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廣告道閘葉片翻轉機構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廣告道閘葉片的雙面翻轉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可實現兩面翻轉互換的廣告道閘均采用了電機控制的方法來實現,該類道閘通過機箱中的升降機構驅動檔桿升降時,首先利用電機完成對廣告葉片的90°翻轉動作,然后再執行檔桿的上升、下降動作,且在檔桿的升、降全過程中,葉片始終保持不翻轉狀態,在閘桿下降至水平放置時,再利用電機驅動來實現葉片90-180°的翻轉,從而實現雙面廣告效果,該類電機驅動葉片組件翻轉的廣告道閘的生產成本及使用成本較高,響應速度相對滯后,且產品可靠性較低。目前市場上現有的無動力自動翻轉葉片組件的廣告道閘不具備雙面切換顯示功能,即葉片組件僅能展示正視方向上的廣告面板信息,另一側廣告面板卻無法直接展示,因而廣告傳遞效果有限。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專利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廣告道閘葉片的兩面翻轉機構,該機構為機械式,結構簡單,可靠性高,無需增加驅動電機等額外控制單元,即可實現廣告葉片組件的雙面翻轉,既具備雙面顯示效果,又綠色環保節能。
為有效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廣告道閘葉片的雙面翻轉裝置,包括主動齒輪基座組件、被動齒輪組件和軸承座組件,所述齒輪基座組件的上端與道閘的上檔桿連接;被動齒輪組件安裝在軸承座組件上,被動齒輪組件的下端通過葉片銷軸與廣告葉片連接;主動齒輪基座組件通過齒輪銷軸與軸承座組件水平鉸接,主動齒輪基座組件與被動齒輪組件齒嚙合傳動,所述的主動齒輪基座組件包括齒輪基座和設置于齒輪基座兩端的第一主動齒輪和第二主動齒輪,第一主動齒輪、第二主動齒輪與齒輪基座之間分別設置有一組齒輪切換機構;
所述的被動齒輪組件包括被動齒輪和分別套設于被動齒輪上、下部的第一棘輪和第二棘輪,第一棘輪和第二棘輪的外緣均為雙棘齒結構,第一棘輪和第二棘輪的內孔均為雙棘槽結構,雙棘槽結構和雙棘齒結構正交設置,第一棘輪和第二棘輪的內孔分別與被動齒輪構成異向的棘輪配合機構;第一棘輪和第二棘輪上端面上均設置有凸臺,第一棘輪上的凸臺間歇作用于第一主動齒輪上的齒輪切換機構,第二棘輪上的凸臺間歇作用于第二主動齒輪上的齒輪切換機構;
所述的軸承座組件包括軸承座主體和設置于軸承座主體上的雙頂桿機構;第一棘輪和第二棘輪的雙棘齒結構分別與雙頂桿機構構成異向的棘輪配合。
所述的齒輪基座包括水平固定端和回轉軸體,所述回轉軸體的軸線方向上設有貫穿孔,軸體兩側的外輪廓上對稱設有兩個鍵槽,所述的兩個鍵槽內各有兩個盲孔;
所述的第一主動齒輪、第二主動齒輪均包括傘齒和空心軸體,第一主動齒輪和第二主動齒輪套設在所述回轉軸體兩端,空心軸體在傘齒的兩端分別為大軸端和小軸端,空心軸體的孔內設置有貫穿鍵槽,第一主動齒輪的貫穿鍵槽在小軸端處開設有頂槽通孔,第二主動齒輪的貫穿鍵槽在大軸端處開設有頂槽通孔;
所述的齒輪切換機構包括長壓簧、長三角鍵和頂塊;長三角鍵通過盲孔內的長壓簧安裝在鍵槽內;所述的頂塊活動的安裝在頂槽通孔內,其末端伸出空心軸體;長三角鍵的頂部與頂塊間歇貼合或分離。
所述的雙頂桿機構包括第一棘輪軸和第二棘輪軸,第一棘輪軸和第二棘輪軸均通過回位簧橫向設置在軸承座主體上。
