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顯示器及透明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透明顯示器及透明顯示面板,本發(fā)明的透明顯示器包括至少第一透明顯示面板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其中第一與第二顯示面板皆分別包含透明區(qū)和顯示區(qū),兩者的透明區(qū)與顯示區(qū)的設置位置相反,借由調整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可以使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切換為高透明顯示模式或低透明顯示模式。當切換到低透明顯示模式時,使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重疊,以構成解析度高且清晰的影像。
【專利說明】透明顯示器及透明顯示面板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透明顯示器及透明顯示面板,尤其是涉及一種借由透明區(qū)與顯示區(qū)的特殊排列方式而提供具有良好顯示效果的透明顯示器及透明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0002]所謂的透明顯示器,一般是指可形成透明顯示狀態(tài)以使觀看者可看到其后方景象的顯示器,較常見可應用于例如櫥窗等需于展示實體物品之前以呈現顯示畫面之用。透明顯示器所搭配的顯示面板可采用的技術有很多種,其中由于主動陣列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示器具有自發(fā)光、廣視角、反應時間快、高發(fā)光效率、低操作電壓、面板厚度薄、可制作成柔性面板以及制造工藝簡單等優(yōu)點,且其制作技術已逐漸成熟,故已可見到使用主動陣列有機發(fā)光二極管顯示器的透明顯示器的相關技術持續(xù)于業(yè)界發(fā)表。然而,由于透明顯示器需要兼顧透明顯示狀態(tài)和顯示影像的功能,因此其顯示面板的像素排列較一般傳統平面顯示器的限制較大,使得所顯示的影像較不清楚,例如產生邊緣粗糙等問題,再者,傳統透明顯示器所顯示的影像會受到透明顯示狀態(tài)的干擾,使得透明顯示器無法清楚顯示動畫、電影或照片,導致透明顯示裝置的使用領域受到限制。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構成解析度較高且較清晰的影像的透明顯示器及顯示面板,以解決現有透明顯示器影像受透明顯示狀態(tài)干擾而產生不清晰以及畫質粗糙等問題,且本發(fā)明的透明顯示器可切換為高透明顯示模式或低透明顯示模式,當切換到低透明顯示模式時,使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重疊,以構成解析度高且清晰的影像。
[0004]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其包括多個透明區(qū)與多個顯示區(qū),以及多個第一次像素、多個第二次像素和多個第三次像素。其中,透明區(qū)與顯示區(qū)排列于透明顯示面板中,且沿著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第一次像素、第二次像素以及第三次像素分別設于一顯示區(qū)中,第一次像素用來產生第一原色光,第二次像素用來產生第二原色光,第三次像素用來產生一第三原色光,且各第一次像素、第二次像素以及第三次像素沿著第二方向依序輪流排列于透明顯示面板中的各顯示區(qū)中,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交。顯示區(qū)與透明區(qū)沿著第二方向延伸排列成多行或多列,且透明顯示面板中相鄰近的第一次像素、第二次像素以及第三次像素呈三角形排列。
[0005]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透明顯示器,其包括至少一第一顯示面板與至少一第二顯示面板。第一顯示面板包括多個第一透明區(qū)與多個第一顯示區(qū),且第一透明區(qū)與第一顯示區(qū)至少沿著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成多行或多列,第一顯示面板具有第一顯示面積。第二顯示面板包括多個第二顯示區(qū)與多個第二透明區(qū),且第二透明區(qū)與第二顯示區(qū)至少沿著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成多行或多列,第二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二顯示面積。第一顯示面板與第二顯示面板可平行并排以組合成具有第三顯示面積的第一顯示裝置,以顯示具有第三顯示面積的完整畫面,其中第三顯示面積至少為第一顯示面積與第二顯示面積的總和。此外,第一顯示面板與第二顯示面板可重疊設置以組合成具有第四顯示面積的第二顯示裝置。在該第二顯示裝置中,第一顯示面板的各顯示區(qū)分別對應于第二顯示面板的各透明區(qū),而第一顯示面板的各透明區(qū)分別對應于第二顯示面板的各顯示區(qū),且第四顯示面積至少相同于第一與第二顯示面積的一重疊面積。
[0006]由上述可知,根據本發(fā)明的透明顯示裝置,以第一與第二顯示面板分開并排的第一顯示裝置可達到較佳的透明效果,而以第一、第二顯示面板結合重疊的第二顯示裝置可達到較佳的解析度效果,借由同一透明顯示裝置可以提供視覺效果有明顯差異的影像畫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的俯視示意圖;
[0008]圖2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的俯視示意圖;
[0009]圖3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的示意圖;
[0010]圖4至圖6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示意圖;
[0011]圖7與圖8為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的兩種操作方式的示意圖;
[0012]圖9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示意圖;
[0013]圖10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示意圖;
[0014]圖11至圖12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一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5]圖13至圖14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二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6]圖15至圖16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三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7]圖17至圖18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四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8]圖19至圖20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五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9]附圖標記
