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器人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器人實驗模型。
背景技術:
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筑業,或是危險的工作。機器人一般由執行機構、驅動裝置、檢測裝置和控制系統和復雜機械等組成。機器人的臂部一般采用空間開鏈連桿機構,其中的運動副(轉動副或移動副)常稱為關節,關節個數通常即為機器人的自由度數。根據關節配置型式和運動坐標形式的不同,機器人執行機構可分為直角坐標式、圓柱坐標式、極坐標式和關節坐標式等類型。出于擬人化的考慮,常將機器人本體的有關部位分別稱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夾持器或末端執行器)和行走部(對于移動機器人)等。
目前,在高校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經常需要使用到機器人教學實驗模型,但是現有的機器人實驗模型結構簡單,無法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機器人實驗模型。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機器人實驗模型,包括支撐底座,所述支撐底座的上表面中間位置垂直向上設置有圓柱形支撐座,所述圓柱形支撐座的上方設置有圓盤,所述圓盤的上方安裝有支耳,所述支耳的頂端通過銷軸與連接耳桿相連,在所述連接耳桿的一端通過銷軸與耳板活動連接,所述連接耳桿的另一端通過銷軸與調節塊相連,所述耳板的一端與折形桿的一端連接,折形桿的另一端與調節塊相連,所述調節塊的前端連接有調節桿,所述調節桿的前端通過銷軸活動連接有夾持柄;并在所述圓柱形支撐座的一端連接有控制箱,控制箱內放置有單片機控制器,并在控制箱的外側設置有供電電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耳板與折形桿之間通過銷軸活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支撐底座呈矩形狀,并在所述支撐底座的四個拐角處開設有螺紋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連接耳桿與調節塊之間通過銷軸活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調節塊與折形桿之間通過銷軸活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調節塊與調節桿之間設置有螺紋桿。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器人實驗模型原理簡單,構造獨特,采用機械式結構,便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機械動作的原理,寓教于樂,同時通過控制箱驅動機器人實驗模型進行動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一種機器人實驗模型,包括支撐底座1,所述支撐底座1呈矩形狀,并在所述支撐底座1的四個拐角處開設有螺紋孔13。所述支撐底座1的上表面中間位置垂直向上設置有圓柱形支撐座2,所述圓柱形支撐座2的上方設置有圓盤3,所述圓盤3的上方安裝有支耳4,所述支耳4的頂端通過銷軸與連接耳桿5相連,在所述連接耳桿5的一端通過銷軸與耳板6活動連接,所述連接耳桿5的另一端通過銷軸與調節塊7相連,所述耳板6的一端與折形桿8的一端連接,折形桿8的另一端與調節塊7相連,所述調節塊7的前端連接有調節桿9,所述調節塊7與調節桿9之間設置有螺紋桿14。
所述調節桿9的前端通過銷軸活動連接有夾持柄10;并在所述圓柱形支撐座2的一端連接有控制箱11,控制箱11內放置有單片機控制器,并在控制箱11的外側設置有供電電源12。
所述耳板6與折形桿8之間通過銷軸活動連接,所述調節塊7與折形桿8之間通過銷軸活動連接,所述連接耳桿5與調節塊7之間通過銷軸活動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