈簧的彈力作用下會被抬起,壓塊帶動第一驅動輪和上冷卻模塊也向上抬起,第一驅動裝置驅動上加熱模塊向上運動,此時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分離,可以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可以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壓下手柄,壓塊向下運動抵靠在底座上,此時第一驅動輪朝第二驅動輪運動,上冷卻模塊朝下冷卻模塊運動,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從而帶動氣墊膜進行傳送,以及實現(xiàn)熱封、冷卻定型。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驅動機構可以包括底座、壓塊、兩個第一彈簧、第一橫梁、第二橫梁、限位件、凸輪和手柄,第二驅動輪的轉軸穿插在底座中,與底座轉動連接,底座設在機架上,第一驅動輪的轉軸穿插在壓塊中,與壓塊轉動連接,壓塊的底部設有多個定位桿,底座的頂部設有多個第三凹部,定位桿位于第三凹部中,與第三凹部間隙配合,壓塊位于底座的頂部,第一橫梁設在壓塊的頂部,第一橫梁的兩端延伸出壓塊,第二橫梁設在底座的底部,第二橫梁的兩端延伸出底座,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平行排布,其中一個第一彈簧的一端設在第一橫梁的一端上,該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設在第二橫梁的一端上,另一個第一彈簧的一端設在第一橫梁的另一端上,該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設在第二橫梁的另一端上,第一彈簧處于拉伸狀態(tài),限位件包括豎桿和橫桿,豎桿和橫桿呈L型連接,豎桿設在第一橫梁上,凸輪位于橫桿的下方,手柄帶動凸輪轉動,上冷卻模塊通過連接桿設在壓塊上。由此,抬起手柄,帶動凸輪轉動,凸輪將橫桿強制頂起,此時底座上方的壓塊會被一同抬起,壓塊帶動第一驅動輪和上冷卻模塊也向上抬起,第一驅動裝置驅動上加熱模塊向上運動,此時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分離,可以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可以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壓下手柄,橫桿在兩個第一彈簧的拉力作用下向下運動,壓塊同時向下運動抵靠在底座上,此時第一驅動輪朝第二驅動輪運動,上冷卻模塊朝下冷卻模塊運動,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從而帶動氣墊膜進行傳送,以及實現(xiàn)熱封、冷卻定型,而且在兩個第一彈簧的拉力作用下,第一驅動輪始終受到朝第二驅動輪方向的壓力,確保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始終保持緊密貼合,且第一驅動輪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傳動,第二驅動輪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下加熱帶傳動,避免打滑;而且當?shù)谝或寗虞喓偷诙寗虞啺l(fā)生磨損時,直徑變小,兩個第一彈簧會自動將第一驅動輪向第二驅動輪方向拉,使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始終保持緊密貼合狀態(tài)。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軌機構可以包括升降塊、第一直線導軌、第二直線導軌、導軌基板和兩組螺栓與第二彈簧,導軌基板上設有方形開口,升降塊穿過方形開口,并在方形開口中上下往復運動,第一直線導軌設在導軌基板上,第一直線導軌位于方形開口的一側,第二直線導軌設在導軌基板上,第二直線導軌位于方形開口的另一側,第一直線導軌上設有第一滑塊,第一滑塊沿著第一直線導軌上下往復運動,第二直線導軌上設有第二滑塊,第二滑塊沿著第二直線導軌上下往復運動,升降塊的一側設在第一滑塊上,另一側設在第二滑塊上,第一驅動裝置驅動升降塊沿著第一直線導軌、第二直線導軌上下往復運動,上加熱模塊設在升降塊上,隨同升降塊上下往復運動,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軸上設有固定塊,螺栓穿過升降塊旋入在固定塊中,第二彈簧套設在螺栓上,第二彈簧位于螺栓的螺帽和升降塊之間,導軌基板設在機架上。