[0020]10,50,60:透明顯示面板12:顯示區(qū)域
[0021]14:周邊區(qū)域16:顯示區(qū)
[0022]18:透明區(qū)20:第一次像素
[0023]22:第二次像素24:第三次像素
[0024]26、28、3024、3044、310、312、410、412、510、512:三角形
[0025]30,32:排列單位
[0026]100、200、300、400、500、600、700、800:透明顯示器
[0027]1001:滑軌機構
[0028]102、202、302、402、502、602、702、802:第一透明顯示面板
[0029]1021、2021、3021、4021、5021、6021:第一透明區(qū)
[0030]1022、2022、3022、4022、5022、6022:第一顯示區(qū)
[0031]1023、2023、3023、4023、5043、6043、7021:第一顯示面積
[0032]1024、1044:顯示區(qū)域1025、1045:周邊區(qū)域
[0033]104、204、304、404、504、604、704、804:第二透明顯示面板
[0034]1043、2043、3043、4043、5043、6043、7041:第二顯示面積
[0035]104U204U304U404U504U6041:第二透明區(qū)[0036]1042、2042、3042、4042、5042、6042:第二顯示區(qū)
[0037]106:第一顯示裝置1061:第三顯示面積
[0038]108、306、406、506、606:第二顯示裝置
[0039]1081:第四顯示面積110:折疊機構
[0040]706,806:第三透明顯示面板7061:第三顯示面積
[0041]808:第四透明顯示面板810:第五透明顯示面板
[0042]C1、C2、C3...C12 行cl、c2、c3...cl2 行
[0043]B、b:第三次像素G、g:第二次像素
[0044]P1、P2:顯示區(qū)/透明區(qū)寬度的寬度R、r:第一次像素
[0045]Rl、R2、R3…R8:列rl、r2、r3...r6:列
[0046]S:錯位距離T、t:透明區(qū)
[0047]X、Y:方向W1、W2:像素尺寸
【具體實施方式】
[0048]請參考圖1,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的俯視示意圖。在第一實施例中,本發(fā)明透明顯示面板10可選擇性`地包括顯示區(qū)域12與周邊區(qū)域14,在顯示區(qū)域12中包括多個透明區(qū)18與多個顯示`區(qū)16排列于顯示區(qū)域12內,且沿著第一方向(例如圖1中的Y方向或X方向)間隔交替排列,其中透明區(qū)18以圖中沒有網底的部分來表示,并以代號“T”標注,而顯示區(qū)16以繪制有網底的部分來表示。顯示區(qū)16指的是顯示面板中用來顯示影像的次像素部分,例如設置有開關電路、金屬電極,發(fā)光元件、彩色濾光片等,發(fā)光元件舉例為有機發(fā)光二極管,但不以上述配置與元件為限。透明區(qū)18指非發(fā)光區(qū),透明區(qū)18部分的膜層具有高光線穿透率,在透明顯示面板10的任一側皆可通過透明區(qū)18看到另一側的景象。然而,透明區(qū)18也可能包括用來顯示畫面或傳遞信號的元件。舉例而言,透明區(qū)18與顯示區(qū)16沿著Y方向延伸排列成多列C1、C2、C3…C6,且在同一列中,透明區(qū)18與顯示區(qū)16交替間隔排列。本實施例的透明區(qū)18與顯示區(qū)16皆為矩形,且具有相同的形狀,但不以此為限。若以圖1的Y方向當作第一方向舉例說明,那么透明區(qū)18與顯示區(qū)16沿著Y方向間隔交替排列,也即同一列的顯示區(qū)16與透明區(qū)18間隔交替排列,例如在第一列Cl中,對應橫行R1、R3、R5、R7、R9的部分為透明區(qū)18,而對應橫行R2、R4、R6、R8、RlO的部分為顯示區(qū)16。另一方面,在沿著第二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的各橫行Rl、R2、R3…R8中,透明區(qū)16與透明區(qū)18也是間隔交替排列。因此,本實施例中的任一透明區(qū)18與至少兩個顯示區(qū)16相鄰,但不與任一透明區(qū)18相鄰,更確切而言,除了顯示區(qū)域12的邊緣部分以外,一個透明區(qū)18與四個顯示區(qū)16相鄰。類似地,本實施例的任一顯示區(qū)16與至少兩個透明區(qū)18相鄰,但不與任一顯示區(qū)16相鄰,且除了邊緣部分以外,一個顯示區(qū)16與四個透明區(qū)18相鄰。
[0049]此外,透明顯示面板10另包括多個第一次像素20、多個第二次像素22和多個第三次像素24,分別設于一顯示區(qū)16中。其中,第一次像素20用來產生第一原色光,例如紅色(以R為代表),第二次像素22用來產生第二原色光,例如綠色(以G為代表),第三次像素24用來產生第三原色光,例如藍色(以B為代表),但不限于此。第一次像素20、第二次像素22以及第三次像素24沿著第二方向依序輪流排列于透明顯示面板10的各顯示區(qū)16中,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相交,且第一方向較佳與第二方向相垂直。舉例而言,若以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分別為Y方向與X方向為例,那么在橫行Rl中沿著X方向排列的顯示區(qū)16為第一次像素20、第二次像素22、第三次像素24…依序輪流排列,且本實施例中沿著Y方向延伸的同一列的顯示區(qū)16內僅設置第一次像素20、第二次像素22以及第三次像素24的其中一者。在此設計下,任一第一次像素20與另一橫行中距離最近的第二次像素22以及第三次像素24呈三角形(Λ (delta))排列,例如圖1中的三角形26、28。因此,由第一次像素
20、第二次像素22以及第三次像素24所構成的一個像素的尺寸Wl可以視為兩個顯示區(qū)16和一個透明區(qū)18的寬度的總和,也就是一個像素的尺寸Wl為三倍寬度P,使得本實施例透明顯示面板10可以兼顧透明效果以及較高的解析度與影像中圖形的平滑度。相反的,在同樣制造等級下,由于傳統透明顯示面板的各顏色次像素排列會使得一個像素的尺寸必須為至少六個次像素的寬度總和,因此傳統透明顯示面板一個像素的尺寸至少為本實施例的至少兩倍,其解析度為本實施例的二分之一或者更低。
[0050]本發(fā)明的透明顯示面板以及由透明顯示面板所構成的透明顯示器并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以下將依序介紹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與變化實施例,且為了便于比較各實施例的相異處并簡化說明,在以下的各實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號標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針對各實施例的相異處進行說明,而不再對重復部分進行贅述。此外,本說明書的各實施例或變化實施例中各顯示區(qū)域內透明區(qū)和顯示區(qū)的數量、排列方式及形狀僅為舉例,以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精神,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內容。
