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壓力施加部件、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83018閱讀:16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壓力施加部件、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壓力施加構件、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設備。
背景技術
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布No. 11-133776(參見段落
和圖I)、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布No. 2010-002773(參見摘要,段落

,圖4至圖20,圖22至圖35,以及圖37)、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布No. 2002-082551 (參見摘要,段落

,段落

,以及圖3至圖9),以及日本專利No. 3285658 (參見段落

以及圖2至圖4)描述了下述技術在圖像形成設備的定影裝置中,在通過加熱和加壓將已轉印到片材上的色調劑圖像定影到片材上的定影區域中,使壓カ施加部件以預定壓カ擠壓加熱部件。 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布No. 11-133776(下文中稱作專利文獻I)描述了包括加壓墊(12)的定影裝置,加壓墊(12)擠壓用作加熱部件的定影輥(10),環形帶(11)位于加壓墊和定影輥之間。根據專利文獻1,加壓墊(12)布置在環形帶(11)的內側并且呈沿環形帶(11)的寬度方向(即沿著定影輥(10)的軸向)延伸的塊狀。加壓墊(12)包括低摩擦層(12b),其與環形帶(11)的內表面相接觸;弾性部件(12a),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低摩擦層(12b);以及保持件(12c),其保持低摩擦層(12b)。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布No. 2010-002773(下文稱作專利文獻2)描述了定影裝置(F),其包括加熱輥(Fh),其具有沿介質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由金屬制成的可彈性變形的圓筒形基體部件(I);以及壓力施加輥(Fp),其包括軸(11)和形成在軸(11)的外周上的彈性層(12)。在定影區域(Q5)中,加熱輥(Fh)擠壓壓力施加輥(Fp),使得基體部件(I)彈性變形并且基體部件(I)和壓カ施加輥(Fp)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加。在定影區域(Q5)以外的區域中,基體部件(I)彈性復原并且恢復圓筒形形狀。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布No. 2002-082551 (下文稱作專利文獻3)描述了這樣ー種定影裝置(8):在定影裝置(8)中,用作加熱部件的定影輥(12)擠壓片狀壓カ施加部件(19),片狀壓力施加部件(19)為板形并且沿定影輥(12)的軸向延伸。根據專利文獻3,片狀壓力施加部件(19)包括基端部和自由端部。基端部附接至附接部(20),附接部(20)沿記錄紙張被傳送的傳送方向而布置在定影輥(12)的上游。自由端部從基端部沿傳送方向向下游延伸。根據專利文獻3,片狀壓力施加部件(19)可以由例如氟塑料材料(PFA、PTFE、FEP等)、耐熱樹脂(諸如聚酰亞胺等)、金屬板(由不銹鋼、銅等制成)或者具有由氟塑料材料制成的涂層的耐熱部件形成。片狀壓力施加部件(19)的厚度被設定為2mm或更小。另外,根據專利文獻3,在面向定影輥(12)的片狀壓力施加部件(19)的表面中形成有不規則的圖案、狹縫(19a)或切除部(19b)。因此,記錄紙張和片狀壓力施加部件(19)之間的接觸面積減小,從而表面張カ減小。結果,能夠減少卡紙的發生。沿著相對于軸向傾斜的方向形成不規則圖案等,以便避免咬合壓カ不均勻以及諸如定影故障等故障。