由此,第一驅動裝置可以驅動升降塊和上加熱模塊沿著第一直線導軌、第二直線導軌上下往復運動,由于第一直線導軌和第二直線導軌的橫向限位,升降塊在上升或下降的過程中,橫向不會發(fā)生晃動,而且升降塊位于導軌基板的方形開口中,上升過程中,當升降塊與方形開口的上邊緣觸碰時,第一驅動裝置停止,方形開口的上邊緣可以消除升降塊由于慣性作用產(chǎn)生的縱向跳動,下降過程中,當升降塊與方形開口的下邊緣觸碰時,第一驅動裝置停止,方形開口的下邊緣可以消除升降塊由于慣性作用產(chǎn)生的縱向跳動,升降塊在上升或下降的過程中橫向不會產(chǎn)生晃動,第一驅動裝置停止后,升降塊也不會發(fā)生縱向的跳動,從而可以確保升降塊上的上加熱模塊的熱封效果,同時第二彈簧可以將升降塊緊緊地壓在固定塊上,升降塊與第一驅動裝置同步下降的過程中,使升降塊不會發(fā)生自由落體,而且第二彈簧可以防止第一驅動裝置與升降塊直接剛性連接,出現(xiàn)碰撞丟步現(xiàn)象,并且能夠對升降塊上安裝的上加熱模塊施加穩(wěn)定的向下壓力。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輪和第二驅動輪可以是膠輪。由此,采用膠輪帶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貼合在一起時,兩個膠輪處于擠壓變形狀態(tài),可以提高膠輪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的接觸面積,提高傳動摩擦力,避免第一驅動輪和第二驅動輪打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加熱模塊上可以設有隔熱板。由此,隔熱板可以有效地減少上加熱模塊對外的熱輻射,減緩上加熱模塊的熱量散失,縮短上加熱模塊的升溫時間,并且可以使升溫后的上加熱模塊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溫度,從而提高對氣墊膜的熱封效率和熱封效果。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充氣導向桿的充氣輸入端可以設有至少一個充氣孔,充氣導向桿的輸出端與緩沖氣墊機的鼓風機連通,充氣導向桿的輸出端上可以設有可拆卸式刀片。由此,充氣導向桿上的充氣孔可以對卷膜進行充氣,刀片可以對充好氣后的氣墊膜進行切口,保證氣墊膜的向后輸送,而且可拆卸式刀片方便更換和安裝。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機架上可以設有充氣座,充氣座上設有卡槽,充氣導向桿的輸出端插入在卡槽中,與卡槽可拆卸連接。由此,充氣導向桿采用插接的方式安裝在充氣座上,在充氣導向桿需要維修或更換時(如更換刀片),將充氣導向桿從卡槽中撥出即可實現(xiàn)拆卸,需要安裝充氣導向桿時,將充氣導向桿插入在卡槽中即可,使得充氣導向桿能快速地在機架上進行拆卸和安裝,提高了充氣導向桿維修、更換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緩沖氣墊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的緩沖氣墊機隱藏部分殼體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的緩沖氣墊機隱藏后殼體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隱藏筒體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所示的緩沖氣墊機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中充氣導向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所示的充氣導向桿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中充氣導向桿和充氣座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中