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
(-)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尤其是適用于輕型木結構抗側分析時的建模并進行相應的木結構剪力墻、樓蓋、屋蓋的抗側力計算的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
背景技術:
:目前,由于輕型木結構設計規范對木結構剪力墻、樓蓋、屋蓋抗側力的定義、要求還不夠完善,尤其對于上述設計沒有明確的建模方法,由此導致木結構建筑的木結構剪力墻設計、水平力連接件使用位置及型號選擇等方面都不規范,在此情況下,多數設計、施工人員都選擇參照規范內構造要求。因木結構建筑外形設計靈活而結構復雜多變,故結構的構造要求一般難以滿足抗側力要求且沒有針對性,因而對影響結構抗震、防風性能的關鍵構件、節點、連接件均把握不準,存在抗震、抗風結構隱患的現象較普遍。
(三)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它是在現有木結構規范的基礎上,為了克服現有規范缺少抗側設計結構模型的問題,提供的一種簡化的結構模型,并說明結構模型的組件定義、建立原則及其實際應用方法。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它由剛性膜片和框架柱構成,剛性膜片分為水平剛片和豎向剛片,所述水平剛片、豎向剛片和框架柱分別組合成為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之間由水平與水平、水平與垂直及垂直與垂直的排列組合構成模型整體。上述所述剛性膜片·由膜片、膜內撐桿和邊緣撐桿組成,所述膜內撐桿和邊緣撐桿通過結構釘與膜片固定連接,所述邊緣撐桿固定于膜片的邊緣,所述膜內撐桿間隔300-610mm平行排列,所述結構釘間距為50_300mm,位于膜內撐桿上的結構釘間距大于位于邊緣撐桿上的結構釘間距。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構成,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垂直連接,且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的邊緣相接。上述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構成,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垂直連接,水平剛片內的膜內撐桿自然延伸至豎向剛片的邊緣以外。上述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分為簡支段和懸挑段,簡支段為位于水平剛片中豎向剛片之間的部分,懸挑段為水平剛片中位于豎向剛片以外的部分。上述所述扭轉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和框架柱構成,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及框架柱垂直連接,水平剛片的一端與豎向剛片的邊緣相接,另一端與框架柱的上端固定連接。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垂直排列時,上層豎向剛片直接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上,豎向剛片的底部有膜內撐桿。上述所述膜片為木基剪力板。上述所述膜內撐桿和邊緣撐桿為SPF龍骨、屋頂桁架或樓板擱柵。上述所述豎向剛片為木結構剪力墻,墻肢的高寬比不得大于3.5:1。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為屋蓋剛片或樓蓋剛片。本實用新型的應用,特別是采用本模型進行抗側力計算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I)根據建筑布局確定豎向剛片的位置;(2)根據豎向剛片的位置和長度確定水平剛片范圍和位置;(3)按照《木結構設計規范》的要求,利用底部剪力法分別進行建筑物地震及風引起的外部側向力Fs計算及分配,外部側向力Fs分配完畢后,再按以下步驟進行兩個軸向的荷載驗算;(4)計算水平剛片承受的側向力:水平剛片自身產生的側向力,加上位于其內的上層豎向剛片所累加的側向力,再加上相鄰水平剛片傳遞的側向力,等于水平剛片承受的側向力;(5)計算豎向剛片承受的側向力:豎向剛片承擔的所支撐水平剛片產生的側向力,加上豎向剛片所在軸線的所有普通墻體自重產生的側向力,得到整體模型承受的側向力;(6)對于異型樓和異型屋蓋,為簡化計算,先按標準矩形水平剛片和豎向剛片計算側向力,再進行構造處理。上述所述步驟(4)中水平剛片自身產生的側向力按水平剛片占所在水平剛片質點 的重量比計算。上述所述步驟(4)中,相鄰水平剛片傳遞的側向力是相鄰水平剛片通過邊緣撐桿將側向力傳遞給水平剛片的邊緣撐桿或膜內撐桿。上述所述步驟(5)中豎向剛片承擔的所支撐水平剛片產生的側向力的計算方法為:①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的側向力平均分配給豎向剛片;②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的簡支段的側向力平均分配給豎向剛片,水平剛片的懸挑段的側向力分配給鄰近豎向剛片;③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的全部側向力分配給鄰近豎向剛片;④上層豎向剛片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上時,按上層豎向剛片與下層水平剛片支撐豎向剛片間的水平間距進行加權分配;⑤水平剛片將水平荷載傳遞給相鄰水平剛片時,按膜內撐桿與受荷水平剛片支撐豎向剛片間的水平間距進行加權分配。