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筆設備的裝置,尤其是一種筆頭裝配裝置。
背景技術:
筆,是人類的一項偉大發(fā)明,是供書寫或繪畫用的工具,多通過筆尖將帶有顏色的固體或液體(墨水)在紙上或其他固體表面繪制文字、符號或圖畫,也有利用固體筆尖的硬度書寫畫圖用鉛筆和炭筆。在中國古代,使用的是毛筆。古希臘、古羅馬曾在木板面上涂蠟,然后用鐵棒在蠟面上劃寫,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將蘆葦桿削尖當筆使用。從中世紀開始,在歐美,則是使用蘆葦筆或鵝毛筆,2012年,由中國人發(fā)明的帶帽鉛筆成為了中國在筆發(fā)展史的進程中新的貢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筆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鉛筆、毛筆、鋼筆、便簽筆、熒光筆、圓珠筆、勾線筆、蠟筆等等很多。
目前的制筆設備中,由于筆桿與其他配件的位置問題,導致了筆桿和筆頭在相互插接的時候,筆桿或筆頭出現裂痕影響加工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位準確的筆頭裝配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筆頭裝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床,在機床上設有一個筆頭導管,導管內設有用于套接筆頭的可移動的導桿,在導桿上套有一個推管,推管與導桿套接,在導管的一側設有導向機構,導向機構與導桿對應,在導管的側面設有進料口,在機床上設有一個料槽,在料槽內設有一個推板,推板移動方向與進料口對應。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導向機構包括定位桿、定位塊、壓板,定位桿與導桿在同一直線上,定位塊上設有導槽,定位桿位于導槽內,壓板壓在導槽上,構成一個定位腔。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在導管的頂部設有一條開槽,形成一個觀察口。
上述結構在工作的時候,首先推板將料槽內的筆頭通過進料口推入導管,導桿移動套在筆頭上,然后與定位桿接觸,通過導套移動推動筆頭移動,筆頭在移動的時候同心度和移動同步性很高,能非常準確的與外部筆桿連接,而形成定位腔內保證筆頭在移動的時候補發(fā)生任何位移,通過觀察口可以觀察到套管內的工作情況,方便檢測維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可知,本實用新型一種筆頭裝配裝置,包括機床1,在機床1上設有一個筆頭導管2,導管2內設有用于套接筆頭的可移動的導桿3,在導桿3上套有一個推管4,推管4與導桿3套接,在導管2的一側設有導向機構,導向機構與導桿3對應,在導管2的側面設有進料口21,在機床1上設有一個料槽11,在料槽11內設有一個推板5,推板5移動方向與進料口11對應,所述的導向機構包括定位桿6、定位塊7、壓板8,定位桿6與導桿3在同一直線上,定位塊7上設有導槽71,定位桿6位于導槽71內,壓板8壓在導槽71上,構成一個定位腔,在導管2的頂部設有一條開槽,形成一個觀察口22。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清楚的說明所做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