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所示的驅動機構沿B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中上加熱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中導軌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圖14所示的導軌機構沿F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1所示的緩沖氣墊機中驅動機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7為圖16所示的驅動機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圖1至圖15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緩沖氣墊機的結構。
如圖1至圖15所示,緩沖氣墊機,包括機架1、滾筒、導向桿、充氣導向桿4和熱封冷卻傳輸模塊。
如圖1、圖5和圖6所示,滾筒包括筒體21、固定軸22、軸承23、第一環(huán)體24和第二環(huán)體25。
如圖6所示,固定軸22的左端固定在機架1上,第一環(huán)體24套在固定軸22上,第一環(huán)體24與固定軸22固定連接,不能轉動。第二環(huán)體25套在固定軸22上,第二環(huán)體25可以繞著固定軸22轉動,第一環(huán)體24的側面和第二環(huán)體25的側面接觸,第二環(huán)體25轉動時,第一環(huán)體24與第二環(huán)體25之間可以產(chǎn)生一個環(huán)向的摩擦阻尼力。如圖1所示,筒體21通過軸承23與固定軸22轉動連接,軸承23的外圈抵靠在筒體1的內(nèi)壁上,軸承23的外圈與筒體1可以同步轉動,即筒體1可以繞著固定軸22轉動,第二環(huán)體25的外周抵靠在筒體21的內(nèi)壁上,即筒體21可以帶動第二環(huán)體25同步轉動。筒體1上套卷膜耗材轉動時,筒體1的轉動可以帶動第二環(huán)體25同步轉動,由于第二環(huán)體25的側面與第一環(huán)體24的側面接觸,第二環(huán)體25和第一環(huán)體24之間會產(chǎn)生一個恒定的環(huán)向摩擦力,該環(huán)向摩擦力可以確保筒體1、第二環(huán)體25的恒阻尼轉動,從而給卷膜提供恒定的張力。
如圖7所示,筒體21上安裝有彈片26,彈片的一端固定在筒體21上,另一端可以被抬起,彈片26可以夾住卷膜耗材的套筒,防止卷膜耗材在轉動過程中發(fā)生跳動,影響后續(xù)的充氣熱封。
如圖1和圖2所示,導向桿包括上卷膜導向桿31和下卷膜導向桿32,上卷膜導向桿31和下卷膜導向桿32都安裝在機架1上。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上卷膜導向桿31和下卷膜導向桿32呈斜向排布,可以方便充氣導向桿4的橫向拆卸和安裝。在其他實施例中,上卷膜導向桿31和下卷膜導向桿32可以上下豎直排布。
如圖1和圖2所示,上卷膜導向桿31和下卷膜導向桿32之間留有間隙,供卷膜穿過并輸送到后續(xù)工序。而且上卷膜導向桿31和下卷膜導向桿32可以將兩個氣墊膜之間連通的充氣道堵住,可以阻止已充滿氣但尚未密封的氣墊膜中的氣體往前跑,使充氣區(qū)域形成一個封閉的高氣壓區(qū)域,保證充氣區(qū)域的壓強,從而保證熱封后氣墊膜的壓強。
如圖9所示,充氣導向桿4呈彎折型,左側為充氣輸入端,右側為輸出端。充氣導向桿4內(nèi)部成型有充氣通道,充氣導向桿4的充氣輸入端上成型有至少一個充氣孔41,充氣導向桿4的輸出端與緩沖氣墊機的鼓風機12連通(如圖4所示),鼓風機12鼓出的風通過充氣孔41對卷膜進行充氣;如圖8和圖10所示,充氣導向桿4的輸出端上安裝有可拆卸式刀片42,可拆卸式刀片42可以通過卡接、插槽等結構安裝在充氣導向桿4上,方便更換和安裝可拆卸式刀片42的結構均可。
呈彎折型的充氣導向桿4可以釋放氣墊膜密封側(充氣通道)的部分張力,防止氣墊膜的密封側在熱封時,發(fā)生褶皺彎曲,從而可以提高熱封質量。
如圖2所示,充氣導向桿4的充氣輸入端所在的水平面位于上卷膜導向桿31的上水平切面和下卷膜導向桿32的下水平切面之間,可以確保充氣導向桿4的充氣輸入端平穩(wěn)地穿插在上卷膜導向桿31和下卷膜導向桿32之間的卷膜上的充氣通道中。