本實用新型在木結構房屋結構設計中的應用方法:(I)計算所有豎向剛片需要的抗剪強度設計值及木結構剪力墻邊界桿件(端柱)的軸向力,依據《木結構設計規范》提供的參照表格進行木結構剪力墻選型并設計端柱所用的軸向力傳遞連接件;(2)計算所有水平剛片的抗剪強度設計值,依據規范提供的參照表格進行木結構剪力墻選型,并根據邊緣撐桿傳遞的集中荷載大小設計建筑節點、抗拉連接件;(3)檢查水平剛片的邊緣撐桿是否連續,豎向剛片的邊界桿件軸向力是否全部傳遞至基礎,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的連接節點是否滿足荷載要求。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①膜片:采用具有多向同性特征的木基剪力板,主要負責膜內荷載的傳遞;膜片不可直接傳遞集中荷載,應通過附加膜內撐桿將集中荷載轉化為線性荷載后傳遞;②膜內撐桿:有SPF龍骨、屋頂桁架、樓板擱柵等,在側向力模型中膜內撐桿主要作用視為阻止膜片由于拉壓產生豎向變形;③邊緣撐桿:膜片內荷載在邊緣撐桿匯集后傳遞給其它膜片或基礎。[0024]本實用新型的優越性:(1)量化了木基剪力板抗剪強度設計值及連接件抗拉、拔強度設計值。(2)明確了木結構抗側體系由豎向剛片、水平剛片及連接件共同組成。(3)明確了組成剛片的構件作用及要求,避免抗側體系存在設計缺陷。(4)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建模方法來簡化設計過程,并使《木結構設計規范》中樓、屋蓋以及木結構剪力墻的抗側力設計之間建立聯系,明確了計算方法。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涉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1為本實用新型所涉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中的簡支剛片構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2-2為本實用新型所涉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中的懸挑剛片構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2-3為本實用新型所涉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中的扭轉剛片構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涉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中的剛性膜片的結構示意圖。圖4本實用新型所涉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中的單層南北軸向水平剛片劃分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涉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中的單層東西軸向水平剛片劃分示意圖。
其中:1為普通墻體,2為框架柱,3為豎向剛片,4為水平剛片,4-1為簡支段,4_2為懸挑段,5為膜片,6為膜內撐桿,7為邊緣撐桿,8為結構釘,9為樓蓋剛片,10為屋蓋剛片,11為外部側向力Fs。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見圖1-5),其特征在于它由剛性膜片和框架柱2構成,剛性膜片2分為水平剛片4和豎向剛片3,所述水平剛片4、豎向剛片3和框架柱2分別組合成為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之間由水平與水平、水平與垂直及垂直與垂直的排列組合構成模型整體。上述所述剛性膜片由膜片5、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組成,所述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通過結構釘8與膜片5固定連接,所述邊緣撐桿7固定于膜片5的邊緣,所述膜內撐桿6間隔300mm平行排列,所述結構釘8間距為50mm和100mm,位于膜內撐桿6上的結構釘8間距為100mm,位于邊緣撐桿7上的結構釘8間距為50mm。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垂直連接,且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的邊緣相接。上述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垂直連接,水平剛片4內的膜內撐桿6自然延伸至豎向剛片3的邊緣以外。[0037]上述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分為簡支段4-1和懸挑段4-2,簡支段4-1為位于水平剛片4中豎向剛片3之間的部分,懸挑段4-2為水平剛片4中位于豎向剛片3以外的部分。上述所述扭轉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和框架柱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及框架柱2垂直連接,水平剛片4的一端與豎向剛片3的邊緣相接,另一端與框架柱2的上端固定連接。