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圖標顯示結構及使用其的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24708閱讀:25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圖標顯示結構及使用其的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圖標顯示結構及使用其的便攜式通信設備,尤其是指一種通過利用一個固定罩與一個活動罩的相對位置,實現不同手持狀態下不同圖標顯示的便攜式通信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今世界高科技的電子技術,正以難以預估的速度快速發展,使日益發展的電子通信行業不斷生產各種易于攜帶的電子裝置。如今的便攜式通信設備大多內建有重力感應晶片,該通信設備可依據使用者不同的手持狀態,改變屏幕的顯示方向,對于屏幕顯示范圍以外的感應按鍵圖標,若需跟隨該便攜式通信設備的手持狀態改變圖標的方向,一般的解決方法有兩種一是額外再使用一個顯示屏幕,二是將感應按鍵區域規劃于屏幕延伸的范圍內。但這兩種解決方法都對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外觀設計有所限制。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圖標顯示結構可顯示不同圖標的問題,本發明提出利用一個固定罩和一個活動罩的相對位置,來實現圖標顯示結構對不同圖標的顯示。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圖標顯示結構,用于顯示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該圖標顯示結構包含第一固定框架、第一固定罩、第一活動罩和第一背光模組。第一固定罩設置于該第一固定框架內,該第一固定罩具有第二不透光區和呈矩陣排列的復數個第二透光孔;第一活動罩設置于該第一固定框架內,該第一活動罩相對該第一固定罩可平行移動,該第一活動罩具有第一不透光區和規則排列的復數個第一透光孔,該復數個第一透光孔包含第一透光組合和第二透光組合,該第一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第一圖標在該第一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該第二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第二圖標在該第一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第一背光模組位于該第一固定框架內;當該第一活動罩與該第一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一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二透光組合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一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一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一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該第一圖標;當該第一活動罩與該第一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二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組合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一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二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二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該第二圖標。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圖標顯示結構還包含第一微透鏡數組,該第一微透鏡數組、該第一活動罩和該第一固定罩三者的疊放順序從該第一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該第一活動罩、該第一固定罩和該第一微透鏡數組;或者該第一微透鏡數組、該第一活動罩和該第一固定罩三者的疊放順序從該第一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該第一固定罩、該第一活動罩和該第一微透鏡數組。·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固定框架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該第一圖標為一指向該第一側壁的箭頭,該第二圖標為指向該第二側壁的該箭頭;或者,該第一固定框架具有相鄰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該第一圖標為一指向該第一側壁的箭頭,該第二圖標為指向該第二側壁的該箭頭。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相鄰排列的兩個該第一透光孔的中心點間的最小距離為第一間隔,相鄰排列的兩個該第二透光孔的中心點間的距離為第二間隔,該第一間隔等于該
第二間隔。本發明中的圖標顯示結構中的第一活動罩和第一固定罩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即可顯示不同的圖標,制作成本低廉,且易于實現。為了解決隨著便攜式通信設備不同的手持狀態,改變圖標指示方向而不對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外觀設計有所限制的問題,本發明提出利用一個固定罩和一個活動罩的相對位置,來實現便攜式通信設備于不同手持狀態下的不同按鍵圖標顯示。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使用了上述圖標顯示結構的便攜式通信設備,該便攜式通信設備包括圖標顯示結構、第一致動裝置、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和第一處理模塊。第一致動裝置用于驅動該第一活動罩相對于該第一固定罩平移;第一重力感應模塊用于偵測該便攜式通信設備的手持狀態;第一處理模塊電性連接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和該第一致動裝置,該第一處理模塊用于接收并處理由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發送的手持狀態信息;當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一手持狀態時,該第一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一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一致動裝置發送第一作動信號,該第一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一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一活動罩,使該第一活動罩與該第一固定罩處于該第一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該第一圖標;當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二手持狀態時,該第一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二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一致動裝置發送第二作動信號,該第一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二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一活動罩,使該第一活動罩與該第一固定罩處于該第二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該第二圖標。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便攜式通信設備還包括第一顯示屏幕,該第一顯示屏幕用于顯示畫面,該第一顯示屏幕耦接于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和該第一處理模塊,該第一顯示屏幕所顯示畫面的畫面方向隨該手持狀態而改變。本發明中的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不同的手持狀態時,第一活動罩和第一固定罩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即可顯示不同的圖標,不需要額外增加一個顯示屏幕或者將按鍵圖標區域規劃于屏幕延伸的范圍內,不限制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外觀,即可實現不同圖標的顯示。為了解決圖標顯示結構可用于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本發明提出通過一個固定罩和一個活動罩的相對位置,來實現圖標顯示結構對指示重力方向圖標的顯示。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圖標顯示結構,該圖標顯示結構用于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該圖標顯示結構包含第二固定框架、第二固定罩、第二活動罩、第二致動裝置和第二背光模組。第二固定框架具有依順時針設置的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和第四側邊;第二固定罩設置于該第二固定框架內,該第二固定罩具有第二不透光區和呈矩陣排列的復數個第二透光孔;第二活動罩設置于該第二固定框架內,該第二活動罩相對該第二固定罩可平行移動,該第二活動罩具有第一不透光區和規則排列的復數個第一透光孔,該復數個第一透光孔包含第一透光組合、第二透光組合、第三透光組合和第四透光組合,該第一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圖標指向該第一側邊時在該第二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該第二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圖標指向該第二側邊時在該第二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該第三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圖標指向該第三側邊時在該第二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該第四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圖標指向該第四側邊時在該第二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第二背光模組位于該第二固定框架內;第二致動裝置設置于該第二固定框架上,用于驅動該第二活動罩相對于該第二固定罩平移;當該第二活動罩受重力影響向第一側邊移動,且受該第二致動裝置驅動向該第二側邊移動,而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一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二透光組合、該第三透光組合及該第四透光組合都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二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一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一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當該第二活動罩受重力影響向第二側邊移動,且受該第二致動裝置驅動向該第三側邊移動,而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二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組合、該第三透光組合及該第四透光組合都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二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二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二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當該第二活動 