日本專利No. 3285658(下文稱作專利文獻4)描述了ー種定影裝置,包括定影輥(14),其用作加熱部件;以及片狀加壓網(16),其擠壓定影輥(14)并且沿著片材被傳送的傳送方向延伸。根據專利文獻4,加壓網(16)通過支撐在板簧形刮板(30,36)的端部處的塊狀墊(32,38)在兩個位置處擠壓定影輥(14),所述兩個位置為定影區域的沿傳送方向的上游和下游。根據專利文獻4,刮板(30,36)和墊(32,38)沿著加壓網(16)的寬度方向(即沿著定影輥(14)的軸向)延伸,并且加壓網(16)通過刮板(30,36)和墊(32,38)沿軸向在定影輥(14)的整個區域上方擠壓定影輥(14)。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技術目的是防止當介質經過加熱部件時加熱部件被以高壓局部加壓。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案的定影裝置包括加熱部件,其被可旋轉地支撐并且包括在加熱部件的內部的熱源;以及壓力施加部件,其擠壓加熱部件。壓 力施加部件包括帶形部件、支撐部件和加壓部件。帶形部件沿著經過定影區域的介質的寬度方向延伸,在定影區域中帶形部件面向加熱部件。支撐部件與加熱部件相対,并且帶形部件布置在支撐部件和加熱部件之間。加壓部件包括由支撐部件支撐的基端部和朝向定影區域延伸的自由端部。加壓部件具有多個推壓部,所述多個推壓部布置為沿寬度方向彼此間隔,當介質通過定影區域時,所述推壓部能夠根據介質的厚度彈性變形,自由端部沿著朝向加熱部件的推壓方向推壓帶形部件,以使帶形部件擠壓加熱部件。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案,在根據第一方案的定影裝置中,在推壓部之間設置有氣隙。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案,在根據第二方案的定影裝置中,推壓部由撓性線材構成。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案,在根據第一方案的定影裝置中,加壓部件具有布置在推壓部之間并且將推壓部彼此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的厚度小于推壓部的厚度。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案,在根據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中,所述自由端部包括自由端,所述自由端沿介質被傳送的傳送方向布置在定影區域的下游端部處,并且自由端部形成為沿寬度方向在定影區域的整個區域上連續延伸的板形。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案,在根據第一至第五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中,自由端部布置為自由端部的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比自由端部的沿寬度方向的端部更靠近加熱部件的彎曲狀態。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案,在根據第六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中,支撐部件具有使得支撐部件的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比支撐部件的沿寬度方向的端部更靠近加熱部件的外形。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案,在根據第一至第七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中,所述推壓部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尺寸為推壓寬度,所述推壓寬度被設定為這樣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所述推壓寬度比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所述推壓寬度大。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案,在根據第一至第八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中,所述推壓部之間沿所述寬度方向的間隔為推壓間隔,所述推壓間隔被設定為這樣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所述推壓部之間的所述推壓間隔比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所述推壓部之間的所述推壓間隔小。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案,在根據第一至第九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中,所述推壓部的厚度被設定為這樣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厚度比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所述厚度大。