[0051]請參考圖2,圖2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的俯視示意圖。為簡化說明,圖2僅示出顯示面板的顯示區(qū)域部分。本實施例透明顯示面板50的顯示區(qū)16和透明區(qū)18的排列方式不同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排列方式。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區(qū)16與透明區(qū)18沿著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其中第一方向以圖2的Y方向為例以說明。由Y方向來看,任一透明區(qū)18的上、下兩側與顯示區(qū)16相鄰,且任一透明區(qū)18的上、下兩側不會與另一透明區(qū)18相鄰。另一方面,各第一次像素20、第二次像素22以及第三次像素24沿著與Y方向相交的X方向依序輪流設.置于各顯不區(qū)16。因此,同一橫行中,例如第一行橫行Rl中,第一次像素20、第二次像素22以及第三次像素24依序輪流相鄰并排。此外,本實施例的顯示區(qū)16沿著X方向延伸排列成多個第一行,例如橫行Rl、R3、R5、R7,而透明區(qū)18沿著X方向延伸排列成多個第二行,例如R2、R4、R6、R8,且第一行與第二行沿著Y方向間隔交替設置。再者,本實施例的顯示區(qū)16具有寬度P,任一第一行中的顯示區(qū)16與相鄰的另一第一行的顯示區(qū)16具有二分之一寬度P的錯位排列,也即圖中所示的錯位距離S為寬度P的一半。舉例而言,第一行橫行Rl的第一次像素20與鄰近的另一第一行橫行R3的第二次像素22,以及第一行橫行Rl的第一次像素20與鄰近的第一行橫行R3的第三次像素24在X方向上皆具有二分之一寬度P的錯位,此外,因為制造變更或是設計需求,其它實施例中,也可在X方向上皆具有大于O且小于I寬度P的錯位。在此設計下,橫行Rl的第一次像素20與橫行R3的第二次像素22與第三次像素24形成三角形26,構成一完整的像素。又例如橫行R5的第一次像素20與第二次像素22和橫行R7的第三次像素24形成三角形28,也構成一完整的像素。因此,本實施例中一個像素在X方向上的寬度尺寸W2可以視為兩倍的顯示區(qū)16的寬度P。相較于傳統透明顯示面板一個像素的尺寸可能是3倍到6倍的寬度P,由于本實施例以錯位方式構成呈三角形排列的第一次像素20、第二次像素22和第三次像素24,透明顯示面板50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將四個橫行視為一個單位,例如橫行R1、R2、R3、R4為一個排列單位30,橫行R5、R6、R7、R8為一個排列單位32,以上述原則可以再依需要而調整透明顯示面板50的尺寸和次像素的數量。
[0052]請參考圖3,圖3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透明顯示面板的示意圖。本實施例透明顯示面板60的第一次像素20與另一橫行中的第二與第三次像素22、24的排列也呈三角形排列,可以構成一個像素,例如第一行橫行R5的第一次像素20與鄰近的另一第一行橫行R7的第二次像素22和第三次像素24可以構成三角形26,但與前一實施例的不同處在于各顯示區(qū)16與透明區(qū)18皆為正方形。在此設計下,可以使鄰近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次像素20、
22、24在Y方向的距離縮短。當面板尺寸面積相同時,具正方形的顯示區(qū)16和透明區(qū)18的透明顯示面板60可以有較佳的顯示效果,例如使用者所感受到的解析度較高,且所觀察到的圖形會有更平滑的邊緣。
[0053]圖4至圖6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示意圖。首先請參考圖4,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100具有兩個透明顯示面板,分別為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類似于前述有關本發(fā)明透明顯示面板的敘述,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包括了顯示區(qū)域1024與周邊區(qū)域1025,其中顯示區(qū)域1024內設置了多個第一顯示區(qū)1022與第一透明區(qū)1021 (以“T”表示第一透明區(qū)),而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也包括了顯示區(qū)域1044與周邊區(qū)域1045,且顯示區(qū)域1044內設置了多個第二顯示區(qū)1042與第二透明區(qū)1041 (以“t”表示第二透明區(qū))。以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來看,第一透明區(qū)1021與第一顯示區(qū)1022至少沿著第一方向交替間隔排列成多列或多行,且沿著第二方向延伸,例如本實施例以X方向當作第一方向,以Y方向第二方向,因此第一透明區(qū)1021與第一顯示區(qū)1022沿著X方向交替間隔排列成沿著Y方向延伸的多列C1、C2、C3…C12。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具有第一顯示面積1023,其約略相同于顯示區(qū)域1024的面積。另一方面,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的第二顯示區(qū)1042與第二透明區(qū)1041至少沿著X方向間隔交替排列成多列,例如直列cl、c2、c3…cl2,沿著Y方向延伸,且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具有第二顯示面積1043,約略相同于顯示區(qū)域1044的面積。在本實 施例中,第一顯示面積1023與第二顯示面積1043具有約略相同的面積,第一顯示區(qū)1022在顯示區(qū)域1024中所占的面積約略相同于第二顯示區(qū)1042在顯示區(qū)域1044中所占的面積,但兩者在各顯示區(qū)域1024、1044中的位置互相相反。由圖4可知,第一顯示區(qū)1022、第一透明區(qū)1021、第二顯示區(qū)1042及第二透明區(qū)1041皆為矩形,但第一透明區(qū)1021與第二透明區(qū)1041更具有長條形狀。
[0054]再者,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另包含多個第一次像素R、多個第二次像素G以及多個第三次像素B,分別設置于一第一顯示區(qū)1022內,而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另包括多個第一次像素r、多個第二次像素g以及多個第三次像素b,分別設置于一第二顯示區(qū)1042內,其中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的第一次像素R、r用來產生第一原色光,例如紅色,第二次像素G、g用來產生第二原色光,例如綠色,第三次像素B、b用來產生第三原色光,例如藍色,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的第一次像素R、第二次像素G以及第三次像素B分別沿著Y方向延伸排列成多列C2、C4、C6、C8、CIO、C12,且第一次像素R、第二次像素G以及第三次像素B沿著X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類似的,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的第二次像素g、第三次像素b以及第一次像素r分別沿著Y延伸排列成多列cl、c3、c5、c7、c9、cl I,且第二次像素g、第三次像素b以及第一次像素r沿著X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