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垂直排列時,上層豎向剛片3直接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4上,豎向剛片3的底部有膜內撐桿6。上述所述膜片5為木基剪力板。上述所述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為SPF龍骨、屋頂桁架或樓板擱柵。上述所述豎向剛片3為木結構剪力墻,墻肢的高寬比為1.5:1。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為屋蓋剛片9或樓蓋剛片10。本實施例的應用,特別是采用本模型進行抗側力計算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I)根據建筑布局確定豎向剛片3的位置;(2)根據豎向剛片3的位置和長度確定水平剛片4范圍和位置;(3)按照《木結構設計規范》的要求,利用底部剪力法分別進行建筑物地震及風引起的外部側向力Fs 11計算及分配,外部側向力Fs 11分配完畢后,再按以下步驟進行兩個軸向的荷載驗算;(4)計算水平剛片4承受的側向力:水平剛片4自身產生的側向力,力口上位于其內的上層豎向剛片3所累加的側向力,再加上相鄰水平剛片4傳遞的側向力,等于水平剛片4承受的側向力;(5)計算豎向剛片3承受的側向力:豎向剛片3承擔的所支撐水平剛片4產生的側向力,加上豎向剛片3所在軸線的所有普通墻體I自重產生的側向力,得到整體模型承受的側向力;(6)對于異型樓和異型屋蓋,為簡化計算,先按標準矩形水平剛片4和豎向剛片3計算側向力,再進行構造處理。上述所述步驟(4)中水平剛片4自身產生的側向力按水平剛片4占所在水平剛片4質點的重量比計算。上述所述步驟(4)中,相鄰水平剛片4傳遞的側向力是相鄰水平剛片4通過邊緣撐桿7將側向力傳遞給水平剛片4的邊緣撐桿7或膜內撐桿6。
上述所述步驟(5)中豎向剛片3承擔的所支撐水平剛片4產生的側向力的計算方法為:①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側向力平均分配給豎向剛片3 ;②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簡支段4-1的側向力平均分配給豎向剛片3,水平剛片4的懸挑段4-2的側向力分配給鄰近豎向剛片3 ;③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全部側向力分配給鄰近豎向剛片3 上層豎向剛片3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4上時,按上層豎向剛片3與下層水平剛片4支撐豎向剛片3間的水平間距進行加權分配;⑤水平剛片4將水平荷載傳遞給相鄰水平剛片4時,按膜內撐桿6與受荷水平剛片4支撐豎向剛片3間的水平間距進行加權分配。實施例2:—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它由剛性膜片和框架柱2構成,剛性膜片2分為水平剛片4和豎向剛片3,所述水平剛片4、豎向剛片3和框架柱2分別組合成為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之間由水平與水平、水平與垂直及垂直與垂直的排列組合構成模型整體。[0049]上述所述剛性膜片由膜片5、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組成,所述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通過結構釘8與膜片5固定連接,所述邊緣撐桿7固定于膜片5的邊緣,所述膜內撐桿6間隔406mm平行排列,所述結構釘8間距為150mm和200mm,位于膜內撐桿6上的結構釘8間距為200mm,位于邊緣撐桿7上的結構釘8間距為150mm。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垂直連接,且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的邊緣相接。上述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垂直連接,水平剛片4內的膜內撐桿6自然延伸至豎向剛片3的邊緣以外。上述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分為簡支段4-1和懸挑段4-2,簡支段4-1為位于水平剛片4中豎向剛片3之間的部分,懸挑段4-2為水平剛片4中位于豎向剛片3以外的部分。上述所述扭轉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和框架柱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及框架柱2垂直連接,水平剛片4的一端與豎向剛片3的邊緣相接,另一端與框架柱2的上端固定連接。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垂直排列時,上層豎向剛片3直接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4上,豎向剛片3的底部有膜內撐桿6。上述所述膜片5為木基剪力板。上述所述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為SPF龍骨、屋頂桁架或樓板擱柵。上述所述豎向剛片3為木結構剪力墻,墻肢的高寬比為2:1。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為屋蓋剛片9或樓蓋剛片10。