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案,在根據第一至第十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中,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所述推壓部是由具有比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材料的弾性模量大的彈性模量的材料制成的。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案,根據第一至第十一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還包括支撐體和旋轉支撐部件。支撐體支撐加熱部件以使加熱部件能夠旋轉。旋轉支撐部、件支撐壓カ施加部件并且由支撐體支撐,以使旋轉支撐部件能夠在壓力施加部件擠壓加熱部件的加壓位置和壓カ施加部件不擠壓加熱部件的釋放之間之間旋轉。加壓部件還包括布置在基端部和自由端部之間以使自由端部相對于基端部彎曲的彎曲部,所述彎曲部布置在與旋轉支撐部件的旋轉中心相對應的位置處。當旋轉支撐部件移動到加壓位置時,加壓部件在以彎曲部為中心的情況下彈性變形的同時被保持,從而產生用于推壓帶形部件的推壓力。當旋轉支撐部件移動到釋放位置時,加壓部件在以彎曲部為中心的情況下彈性恢復。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案,根據第一至第十一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還包括支撐體和移動部件。支撐體支撐加熱部件以使加熱部件能夠旋轉,并且支撐所述支撐部件以使支撐部件能夠在帶形部件擠壓加熱部件的加壓位置和帶形部件不擠壓加熱部件的釋放位置之間旋轉。移動部件移動支撐部件并且被支撐以使得移動部件能夠在移動部件與支撐部件相接觸并且壓力施加部件被保持在加壓位置處的第一位置和壓カ施加部件從保持狀態釋放并且被允許移動到釋放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支撐部件移動到加壓位置時,基端部擠壓支撐部件的方向包括支撐部件從加壓位置朝向釋放位置移動的方向的分量。當移動部件移動到第二位置時,基端部由于加壓部件的弾性恢復而推動支撐部件并且使支撐部件移動到釋放位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案,一種圖像形成設備包括轉印裝置,其將圖像從圖像載體轉印到介質上,在所述圖像載體的表面上承載所述圖像;以及根據第一方案至第十一方案中的一個方案所述的定影裝置,所述定影裝置通過加熱和加壓來對已經轉印到所述介質上的所述圖像進行定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方案,一種壓カ施加部件,其擠壓加熱部件,所述加熱部件被可旋轉地支撐并且包括位于加熱部件的內部的熱源,所述壓カ施加部件包括帶形部件、支撐部件和加壓部件。帶形部件沿著經過定影區域的介質的寬度方向延イ申,在所述定影區域中所述帶形部件面向所述加熱部件。支撐部件與加熱部件相対,并且帶形部件被布置在支撐部件和加熱部件之間。加壓部件包括由支撐部件支撐的基端部和從基端部朝向定影區域延伸的自由端部。加壓部件具有布置為沿寬度方向彼此間隔的多個推壓部,當介質經過定影區域時,推壓部能夠根據沿寬度方向具有非均勻厚度的介質的厚度彈性變形,自由端部沿朝向加熱部件的推壓方向推壓帶形部件,以使帶形部件擠壓加熱部件。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案、第十四方案和第十五方案,與不設置能夠根據介質的厚度而彈性變形的推壓部的情況相比,減小了當介質經過加熱部件時以高壓局部地擠壓加熱部件的可能性。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案,推壓部能夠根據介質的厚度彼此獨立地彈性變形。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案,與推壓部不由線材構成的情況相比,能夠降低推壓部的材料成本。結果,能夠降低定影裝置的總制造成本。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案,與不設置將推壓部彼此連接的薄連接部的情況相比,在組裝壓力施加部件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容易地處理加壓部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案,與板形部件的自由端不設置在定影區域沿傳送方向的下游端部處的情況相比,從定影區域傳送出的介質能夠更加易干與加熱部件分離。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案,與自由端部的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不朝向加熱部件彎曲的情況不同,能夠對沿寬度方向施加到加熱部件的壓カ分布進行調節。結果,能夠減少定影故障的發生。