[0055]請參考圖5,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100可以具有第一顯示模式,例如為透明顯示模式,使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平行并排以組合成第一顯示裝置106,其能顯示具有第三顯示面積1061的完整畫面,其中第三顯示面積1061約略為第一顯示面積1023與第二顯示面積1043的總和,或者約略為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的兩倍。由于第一顯示裝置106中的第一透明區(qū)1021、第一顯示區(qū)1022、第二顯示區(qū)1042及第二透明區(qū)1041沿著X方向間隔排列,因此第一顯示裝置106可以提供具有透明效果的影像顯示。
[0056]請接著參考圖6,圖6顯示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100在第二顯示模式下的示意圖,其中周邊區(qū)域的部分省略以簡化說明。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100可以具有第二顯示模式,使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重疊設置以組合成具有第四顯示面積1081的第二顯示裝置108,且第四顯示面積1081約略相同于第一與第二顯示面積1023、1043的一重疊面積,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顯示面積1081約等于第一顯示面積1023或等于第二顯示面積1043。在第二顯示裝置108中,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的各第一顯示區(qū)1022分別對應于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的各第二透明區(qū)1041,而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的各第一透明區(qū)1021分別對應于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的各第二顯示區(qū)1042。再者,在第二顯示裝置108中,第一次像素R、第三次像素b、第二次像素G、第一次像素r、第三次像素B、第二次像素g沿著X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當第二顯示裝置108顯示影像時,以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設置于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之上為例,使用者可以通過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的第一透明區(qū)1021而看到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的第二顯示區(qū)1042所顯示的顏色,因此,上下重疊的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可以提供不具透明效果或透明度較低的影像顯示功能。因此,由上述可知,第一顯示裝置106所顯示的影像較第二顯示裝置108的透明度高,也可以說,第二顯示模式為較低透明度顯示模式,而第一顯示模式為較高透明度顯示模式。
[0057]請參考圖7與圖8,圖7與圖8為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100的兩種操作方式的示意圖。如圖7所示,透明顯示裝器100可選擇性地包括一滑軌機構1001設置于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的至少其中一者的表面,圖7以設置在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的表面為例,其中滑軌機構1001可以使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沿著細箭頭方向左右移動。如圖7的(A)狀態(tài),在高透明的第一顯示模式下,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可以平行并排以使透明顯示器100組合成第一顯示裝置106,提供具透明功能的影像顯示,若要切換成具較低透明度的第二顯示模式時,則可以如(B)狀態(tài),先使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上移,再如(C)狀態(tài),利用滑軌機構1001使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平行移動,最后如(D)狀態(tài),當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滑動至該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的表面與其完全重疊時,便可組合第二顯示裝置108,以提供較低透明度的影像顯示。請參考圖8,在另一例子中,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100也可選擇性地包括折疊機構110設置于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之間,以使平行并排的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的其中一者可以借由折疊機構110而翻折于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的另一者的表面,以組合成第二顯示裝置108。例如圖8的(A)狀態(tài),第一顯示裝置106的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2、104為平行并排,若要切換成第二顯示模式,則可以如(B)狀態(tài),使用折疊機構110使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以折疊機構110為中心翻轉,直至覆蓋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的表面,如(C)狀態(tài),以構成第二顯示裝置108。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例子中,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較佳為雙面發(fā)光的透明顯示面板。
[0058]請參考圖9,圖9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示意圖。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700包含有第一透明顯示面板702、第二透明顯示面板704及第三透明顯示面板706,分別具有第一顯示面積7021、第二顯示面積7041及第三顯示面積7061,其中第二顯示面積7041可以約略相同于第一顯示面積7021與第三顯示面積7061的總和,且第一透明顯示面板702與第三透明顯示面板706的透明區(qū)與次像素的排列可以類似于前一實施例的第一透明顯示面板102,而第二透明顯示面板704中透明區(qū)與次像素的排列可以類似于第二透明顯示面板104。在此設計下,當透明顯示器700在第一顯示模式下時,可以使第一透明顯示面板702、第二透明顯示面板704及第三透明顯示面板706并排而提供據透明效果的影像顯示,例如圖9的(A)狀態(tài),其顯示面積約略為第一顯示面積7021、第二顯示面積7041及第三顯示面積7061的總和。在切換到第二顯示模式時,則可以利用滑軌機構、折疊機構或其它機構使第一透明顯示面板702與第三透明顯示面板706朝箭頭方向移動,覆蓋重疊于第二透明顯示面板704的上方,例如(B)狀態(tài),使第二透明顯示面板704的透明區(qū)對應于第一透明顯示面板702與第三透明顯示面板706的顯示區(qū),以提供不透明影像的顯示,其顯示面積例如約略等于第三顯示面積7041。