罩受重力影響向第三側邊移動,且受該第二致動裝置驅動向該第四側邊移動,而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三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三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組合、該第二透光組合及該第四透光組合都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二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三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三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當該第二活動罩受重力影響向第四側邊移動,且受該第二致動裝置驅動向該第一側邊移動,而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第四相對位置時,僅該第四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組合、該第二透光組合及該第三透光組合都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二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四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四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圖標顯示結構還包含第二微透鏡數組,該第二微透鏡數組、該第二活動罩和該第二固定罩三者的疊放順序從該第二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該第二活動罩、該第二固定罩和該第二微透鏡數組;或者該第二微透鏡數組、該第二活動罩和該第二固定罩三者的疊放順序從該第二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該第二固定罩、該第二活動罩和該第二微透鏡數組。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相鄰排列的兩個該第一透光孔的中心點間的最小距離為第一間隔,相鄰排列的兩個該第二透光孔的中心點間的距離為第二間隔,該第一間隔等于兩倍的該第二間隔。本發明中的圖標顯示結構中的第二活動罩和第二固定罩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即可顯示指示重力方向,制作成本低廉,且易于實現。本發明就上述圖標顯示結構還提出另一種便攜式通信設備,該便攜式通信設備包括圖標顯示結構、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和第二處理模塊。第二重力感應模塊用于偵測該便攜式通信設備的手持狀態;第二處理模塊電性連接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和該第二致動裝置,該第二處理模塊用于接收并處理由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發送的手持狀態信息;當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一手持狀態時,該第二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一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二致動裝置發送第一作動信號,該第二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一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二活動罩,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該第一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當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二手持狀態時,該第二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二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二致動裝置發送第二作動信號,該 第二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二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二活動罩,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該第二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當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三手持狀態時,該第二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三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二致動裝置發送第三作動信號,該第二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三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二活動罩,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該第三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當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四手持狀態時,該第二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四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二致動裝置發送第四作動信號,該第二致動裝置根據該第四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二活動罩,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該第四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便攜式通信設備還包含第二顯示屏幕,用于顯示畫面,該第二顯示屏幕耦接于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和該第二處理模塊,該第二顯示屏幕所顯示畫面的畫面方向隨該手持狀態而改變。本發明中的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不同的手持狀態時,第二活動罩和第二固定罩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即可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不需要額外增加一個顯示屏幕或者將按鍵圖標區域規劃于屏幕延伸的范圍內,不限制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外觀,即可實現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的顯示。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圖I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第一實施例;圖2A為圖I中圖標顯示結構的爆炸圖;圖2B為第一實施例中第一背光模組的不意圖;圖3為圖2A中第一活動罩的正視圖;圖4A及圖4B為第一實施例中第一活動罩與第一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時的示意圖;圖5A及圖5B為第一實施例中第一活動罩與第一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時的不意圖;圖6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第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7A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第二實施例中顯示第一圖標的示意圖;圖7B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第二實施例中顯示第二圖標的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第一活動罩的正視圖;圖9A為本發明便攜式通信設備的第一實施例;
圖9B及圖9C為圖9A中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圖標顯示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的第三實施例;圖IOA為第三實施例中第二背光模組的示意圖;圖IOB為第三實施例中第二固定框架與第二致動裝置的組合示意圖;圖11為圖10中第二活動罩的正視圖;圖12A及圖12B為第三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的不意圖;