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中,充氣孔41的數(shù)量為三個。在其他實施例中,充氣孔41的數(shù)量和位置可以根據(jù)充氣要求、充氣導向桿4的尺寸進行設置和變更。
如圖10所示,充氣座11通過螺栓安裝在機架1上,充氣座11上成型有卡槽111,充氣導向桿4的輸出端(左端)可以橫向插入在卡槽111中固定,而且也可以從卡槽111中拔出。充氣導向桿4采用插接的方式安裝在充氣座11上,在充氣導向桿4需要維修或更換時(如更換刀片),將充氣導向桿4從卡槽111中撥出即可實現(xiàn)拆卸,需要安裝充氣導向桿4時,將充氣導向桿4插入在卡槽111中即可,使得充氣導向桿4能快速地在機架1上進行拆卸和安裝,提高了充氣導向桿4維修、更換的效率。
如圖3所示,熱封冷卻傳輸模塊包括上加熱帶51、下加熱帶52、上加熱模塊53、下加熱模塊54、上冷卻模塊55、下冷卻模塊56、傳動輪組57、第一驅動輪58、第二驅動輪59、第一驅動裝置510和第二驅動裝置511。
如圖3所示,上加熱帶51、下加熱帶52、上加熱模塊53、下加熱模塊54、上冷卻模塊55、下冷卻模塊56、傳動輪組57、第一驅動輪58、第二驅動輪59是緩沖氣墊機的核心部件,本實施例中,熱封冷卻傳輸模塊(圖3所示的虛線框)傾斜布局,而非傳統(tǒng)緩沖氣墊機中的水平布局,熱封冷卻傳輸模塊(圖3所示的虛線框)與水平面呈35度的夾角,可以很大程度地縮小緩沖氣墊機的橫向空間,從而可以縮小整機的體積,減少緩沖氣墊機的占用空間。在其他實施例中,熱封冷卻傳輸模塊(圖3所示的虛線框)與水平面的夾角也可以根據(jù)客戶要求、整機尺寸等設置成20~50度中的其他度數(shù)。
如圖3所示,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套在傳動輪組57上,傳動輪組57安裝在機架1上,傳動輪組57中的每個傳動輪可以轉動,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之間形成氣墊膜的輸送通道,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關于充氣導向桿4的輸出端對稱分布,充氣導向桿4的輸出端與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形成的輸送通道的入口端平行相對,確保充好氣后的氣墊膜順利地進入輸送通道中進行后續(xù)的熱封、冷卻。
如圖3所示,上加熱模塊53、上冷卻模塊55、第一驅動輪58從左到右依次位于上加熱帶51的輸送方向內(nèi)(圖3所示的C方向),下加熱模塊54、下冷卻模塊56、第二驅動輪59從左到右依依次位于下加熱帶52的輸送方向內(nèi)(圖3所示的C方向)。
如圖3所示,上加熱模塊53和下加熱模塊54關于充氣導向桿4的輸出端對稱分布,確保對進入輸送通道后的充好氣的氣墊膜進行平穩(wěn)地熱封。
如圖3和圖4所示,下加熱模塊54固定在機架1上,第一驅動裝置510通過導軌機構驅動上加熱模塊53朝下加熱模塊54方向往復運動,與下加熱模塊54作夾緊或張開動作,上加熱模塊53和下加熱模塊54夾緊時,實現(xiàn)對充好氣后的氣墊膜的熱封,上加熱模塊53和下加熱模塊54張開時,可以取出氣墊膜或者用于更換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510是直線電機,安裝在機架1的殼體中,通過導軌機構驅動上加熱模塊53朝下加熱模塊54方向往復運動。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510也可以是油缸或氣缸,驅動上加熱模塊53朝下加熱模塊54方向往復運動。
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中,導軌機構包括升降塊71、第一直線導軌72、第二直線導軌73、導軌基板74和兩組螺栓75與第二彈簧76,導軌基板74上成型有方形開口741,升降塊71穿過方形開口741,并在方形開口741中上下往復運動,第一直線導軌72固定在導軌基板74上,第一直線導軌72位于方形開口741的右側,第二直線導軌73固定在導軌基板74上,第二直線導軌73位于方形開口741的左側,第一直線導軌72上安裝有第一滑塊721,第一滑塊721可以沿著第一直線導軌72上下往復運動,第二直線導軌73上安裝有第二滑塊731,第二滑塊731可以沿著第二直線導軌73上下往復運動,升降塊71的右側固定在第一滑塊721上,左側固定在第二滑塊731上,第一驅動裝置510(直線電機)的驅動軸上安裝有固定塊5101,兩個螺栓75分別穿過升降塊71旋入在固定塊5101中,兩個第二彈簧76分別套在兩個螺栓75上,第二彈簧76位于螺栓75的螺帽和升降塊71之間,第一驅動裝置510(直線電機)可以驅動升降塊71沿著第一直線導軌72、第二直線導軌73上下往復運動,如圖15所示,上加熱模塊53固定在升降塊71上,隨同升降塊71上下往復運動,從而實現(xiàn)上加熱模塊53朝下加熱模塊54方向往復運動,與下加熱模塊54作夾緊或張開動作。