[0059]請參考圖10,圖10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示意圖。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800包含第一透明顯示面板802、第二透明顯示面板804、第三透明顯示面板806、第四透明顯示面板808及第五透明顯示面板810,分別具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顯示面積,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及第五顯示面積可以約略相同,且四者的總和可以約略相同于第三顯示面積。在第一顯示模式下時,可以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透明顯示面板802、804、806、808、810并排而提供具有透明效果的影像顯示,例如圖10的(A)狀態(tài);若希望提供部分透明顯示功能,則可使部分顯示面板重疊于第三透明顯示面板806表面,例如(B)狀態(tài),使第一與第四透明顯示面板802、808重疊于第三透明顯示面板806,使其重疊部分提供不透明影像的顯示;在第二顯示模式下,則可以使第一、第二、第四及第五透明顯示面板802、804、808、810設置于第三透明顯示面板806表面,如(C)狀態(tài)。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透 明顯示面板802、804、806、808、810的透明區(qū)、顯示區(qū)和次像素的排列可以參考本發(fā)明第四與第五實施例及其變化實施例所揭示的透明顯示器,不在此贅述。
[0060]以下進一步介紹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的透明區(qū)與顯示區(qū)以及次像素區(qū)的排列。請參考圖11至圖12,圖11至圖12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一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11所示,本變化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200包含有第一透明顯示面板202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204,分別具有第一顯示面積2023與第二顯示面積2043。本變化實施例與圖4不同之處在于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202、204內次像素與透明區(qū)的排列方式。在第一透明顯示面板202中,第一透明區(qū)2021與第一顯示區(qū)2022沿著Y方向延伸而間隔交替并排成多列Cl、C2、C3…C12,也同時沿著X方向延伸而間隔交替并排成多行Rl、R2、R3…R6,因此任一第一透明區(qū)2021與至少兩個第一顯示區(qū)2022相鄰,但不與任何其它的第一透明區(qū)2021相鄰。此外,在沿著Y方向的同一列,第一顯示區(qū)2021僅包含第一次像素R、第二次像素G以及第三次像素B的其中一者,例如直列Cl的第一顯示區(qū)2021只包含第二次像素G,而直列C2中只包含第一次像素R。再者,第一次像素R、第二次像素G以及第三次像素B沿著X方向依序輪流排列,例如在橫行Rl中是以透明區(qū)T、第一次像素R、透明區(qū)T、第二次像素G、透明區(qū)T、第三次像素B、透明區(qū)T、第一次像素R…依序輪流排列。類似地,在第二透明顯示面板204中,第二顯示區(qū)2042與第二透明區(qū)2041沿著Y方向延伸而間隔交替并排成多列cl、c2、c3…cl2,也同時沿著X方向延伸而間隔交替并排成多行rl、r2、r3…r6,因此任一第二透明區(qū)2041與至少兩個第二顯示區(qū)2042相鄰,但不與任何其它的第二透明區(qū)2041相鄰。此外,在沿著Y方向的同一列的第二顯示區(qū)2042僅包含第一次像素r、第二次像素g以及第三次像素b的其中一者,而第二次像素g、第三次像素b以及第一次像素r沿著X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在第一顯示模式下,可以使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202、204并排以構成高透明的第一顯示裝置而同時顯示影像,其顯示面積約略為第一與第二顯示面積2023、2043的總和。請參考圖12,在第二顯示模式下,可以使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202、204重疊而構成較低透明的第二顯示裝置,且第一透明區(qū)2021對應第二顯示區(qū)2042,第一顯示區(qū)2022對應第二透明區(qū)2041,因此在各橫行中,第二次像素g、第一次像素R、第三次像素b、第二次像素G、第一次像素r及第三次像素B會沿著X方向依序輪流排列而構成各像素。在此情況下,透明顯示器200的顯示面積206約略相同于第一顯示面積2023或第二顯示面積2043。
[0061]圖13至圖14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二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為簡化說明,圖13至圖14僅示出透明顯示面板的部分顯示區(qū)域,而沒有示出周邊區(qū)域。請參考圖13,本第二變化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300包括第一透明顯示面板302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304,分別具有第一顯示面積3023與第二顯示面積3043。在第一透明顯示面板302中,第一顯示區(qū)3022沿著X方向并排成多個第一行,例如橫行Rl、R3,第一透明區(qū)3021沿著X方向并排成多個第二行,例如橫行R2、R4,且第一行橫行R1、R3與第二行橫行R2、R4沿著Y方向間隔交替排列。在同一第一行中,例如在第一行橫行Rl中,第一次像素R、第二次像素G以及第三次像素B沿著X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且一第一行中的任一第一次像素R與鄰近的另一第一行中的第二次像素G與第三次像素B呈三角形排列,例如圖中三角形3024所示。類似地,在第二透明顯示面板304中,第二透明區(qū)3041沿著X方向并排成多個第三行,例如橫行rl、r3,第二顯示區(qū)3042沿著X方向并排成多個第四行,例如橫行r2、r4,且第三行橫行rl、r3與第四行橫行r 2、r4沿著Y方向間隔交替排列。其中,在同一第四行中,第一次像素r、第二次像素g以 及 第三次像素b沿著X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且第四行(例如r2)中的任一第一次像素r與鄰近的另一第四行(例如r4)中的第二次像素g與第三次像素b呈三角形排列,例如圖中三角形3044。再者,第一顯示區(qū)3022與第二顯示區(qū)3042分別具有第一寬度Pl與第二寬度P2,而任一第一行(例如Rl)中的第一顯示區(qū)3022與鄰近的另一第一行(例如R3)中的第一顯示區(qū)3022具有二分之一第一寬度Pl的錯位排列,而任一第四行(例如r2)中的第二顯示區(qū)3042與鄰近的另一第四行(例如r4)中的該些第二顯示區(qū)3042具有二分之一第二寬度P2的錯位排列。上述的錯位排列可以提高顯示影像的解析度。再者,在本變化實施例中,由于第一、第二透明區(qū)3021、3041皆集中排列成第二行與第三行,因此在第一顯示模式中可以提供更良好的穿透率。