圖13A及圖13B為第三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14A及圖14B為第三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三相對位置的不意圖;圖15A及圖15B為第三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四相對位置的不意圖;圖16為圖10中圖標顯示結構的正視圖;圖17A及圖17B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18A及圖18B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19A及圖19B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三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20A及圖20B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四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21為本發明便攜式通信設備的第二實施例;圖22k至圖22D為圖21中便攜式通信設備于不同手持狀態時的圖標顯示。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考圖I及圖2A,圖I為本發明圖標顯示結構一實施例,圖2A為圖I中的圖標顯示結構的爆炸圖。圖標顯示結構I用于顯示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圖標顯示結構I包含第一固定罩120、第一活動罩130、第一固定框架140和第一背光模組180。第一固定罩120設置于第一固定框架140內,第一固定罩120具有第二不透光區122和復數個第二透光孔121,該復數個第二透光孔121呈矩陣排列。第一背光模組180位于第一固定框架140內,其用于提供光源,第一背光模組180可僅為LED燈條、發光片或者冷陰極燈管,也可以如圖2B所示,是由反射底板181、光源182、導光板183、棱鏡片1841和擴散片1842等組成的組合,光源182可以發出光線,反射底板181將光源182發出的光線進行反射,導光板183可以使得光源182 (例如LED燈條或者CCFL燈管)發出的點光源或者線光源變成面光源,棱鏡片1841是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來使得光線集中以增強輝度,而擴散片1842則進一步使光線均勻分布,反射底板181、光源182、導光板183、棱鏡片1841和擴散片1842的疊放順序由下往上一般依次為反射底板181、光源182、導光板183、棱鏡片1841和擴散片1842。第一背光模組180的設置不僅限于上述種類,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選擇。本實施例中,第一背光模組180位于第一固定框架140內,實際操作中,可將第一固定框架140上對應于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圖標的區域的位置設計成破孔區域,那么第一背光模組180除了可以位于第一固定框架140內,還可以位于于第一固定框架140的下方,第一背光模組180發出的光線從第一固定框架140上的破孔區域照射出來。第一活動罩130設置于第一固定框架140內,第一活動罩130相對第一固定罩120可平行移動。請參考圖3,圖3為圖I中第一活動罩的正視圖。第一活動罩130具有第一不透光區132和復數個第一透光孔131,其中該復數個第一透光孔131包含第一透光組合
1311(涂有點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和第二透光組合1312(未涂有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第一透光組合1311的排列樣式對應第一圖標在第一活動罩130上的映射圖案,第二透光組合1312的排列樣式對應于第二圖標在第一活動罩130上的映射圖案。由圖3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中,第一圖標為一指向下方的箭頭,第二圖標為一指向上方的箭頭。當然,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計、選擇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的樣式,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需 要說明的是,圖3中將第一透光組合1311涂上點狀陰影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實際上組成第一透光組合1311和第二組合1312的復數個第一透光孔131均為通孔。請參考圖4A及圖4B,圖4A及圖4B為第一活動罩與第一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時的示意圖。為了方便說明,圖4A中僅示出第一固定框架140和第一活動罩130,且第一活動罩130靠近第一固定框架140的右上角,此時,第一固定罩120覆蓋于第一活動罩130上,第一固定罩120與第一活動罩130處于第一相對位置,第一活動罩130上僅第一透光組合1311對應于第二透光孔121,如圖4B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且第二透光組合1312(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122,第一背光模組180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一透光組合1311及對應于第一透光組合1311的第二透光孔121,用以使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第一圖標。圖4B中的標注1311和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只是為了說明第一透光組合1311于此處與第二透光孔121對應,實際上,此時第一固定罩120覆蓋于第一活動罩130上,從外觀上看,只能看到第一固定罩120。圖5B中的標注1312和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的目的與此相同,不另贅述。請參考圖5A及圖5B,圖5A及圖5B為第一活動罩與第一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時的示意圖。為了方便說明,圖5A中僅示出第一固定框架140和第一活動罩130,且第一活動罩130靠近第一固定框架140的左下角,此時,第一固定罩120覆蓋于第一活動罩130上,第一固定罩120與第一活動罩130處于第二相對位置,第一活動罩130上僅第二透光組合1312對應于第二透光孔121,如圖5B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且第一透光組合1311 (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122,第一背光模組180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二透光組合1312及對應于第一透光組合1311的第二透光孔121,用以使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第二圖標。本實施例中,發明中的圖標顯不結構I中的第一活動罩130和第一固定罩120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I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即可顯示不同的圖標,制作成本低廉,且易于實現。為了將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的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放大,圖標顯示結構I還包含第一微透鏡數組110 (如圖2和圖6所示),第一微透鏡數組110上設有復數個呈矩陣排列的第一微透鏡111,第一微透鏡數組110可以從視覺上減小組成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的各個透光孔間的間隔,讓使用者更容易辨識出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圖2、圖4B及圖5B中第一固定罩120均放置于第一活動罩130上,即第一微透鏡數組110、第一固定罩120和第一活動罩130三者的疊放順序從第一背光模組180往上依次為第一活動罩130、第一固定罩120和第一微透鏡數組110。實際操作時,使用者還可以將第一活動罩130放置于第一固定罩120上,即第一微透鏡數組110、第一固定罩120和第一活動罩130三者的疊放順序從第一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第一固定罩120、第一活動罩130和第一微透鏡數組110,兩種組合的顯示效果相同,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如圖4B及圖5B所不,第一固定框架140具有第一側壁141和第二側壁142,第一側壁141和第二側壁142相對設置,圖4B中,第一圖標為一指向第一側壁141的箭頭(即圖標指向下方),圖5B中,第二圖標為指向第二側壁142的箭頭(即圖標指向上方)。實際操作中,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不一定為指向性的圖標,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 需要自行選擇、設計,即使選擇了如本實施例中的箭頭,其指向也不一定為一個朝上一個朝下的反向狀態,還可以如圖7A及圖7B所示,圖7A及圖7B為本發明的圖標顯示結構的第二實施例,圖7A為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第一圖標的示意圖,圖7B為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第二圖標的不意圖。第一固定框架140具有第一側壁141和第二側壁142,第一側壁141和第二側壁142相鄰設置,圖7A中,第一圖標為一指向第一側壁141的箭頭(即箭頭指向下方),圖7B中,第二圖標為一指向第二側壁142的箭頭(即箭頭指向右方)。要實現如圖7A及圖7B中所示的圖標顯示,只需要將圖3中所示的第一透光孔131的排列分布變更為如圖8中所示即可。如圖8所示,第一活動罩130上具有第一不透光區132和復數個第一透光孔131,該復數個第一透光孔131包含第一透光組合1311(未涂有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和第二透光組合1312 (涂有點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由于第一透光組合1311的排列樣式對應于第一圖標在第一活動罩130上的映射圖案,第二透光組合1312的排列樣式對應于第二圖標在第一活動罩130上的映射圖案,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中第一圖標為一指向下方的箭頭,第二圖標為一指向右方的箭頭。圖8中將第二透光組合
