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燙金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燙金機。
背景技術:
燙金是指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利用熱壓轉移的原理將電化鋁箔燙印到承印物基表面的工藝過程,由于電化鋁燙印的圖文具有完美的色澤、穩定的物理化學性能以及突出的宣傳效果,其工藝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由此,完成該燙金工藝的設備即燙金機應運而生,其結構和功能的改進能夠進一步提高燙金工藝以及燙金質量。
燙印過程中,燙印金箔或多或少會出現脫落現象而沉積在用于放置承印物基的工位板上,加上各種粉塵異物,一方面造成工作臺面凹凸不平,承印物基無法平整放置,另一方面會弄臟承印物基表面。上述因素對燙印后的色彩、光亮度、質感等具有嚴重損傷,對燙印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導致產品的不合格率上升。因而實現對工作臺面的自動清理功能顯得尤其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可對工位板實現自動快速清理的燙金機,能夠有效達到除塵除金箔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燙金機,包括機架臺、設置在機架臺上的工位板、升降機構、燙金板和燙金膜輸送機構,所述燙金板懸設在機架臺上而與升降機構上下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臺上端面的前后壁之間連接有多道導向桿,所述導向桿同時貫穿工位板;所述工位板的左右兩側壁上分別設有一個齒面朝外的齒條,所述機架臺下端面相對工位板左右對稱設有一個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軸向上貫穿機架臺并套裝有一個齒輪,所述齒輪與齒條嚙合,由此工位板與機架臺之間形成滑移連接;
所述工位板上方架設有頂面清潔架,所述頂面清潔架包括相對工位板左右對稱的兩個支承座和轉動連接在兩支承座之間的頂面清潔輥,所述頂面清潔輥外周面與工位板上端面之間摩擦接觸;所述每個齒輪上方還固定設有側面清潔輥,所述側面清潔輥的外周面與工位板左右側面之間摩擦接觸。
藉由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可對工位板進行頂面、側面的同步清理。清理過程依靠驅動電機的輸出軸帶動位于工位板的左右兩側的齒輪旋轉,且齒輪與齒條的嚙合關系,使得工位板可沿導向桿前后滑移,工位板相對頂面清潔輥摩擦前進或者后退實現頂面的清潔;與此同時,伴隨齒輪和輸出軸的旋轉,側面清潔輥同步運轉并清掃工位板的左右側面。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燙金機中,所述齒條的高度不大于工位板高度的1/2。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燙金機中,所述導向桿數量為兩個且關于工位板的中心軸線左右對稱分布。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燙金機中,所述頂面清潔輥和側面清潔輥表面貼合有一層粘塵膜,可用于黏附工位板上的灰塵、金箔,也可快速更換。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燙金機中,所述齒條與工位板一體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可快速同步實現對工位板各側的清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工位板清潔度,避免弄臟放置在上方的承印物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燙金機,包括機架臺1、設置在機架臺1上的工位板2、升降機構、燙金板3和燙金膜輸送機構4,所述燙金板3懸設在機架臺1上而與升降機構上下連接。
所述機架臺1上端面的前后壁之間連接有多道導向桿5,所述導向桿5同時貫穿工位板2。其中,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向桿5數量為兩個且關于工位板2的中心軸線左右對稱分布。所述工位板2的左右兩側壁上分別設有一個齒面朝外的齒條6,更為具體的,所述齒條6的高度不大于工位板2高度的1/2,所述齒條6與工位板2一體成型。
所述機架臺1下端面相對工位板2左右對稱設有一個驅動電機7,所述驅動電機7的輸出軸向上貫穿機架臺1并套裝有一個齒輪8,所述齒輪8與齒條6嚙合,由此工位板2與機架臺1之間形成滑移連接。
所述工位板2上方架設有頂面清潔架,所述頂面清潔架包括相對工位板2左右對稱的兩個支承座9和轉動連接在兩支承座9之間的頂面清潔輥10,所述頂面清潔輥10外周面與工位板2上端面之間摩擦接觸;所述每個齒輪8上方還固定設有側面清潔輥11,所述側面清潔輥11的外周面與工位板2左右側面之間摩擦接觸。所述頂面清潔輥10和側面清潔輥11表面貼合有一層粘塵膜。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于:同步啟動兩個驅動電機7,套裝在驅動電機7上的齒輪8隨之運轉并通過齒條6和齒輪8的嚙合作用,使得工位板2實現前后方向上的滑移,這一過程是沿導向桿5前行或后退,防止方向偏移。此時一方面工位板2相對頂面清潔輥10靠近或者遠離,從而帶動頂面清潔輥10與之頂面摩擦滾動,其表面的粘塵膜粘附起灰塵、金箔,發揮頂面清潔作用;另一方面,齒輪8上的側面清潔輥11隨齒輪同心轉動并隨著工位板2的推移,與工位板2滾動摩擦,其表面的粘塵膜發揮清潔側壁作用。清潔完成后,調整工位板2至燙金板3正下方位置,停止兩個驅動電機7,實現位置固定,其后可進行燙金作業。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但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