所述的第一棘輪軸和第二棘輪軸一端帶有球頭,另一端帶螺紋的回轉軸,回轉軸固定安裝在軸承座主體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無需增加電機等額外控制單元,僅依靠道閘的升降機構驅動上、下檔桿完成升、降全動作,即可利用該裝置實現廣告葉片組件正、反兩面180°往復翻轉互換,即當道閘的上檔桿第一次完成上抬,下降動作,可實現廣告葉片0~180°翻轉互換,當道閘的檔桿第二次完成上抬,下降動作,可實現廣告葉片180~0°的反向翻轉互換,該機構結構簡單,成本低,可靠性高,可實現雙面廣告投放,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與廣告道閘組件的配合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拆分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主動齒輪基座組件拆分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齒輪基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主動齒輪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主動齒輪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被動齒輪組件拆分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棘輪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棘輪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軸承座組件拆分示意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棘輪軸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在上檔桿處于水平的初始狀態下的裝配示意圖,其中,圖12(a)為整體裝配示意圖,圖12(b)為圖12(a)的左視圖,圖12(c)為圖12(a)的后視圖;圖12(d)為圖12(a)中軸承座組件與被動齒輪組件的俯視裝配示意圖,圖12(e)為圖12(d)的仰視圖,圖12(f)為圖12(d)的立體圖;
圖13為本實用新型在上檔桿第一次上抬至豎直位置時的裝配示意圖,其中,圖13(a)為整體裝配示意圖,圖13(b)為圖13(a)的左視圖,圖13(c)為圖13(a)的后視圖;圖13(d)為圖13(a)中軸承座組件與被動齒輪組件的俯視裝配示意圖,圖13(e)為圖13(d)的仰視圖,圖13(f)為圖13(d)的立體圖;
圖14為本實用新型在上檔桿第一次下降至水平位置時的裝配示意圖,其中,圖14(a)為整體裝配示意圖,圖14(b)為圖14(a)的左視圖,圖14(c)為圖14(a)的后視圖;圖14(d)為圖14(a)中軸承座組件與被動齒輪組件的俯視裝配示意圖,圖14(e)為圖13(d)的仰視圖,圖14(f)為圖14(d)的立體圖;
圖中,
1-上檔桿;
2-廣告葉片;
3-主動齒輪基座組件,
301-齒輪基座,302-第一主動齒輪,303-第二主動齒輪,304-水平固定端,305-回轉軸體,306-貫穿孔,307-鍵槽,308-盲孔,309-傘齒,310-空心軸體,311-大軸端,312-小軸端,313-貫穿鍵槽,314-頂槽通孔,315-長壓簧,316-長三角鍵,317-頂塊;
4-被動齒輪組件,
401-被動齒輪,402-雙棘齒,403-第一棘輪,404-第二棘輪,405-凸臺,406-短三角鍵,407-端壓簧,408-雙棘槽;
5-軸承座組件,
501-軸承座主體,502-回位簧,503-第一棘輪軸,504-第二棘輪軸,505-球頭,506-回轉軸;
6-葉片銷軸,
7-齒輪銷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11所示的一種廣告道閘葉片的雙面翻轉裝置,包括主動齒輪基座組件3、被動齒輪組件4和軸承座組件5,所述齒輪基座組件3的上端與道閘的上檔桿1連接;被動齒輪組件4安裝在軸承座組件5上,被動齒輪組件4的下端通過葉片銷軸6與廣告葉片2連接;主動齒輪基座組件3通過齒輪銷軸7與軸承座組件5水平鉸接,主動齒輪基座組件3與被動齒輪組件4齒嚙合傳動,所述的主動齒輪基座組件3包括齒輪基座301和設置于齒輪基座301兩端的第一主動齒輪302和第二主動齒輪303,第一主動齒輪302、第二主動齒輪303與齒輪基座301之間分別設置有一組齒輪切換機構;