由于第一直線導軌72和第二直線導軌73的橫向限位,升降塊71在上升或下降的過程中,橫向不會發(fā)生晃動,而且升降塊71位于導軌基板74的方形開口741中,上升過程中,當升降塊71與方形開口741的上邊緣觸碰時,第一驅動裝置510(直線電機)停止,方形開口741的上邊緣可以消除升降塊71由于慣性作用產(chǎn)生的縱向跳動,下降過程中,當升降塊71與方形開口741的下邊緣觸碰時,第一驅動裝置510(直線電機)停止,方形開口741的下邊緣可以消除升降塊71由于慣性作用產(chǎn)生的縱向跳動,升降塊71在上升或下降的過程中橫向不會產(chǎn)生晃動,第一驅動裝置510(直線電機)停止后,升降塊71也不會發(fā)生縱向的跳動,從而可以確保升降塊71上上加熱模塊53的熱封效果,同時兩個第二彈簧76可以將升降塊71緊緊地壓在固定塊5101上,升降塊71與第一驅動裝置510(直線電機)的轉軸同步下降的過程中,使升降塊71不會發(fā)生自由落體,而且第二彈簧76可以防止第一驅動裝置510(直線電機)與升降塊71直接剛性連接,出現(xiàn)碰撞丟步現(xiàn)象,并且能夠對上加熱模塊53施加穩(wěn)定的向下壓力,從而完成對氣墊膜的熱封。在其他實施例中,導軌機構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只要可以驅動上加熱模塊53朝下加熱模塊54往復運動的結構均可。
導軌基板74固定在機架1上,導軌機構位于機架1的殼體中。
如圖13所示,上加熱模塊53安裝有隔熱板531,隔熱板531可以有效地減少上加熱模塊53對外的熱輻射,減緩上加熱模塊53的熱量散失,縮短上加熱模塊53的升溫時間,并且可以使升溫后的上加熱模塊53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溫度,從而提高對氣墊膜的熱封效率和熱封效果。上加熱模塊53是通過內(nèi)部的加熱管實現(xiàn)加熱的,加熱管內(nèi)部設置有加熱線圈。上加熱模塊53和下加熱模塊54夾緊時,上加熱模塊53的熱量通過上加熱帶51傳遞給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之間的氣墊膜,實現(xiàn)熱封。
如圖3所示,上冷卻模塊55和下冷卻模塊56關于充氣導向桿4的輸出端對稱分布,確保對輸送通道中的充好氣的氣墊膜進行平穩(wěn)地冷卻定型。
如圖3所示,第一驅動輪58和第二驅動輪59關于充氣導向桿4的輸出端對稱分布,第二驅動裝置511通過齒輪組驅動第一驅動輪58、第二驅動輪59轉動,第一驅動輪58和第二驅動輪59呈擠壓狀態(tài),第一驅動輪58的轉動通過摩擦力的作用帶動上加熱帶51傳動,第二驅動輪59的轉動通過摩擦力的作用帶動下加熱帶52傳動,第一驅動輪58和第二驅動輪59的轉動方向相反,在傳動輪組57的配合作用下,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之間形成氣墊膜的輸送通道,從而可以將卷膜引入到輸送通道中。第二驅動裝置511是電機,安裝在機架1上。
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輪58和第二驅動輪59均采用膠輪,采用膠輪帶動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傳動,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貼合在一起時,兩個膠輪處于擠壓變形狀態(tài),可以提高膠輪與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的接觸面積,提高傳動摩擦力,而且可以避免第一驅動輪58和第二驅動輪59打滑。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輪58和第二驅動輪59也可以采用橡膠材質,可以通過擠壓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傳動的材質均可。