[0062]如圖14所示,在第二顯示模式下,可以使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302、304相重疊成第二顯示裝置306,其顯示面積約略為第一與第二顯示面積3023、3043的重疊面積,例如約略相同于第一與第二顯示面積3023、3043。在此情況下,第四行r2、r4與第一行R1、R3沿著Y方向間隔交替排列,且第一行(例如Rl)中的任一第一次像素R與相鄰的第四行(例如r2)中鄰近的第二次像素g與第三次像素b呈三角形排列,例如圖14中的三角形310。另一方面,第一行(例如R3)中的任兩個相鄰的第二次像素G與第三次像素B與相鄰的第四行(例如r4)中鄰近的第一次像素r呈三角形排列,例如圖14的三角形312。
[0063]圖15至圖16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三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為簡化說明,圖15至圖16僅示出透明顯示面板的部分顯示區(qū)域,而沒有示出周邊區(qū)域。請參考圖15,本第三變化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400包括第一透明顯示面板402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404,分別具有第一顯示面積4023與第二顯示面積4043。第一透明顯示面板402包括第一透明區(qū)4021與第一顯示區(qū)4022,第二透明顯示面板404包括第二透明區(qū)4041與第二顯示區(qū)4042。與第四實施例的第二變化實施例的不同處在于本變化實施例的第一透明區(qū)4021、第一顯示區(qū)4022、第二透明區(qū)4041及第二顯示區(qū)4042皆為正方形。如圖16所示,當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402、404重疊時,可以構成第二顯示裝置406,此時任一橫行(例如Rl)中的第二次像素G與鄰近的另一橫行(例如r2)中的第三次像素b與第一次像素r呈三角形排列,例如圖16中的三角形410、412。由于第一與第二顯示區(qū)4022、4042為正方形,因此可以進一步改善長方形次像素因顯示距離遠而影響顯示的問題。例如,當本變化實施例中第一與第二顯示區(qū)4022、4042的面積相同于第二變化實施例中第一與第二顯示區(qū)3022,3042的面積,但兩者形狀不同,那么本變化實施例的顯示效果會更佳。
[0064]圖17至圖18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四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為簡化說明,圖17至圖18僅示出透明顯示面板的部分顯示區(qū)域,而沒有示出周邊區(qū)域。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第四變化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500包括第一透明顯示面板502與第二透明顯不面板504,分別具有第一顯不面積5023與第二顯不面積5043。第一透明顯不面板502包括第一透明區(qū)5021與第一顯示區(qū)5022,第二透明顯示面板504包括第二透明區(qū)5041與第二顯示區(qū)5042。與第四實施例的第二變化實施例的不同處在于本變化實施例的第一透明區(qū)5021為正方形,而第一顯不區(qū)5022為長方形,第一顯不區(qū)5022的面積大于第一透明區(qū)5021的面積,第二透明區(qū)5041為長方形,而第二顯示區(qū)5042為正方形,第二顯示區(qū)5042的面積小于第二透明區(qū)5041的面積,其中第一顯示區(qū)5022與第二透明區(qū)5041相對應,且第一透明區(qū)5021與第二顯示區(qū)5042相對應。因此,在第一顯示模式下,第一透明顯示面板502的穿透率會低于第二透明顯示面板504,借由此設計,可使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502、504具不同的穿透率,使產品更具變化性,例如第一透明顯示面板502可主要用來顯示影像,而第二透明顯示面板504可以使觀賞者看清楚背景畫面。請參考圖18,當第一顯示面積5023與第二顯示面積5043組合構成第二顯示裝置506時,任一橫行(例如Rl)中的第二次像素G與鄰近的另一橫行(例如r2)中的第三次像素b與第一次像素r呈三角形排列,例如圖18中的三角形510,512o
[0065]圖19至圖20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的第五變化實施例的示意圖。為簡化說明,圖19至圖20僅示出透明顯示面板的部分顯示區(qū)域,而沒有示出周邊區(qū)域。如圖19所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第五變化實施例的透明顯示器600包括第一透明顯示面板602與第二透明顯不面板604,分別具有第一顯不面積6023與第二顯不面積6043。第一透明顯示面板602包括第一透明區(qū)6021與第一顯示區(qū)6022,第二透明顯示面板604包括第二透明區(qū)6041與第二顯示區(qū)6042。與第四實施例的第二變化實施例的不同處在于本第五變化實施例的第一透明顯示面板602的第一行Rl與相鄰的另一第一行R3具有第一顯示區(qū)寬度Pl的一半的錯位,但第二行R2、R4中的第一透明區(qū)6021皆對齊于第一行Rl的第一顯示區(qū)6022,且第一行R3中的第一顯示區(qū)6022與相鄰的第二行R2、R4的第一透明區(qū)6021也具有第一顯示區(qū)寬度Pl的一半的錯位。任兩個相鄰的第一行R1、R3之中的第一次像素R、第二次像素G及第三次像素B呈三角形排列。例如,第一行Rl的第一次像素R與鄰近的第一行R3的第二次像素G和第三次像素B構成三角形26。類似的,第二透明顯示面板604的第三行rl與相鄰的另一第三行r3具有第二透明區(qū)寬度P2的一半的錯位,但第四行r2、r4中的第二顯示區(qū)6022皆對齊于第三行rI的第二透明區(qū)6021,且第三行r3中的第二透明區(qū)6021與相鄰的第四行r2、r4的第二顯示區(qū)6022也具有第二顯示區(qū)寬度P2的一半的錯位。如圖20所示,第一透明顯示面板602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604可重疊組合成第二顯示裝置606,其中第一透明區(qū)6021對應第二顯示區(qū)6042,第一顯示區(qū)6022對應第二透明區(qū)6041。