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案,加壓部件可被布置為使得其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加熱部件彎曲。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案,與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推壓部的推壓寬度不大于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推壓部的推壓寬度的情況不同,能夠對沿寬度方向施加到加熱部件上的壓カ分布進行調節。結果,能夠減少定影故障的發生。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案,與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推壓部之間的推壓間隔不小于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推壓部之間的推壓間隔的情況不同,能夠對沿寬度方向施加到加熱部件上的壓カ分布進行調節。結果,能夠減少定影故障的發生。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案,與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推壓部的厚度不大于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推壓部的厚度的情況不同,能夠對沿寬度方向施加到加熱部件上的壓カ分布進行調節。結果,能夠減少定影故障的發生。根據本發明的第i^一方案,與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推壓部不是由具有比布置在沿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推壓部的材料的弾性模量大的彈性模量的材料制成的情況不同,能夠對沿寬度方向施加到加熱部件上的壓カ分布進行調節。結果,能夠減少定影故障的發生。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案,與基端部不通過圍繞彎曲部旋轉而移動到釋放位置的情況相比,可以增大自由端部在釋放位置處的彈性恢復的量。因此,可以減少經時發生的加壓部件的永久性變形(即,屈服)。結果,能夠對沿寬度方向在加壓位置處施加到加熱部件上的壓カ分布進行調節,并且能夠減少定影故障的發生。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案,與加壓部件不保持在加壓位置的結構相比,能夠減少定影裝置的部件的數量。結果,能夠降低成本。


基于下列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I是示出包括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設備的示意圖;圖2是示出圖I中所示的定影裝置的整體結構的透視圖;圖3是沿著線III-III截取的圖2的一部分的剖視圖,示出了壓カ施加帶與加熱輥相接觸的狀態;圖4是沿著線IV-IV截取的圖2的一部分的剖視圖,示出了壓カ施加帶與加熱輥分離的狀態;圖5是沿著線V-V截取的圖2的一部分的剖視圖,示出了壓カ施加帶與加熱輥相接觸并且片材分離部件保持在定影操作位置處的狀態;圖6是沿著線VI-VI截取的圖2的一部分的剖視圖,示出了壓カ施加帶與加熱輥相接觸并且片材分離部件保持在片材分離部件與加熱輥表面分離的分離位置處的狀態;圖7A和7B是示出板和支撐在板的內表面上的旋轉桿的示意圖,其中,圖7A是板和旋轉桿的平面圖,而圖7B是旋轉桿的放大透視圖;圖8A和8B是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的示意圖,其中,圖8A是板簧的放大透視圖,而圖8B示出了當沿從左到右的方向看時支撐在基座上的板簧的基端部; 圖9是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的放大透視圖;圖IOA和IOB是示出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圖,其中,圖IOA示出了從圖9中所示的狀態去除了帶部件、前后端附接部件、翼片、浸油氈和滑動片的狀態,而圖IOB示出了當沿圖IOA中的箭頭XB所示的方向看時端附接部件和翼片被附接的狀態;圖11是沿著線XI-XI截取的圖9的剖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加熱輥和壓力施加帶的一部分;圖12A至12D是示出當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桿在作業操作位置和卡紙恢復操作位置之間移動時定影裝置的狀態的示意圖,其中,圖12A示出了當沿前板的從前向后的方向看時操作桿移動到作業操作位置時定影裝置的狀態,圖12B示出了當沿從前向后的方向看時沿著圖IOB中的線XIIB-XIIB截取的剖視圖中圖12A中的狀態,圖12C示出了當沿前板的從前向后的方向看時操作桿移動到卡紙恢復操作位置時定影裝置的狀態,圖12D示出了當沿從前向后的方向看時沿著圖IOB中的線XIID-XIID截取的剖視圖中圖12A的狀態。