如圖11和圖12所示,上冷卻模塊55通過驅動機構的驅動朝下冷卻模塊56方向往復運動,與下冷卻模塊56作夾緊或張開動作。上冷卻模塊55和下冷卻模塊56夾緊時,實現(xiàn)對充好氣后的氣墊膜的冷卻定型,上冷卻模塊55和下冷卻模塊56張開時,可以取出氣墊膜或者用于更換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
如圖11和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包括底座61、壓塊62、至少一個第一彈簧63、凸輪64和手柄65,第二驅動輪59的轉軸591穿插在底座61中,與底座61通過軸承轉動連接,底座61固定在機架1上,第一驅動輪58的轉軸581穿插在壓塊62中,與壓塊62通過軸承轉動連接。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底座61的頂部成型有兩個第一凹部611,壓塊62的底部成型有兩個與第一凹部611位置對應的第二凹部621,第一彈簧63的數(shù)量也為兩個,第一彈簧63的下端位于第一凹部611中,上端位于第二凹部621中,第一彈簧63處于壓縮狀態(tài),兩個第一凹部611位于轉軸591的兩側。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凹部611、第二凹部621、第一彈簧63的數(shù)量也可以均為一個或三個以上,第一凹部611、第二凹部621、第一彈簧63的數(shù)量相同。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壓塊62的底部成型有四個定位桿622,四個定位桿622分布在壓塊62的四個角位,底座61的頂部成型有四個第三凹部612,定位桿622穿插在第三凹部612中,與第三凹部612間隙配合,定位桿622可以在第三凹部612中上下移動。在其他實施例中,定位桿622、第三凹部612的數(shù)量也可以均為一個或三個以上,定位桿622、第三凹部612的數(shù)量相同。
如圖11所示,壓塊62位于底座61的頂部,凸輪64位于壓塊62的頂部,凸輪64與壓塊62接觸連接,手柄65通過轉軸帶動凸輪64轉動,該轉軸通過軸承固定在機架1上。沿D方向轉動手柄65,凸輪64同步轉動,由于凸輪64與壓塊62接觸的半徑由大到小的變化,壓塊62在兩個第一彈簧63的恢復力作用下,壓塊62會被抬起,帶動第一驅動輪58也被抬起,此時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分離,從而可以取出氣墊膜或者用于跟換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
如圖11所示,上冷卻模塊55通過連接桿固定在壓塊62上。壓塊62被抬起的同時,上冷卻模塊55也一同被抬起,與下冷卻模塊56分離,從而可以取出氣墊膜或者用于跟換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
如圖16和圖17所示,在其他實施例中,驅動機構也可以包括底座61、壓塊62、兩個第一彈簧63、第一橫梁66、第二橫梁67、限位件68、凸輪64和手柄65,第二驅動輪59的轉軸591穿插在底座61中,與底座61通過軸承轉動連接,底座61安裝在機架1上,第一驅動輪58的轉軸581穿插在壓塊62中,與壓塊62通過軸承轉動連接,壓塊62的底部成型有多個定位桿622,底座61的頂部成型有與定位桿622數(shù)量相同的第三凹部612,定位桿622穿插在第三凹部612中,與第三凹部612間隙配合,定位桿622可以在第三凹部612中上下移動,壓塊62位于底座61的頂部,第一橫梁66位于壓塊62的頂部,第一橫梁66的左右兩端分別延伸出壓塊62的兩側,第二橫梁67位于底座61的底部,第二橫梁67的左右兩端分別延伸出底座61的兩側,第一橫梁66和第二橫梁67平行排布(如圖17所示),如圖16所示,其中一個第一彈簧63的上端固定在第一橫梁66的左端上,該第一彈簧63的下端固定在第二橫梁67的左端上,另一個第一彈簧63的上端固定在第一橫梁66的右端上,該第一彈簧63的下端固定在第二橫梁67的右端上,兩個第一彈簧63均處于拉伸狀態(tài);如圖17所示,限位件68包括豎桿681和橫桿682,豎桿681和橫桿682呈L型一體連接,豎桿68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