1312涂上點狀陰影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實際上組成第一透光組合1311和第二組合1312的復數個第一透光孔131均為通孔。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中,第一透光孔131和第二透光孔121均為方形孔,且第一透光孔131和第二透光孔121等大。實際操作中,第一透光孔131和第二透光孔121并不限于方形孔,還可以選擇圓形孔或者三角形孔等。例如第一透光孔131為邊長Icm的等邊三角形孔,第二透光孔121為邊長Icm的方形孔;又或者第一透光孔131為直徑Icm的圓形孔,第二透光孔121為邊長Icm的等邊三角形孔,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計、選擇第一透光孔131和第二透光孔121的形狀和大小,優選的是第一透光孔131和第二透光孔121形狀相同、大小相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本發明利用第一活動罩130可相對第一固定罩120平移,從而使兩者具有多種相對位置,利用這些相對位置,來實現不同的圖標顯示。相鄰排列的兩個第一透光孔131的中心點間的最小距離為第一間隔LI,相鄰排列的兩個第二透光孔121的中心點間的距離為第二間隔L2,第一活動罩130平移時,優選地,每次于方向Dl或方向D2上進行正向或者反向移動第一間隔LI的整數倍。以圖4A、圖4B、圖5A及圖5B為例,第二間隔L2等于兩倍的第一間隔LI,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的圖標由第一圖標更變為第二圖標時,第一活動罩130向方向Dl的反向和方向D2的正向各移動一倍的第一間隔LI ;以圖7A、圖7B及圖8為例,第二間隔L2等于2倍的第一間隔LI,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的圖標由第一圖標變更為第二圖標時,第一活動罩130僅需向方向Dl的正向移動一倍的第一間隔LI。第一實施例中,圖標顯不結構I顯不的圖標由第一圖標變更為第二圖標時,第一活動罩130于方向Dl及方向D2上均需發生移動,而第二實施例中,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的圖標由第一圖標變更為第二圖標時,第一活動罩130只需要于方向Dl上移動,即第一圖標變更為第二圖標時,第一活動罩130可以在兩個方向上發生移動,也可以僅在一個方向上發生移動。實際操作時,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第一活動罩130的移動方式。請參考圖9A,圖9A為使用了圖標顯示結構I的一種便攜式通信設備。便攜式通信設備3包括圖標顯示結構I、第一致動裝置150、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和第一處理模塊170。第一致動裝置150用于驅動第一活動罩130相對第一固定罩120平移,本實施例中, 第一致動裝置150安裝于第一固定框架140的周緣;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用于偵測便攜式通信設備3的手持狀態;第一處理模塊170電性連接第一致動裝置150和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第一處理模塊170用于接收并處理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發送的手持狀態信息。如圖9B所示,當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3處于第一手持狀態時,第一處理模塊170根據接收到的第一手持狀態信息向第一致動裝置150發送第一作動信號,第一致動裝置150根據第一作動信號移動第一活動罩130,使第一活動罩130與第一固定罩120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此時,第一活動罩130上僅第一透光組合1311(未涂有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121,且第二透光組合1312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122,第一背光模組180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一透光組合1311及對應于第一透光組合1311的第二透光孔121,繼而使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第一圖標,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框架140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141和第二側壁142,第一圖標為一指向第一側壁141的箭頭。圖9B中標注1311及未涂陰影的小方框組合只是為了說明第一透光組合1311于此處與第二透光孔121對應,實際上,此時第一微透鏡數組110及第一固定罩120覆蓋于第一活動罩130上,從外觀上看,只能看到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的一指向第一側壁141的箭頭。圖9C中標注1312及未涂陰影的小方框組合的目的與此相似,不另贅述。如圖9C所示,當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3處于第二手持狀態時,第一處理模塊170根據接收到的第二手持狀態信息向第一致動裝置150發送第二作動信號,第一致動裝置150根據第二作動信號移動第一活動罩130,使第一活動罩130與第一固定罩120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此時,第一活動罩130上僅第二透光組合1312 (未涂有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121,且第一透光組合1311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122,第一背光模組180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二透光組合1312及對應于第二透光組合1312的第二透光孔121,繼而使圖標顯示結構I顯示第二圖標,本實施例中,第二圖標為一指向第一固定框架140的第二側壁142的箭頭。本實施例中,第一固定框架140的第一側壁141和第二側壁142相對設置(如圖4A至圖5B所示的第一實施例),若第一固定框架140的第一側壁143和第二側壁144相鄰設置,即如圖6A及圖6B所示的圖標顯示結構,這種圖標顯示結構安裝于便攜式通信設備3中時,其顯示圖標的情形與本實施例相似,不另贅述。
如圖9A所示,便攜式通信設備3還包含第一顯示屏幕320和第一設備外框310,第一顯示屏幕320用于顯示畫面,第一顯示屏幕320耦接于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和第一處理模塊170,第一顯示模塊320所顯示畫面的畫面方向隨便攜式通信設備3的手持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本實施例中,便攜式通信設備3具有第一手持狀態和第二手持狀態,該第一手持狀態和第二手持狀態由第一顯示屏幕320與地面不平行時,旋轉便攜式通信設備3所得。如圖9B及圖9C所示,第一顯示屏幕320具有第五側邊321和第六側邊322,第五側邊321具有第五中點3211,第六側邊具有第六中點3221。當與第一顯示屏幕320的其他各邊的中點相比,第五中點3211最靠近地面時,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3處于第一手持狀態,并將第一手持狀態信息發送至第一處理模塊170,第一處理模塊170接收并處理該第一手持狀態信息,繼而使第一顯示屏幕320顯示的畫面的底部朝向第五側邊321,如圖9B所示;當與第一顯示屏幕320的其他各邊的中點相比,第六中點3221最靠近地面時,第一重力感應模塊1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3處于第二手持狀態,并將第二手持狀態信息發送至第一處理模塊170,第一處理 模塊170接收并處理該第二手持狀態信息,繼而使第一顯示屏幕320顯示的畫面的底部朝向第六側邊322,如圖9C所示。本實施例中,便攜式通信設備3處于不同的手持狀態時,第一活動罩130和第一固定罩120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I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即可顯示不同的圖標,不需要額外增加一個顯示屏幕或者將按鍵圖標區域規劃于屏幕延伸的范圍內,不限制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外觀,即可實現不同圖標的顯示。本發明中的便攜式通信設備3處于不同的手持狀態時,利用第一致動裝置150使第一活動罩130和第一固定罩120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I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可顯示不同的圖標,不需要額外增加一個顯示屏幕或者將按鍵圖標區域規劃于屏幕延伸的范圍內,不限制便攜式通信設備3的外觀,即可使用不同圖標的顯示。請參考圖10,圖10是本發明的圖標顯示結構的第三實施例。圖標顯示結構2用于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圖標顯示結構2包含第二固定罩220、第二活動罩230、第二固定框架240、第二致動裝置250和第二背光模組280。第二固定罩220設置于第二固定框架240內,第二固定罩220具有第二不透光區222和復數個第二透光孔221,該復數個第二透光孔221呈矩陣排列。第二背光模組280位于第二固定框架240內,其用于提供光源,第二背光模組280可僅為LED燈條、發光片或者冷陰極燈管,也可以如圖IOA所示,是由反射底板281、光源282、導光板283、棱鏡片2841和擴散片2842等組成的組合,光源282可以發出光線,反射底板281將光源282發出的光線進行反射,導光板283可以使得光源282 (例如LED燈條或者CCFL燈管)發出的點光源或者線光源變成面光源,棱鏡片2841是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來使得光線集中以增強輝度,而擴散片2842則進一步使光線均勻分布,反射底板281、光源282、導光板283、棱鏡片2841和擴散片2842的疊放順序由下往上一般依次為反射底板281、光源282、導光板283、棱鏡片2841和擴散片2842。當然第二背光模組280的設置并不僅限于上述種類,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選擇。本實施例中,第二背光模組280位于第二固定框架240內,實際操作中,可將第二固定框架240上對應于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圖標的區域的位置設計成破孔區域,那么第二背光模組280除了可以位于第二固定框架240內,還可以位于于第二固定框架240的下方,第二背光模組280發出的光線從第二固定框架240上的破孔區域照射出來。結合圖10及圖IOB所示,第二固定框架240具有依順時針設置的第一側邊241、第二側邊242、第三側邊243、第四側邊244。第二致動裝置250安裝于第二固定框架240上,用于驅動第二活動罩230相對于第二固定罩220平移。本實施例中,第二固定框架240的四個側邊上分別安裝有一個第二致動裝置250。第二致動 裝置250可為致動器、彈片、電磁鐵等,可以在第二固定框架240的四個側邊上各安裝一個致動器,也可以于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相對的兩側邊上分別使用一個致動器和一個彈片,使用者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不以此為限。另外,第二固定裝置250不限于如本實施例中安裝于第一固定框架240的四個側邊,還可以安裝于第二固定框架240的角落,或者第二固定框架240的底部,不以此為限。第二活動罩230設置于第二固定框架240內,第二活動罩230相對第二固定罩220可平行移動。如圖11所示,第二活動罩230具有第一不透光區232和復數個第一透光孔231,該復數個透光孔231規則排列,該復數個第一透光孔231包含第一透光組合2311 (如圖11中涂有點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第二透光組合2312(如圖11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第三透光組合2313(如圖11中未涂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和第四透光組合2314(如圖11中涂有交叉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第一透光組合2311的排列樣式對應于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的圖標指向第一側邊241時在第二活動罩230上的映射圖案,第二透光組合2312的排列樣式對應于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的圖標指向第二側邊242時在第二活動罩230上的映射圖案,第三透光組合2313的排列樣式對應于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的圖標指向第三側邊243時在第二活動罩230上的映射圖案,第四透光組合2314的排列樣式對應于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的圖標指向第四側邊244時在第二活動罩230上的映射圖案。