圖13是示出當沿從上到下的方向看時根據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的基端部的狀態的示意圖;圖14是與圖13相對應的示意圖,示出了當沿從上到下的方向看時根據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的基端部的狀態;圖15A和15B是示出根據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的示意圖,其中,圖15A是與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8A相對應的板簧的放大透視圖,而圖15B是沿著線XVB-XVB截取的圖15A的剖視圖;圖16A至16C是示出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加壓部件的示意圖,其中,圖16A是與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8A相對應的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加壓部件的放大透視圖,圖16B是當沿圖16A中的箭頭XVIB所示的方向看時平板部的放大透視圖,而圖16C是沿著線XVIC-XVIC截取的圖16A的剖視圖;以及圖17A和17B是示出根據變型例的基座的示意圖,其中,圖17A是根據變型例的基座的放大透視圖,而圖17B示出了當沿圖17A中的箭頭XVIIB所示的方向看時根據變型例
的基座。
具體實施例方式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然而,本發明不限于下面的示例性實施例。為了便于理解下面的描述,在每個圖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分別被定義為X軸方向、Y軸方向和Z軸方向。另外,箭頭X、-X、Y、-Y、Z和-Z所示的方向分別被定義為向前、向后、向右、向左、向上和向下,并且在那些方向上的側邊分別被定義為前側、后偵U、右側、左側、上側和下側。在圖中,中心處具有點的圓圈表示相對于圖中所示的側邊從后向前的方向,而內部具有“ X”標記的圓圈表示相對于圖中所示的側邊從前向后的方向。在每個圖中,省略了除那些說明所必需的部件之外的部件以便于理解。
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圖I是示出包括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F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示意圖。參照圖1,圖像形成設備U包括文檔傳送裝置Ul和作為復印機實例的圖像形成設備主體U2。圖像形成設備主體U2支撐文檔傳送裝置Ul并且包括作為文檔基座實例的臺板玻璃PG。文檔傳送裝置Ul包括作為文檔接收部實例的文檔供給托盤TGl和作為文檔輸出部實例的文檔輸出托盤TG2。待制作復印件的多張文檔Gi被放置到文檔供給托盤TGl上。多張文檔Gi被傳送通過臺板玻璃PG上的作為文檔讀取位置實例的復印位置,并且被排出到文檔輸出托盤TG2上。圖像形成設備主體U2包括用戶接口 UI、曝光光學系統A和其它組件。用戶接口 UI為操作單元的實例,用戶操作該操作單元以輸入表示諸如打印開始指令(即,復印開始指令)的操作指令的信號。被在文檔傳送裝置Ul中沿著臺板玻璃PG傳送的文檔或者手動放置到臺板玻璃PG上的文檔反射的反射光被引導到曝光光學系統A,并且被固態攝像器件C⑶轉換為紅色(R)、綠色(G)和藍色(B)的電信號。圖像處理部IPS將R、G和B的電信號轉換為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青色)(C)和黑色⑷的圖像數據并且臨時存儲圖像數據。然后,圖像處理部IPS在預定定時將圖像數據輸出到激光驅動電路DL0沿著箭頭Ya所示的方向旋轉的圖像載體PR的表面通過作為充電部件實例的充電輥CR進行均勻地充電,并且相繼地經過潛像寫入位置Q1、顯影區域Q2和一次轉印區域Q3。在潛像寫入位置Q I處,通過激光驅動電路DL驅動的潛像寫入裝置ROS利用作為寫入光實例的激光束L掃描圖像載體PR的表面,從而在圖像載體PR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在形成多色圖像(即,所謂的全色圖像)的情況下,相繼地形成與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和黑色(K)這四種顏色的圖像相對應的潛像。在形成單色圖像的情況下,僅形成與黑色(K)圖像相對應的靜電潛像。旋轉式顯影裝置G包括與黃色⑴、品紅色(M)、藍綠色(C)和黑色⑷各種顏色對應的四個顯影單元GY、GM、GC和GK。顯影單元GY、GM、GC和GK響應于旋轉軸Ga的旋轉而相繼地旋轉到上述顯影區域Q2。顯影單元GY、GM、GC和GK中的每個包括作為將顯影劑傳送到顯影區域Q2的顯影劑載體實例的顯影輥GR,并且將圖像載體PR上經過顯影區域Q2的靜電潛像顯影為作為可視圖像實例的色調劑圖像Tn。