橫梁66上(或一體連接),橫桿682位于凸輪64的上方,橫桿682與凸輪64的上邊緣接觸連接,凸輪64不位于壓塊62與橫桿682之間,手柄65通過轉軸帶動凸輪64轉動,該轉軸通過軸承固定在機架1上,沿E方向轉動手柄65,凸輪64同步轉動,由于凸輪64與橫桿682接觸的半徑由小到大的變化,凸輪64將橫桿682強制頂起,此時壓塊62會被抬起,壓塊62帶動第一驅動輪58也被抬起,此時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分離,從而可以取出氣墊膜或者用于跟換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上冷卻模塊55通過連接桿固定在壓塊62上(同圖11相同,圖16和圖17未示出),壓塊62被抬起的同時,上冷卻模塊55也一同被抬起,與下冷卻模塊56分離,從而可以取出氣墊膜或者用于跟換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沿E方向的反方向壓下手柄65,由于凸輪64與橫桿682接觸的半徑由大到小的變化,橫桿682在兩個第一彈簧63的拉力作用下會向下運動,壓塊62同時向下運動抵靠在底座61上,此時第一驅動輪58朝第二驅動輪59運動,上冷卻模塊55朝下冷卻模塊56運動,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51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52上,從而帶動氣墊膜的進行傳送,以及實現(xiàn)對氣墊膜的熱封、冷卻定型,而且在兩個第一彈簧63的拉力作用下,第一驅動輪58始終受到朝第二驅動輪59方向的壓力,確保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始終保持緊密貼合,且第一驅動輪58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51傳動,第二驅動輪59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下加熱帶52傳動,避免打滑;而且當?shù)谝或寗虞?8和第二驅動輪59發(fā)生磨損時,直徑變小,兩個第一彈簧63會自動將第一驅動輪58向第二驅動輪59方向拉,使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始終保持緊密貼合狀態(tài)。
本實施例中,上冷卻模塊55是通過驅動機構的驅動朝下冷卻模塊56方向往復運動。在其他實施例中,上冷卻模塊55也可以通過其他驅動裝置(如電機、油缸、氣缸等)實現(xiàn)上冷卻模塊55朝下冷卻模塊56方向往復運動,與下冷卻模塊56作夾緊或張開動作。
如圖1所示,機架1的頂部安裝有操作面板13,操作面板13與鼓風機12、第一驅動裝置510、第二驅動裝置511電連接,有序地控制鼓風機12、第一驅動裝置510、第二驅動裝置511的啟停。
如圖3所示,將卷膜耗材套在筒體21上,用彈片26夾住卷膜耗材的套筒,將卷膜耗材的自由端穿過上卷膜導向桿31和下卷膜導向桿32之間,充氣導向桿4穿插在卷膜耗材的充氣通道中,啟動緩沖氣墊機,充氣導向桿4對卷膜耗材進行充氣,充氣導向桿4上的可拆卸式刀片42對充好氣后的氣墊膜進行切口,充好氣的氣墊膜進入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之間的輸送通道中,上加熱模塊53和下加熱模塊54對充氣后的氣墊膜進行熱封,上冷卻模塊55和下冷卻模塊56對氣墊膜的熱封口進行冷卻定型,熱封后的氣墊膜在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的傳動下,沿C方向向后輸送,直至輸出。需要取出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之間的氣墊膜或者更換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時,可以將上加熱模塊53和下加熱模塊54分離,通過扳動手柄65,上冷卻模塊55和下冷卻模塊56分離,第一驅動輪58和第二驅動輪59分離,從而使上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分離,即可取出氣墊膜或更換加熱帶51和下加熱帶52。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