由圖11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中,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的圖標為一箭頭。圖11中涂有點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成一個朝向第一側邊241的箭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成一個朝向第二側邊242的箭頭;未涂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成一個朝向第三側邊243的箭頭;涂有交叉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成一個朝向第四側邊244的箭頭。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計、選擇圖標的樣式,不以本實施例中的箭頭為限。如圖12A及圖12B所示,圖12A及圖12B為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的示意圖。當第二活動罩230受重力影響向第一側邊241移動,且受第二致動裝置250驅動向第二側邊242移動,而使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時,僅第一透光組合2311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二透光組合2312 (未不出)、第三透光組合2313 (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 (未示出)都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一透光組合2311及對應于第一透光組合2311的第二透光孔221,從而使圖標顯示結構2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本實施例中,圖標顯示結構2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為一向上的箭頭,即圖標箭頭指示的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實際操作中,也可以選擇使圖標箭頭指示的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同。圖12B中的標注2311和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只是為了說明第一透光組合2311于此處與第二透光孔221對應,實際上,此時第二固定罩220覆蓋于第二活動罩230上,從外觀上看,只能看到第二固定罩220。圖13B中的標注2312、圖14B中的標注2313和圖15B中的標注2314以及上述三幅圖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的目的同樣如此,不另贅述。如圖13A及圖13B所示,圖13A及圖13B為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的示意圖。當第二活動罩230受重力影響向第二側邊242移動,且受第二致動裝置250驅動向第三側邊243移動,而使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時,僅第二透光組合2312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 (未不出)、第三透光組合2313 (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 (未示出)都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二透光組合2312及對應于第二透光組合2312的第二透光孔221,從而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如圖14A及圖14B所示,圖14A及圖14B為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三相對位置的示意圖。當第二活動罩230受重力影響向第三側邊243移動,且受第二致動裝置250驅動向第四側邊244移動,而使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三相對位置 時,僅第三透光組合2313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 (未不出)、第二透光組合2312 (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 (未示出)都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三透光組合2313及對應于第三透光組合2313的第二透光孔221,從而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如圖15A及圖15B所不,圖15A及圖15B為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四相對位置的示意圖。當第二活動罩230受重力影響向第四側邊244移動,且受第二致動裝置250驅動向第一側邊241移動,而使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四相對位置時,僅第四透光組合2314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 (未不出)、第二透光組合2312 (未示出)及第三透光組合2313 (未示出)都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四透光組合2314及對應于第四透光組合2314的第二透光孔221,從而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本實施例中,圖標顯示結構2中的第二活動罩230和第二固定罩220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2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即可顯示指示重力方向,制作成本低廉,且易于實現。為了將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的圖標放大,圖標顯示結構2還包含第二微透鏡數組210(如圖10及圖16所示),第二微透鏡數組210上設有復數個呈矩陣排列的第二微透鏡211,第二微透鏡數組210可以從視覺上減小組成圖標的各個透光孔間的間隔,讓使用者更容易辨識出該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圖10、圖12B、圖13B、圖14B及圖15B中第二固定罩220均放置于第二活動罩230
上,即第二微透鏡數組210、第二固定罩220和第二活動罩230三者的疊放順序從第二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第二活動罩230、第二固定罩220和第二微透鏡數組210。實際操作中,還可以將第二活動罩230放置于第二固定罩220上,即第二微透鏡數組210、第二固定罩220和第二活動罩230三者的疊放順序從第二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第二固定罩220、第二活動罩230和第二微透鏡數組210,兩種組合的顯示效果相同,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本實施例中,第一透光孔231和第二透光孔221均為方形孔,且第一透光孔231和第二透光孔221等大。實際操作中,第一透光孔231和第二透光孔221可以選擇方形孔、圓形孔或者三角形孔等。比如第一透光孔231為邊長Icm的等邊三角形孔,第二透光孔221為邊長Icm的方形孔;又或者第一透光孔231為直徑Icm的圓形孔,第二透光孔221為邊長Icm的等邊三角形孔,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計、選擇第一透光孔231和第二透光孔221的形狀和大小,優選的是第一透光孔231和第二透光孔的形狀相同,大小相等,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本發明利用第二活動罩230可相對第二固定罩220平移,從而使兩者具有多種相對位置,利用這些相對位置,來實現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本實施例中,采用一個朝向上方的箭頭作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故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一相對位置、第二相對位置、第三相對位置和第四相對位置時,圖標顯示結構2始終顯示一個朝向上方的箭頭。如圖15A及圖15B所示,相鄰排列的兩個第一透光孔231的中心點間的最小距離為第一間隔LI,相鄰排列的兩個第二透光孔221的中心點間的距離為第二間隔L2,本實施例中,第一間隔L2等于兩倍的第二間隔L2。第二活動罩230平移時,優選地,每次于方向Dl或方向D2上進行正向或者反向移動第一間隔LI的整數倍。以圖15A及圖15B為例,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的相對位置由第三相對位置變更為第四相對位置時,第二活動罩230于方向Dl的正向方向上移動一倍的第一間隔LI,于方向D2的正向上移動一 倍的第一間隔LI,方向Dl為水平方向,方向D2為豎直方向,圖15A中方向Dl的正向為水平向右,方向D2的正向為重力方向,即豎直向下。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一相對位置、第二相對位置、第三相對位置和第四相對位置時,圖標顯示結構2始終顯示一個朝向上方的箭頭,每一次第二固定罩220與第二活動罩230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時,第二活動罩230于水平方向(即圖15A中的方向Dl)和豎直方向(即圖15A中的方向D2)上均會發生位移,且由上述圖15A及圖15B的例子可知,第二活動罩230于豎直方向上的位移的方向為方向D2的正向,而方向D2的方向即為重力方向,說明第二活動罩230于豎直方向上的位移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同,那么第二活動罩230于豎直方向上的位移可藉由自身重力實現,第二致動裝置250移動時的主要耗能為實現第二活動罩230于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第二致動裝置250做功,減小每一次因改變第二固定罩220與第二活動罩230相對位置而造成的能耗。第三實施例中,圖標顯示結構2用于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圖標顯示結構2始終顯示一個指向上方的箭頭。實際操作中,還可以將圖標顯示結構2設計成與圖標顯示結構I類似的結構,可用于顯示第一圖標、第二圖標、第三圖標和第四圖標。具體實現方式如下第四實施例中可采用與第三實施例中相同結構的第二活動罩230,如圖11所示,第二活動罩230具有第一不透光區232和復數個第一透光孔231,該復數個透光孔231規則排列,該復數個第一透光孔231包含第一透光組合2311 (如圖11中涂有點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第二透光組合2312(如圖11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第三透光組合2313(如圖11中未涂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和第四透光組合2314(如圖11中涂有交叉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第一透光組合2311的排列樣式對應于第一圖標在第二活動罩230上的映射圖案,第二透光組合2312的排列樣式對應于第二圖標在第二活動罩230上的映射圖案,第三透光組合2313的排列樣式對應于第三圖標在第二活動罩230上的映射圖案,第四透光組合2314的排列樣式對應于第四圖標在第二活動罩230上的映射圖案。