所述的被動齒輪組件4包括被動齒輪401和分別套設于被動齒輪401上、下部的第一棘輪403和第二棘輪404,第一棘輪403和第二棘輪404的外緣均為雙棘齒402結構,第一棘輪403和第二棘輪404的內孔均為雙棘槽408結構,雙棘槽408結構和雙棘齒402結構正交設置,第一棘輪403和第二棘輪404的內孔通過短三角鍵406、短壓簧407分別與被動齒輪401構成異向的棘輪配合;第一棘輪403和第二棘輪404上端面,雙棘槽408的連線方向上均設置有兩個凸臺405,第一棘輪403上的凸臺405間歇作用于第一主動齒輪302上的齒輪切換機構,第二棘輪404上的凸臺間歇作用于第二主動齒輪302上的齒輪切換機構;
所述的軸承座組件5包括軸承座主體501和設置于軸承座主體501上的雙頂桿機構;第一棘輪403和第二棘輪404的外緣分別與雙頂桿機構構成異向的棘輪配合。
所述的齒輪基座301包括水平固定端304和回轉軸體305,所述回轉軸體305的軸線方向上設有貫穿孔306,軸體兩側的外輪廓上對稱設有兩個鍵槽307,所述的兩個鍵槽307內各有兩個盲孔308;
所述的第一主動齒輪302、第二主動齒輪303均包括傘齒309和空心軸體310,第一主動齒輪302和第二主動齒輪303套設在所述回轉軸體305兩端,空心軸體310在傘齒的兩端分別為大軸端311和小軸端312,空心軸體310上設置有貫穿鍵槽313,第一主動齒輪302的貫穿鍵槽313在小軸端312處開設有頂槽通孔314,第二主動齒輪的貫穿鍵槽313在大軸端311處開設有頂槽通孔314;
所述的齒輪切換機構包括長壓簧315、長三角鍵316和頂塊317;長三角鍵316通過盲孔308內的長壓簧315安裝在鍵槽307內;所述的頂塊317活動的安裝在頂槽通孔314內,其末端伸出空心軸體310;長三角鍵316的頂部與頂塊317間歇貼合或分離。
所述的雙頂桿機構包括第一棘輪軸503和第二棘輪軸504,第一棘輪軸503和第二棘輪軸504均通過回位簧502橫向設置在軸承座主體501上。
所述的第一棘輪軸503和第二棘輪軸504為一端帶有球頭505,另一端帶螺紋的回轉軸506,回轉軸506固定安裝在軸承座主體501上。
下面介紹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如圖12a和圖12b所示,安裝在齒輪基座301上的長三角鍵315與長壓簧316的中心與Z軸方向成-α角度,安裝在第二主動齒輪303上的頂塊317的中心與Z軸成+α角,此時第二主動齒輪303與齒輪基座301呈分離狀態。
又如圖12c所示,安裝在齒輪基座301上的長三角鍵315與長壓簧316的中心與安裝在第一主動齒輪上的頂塊317的中心重合,并與Z軸成-α角,此時,第一主動齒輪302與主動齒輪基座301呈組合狀態。
參照圖12f、圖12d及圖12e所示,初始時安裝在被動齒輪組件4上部的第一棘輪403,其外緣上的雙棘齒402位于0,180°位置,此時,一短三角鍵406位于第一棘輪的雙棘槽408內,第一棘輪的外緣雙棘齒402與雙頂桿機構中的第一棘輪軸503上的球頭505配合;而安裝在被動齒輪組件4下部的第二棘輪404,其外緣上的雙棘齒402同樣位于0,180°位置,同時另一短三角鍵406位于第二棘輪404的一雙棘槽408內,第二棘輪404的外緣雙棘齒402與雙頂桿機構中的第二棘輪軸504上的球頭505配合。
上述狀態計為廣告道閘的初始狀態。
基于上述初始狀態所述,在廣告道閘的上檔桿1第一次由水平初始位置上抬至豎直位置的過程中,假設上檔桿1帶動齒輪基座301按照如圖12a或圖12c所示的方向轉動時,在該過程中,齒輪基座301將帶動第一主動齒輪302按圖12c中所示順時針同步轉動,經齒嚙合傳動,被動齒輪組件4將帶動第二主動齒輪303相對齒輪基座301按圖12a中所示的方向進行相對轉動。
