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偏振轉換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偏振轉換裝置,屬光電照明和顯示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背景技術中有一種含照明光源11、相位延遲片12和偏振分光片 13的偏振轉換裝置。照明光源11的背光部分為反射鏡,從照明光源 U出射的光經過相位延遲片12后從偏振分光片13出射,光束經過 偏振分光片13時P偏振光出射,S偏振光反射,反射的S偏振光經 過相位延遲片12后成為右旋偏振光,該右旋偏振光經過照明光源11 的反射鏡反射后再次經過相位延遲片12,右旋偏振光轉換為P偏振 光,從偏振分光片13出射。通過偏振轉換裝置,使照明光源11發出 的光最后轉換為單一偏振光從偏振分光片13出射。
背景技術:
的缺點 是,偏振分光片13的吸收損失大,光能量轉換效率低,安裝和調試 困難。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推出一種偏振轉換裝置。該裝置有以下優點采 用含光學薄膜的偏振分光棱鏡,吸收損失小,光能量轉換效率提高; 該裝置的連接容易,易于集成為一體化模塊。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所述的裝置含照 明光源和相位延遲片,用鍍有偏振分光膜的偏振分光組合棱鏡代替背 景技術中的偏振分光片。現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偏振轉換裝置,含照明光源11和相位延遲片12,其特征在 于,它還含偏振分光組合棱鏡,該組合棱鏡含第一棱鏡21、第二棱 鏡22和第三棱鏡23,第一棱鏡21、第二棱鏡22和第三棱鏡23都, 等腰直角棱鏡,三個棱鏡具有相同的棱高,其中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第三棱鏡23的底面的直角邊的邊長與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的斜邊長相等,第一棱鏡 21和第二棱鏡22的斜邊所在的棱面分別與第三棱鏡23的兩個直角 邊所在的棱面膠合成一個矩形棱柱,膠合面為第一膠合面24和第二 膠合面25,該棱柱的底面的長寬比為2:1,在第一膠合面24和第二 膠合面25上鍍制有偏振分光膜,照明光源11、相位延遲片12和該 組合棱鏡以它們的光軸重合的方式依次排列成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的進一歩特征在于,相位延遲片12膠合在第 三棱鏡的底面26上。與背景技術相比,本發明有以下優點1、 與背景技術的偏振分光片相比,本發明的偏振分光膜具有較 小的吸收。檢測對透過上述的兩種偏振分光元件的P偏振光表明,偏 振分光片吸收率為10%~15%,偏振分光膜的吸收率僅為1%~2%。2、 連接容易,易于集成為一體化模塊。
背景技術:
中的偏振分光 片13的表面為微細結構,很難與相位延遲片12膠合成為一體,本發 明中與相位延遲片12膠合的面為光學玻璃表面,膠合容易,相位延 遲片12與組合棱鏡易于集成為一體化模塊。
圖1是背景技術的照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的偏振轉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偏振轉換裝置內的光線傳播路線。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和工作原理。所 有的實施例具有與發明內容所述的裝置完全相同的結構。實施例1本實施例除具有以下進一步的特征外,其余部分與發明內容所述 的裝置的完全相同。本實施例所采用的部分組成零部件的技術指標羅列如下相位延遲片12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16mm和9mm; 相位延遲片12的相位延遲量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4波長和 525nm;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為 4.5mn^4.5mn^6.4mm和16mm,第三棱鏡23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 另U為6.4mm*6.4inm *9mm禾口 16mm。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照明光源11的背光面上有反射鏡,反射鏡反射照明光源U發出 的光,使照明光源11的光從一邊出射。從照明光源11發出的光射入 相位延遲片12,非偏振光不改變偏振狀態,出射后仍然為非偏振光, 射入第三棱鏡23的光,經過第一膠合面24上的偏振分光膜,P偏振 光透過,從第一棱鏡21出射,S偏振光反射后,入射到第二膠合面 25上的偏振分光膜,偏振分光膜反射S光,反射出的S偏振光,經 過第三棱鏡23后,入射到相位延遲片12,透過的S偏振光延遲1/4 個波長的相位,成為右旋圓偏振光,入射到照明光源n的反射鏡上, 從該反射鏡反射的右旋圓偏振光入射到相位延遲片12上,透過的右 旋圓偏振光延遲1/4個波長的相位,轉換為P偏振態的線偏振光,光 線從第二膠合面25上的偏振分光膜透過,經第二棱鏡22的直角面出 射,從而,將照明光源11發出光的非偏振光部分轉換為線偏振光從 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直角面出射。實施例2本實施例除具有以下進一步的特征外,其余部分與實施例l所述 的裝置的完全相同。本實施例的照明光源11內的光源是LED光源, LED光源的中心光軸與鍍有偏振分光膜的偏振分光組合棱鏡的光軸 重合,LED光源的發光面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6mm*9mm和525nm。本發明特別適用于諸如LCD和LCOS之類需要線偏振光光源的 投影顯示系統。
權利要求