需要說明的是,圖11中將第一透光組合2311涂上點狀陰影、第二透光組合2312涂上斜線狀陰影、將第四透光組合2314涂上交叉線狀陰影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實際上組成第一透光組合2311、第二透光組合2312、第三透光組合2313和第四透光組合2314的復數個第一透光孔231均為通孔。請參考圖17A及圖17B,圖17A及圖17B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的示意圖。為了方便說明,圖17A中僅示出第二固定框架240、第二活動罩230及第二致動裝置250,當第二活動罩230受第二致動裝置250驅動向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第三側邊243和第四側邊244移動,此時,第二固定罩220覆蓋于第二活動罩上,第二固定罩220與第二活動罩230處于第一相對位置,第二活動罩230上僅第一透光組合2311(圖17B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二透光組合2312(未示出)、第三透光組合2313(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一透光組合2311及對應于第一透光組合2311的第二透光孔221,用以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第一圖標。本實施中,第一圖標為一指向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第一側邊241的箭頭,即圖17B中朝向右方的箭頭。實際操作中,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第一圖標,不以此為限。圖17B中的標注 2311和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只是為了說明第一透光組合2311于此處與第二透光孔221對應,實際上,此時第二固定罩220覆蓋于第二活動罩230上,從外觀上看,只能看到第二固定罩220。圖18B中的標注2312、圖19B中的標注2313和圖20B中的標注2314以及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的目的同樣如此,不另贅述。請參考圖18A及圖18B,圖18A及圖18B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的示意圖。為了方便說明,圖18A中僅示出第二固定框架240、第二活動罩230及第二致動裝置250,當第二活動罩230受第二致動裝置250驅動向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第四側邊244和第一側邊241移動,此時,第二固定罩220覆蓋于第二活動罩上,第二固定罩220與第二活動罩230處于第二相對位置,第二活動罩230上僅第二透光組合2312 (圖18B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未示出)、第三透光組合2313(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二透光組合2312及對應于第二透光組合2312的第二透光孔221,用以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第二圖標。本實施中,第二圖標為一指向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第二側邊242的箭頭,即圖18B中朝向下方的箭頭。實際操作中,不以此為限,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第二圖標。請參考圖19A及圖19B,圖19A及圖19B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三相對位置的示意圖。為了方便說明,圖19A中僅示出第二固定框架240、第二活動罩230及第二致動裝置250,當第二活動罩230受第二致動裝置250驅動,向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第一側邊241和第二側邊242移動,此時,第二固定罩220覆蓋于第二活動罩上,第二固定罩220與第二活動罩230處于第三相對位置,第二活動罩230上僅第三透光組合2313 (圖19B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未示出)、第二透光組合2312(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三透光組合2313及對應于第三透光組合2313的第二透光孔221,用以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第三圖標。本實施中,第三圖標為一指向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第三側邊243的箭頭,即圖19B中朝向左方的箭頭。實際操作中,不以此為限,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第三圖標。請參考圖20A及圖20B,圖20A及圖20B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活動罩與第二固定罩處于第四相對位置的示意圖。為了方便說明,圖20A中僅示出第二固定框架240、第二活動罩230及第二致動裝置250,當第二活動罩230受第二致動裝置250驅動,向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第二側邊242和第三側邊243移動,此時,第二固定罩220覆蓋于第二活動罩上,第二固定罩220與第二活動罩230處于第四相對位置,第二活動罩230上僅第四透光組合2314(圖16B中涂有斜線狀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未示出)、第二透光組合2312(未示出)及第三透光組合2313(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四透光組合2314及對應于第四透光組合2314的第二透光孔221,用以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第四圖標。本實施中,第四圖標為一指向第二固定框架240的第四側邊244的箭頭,即圖19B中朝向上方的箭頭。實際操作中,不以此為限,使用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第四圖標。
圖17A、圖IgA、圖19A及圖20A中,為了方便說明,僅示出了第二固定框架240、第二活動罩230和第二致動裝置250,并示出了第二致動裝置250作動時第二活動罩230的不同位置,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作業時,是先將第二固定罩220、第二活動罩230及第二致動裝置250組裝于第二固定框架240上,再去使第二致動裝置250作動,使得第二活動罩230相對于第二固定罩220平移,從而實現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而并非先將第二活動罩230和第二致動裝置250組裝于第二固定框架240上,作動第二致動裝置250,使得第二活動裝置230相對第二固定框架240發生移動后,再將第二固定罩220覆蓋于第二活動罩230上。本實施例中,第二固定罩220、第二活動罩230的疊放順序為從第二背光模組280往上依次為第二活動罩230、第二固定罩220。實際操作中,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將兩者的疊放順序變更為從第二背光模組280往上依次為第二固定罩220、第二活動罩230。請參考圖21,圖21為一種包括第三實施例的圖標顯示結構的便攜式通信設備。便攜式通信設備4包括圖標顯示結構2、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和第二處理模塊270。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用于偵測便攜式通信設備4的手持狀態;第二處理模塊270電性連接第二致動裝置250和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第二處理模塊270用于接收并處理由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發送的手持狀態信息。請參考圖22A至圖22D,圖22A至圖22D為本發明便攜式通信設備不同手持狀態的示意圖,如圖22k所示,當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第一手持狀態時,第二處理模塊270根據接收到的第一手持狀態信息向第二致動裝置250發送第一作動信號,第二致動裝置250根據第一作動信號移動第二活動罩230,使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此時,第二活動罩230上僅第一透光組合2311 (未涂有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二透光組合2312 (未示出)、第三透光組合2313(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一透光組合2311及對應于第二透光組合2311的第二透光孔221,繼而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本實施例中,圖標顯示結構2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為一向上的箭頭,即圖標箭頭指示的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實際操作中,也可以選擇使圖標箭頭指示的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同。圖22A中標注2311及未涂陰影的小方框組合只是為了說明第一透光組合2311于此處與第二透光孔221對應,實際上,此時第二微透鏡數組210及第二固定罩220覆蓋于第二活動罩230上,從外觀上看,只能看到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的一指向第一側壁241的箭頭。圖22B中的標注2312、圖22C中的標注2313和圖22D中的標注2314以及未涂陰影的小方框組合的目的同樣如此,不另贅述。