本實施例的應用,特別是采用本模型進行抗側力計算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I)根據建筑布局確定豎向剛片3的位置;(2)根據豎向剛片3的位置和長度確定水平剛片4范圍和位置;(3)按照《木結構設計規范》的要求,利用底部剪力法分別進行建筑物地震及風引起的外部側向力Fs 11計算及分配,外部側向力Fs 11分配完畢后,再按以下步驟進行兩個軸向的荷載驗算;(4)計算水平剛片4承受的側向力:水平剛片4自身產生的側向力,力口上位于其內的上層豎向剛片3所累加的側向力,再加上相鄰水平剛片4傳遞的側向力,等于水平剛片4承受的側向力;(5)計算豎向剛片3承受的側向力:豎向剛片3承擔的所支撐水平剛片4產生的側向力,加上豎向剛片3所在軸線的所有普通墻體I自重產生的側向力,得到整體模型承受的側向力;(6)對于異型樓和異型屋蓋,為簡化計算,先按標準矩形水平剛片4和豎向剛片3計算側向力,再進行構造處理。上述所述步驟(4)中水平剛片4自身產生的側向力按水平剛片4占所在水平剛片4質點的重量比計算。上述所述步驟(4)中,相鄰水平剛片4傳遞的側向力是相鄰水平剛片4通過邊緣撐桿7將側向力傳遞給水平剛片4的邊緣撐桿7或膜內撐桿6。上述所述步驟(5)中豎向剛片3承擔的所支撐水平剛片4產生的側向力的計算方法為:①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側向力平均分配給豎向剛片3 ;②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簡支段4-1的側向力平均分配給豎向剛片3,水平剛片4的懸挑段4-2的側向力分配給鄰近豎向剛片3 ;③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全部側向力分配給鄰近豎向剛片3 上層豎向剛片3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4上時,按上層豎向剛片3與下層水平剛片4支撐豎向剛片3間的水平間距進行加權分配;⑤水平剛片4將水平荷載傳遞給相鄰水平剛片4時,按膜內撐桿6與受荷水平剛片4支撐豎向剛片3間的水平間距進行加權分配。實施例3:—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它由剛性膜片和框架柱2構成,剛性膜片2分為水平剛片4和豎向剛片3,所述水平剛片4、豎向剛片3和框架柱2分別組合成為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之間由水平與水平、水平與垂直及垂直與垂直的排列組合構成模型整體。上述所述剛性膜片由膜片5、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組成,所述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通過結構釘8與膜片5固定連接,所述邊緣撐桿7固定于膜片5的邊緣,所述膜內撐桿6間隔610mm平行排列,所述結構釘8間距為250mm和300mm,位于膜內撐桿6上的結構釘8間距為300mm,位于邊緣撐桿7上的結構釘8間距為250mm。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垂直連接,且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的邊緣相接。上述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垂直連接,水平剛片4內的膜內撐桿6自然延伸至豎向剛片3的邊緣以外。上述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分為簡支段4-1和懸挑段4-2,簡支段4-1為位于水平剛片 4中豎向剛片3之間的部分,懸挑段4-2為水平剛片4中位于豎向剛片3以外的部分。上述所述扭轉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4、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3和框架柱構成,水平剛片4與豎向剛片3及框架柱2垂直連接,水平剛片4的一端與豎向剛片3的邊緣相接,另一端與框架柱2的上端固定連接。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垂直排列時,上層豎向剛片3直接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4上,豎向剛片3的底部有膜內撐桿6。上述所述膜片5為木基剪力板。上述所述膜內撐桿6和邊緣撐桿7為SPF龍骨、屋頂桁架或樓板擱柵。上述所述豎向剛片3為木結構剪力墻,墻肢的高寬比為3.5:1。上述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為屋蓋剛片9或樓蓋剛片10。本實施例的應用,特別是采用本模型進行抗側力計算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I)根據建筑布局確定豎向剛片3的位置;(2)根據豎向剛片3的位置和長度確定水平剛片4范圍和位置;(3)按照《木結構設計規范》的要求,利用底部剪力法分別進行建筑物地震及風引起的外部側向力Fs 11計算及分配,外部側向力Fs 11分配完畢后,再按以下步驟進行兩個軸向的荷載驗算;(4)計算水平剛片4承受的側向力:水平剛片4自身產生的側向力,力口上位于其內的上層豎向剛片3所累加的側向力,再加上相鄰水平剛片4傳遞的側向力,等于水平剛片4承受的側向力;(5)計算豎向剛片3承受的側向力:豎向剛片3承擔的所支撐水平剛片4產生的側向力,加上豎向剛片3所在軸線的所有普通墻體I自重產生的側向力,得到整體模型承受的側向力;(6)對于異型樓和異型屋蓋,為簡化計算,先按標準矩形水平剛片4和豎向剛片3計算側向力,再進行構造處理。