[0066]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透明顯示面板的透明區(qū)與顯示區(qū)借由特殊的排列方式以提供兼顧穿透率且相對解析度較細致的顯示影像。此外,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包括至少第一透明顯示面板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且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皆分別包含透明區(qū)和顯示區(qū),兩者的透明區(qū)與顯示區(qū)的設置位置相反,借由調整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的相對位置,可以使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切換為第一顯示模式或第二顯示模式,也即具有選擇性的顯示模式。當切換到第二顯示模式時,使第一與第二透明顯示面板至少部分重疊,以構成解析度更細致的像素組成,可以顯示清晰且不透明的影像,可以清楚顯示動畫及影片,在第一顯示模式時,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也可以提供高穿透率的影像。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fā)明透明顯示器還包含兩面以上的透明顯示面板,使透明顯示器具有更彈性和多變的應用。此外,由于本發(fā)明透明顯示面板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次像素呈三角形排列,因此可以提高相對解析度,在錯位設計排列中,更可進一步縮小各像素的尺寸,使影像更細致。
[006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個透明區(qū)與多個顯示區(qū)排列于該透明顯示面板中,且該些透明區(qū)與該些顯示區(qū)沿著一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以及 多個第一次像素、多個第二次像素以及多個第三次像素,分別設于一該顯示區(qū)中,該些第一次像素用來產生一第一原色光、該些第二次像素用來產生一第二原色光、該些第三次像素用來產生一第三原色光,且各該第一次像素、第二次像素以及第三次像素沿著一第二方向依序輪流排列于該透明顯示面板中的各該顯示區(qū)中,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相交; 其中該些顯示區(qū)與該些透明區(qū)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排列成多行,且該透明顯示面板中相鄰近的一該第一次像素、一該第二次像素以及一該第三次像素呈三角形排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行中,該些顯示區(qū)與該些透明區(qū)間隔交替排列。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行中,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沿著該第二方向依序輪流排列且設置于各該顯示區(qū)。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些顯示區(qū)與該些透明區(qū)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并排成多列,且在沿著該第一方向延伸的同一列中,該些顯示區(qū)與該些透明區(qū)間隔交替排列。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著該第一方向的同一列的該些顯示區(qū)內僅設置該些 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的其中一者。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任一該顯示區(qū)與至少兩個該透明區(qū)相鄰,且不與該些顯示區(qū)相鄰,而任一該透明區(qū)與至少兩個該顯示區(qū)相鄰,且不與該些透明區(qū)相鄰。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些顯示區(qū)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排列成多個第一行,該些透明區(qū)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排列成多個第二行,且該些第一行與該些第二行沿著該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一行中的任一該第一次像素與另一該第一行中的鄰近的一該第二次像素與一該第三次像素呈三角形排列。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些顯示區(qū)具有一寬度,且任一該第一行的該些顯示區(qū)與相鄰的另一該第一行的該些顯示區(qū)具有二分之一該寬度的錯位排列。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些顯示區(qū)與該些透明區(qū)分別為一矩形。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該些顯示區(qū)與該些透明區(qū)分別為一正方形。
12.—種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第一顯示面板,其包括多個第一透明區(qū)與多個第一顯示區(qū),該些第一透明區(qū)與該些第一顯示區(qū)至少沿著一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成多行或多列,該第一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顯示面積;以及至少一第二顯示面板,其包括多個第二顯示區(qū)與多個第二透明區(qū),該些第二透明區(qū)與該些第二顯示區(qū)至少沿著該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成多行或多列,該第二顯示面板具有一第二顯示面積; 其中該第一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顯示面板可平行并排以組合成具有一第三顯示面積的一第一顯示裝置,以顯示具有該第三顯示面積的一完整畫面,該第三顯示面積約略為該第一顯示面積與該第二顯示面積的總和,且該第一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顯示面板可重疊設置以組合成具有一第四顯示面積的一第二顯示裝置,其中在該第二顯示裝置中,該第一顯示面板的各該顯示區(qū)分別對應于該第二顯示面板的各該透明區(qū),而該第一顯示面板的各該透明區(qū)分別對應于該第二顯示面板的各該顯示區(qū),且該第四顯示面積約略相同于該第一與該第二顯示面積的一重疊面積。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其另包括一滑軌機構設置于該第一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的至少其中一者的表面,以使平行并排的該第一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的其中一者可以借由該滑軌機構而滑動至該第一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的另一者的表面,以組合成該第二顯示裝置。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其另包括一折疊機構設置于該第一與該第二顯示面板之間,以使平行并排的該第一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的其中一者可以借由該折疊機構而翻折于該第一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的另一者的表面,以組合成該第二顯示裝置。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的至少其中一者為一雙面發(fā)光顯示面板。