如圖22B所示,當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第二手持狀態時,第二處理模塊270根據接收到的第二手持狀態信息向第二致動裝置250發送第二作動信號,第二致動裝置250根據第二作動信號移動第二活動罩230,使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此時,第二活動罩230上僅第二透光組合2312 (未涂有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 (未示出)、第三透光組合2313 (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 (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二透光組合2312及對應于第二透光組合2312的第二透光孔221,繼而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如圖22C所示,當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第三手持狀態時,第二處理模塊270根據接收到的第三手持狀態信息向第二致動裝置250發送第三作動信號,第二致動裝置250根據第三作動信號移動第二活動罩230,使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三相對位置,此時,第二活動罩230上僅第三透光組合2313 (未涂有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 (未示出)、第二透光組合2312 (未示出)及第四透光組合2314 (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三透光組合2313及對應于第三透光組合2313的第二透光孔221,繼而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如圖22D所示,當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第四手持狀態時,第二處理模塊270根據接收到的第四手持狀態信息向第二致動裝置250發送第四作動信號,第二致動裝置250根據第四作動信號移動第二活動罩230,使第二活動罩230與第二固定罩220處于第二四相對位置,此時,第二活動罩230上僅第四透光組合2314 (未涂有陰影的小方框組合所示)對應于第二透光孔221,且第一透光組合2311 (未示出)、第二透光組合2312 (未示出)及第三透光組合2313 (未示出)對應于第二不透光區222,第二背光模組280 (未示出)發出的光線穿過第四透光組合2314及對應于第四透光組合2314的第二透光孔221,繼而使圖標顯示結構2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如圖21所示,便攜式通信設備4還包含第二設備外框410和第二顯示屏幕420,第二顯示屏幕420用于顯示畫面,第二顯示屏幕420耦接于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和第二處理模塊270,第二顯示模塊420所顯示畫面的畫面方向隨便攜式通信設備4的手持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本實施例中,便攜式通信設備4具有第一手持狀態、第二手持狀態、第三手持狀態和第四手持狀態,該第一手持狀態、該第二手持狀態、該第三手持狀態和該第四手持狀態由第二顯示屏幕420與地面不平行時,旋轉便攜式通信設備4所得。第二顯示屏幕420具有依順時針設置的第七側邊421、第八側邊422、第九側邊423和第十側邊424。第七側邊421具有第七中點4211,第八側邊具有第八中點4221,第九側邊423具有第九中點4231,第十側邊424具有第十中點4241。
當與第二顯示屏幕420的其他三邊的中點相比,第七中點4211最靠近地面時,第一重力感應模塊2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第一手持狀態,并將第一手持狀態信息發送至第二處理模塊270,第二處理模塊270接收并處理該第一手持狀態信息,繼而使第二顯示屏幕420顯示的畫面的底部朝向第七側邊421 ;當與第二顯示屏幕420的其他三邊的中點相比,第八中點4221最靠近地面時,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第二手持狀態,并將第二手持狀態信息發送至第二處理模塊270,第二處理模塊270接收并處理該第二手持狀態信息,繼而使第二顯示屏幕420顯示的畫面的底部朝向第八側邊422 ;當與第二顯示屏幕420的其他三邊的中點相比,第九中點4231最靠近地面時,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第三手持狀態,并將第三手持狀態信息發送至第二處理模塊270,第二處理模塊270接收并處理該第三手持狀態信息,繼而使第二顯示屏幕420顯示的畫面的底部朝向第九側邊423 ;當與第二顯示屏幕420的其他三邊的中點相比,第十中點4241最靠近地面時,第二重力感應模塊260偵測到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第四手持狀態,并將第四手持狀態信息發送至第二處理模塊270,第二處理模塊270接收并處理該第四手持狀態信息,繼而使第二顯示屏幕420顯示的畫面的底部朝向第十側邊424。 本發明中的便攜式通信設備4處于不同的手持狀態時,利用第二致動裝置250使第二活動罩230和第二固定罩220具有不同的相對位置,圖標顯示結構2根據兩者不同的相對位置可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不需要額外增加一個顯示屏幕或者將按鍵圖標區域規劃于屏幕延伸的范圍內,不限制便攜式通信設備4的外觀,即可實現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的顯示。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圖標顯示結構,用于顯示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其特征在于該圖標顯示結構包含 第一固定框架; 第一固定罩,設置于該第一固定框架內,該第一固定罩具有第二不透光區和呈矩陣排列的復數個第二透光孔; 第一活動罩,設置于該第一固定框架內,該第一活動罩相對該第一固定罩可平行移動,該第一活動罩具有第一不透光區和規則排列的復數個第一透光孔,該復數個第一透光孔包含第一透光組合和第二透光組合,該第一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第一圖標在該第一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該第二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第二圖標在該第一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 第一背光模組,位于該第一固定框架內; 當該第一活動罩與該第一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一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二透光組合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一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一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一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該第一圖標; 當該第一活動罩與該第一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二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組合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一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二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二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該第二圖標。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圖標顯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圖標顯示結構還包含第一微透鏡數組,該第一微透鏡數組、該第一活動罩和該第一固定罩三者的疊放順序從該第一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該第一活動罩、該第一固定罩和該第一微透鏡數組;或者該第一微透鏡數組、該第一活動罩和該第一固定罩三者的疊放順序從該第一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該第一固定罩、該第一活動罩和該第一微透鏡數組。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圖標顯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固定框架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該第一圖標為一指向該第一側壁的箭頭,該第二圖標為指向該第二側壁的該箭頭;或者,該第一固定框架具有相鄰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該第一圖標為一指向該第一側壁的箭頭,該第二圖標為指向該第二側壁的該箭頭。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圖標顯示結構,其特征在于相鄰排列的兩個該第一透光孔的中心點間的最小距離為第一間隔,相鄰排列的兩個該第二透光孔的中心點間的距離為第二間隔,該第一間隔等于該第二間隔。
5.一種便攜式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權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圖標顯示結構; 第一致動裝置,用于驅動該第一活動罩相對于該第一固定罩平移; 第一重力感應模塊,用于偵測該便攜式通信設備的手持狀態; 第一處理模塊,電性連接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和該第一致動裝置,該第一處理模塊用于接收并處理由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發送的手持狀態信息; 當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一手持狀態時,該第一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一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一致動裝置發送第一作動信號,該第一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一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一活動罩,使該第一活動罩與該第一固定罩處于該第一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該第一圖標; 當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二手持狀態時,該第一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二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一致動裝置發送第二作動信號,該第一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二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一活動罩,使該第一活動罩與該第一固定罩處于該第二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該第二圖標。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含第一顯示屏幕,用于顯示畫面,該第一顯示屏幕耦接于該第一重力感應模塊和該第一處理模塊,該第一顯示屏幕所顯示畫面的畫面方向隨該手持狀態而改變。