1. 一種偏振轉換裝置,含照明光源(11)和相位延遲片(12),其特征在于,它還含偏振分光組合棱鏡,該組合棱鏡含第一棱鏡(21)、第二棱鏡(22)和第三棱鏡(23),第一棱鏡(21)、第二棱鏡(22)和第三棱鏡(23)都是等腰直角棱鏡,三個棱鏡具有相同的棱高,其中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第三棱鏡(23)的底面的直角邊的邊長與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的斜邊長相等,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斜邊所在的棱面分別與第三棱鏡(23)的兩個直角邊所在的棱面膠合成一個矩形棱柱,膠合面為第一膠合面(24)和第二膠合面(25),該棱柱的底面的長寬比為2∶1,在第一膠合面(24)和第二膠合面(25)上鍍制有偏振分光膜,照明光源(11)、相位延遲片(12)和該組合棱鏡以它們的光軸重合的方式依次排列成行。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偏振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相位延遲片 (12)膠合在第三棱鏡的底面(26)上。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偏振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部分組 成零部件的技術指標羅列如下相位延遲片(12)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16mm和9mm;相位延遲片(12)的相位延遲量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4波長和525nm: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為4.5mn^4.5mn^6.4mm和16mm,第三棱鏡23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為6.4mm*6.4mm *9mm和16mm。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偏振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照明光源(11) 內的光源是LED光源,LED光源的中心光軸與鍍有偏振分光膜的偏振分光 組合棱鏡的光軸重合,LED光源的發光面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6mn^9mm和 525nmc
5、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偏振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相位延遲片 (12)膠合在第三棱鏡的底面(26)上,所采用的部分組成零部件的技術指標羅列如下相位延遲片(12)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16mm和9mm;2相位延遲片(12)的相位延遲量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4波長和525nm;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為 4.5mm+4.5mn^6.4mm和16mm,第三棱鏡(23)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 為6.4mm*6.4mm *9mm禾tJ 16mm。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偏振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相位延遲片 (12)膠合在第三棱鏡的底面(26)上,照明光源(11)內的光源是LED光源,LED光源的中心光軸與鍍有偏振分光膜的偏振分光組合棱鏡的光軸重 合,LED光源的發光面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6mm*9mm和525nm。
7、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偏振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照明光源(11) 內的光源是LED光源,LED光源的中心光軸與鍍有偏振分光膜的偏振分光 組合棱鏡的光軸重合,LED光源的發光面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6mn^9mm和 525nm,所采用的部分組成零部件的技術指標羅列如下-相位延遲片(12)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16mm和9mm;相位延遲片(12)的相位延遲量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4波長和525nm;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為 4.5mmt4.5mn^6.4mm和16mm,第三棱鏡(23)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 為6.4mm*6.4mm *9mm禾U 16mm。
8、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偏振轉換裝置,其特征在于,照明光源(11) 內的光源是LED光源,LED光源的中心光軸與鍍有偏振分光膜的偏振分光 組合棱鏡的光軸重合,LED光源的發光面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6mn^9mtn和 525nm,所采用的部分組成零部件的技術指標羅列如下-相位延遲片(12)的長度和寬度分別為16mm和9mm;相位延遲片(12)的相位延遲量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4波長和525nm;第一棱鏡(21)和第二棱鏡(22)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為 4.5mm*4.5mm*6.4mm|U 16mm,第二棱鏡(23)的底面的尺寸和棱高分別 為6.4mm*6.4mm Wmm和16mm,照明光源(11)內的光源是LED光 源,LED光源的中心光軸與鍍有偏振分光膜的偏振分光組合棱鏡的光軸重 合,LED光源的發光面和中心波長分別為16mm"mm和525nm。
全文摘要
一種偏振轉換裝置,屬光電照明和顯示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有一種含照明光源、相位延遲片和偏振分光片的偏振轉換裝置。本發明的裝置含照明光源和相位延遲片,用鍍有偏振分光膜的偏振分光組合棱鏡代替背景技術中的偏振分光片,優點是,采用含光學薄膜的偏振分光棱鏡,吸收損失小,光能量轉換效率提高,連接容易,易于集成為一體化模塊,特別適用于諸如LCD和LCOS之類需要線偏振光光源的投影顯示系統。
文檔編號G02B5/30GK101236305SQ20071003711
公開日2008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2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2日
發明者劉嘯虎, 樓云中, 沈榮桂, 辜長明, 耀 鄭 申請人:上海飛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