1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其另包括多個第二顯示面板,且該第一顯示面積大于各該第·二顯示面積,當該些第二顯示面板與該第一顯示面板組合成該第二顯示裝置時,該些第二顯示面板平行并排于該第一顯示面板的一側,且該第四顯示面積約略相同于該第一顯示面積。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顯示面積為該些第二顯示面積的總和。
18.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顯示面積約略相同于該第二顯示面積。
19.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顯示面板另包括多個第一次像素、多個第二次像素以及多個第三次像素,分別設置于一該第一顯示區(qū)內,而該第二顯示面板另包括多個第一次像素、多個第二次像素以及多個第三次像素,分別設置于一該第二顯不區(qū)內,其中該第一與第二顯不面板的該些第一次像素用來產生一第一原色光,該第一與第二顯示面板的該些第二次像素用來產生一第二原色光,該第一與第二顯示面板的該些第三次像素用來產生一第三原色光。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顯示面板的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分別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排列成多列,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交,且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沿著該第一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而該第二顯示面板的該些第二次像素、該些第三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一次像素分別沿著該第二方向延伸排列成多列,且該些第二次像素、該些第三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一次像素沿著該第一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使得當該第一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顯示面板重疊組合成該第二顯示裝置時,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三次像素以及該第二次像素沿著該第一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
21.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 在該第一顯示面板中,該些第一透明區(qū)與該些第一顯示區(qū)沿著一第二方向間隔交替并排成多列,且在沿著該第二方向的同一列中的該些第一顯示區(qū)僅包含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的其中一者,而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沿著該第一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以及 在該第二顯示面板中,該些第二顯示區(qū)與該些第二透明區(qū)沿著該第二方向間隔交替并排成多列,且在沿著該第二方向的同一列中的該些第二顯示區(qū)僅包含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的其中一者,而該些第二次像素、該些第三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一次像素沿著該第一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顯示面板中的任一該第一透明區(qū)與至 少兩個該第一顯示區(qū)相鄰,但不與該些第一透明區(qū)相鄰,且該第二顯示面板中的任一該第二透明區(qū)與至少兩個該第二顯示區(qū)相鄰,但不與該些第二透明區(qū)相鄰。
23.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 在該第一顯示面板中,該些第一顯示區(qū)沿著一第二方向并排成多個第一行,該些第一透明區(qū)沿著該第二方向并排成多個第二行,且該第一行與該第二行沿著該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其中在同一該第一行中,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沿著該第二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且該些第一行中的任一該第一次像素與另一該第一行中的鄰近的一該第二次像素與一該第三次像素呈三角形排列;以及 在該第二顯示面板中,該些第二透明區(qū)沿著該第二方向并排成多個第三行,該些第二顯示區(qū)沿著該第二方向并排成多個第四行,且該第三行與該第四行沿著該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其中在同一該第四行中,該些第一次像素、該些第二次像素以及該些第三次像素沿著該第二方向依序輪流交替排列,且該些第四行中的任一該第一次像素與另一該第四行中的鄰近的一該第二次像素與一該第三次像素呈三角形排列; 其中,當該第一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組合成該第二顯示裝置時,該些第四行與該些第一行沿著該第一方向間隔交替排列,且該些第一行中的任一該第一次像素與相鄰的該第四行中的鄰近的一該第二次像素與一該第三次像素呈三角形排列。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一顯示區(qū)與該些第二顯示區(qū)分別具有一第一寬度與一第二寬度,任一該第一行中的該些第一顯示區(qū)與鄰近的另一該第一行中的該些第一顯示區(qū)具有二分之一該第一寬度的錯位排列,而任一該第四行中的該些第二顯示區(qū)與鄰近的另一該第四行中的該些第二顯示區(qū)具有二分之一該第二寬度的錯位排列。
2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一顯示區(qū)、該些第一透明區(qū)、該些第二顯示區(qū)以及該些第二透明區(qū)分別為一矩形。
2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一顯示區(qū)、該些第一透明區(qū)、該些第二顯示區(qū)以及該些第二透明區(qū)分別為一正方形。
27.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該些第一顯示區(qū)、該些第一透明區(qū)、該些第二顯示區(qū)以及該些第二透明區(qū)的形狀不完全相同。
28.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透明顯示器,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顯示區(qū)的面積大于各該第一透明區(qū)的面積,各該第.二顯示區(qū)的面積小于各該第二透明區(qū)的面積。
【文檔編號】G09F9/30GK103440822SQ201310245915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4月16日
【發(fā)明者】羅敬凱, 楊學炎, 陳憲泓, 劉俊欣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