7.一種圖標顯示結構,用于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其特征在于該圖標顯示結構包含 第二固定框架,具有依順時針設置的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和第四側邊; 第二固定罩,設置于該第二固定框架內,該第二固定罩具有第二不透光區和呈矩陣排列的復數個第二透光孔; 第二活動罩,設置于該第二固定框架內,該第二活動罩相對該第二固定罩可平行移動,該第二活動罩具有第一不透光區和規則排列的復數個第一透光孔,該復數個第一透光孔包含第一透光組合、第二透光組合、第三透光組合和第四透光組合,該第一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圖標指向該第一側邊時在該第二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該第二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圖標指向該第二側邊時在該第二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該第三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圖標指向該第三側邊時在該第二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該第四透光組合的排列樣式對應于該圖標指向該第四側邊時在該第二活動罩上的映射圖案; 第二背光模組,位于該第二固定框架內; 第二致動裝置,設置于該第二固定框架上,用于驅動該第二活動罩相對于該第二固定罩平移; 當該第二活動罩受重力影響向第一側邊移動,且受該第二致動裝置驅動向該第二側邊移動,而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一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一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二透光組合、該第三透光組合及該第四透光組合都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二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一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一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當該第二活動罩受重力影響向第二側邊移動,且受該第二致動裝置驅動向該第三側邊移動,而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二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二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組合、該第三透光組合及該第四透光組合都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二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二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二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當該第二活動罩受重力影響向第三側邊移動,且受該第二致動裝置驅動向該第四側邊移動,而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第三相對位置時,僅該第三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組合、該第二透光組合及該第四透光組合都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二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三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三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當該第二活動罩受重力影響向第四側邊移動,且受該第二致動裝置驅動向該第一側邊移動,而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第四相對位置時,僅該第四透光組合對應于第二透光孔,且該第一透光組合、該第二透光組合及該第三透光組合都對應于該第二不透光區,該第二背光模組發出的光線穿過該第四透光組合及對應于該第四透光組合的該第二透光孔,用以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圖標顯示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圖標顯示結構還包含第二微透鏡數組,該第二微透鏡數組、該第二活動罩和該第二固定罩三者的疊放順序從該第二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該第二活動罩、該第二固定罩和該第二微透鏡數組;或者該第二微透鏡數組、該第二活動罩和該第二固定罩三者的疊放順序從該第二背光模組往上依次為該第二固定罩、該第二活動罩和該第二微透鏡數組。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圖標顯示結構,其特征在于相鄰排列的兩個該第一透光孔的中心點間的最小距離為第一間隔,相鄰排列的兩個該第二透光孔的中心點間的距離為第二間隔,該第一間隔等于兩倍的該第二間隔。
10.一種便攜式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權利要求7至9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圖標顯示結構; 第二重力感應模塊,用于偵測該便攜式通信設備的手持狀態; 第二處理模塊,電性連接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和該第二致動裝置,該第二處理模塊用于接收并處理由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發送的手持狀態信息; 當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一手持狀態時,該第二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一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二致動裝置發送第一作動信號,該第二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一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二活動罩,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該第一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當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二手持狀態時,該第二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二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二致動裝置發送第二作動信號,該第二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二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二活動罩,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該第二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當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三手持狀態時,該第二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三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二致動裝置發送第三作動信號,該第二致動裝置根據該第三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二活動罩,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該第三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當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偵測到該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第四手持狀態時,該第二處理模塊根據接收到的第四手持狀態信息向該第二致動裝置發送第四作動信號,該第二致動裝置根據該第四作動信號移動該第二活動罩,使該第二活動罩與該第二固定罩處于該第四相對位置,繼而使該圖標顯示結構顯示指示重力方向的圖標。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便攜式通信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含第二顯示屏幕,用于顯示畫面,該第二顯示屏幕耦接于該第二重力感應模塊和該第二處理模塊,該第二顯示屏幕所顯示畫面的畫面方向隨該手持狀態而改變。
全文摘要
本發明關于一種圖標顯示結構及使用該圖標顯示結構的便攜式通信設備。該圖標顯示結構可用于顯示第一圖標和第二圖標,該圖標顯示結構包含第一固定框架、第一固定罩、第一活動罩及第一背光模組。其中,第一固定罩及第一活動罩均設置于該第一固定框架內,第一固定罩具有第二不透光區和呈矩陣排列的復數個第二透光孔,第一活動罩具有第一不透光區和規則排列的復數個第一透光孔,第一活動罩相對第一固定罩可平行移動。本發明利用便攜式通信設備處于不同的手持狀態時,第一活動罩和第一固定罩的相對位置不同,不需要額外增加一個顯示屏幕或者將按鍵圖標區域規劃于屏幕延伸的范圍內,不限制便攜式通信設備的外觀,即可實現不同圖標的顯示。
文檔編號G09F9/00GK102915679SQ201210363499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
發明者林政毅 申請人:蘇州佳世達電通有限公司, 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江区| 安平县| 卢湾区| 二连浩特市| 尉犁县| 房产| 郯城县| 尤溪县| 山阳县| 山丹县| 和田市| 海口市| 平塘县| 宣化县| 淮南市| 同江市| 墨竹工卡县| 巴里| 碌曲县| 长乐市| 库伦旗| 武邑县| 白山市| 和田市| 翁源县| 隆尧县| 合江县| 南岸区| 基隆市| 浦县| 安泽县| 福贡县| 东乡县| 达州市| 武城县| 连江县| 土默特左旗| 郓城县| 阿勒泰市| 南木林县|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