通過雙點劃線示出的滑架F I在圖像載體PR下方的區域中受到作為框架引導單元實例的左右滑軌SR支撐,以使得滑架Fl能夠沿前后方向滑動。滑架F I為可移動框架的實例。帶框架F2由滑架F I支撐,以使得帶框架F2能夠繞著鉸鏈軸F2a沿上下方向旋轉。帶框架F2為框架部件的實例,該框架部分用于被包括在帶組件BM(作為中間轉印裝置的實例)中的帶形部件。鉸鏈軸F2a為用于框架部件的軸部件的實例。帶組件BM包括帶支撐輥Rd、Rt、Rf 和T2a,其作為用于帶形部件的多個支撐部件的實例;一次轉印輥Tl,其作為一次轉印部件的實例;接觸輥T2c,其作為二次轉印接觸部件的實例;以及帶框架F2,其支撐上述組件。帶支撐輥Rd、Rt、Rf和T2a對作為帶形部件實例并且也作為中間轉印部件實例的中間轉印帶B進行支撐。帶支撐輥Rd、Rt、Rf和T2a包括帶驅動輥Rd,其作為用于帶形部件的驅動部件的實例;張緊輥Rt,其作為用于帶形部件的張力施加部件的實例;惰輥Rf,其作為用于帶形部件的從動部件的實例;以及支承輥T2a,其作為二次轉印對置部件的實例。接觸輥T2c與支承輥T2a相接觸。帶組件BM能夠繞著鉸鏈軸F2a沿上下方向旋轉。當帶組件BM向下旋轉時,帶組 件BM可以與滑架Fl —起插入圖像形成設備主體U2中或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U2中取出,而不與圖像載體PR摩擦接觸。受到作為控制單元實例的控制器C控制的電源電路E將轉印電壓施加到一次轉印輥Tl,該轉印電壓的極性與作為顯影劑實例的色調劑的帶電極性相反。因此,執行如下一次轉印處理在一次轉印區域Q3中將圖像載體PR的表面上的色調劑圖像Tn轉印到中間轉印帶B上。在形成全色圖像的情況下,執行一次轉印處理以使各種顏色的色調劑圖像Tn相繼地形成在圖像載體PR的表面上,并且在一次轉印區域Q3中以疊加的方式相繼地轉印到中間轉印帶B的表面上。因此,以疊加的方式在中間轉印帶B上形成全色色調劑圖像。在形成單色圖像的情況下,僅使用一個顯影單元GK,并且在一次轉印處理中將單色色調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B上。在一次轉印處理之后,作為用于圖像載體的清潔部件的實例的圖像載體清潔器CLp通過去除殘留色調劑來清潔圖像載體PR的表面,并且作為電荷消除部件實例的電荷消除輥JR消除圖像載體PR表面上的電荷。作為二次轉印可移動框架實例的二次轉印滑架Fs在支承輥T2a下方的位置處支撐為能夠將二次轉印滑架Fs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U2上拆除。二次轉印滑架Fs能夠沿著左右滑軌SR在前后方向上滑動。二次轉印升降框架Ft由二次轉印滑架Fs支撐為使二次轉印升降框架Ft能夠圍繞鉸鏈軸Fta沿上下方向旋轉。二次轉印升降框架Ft為用于二次轉印單元Ut的二次轉印升降部件的實例,并且鉸鏈軸Fta為用于二次轉印升降部件的軸部件的實例。當二次轉印單元Ut向下旋轉時,二次轉印單元Ut可以插入到圖像形成設備主體U2中或從圖像形成設備主體U2中取出,而不與帶組件BM摩擦接觸。二次轉印單元Ut包括二次轉印輥T2b,其作為二次轉印部件的實例;二次轉印輥清潔器CU,其作為用于二次轉印部件的清潔部件的實例;輥支撐桿Lr,其作為用于二次轉印部件的支撐部件的實例;轉印后片材引導件SG2,其作為轉印后引導部件的實例;片材傳送帶BH,其作為用于傳送介質的帶形部件的實例;以及二次轉印升降框架Ft,其支撐上述組件。輥支撐桿Lr對二次轉印輥T2b和二次轉印輥清潔器CLt進行支撐,并且通過作為用于支撐部件的驅動單元實例的電動機(未示出)使輥支撐桿Lr圍繞作為用于支撐部件的軸部件實例的鉸鏈軸La旋轉。因此,輥支撐桿Lr使二次轉印輥T2b在二次轉印輥T2b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的二次轉印位置和二次轉印輥T2b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的待機位置之間移動。二次轉印區域Q4由二次轉印輥T2b和中間轉印帶B之間的接觸區域限定。二次轉印輥T2b、支承輥T2a和接觸輥T2c形成了二次轉印部件T2。一次轉印輥T I、中間轉印帶B、二次轉印部件T2等形成了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轉印裝置T1+B+T2。作為介質實例的片材S被收容在作為介質供給部件實例的供紙托盤TRl中。通過作為拾取部件實例的拾取輥Rp在預定定時拾取片材S,并且通過作為分離部件實例的分離輥Rs使片材S彼此分離。然后,每個片材S被傳送到作為定時調節部件實例的配準輥Rr。