同時如圖12d,12e所示,當第一主動齒輪302帶動被動齒輪組件4順時針轉動時,在雙頂桿機構及短三角鍵406的共同作用下,被動齒輪組件4上部的第一棘輪403與被動齒輪401呈組合狀態,且順時針同步轉動,與此同時,在雙頂桿機構的作用下,第二棘輪404保持靜止狀態,而此時被動齒輪組件4下部的第二棘輪404中的短三角鍵406從其內孔一雙棘槽408中脫出,隨被動齒輪401一體順時針轉動,該過程中第二棘輪404與被動齒輪401呈分離狀態。
當廣告道閘的上檔桿1第一次上抬至豎直位置時,如圖13c所示,齒輪基座301上的長三角鍵315與長壓簧316的中心,第一主動齒輪302上的頂塊317的中心均與Z軸方向重合,圖13a、圖13b中,齒輪基座301上的長三角鍵315與長壓簧316的中心,第二主動齒輪303上的頂塊317的中心均與Z軸方向重合,而安裝在被動齒輪組件4上部的第一棘輪403上的外緣雙棘齒402隨被動齒輪401順時針同步轉動了90°,此時,第一棘輪403上的凸臺405恰好作用于第一主動齒輪302上的齒輪切換機構中的頂塊317,使得第一主動齒輪302與齒輪基座301由組合狀態切換為分離狀態,如圖13b所示。與此同時,第二主動齒輪303在齒輪切換機構的作用下與齒輪基座301由分離狀態切換為組合狀態,此時實現了廣告葉片2正、反兩面的0~90°翻轉。
在廣告道閘的上檔桿1第一次由豎直位置下降至水平位置的過程中,上檔桿1帶動齒輪基座301按照如圖13a或13c所示的方向轉動,在該過程中,齒輪基座301將帶動第二主動齒輪303按圖13a中所示進行順時針同步轉動,經齒嚙合傳動,被動齒輪組件4將帶動第一主動齒輪302相對齒輪基座301按圖13c中所示的方向進行相對分離轉動。
同時在該過程中,如圖13d、圖13e、圖13f所示,第二主動齒輪303經齒嚙合帶動被動齒輪組件4繼續順時針轉動,并在雙頂桿機構及短三角鍵406的共同作用下,被動齒輪組件4上部的第一棘輪403隨被動齒輪401繼續同步順時針轉動,而此時被動齒輪組件4下部的第二棘輪404始終保持相對靜止狀態。
當廣告道閘的上檔桿1第一次由豎直位置下降至水平位置時,如圖14a、圖14b所示,齒輪基座301與第二主動齒輪303為組合狀態,且齒輪基座301上的長三角鍵315與長壓簧316的中心,第二主動齒輪303上的頂塊317的中心同時與Z軸方向成-α角度,而如圖14c所示中,齒輪基座301與第一主動齒輪303為分離狀態,且齒輪基座301上的長三角鍵315與長壓簧316的中心與Z軸方向成+α角度,第一主動齒輪303上的頂塊317的中心與Z軸方向成-α角度。
如圖14f,圖14d及圖14e所示,安裝在被動齒輪組件4上部的第一棘輪403在短三角鍵406的作用下,其外緣上雙棘齒402隨被動齒輪繼續順時針同步轉動了90°,而安裝在被動齒輪組件4下部的第二棘輪404在雙頂桿機構的作用下仍處于初始靜止狀態。此時,
廣告葉片2完成了90°至180°翻轉切換,即當上檔桿1第一次完成上抬,下降的全動作,可實現廣告葉片2正、反兩面0-180°翻轉互換。
同理,基于以上描述,當廣告道閘的上檔桿1再次完成一次上抬,下降動作時,該翻轉裝置將實現廣告道閘葉片正、面兩面180°至0°的反向翻轉,需要說明的是,在檔桿1再次上抬,下降的全過程中,第一棘輪403在雙頂桿機構的作用下將切換為靜止狀態,而第二棘輪404將隨被動齒輪401同步逆時針轉動,具體過程不再敘述。
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不限于實施例所列舉,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實用新型說明書而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變換,均為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