上述所述步驟(4)中水平剛片4自身產生的側向力按水平剛片4占所在水平剛片4質點的重量比計算。上述所述步驟(4)中,相鄰水平剛片4傳遞的側向力是相鄰水平剛片4通過邊緣撐桿7將側向力傳遞給水平剛片4的邊緣撐桿7或膜內撐桿6。上述所述步驟(5)中豎向剛片3承擔的所支撐水平剛片4產生的側向力的計算方法為:①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側向力平均分配給豎向剛片3 ;②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簡支段4-1的側向力平均分配給豎向剛片3,水平剛片4的懸挑段4-2的側向力分配給鄰近豎向剛片3 ;③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4的全部側向力分配給鄰近豎向剛片3 上層豎向剛片3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4上時,按上層豎向剛片3與下層水平剛片4支撐豎向剛片3間的水平間距進行加權分配;⑤水平剛片4將水平荷載傳遞給相鄰水平剛片4時,按膜內撐桿6與受荷水平剛片4支撐豎向剛片3間的水平間距進行加權分配 。
權利要求1.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它由剛性膜片和框架柱構成,剛性膜片分為水平剛片和豎向剛片,所述水平剛片、豎向剛片和框架柱分別組合成為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之間由水平與水平、水平與垂直及垂直與垂直的排列組合構成模型整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剛性膜片由膜片、膜內撐桿和邊緣撐桿組成,所述膜內撐桿和邊緣撐桿通過結構釘與膜片固定連接,所述邊緣撐桿固定于膜片的邊緣,所述膜內撐桿間隔300-610mm平行排列,所述結構釘間距為50-300mm,位于膜內撐桿上的結構釘間距大于位于邊緣撐桿上的結構釘間距。
3.根據權利要 求1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構成,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垂直連接,且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的邊緣相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和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構成,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垂直連接,水平剛片內的膜內撐桿自然延伸至豎向剛片的邊緣以外。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挑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分為簡支段和懸挑段,簡支段為位于水平剛片中豎向剛片之間的部分,懸挑段為水平剛片中位于豎向剛片以外的部分。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轉剛片構件單元由水平剛片、支撐水平剛片的豎向剛片和框架柱構成,水平剛片與豎向剛片及框架柱垂直連接,水平剛片的一端與豎向剛片的邊緣相接,另一端與框架柱的上端固定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垂直排列時,上層豎向剛片直接坐落在下層水平剛片上,豎向剛片的底部有膜內撐桿。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為木基剪力板。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內撐桿和邊緣撐桿為SPF龍骨、屋頂桁架或樓板擱柵。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豎向剛片為木結構剪力墻,墻肢的高寬比不得大于3.5:1。
11.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簡支剛片構件單元中的水平剛片為屋蓋剛片或樓蓋剛片。
專利摘要輕型木結構抗側設計剛性膜片模型,它由剛性膜片和框架柱構成,剛性膜片分為水平剛片和豎向剛片,水平剛片、豎向剛片和框架柱分別組合成為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簡支剛片構件單元、懸挑剛片構件單元和扭轉剛片構件單元之間由水平與水平、水平與垂直及垂直與垂直的排列組合構成模型整體。本實用新型的優越性(1)量化木基剪力板抗剪強度設計值及連接件抗拉、拔強度設計值。(2)明確木結構抗側體系的組成。(3)明確組成剛片的構件作用及要求,避免設計缺陷。(4)提供一種簡單有效的建模方法來簡化設計過程,使《木結構設計規范》中樓、屋蓋以及木結構剪力墻的抗側力設計之間建立聯系,明確計算方法。
文檔編號G09B25/04GK203134250SQ20132007874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0日
發明者李昂, 梁濤, 吳恭偉, 李東哲, 孫悅, 呂林軒 申請人:天津泰明加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