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貼膜機領域,特別是涉及自動雙面貼膜機。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的一種盒體結構的產品,該產品具有四個側面、一個底面和一個開口面,產品的一個側面為窗口面,現需要對產品的窗口面進行兩面貼膜,而現有的產品貼膜是采用人工貼膜,人工貼膜需要取膜和貼膜,效率低,而且貼膜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作人員操作的熟練性,工作人員的流動性也會影響到貼膜的質量,并且在貼膜的過程中由于人員對產品的移動翻轉會導致膜表面的污染,造成二次不良,導致貼膜的品質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自動雙面貼膜機,將人工操作通過機械替代,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產品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的自動雙面貼膜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
自動雙面貼膜機,包括工作臺、固定在工作臺上的送料機構和設置在所述送料機構上方的送膜機構,所述自動雙面機構還包括分別設置在送料機構兩側的旋轉機構和貼膜機構,所述旋轉機構包括固定在工作臺上的第一滑動氣缸、滑動連接在所述第一滑動氣缸上的第一升降氣缸、設置在升降氣缸上的升降板、固定連接在升降板上的旋轉氣缸和固定設置在旋轉氣缸上的旋轉吸頭,所述送料機構包括定位治具,所述旋轉吸頭設置在所述定位治具處,所述貼膜機構包括第二滑動氣缸和豎直設置在第二滑動氣缸上的第二升降氣缸,所述升降氣缸上設有吸盤。
具體的,所述送料機構還包括滑軌,所述定位治具滑動連接在滑軌上,所述定位治具上設有固定連接的第一推動氣缸。
具體的,所述送膜機構包括垂直設置在工作臺上的支撐板和垂直設置在支撐板上的導料板,所述導料板的一端部設有伸縮塊,底部設有第二推動氣缸,頂部設有矯正塊,矯正塊上設有平行與導料板的通孔,所述伸縮塊與第二推動氣缸連接,所述吸盤設置在所述伸縮塊處。
具體的,所述支撐板上還設有垂直在支撐板板面的傳動輪、回收輪和定位輪。
具體的,所述送膜機構還包括設置在支撐板上并用于驅動回收輪轉動的伺服電機。
具體的,所述自動雙面貼膜機還包括設置在工作臺一側用于擺放產品的機械手臂。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自動雙面貼膜機取代傳統手工貼膜過程,使產品的貼膜效率大大提升,提高了生產的質量,同時降低了人工成本,減少了安全隱患,克服了傳統貼膜機貼膜只能貼一面的缺點,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整個貼膜過程一次性完成,減少了生產的流程,避免了生產中產生的二次不良。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雙面貼膜機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雙面貼膜機的送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雙面貼膜機的旋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雙面貼膜機的貼膜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自動雙面貼膜機的送膜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圖1至圖5所示,自動雙面貼膜機,包括工作臺1、固定在工作臺1上的送料機構2和設置在所述送料機構2上方的送膜機構3,所述自動雙面貼膜機構還包括分別設置在送料機構2兩側的旋轉機構4和貼膜機構5,所述旋轉機構4包括固定在工作臺1上的第一滑動氣缸401、滑動連接在所述第一滑動氣缸401上的第一升降氣缸402、設置在第一升降氣缸402上的升降板403、固定連接在升降板403上的旋轉氣缸404和固定設置在旋轉氣缸404上的旋轉吸頭405,所述送料機構2包括定位治具201,所述旋轉吸頭404設置在所述定位治具201處,所述貼膜機構5包括第二滑動氣缸501和豎直設置在第二滑動氣缸501上的第二升降氣缸502,所述第二升降氣缸502上設有吸盤503。產品6放置在定位治具201上,通過吸盤503對膜料7進行吸附,將保護膜貼到產品6窗口面的外側面上,再通過第一升降氣缸403、第一旋轉氣缸404和旋轉吸頭405對產品6進行吸附、上移和旋轉180度,吸盤503從產品6的開口面伸入產品6的內部,向下移動對產品6窗口面的內側面進行貼膜,完成了對產品6的兩個面進行貼膜的過程,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具體的,所述送料機構2還包括滑軌202,所述定位治具201滑動連接在滑軌202上,所述定位治具201上設有固定連接的第一推動氣缸203。利用滑軌202和第一推動氣缸203,對產品6進行移動和定位。
具體的,所述送膜機構3包括垂直設置在工作臺1上的支撐板301和垂直設置在支撐板301上的導料板302,所述導料板302的一端部設有伸縮塊303,底部設有第二推動氣缸304,頂部設有矯正塊305,所述矯正塊305上設有平行與導料板302的通孔(圖示中未標記),所述伸縮塊303與第二推動氣缸304連接,所述吸盤503設置在所述伸縮塊303處。采用伸縮塊303以及第二推動氣缸304控制伸縮塊303位置的變化,從而對膜料7在加工過程中的位置以及長度進行調整,膜料7通過矯正塊305的通孔,使膜料7在導料板302上始終保持平整。
具體的,所述支撐板301上還設有垂直在支撐板301板面的傳動輪306、定位輪307和回收輪308。
具體的,所述送膜機構3還包括設置在支撐板301上并用于驅動回收輪308轉動的伺服電機(圖示中未標出)。伺服電機的轉動帶動回收輪308的轉動,膜料7的一端與回收輪308連接,回收輪308轉動的同時對膜料7進行回收,并且始終使膜料7保持緊繃狀態,以便吸盤503的吸附。
具體的,所述自動雙面貼膜機還包括設置在工作臺1一側用于擺放產品6的機械手臂(圖示中未標記)。采用機械手臂提高了產品擺放的精度,同時也節省人力,實現了產品6生產的自動化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過程如下:如圖1所示,膜料7上設保護膜,并且膜料7以卷筒的形式安放在定位輪307上,膜料7的一端依次通過傳動輪306,再穿過導料板302上的通孔以及伸縮塊303的最左端,平鋪在導料板302板面,之后穿過導料板302的底部并連接在回收輪308上,通過伺服電機帶動回收輪308的轉動對膜料7進行傳動以及回收,在整個膜料7的傳送過程中,膜料7始終處于緊繃狀態,以便對膜料7上的保護膜進行吸取,貼膜機構5上的吸盤503設置在伸縮塊303處,在第二滑動氣缸501和第二升降氣缸502的帶動下對伸縮塊303處的保護膜進行吸附,每吸附一張保護膜,伺服電機帶動回收輪308轉動,使膜料7上的下一個保護膜位于伸縮塊303處。
通過機械手臂夾取并移動產品6放置在定位治具201上,如圖1所示,產品6的窗口面的外側與內側均需要進行貼膜處理,產品6的窗口面朝上,第一推動氣缸203推動定位治具201到達指定位置,此時吸盤503將保護膜貼附在窗口面的外側面上,之后吸盤503在第二滑動氣缸501的帶動下后退,如圖3所示,同時第一滑動氣缸推401動旋轉吸頭405移動,對產品6進行吸附,第一升降氣缸402帶動旋轉氣缸404和旋轉吸頭405上升到一定位置后,旋轉氣缸405帶動旋轉吸頭405與產品6進行旋轉180度,第一升降氣缸402下降,使產品6放置在的定位治具201上,吸盤503再次吸附保護膜,在第二滑動氣缸501和第二升降氣缸502的帶動下伸入產品6的內部,并向下運動,對產品6窗口面的內側面進行貼膜,完成后吸盤503退出產品6內部,機械手臂抓取并移動產品6離開定位治具201,完成產品6的雙面貼膜,各部件進行復位,準備下次貼膜作業,如此循環。
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