與在一次轉印處理之后全色色調劑圖像 或單色色調劑圖像向二次轉印區域Q4的移動同步地,將已經傳送到配準輥Rr的片材S從作為轉印前引導部件實例的轉印前片材引導件SGl傳送到二次轉印區域Q4。當片材S經過二次轉印區域Q4時,由控制器C控制的電源電路E將二次轉印電壓施加到被包括在二次轉印部件T2中的接觸輥T2c上,所述二次轉印電壓的極性與色調劑的帶電極性相同。二次轉印部件T2執行如下的二次轉印處理即,在二次轉印區域Q4中,將在一次轉印處理中已經以疊加的方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B上的彩色色調劑圖像同時轉印到片材S上。在二次轉印處理之后,作為用于帶形部件的清潔部件實例的帶清潔器CLb去除殘留在中間轉印帶B上的殘余色調劑。另外,二次轉印輥清潔器CLt收集附著在二次轉印輥T2b表面上的色調劑。二次轉印輥T2b和帶清潔器CLb被布置為使得它們能夠與中間轉印帶B接觸或者離開中間轉印帶B。在形成彩色圖像的情況下,二次轉印輥T2b和帶清潔器CLb與中間轉印帶B分離,直到最后顏色的未定影色調劑圖像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B上。二次轉印輥清潔器CLt與二次轉印輥T2b —起朝向中間轉印帶B移動或者離開中間轉印帶B。通過轉印后片材引導件SG2和片材傳送帶BH將已經在二次轉印處理中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片材S傳送到定影區域Q5。定影區域Q5由作為加熱部件實例的加熱輥Fh和作為壓力施加部件實例的壓力施加帶Fp之間的接觸區域限定。當片材S經過定影區域Q5時,通過包括加熱輥Fh和壓力施加帶Fp的定影裝置F對片材S進行熱定影處理。已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片材S被排出到作為介質輸出部件實例的片材輸出托盤TR2上。由Rp、Rs、Rr、SGI、SG2和BH表示的上述部件形成作為介質傳送裝置實例的片材傳送裝置SH。 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F的描述圖2是示出圖I所示的定影裝置F的整體結構的透視圖。圖3是沿著線III-III截取的圖2的部分的剖視圖,示出了壓力施加帶Fp與加熱輥Fh相接觸的狀態。圖4是沿著線IV-IV截取的圖2的部分的剖視圖,示出了壓力施加帶Fp與加熱輥Fh分離的狀態。圖5是沿著線V-V截取的圖2的一部分的剖視圖,示出了壓力施加帶Fp與加熱輥Fh相接觸并且片材分離部件保持在定影操作位置的狀態;圖6是沿著線Vl-VI截取的圖2的一部分的剖視圖,示出了壓力施加帶Fp與加熱輥Fh相接觸并且片材分離部件保持在片材分離部件與加熱輥Fh表面分離的分離位置處的狀態。參照圖2至圖6,定影裝置F包括前板I和后板2,其作為支撐體的實例;連接部件Ta,其將前板I和后板2的頂部相連;以及連接部件Tb,其將前板I和后板2的左下部相連。前板I和后板2用作一對旋轉桿支撐框架。通過連接部件Ta和連接部件Tb連接到一起的前板I和后板2可拆除地固定到圖像形成設備U的作為框架部件實例的固定框架(未示出)上。加熱輥Fh由前板I和后板2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并且通過旋轉力傳送部件將旋轉力從作為定影驅動單元實例的電動機(未示出)傳送到加熱棍Fh的后端。圖7A和圖7B是示出前板I和后板2以及分別支撐在前板I和后板2的內表面上的旋轉桿3和旋轉桿4的圖。圖7A是前板I和后板2以及旋轉桿3和旋轉桿4的平面圖。圖7B是旋轉桿3和旋轉桿4的放大透視圖。參照圖2、圖3、圖7A和圖7B,前板I和后板2分別設置有在其頂端成直角彎曲的桿連接部Ia和桿連接部2a,并且分別設置有在桿連接部Ia和桿連接部2a的左側處向內突 出的桿支撐軸Ib和桿支撐軸2b。桿連接部Ia和桿連接部2a為棒連接部的實例,并且桿支撐軸Ib和桿支撐軸2b用作旋轉中心。參照圖7A和圖7B,作為旋轉支撐部件實例的旋轉桿3和旋轉桿4分別由桿支撐軸Ib和桿支撐軸2b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旋轉桿3和旋轉桿4分別支撐前端附接部件5和后端附接部件6。作為支撐部件實例的帶支撐框架7在膜狀的環形帶主體Fpl的內側布置為使得帶支撐框架7沿壓力施加帶Fp的寬度方向延伸。帶支撐框架7包括橫截面呈J形的由金屬制成的框架主體8和焊接至框架主體8的板9。框架主體8為支撐部件主體的實例,并且板9為板形部件的實例。包括橫截面呈J形的框架主體8和板9的帶支撐框架7通過前端附接部件5和后端附接部件6與分別由前板I和后板2支撐的旋轉桿3和旋轉桿4連接。旋轉桿3和旋轉桿4在對帶支撐框架7的沿其縱向方向的端部進行支撐的同時旋轉。因此,帶支撐框架7在帶支撐框架7靠近加熱輥Fh的加壓位置和帶支撐框架7與加熱輥Fh分離的分離位置之間移動。分離位置為釋放位置的實例。由氈制品等制成的吸油部件11與被包括在帶支撐框架7中的框架主體8的中央部的底面接合。吸油部件11為潤滑劑吸收部件的實例,并且沿縱向方向(即,加熱輥Fh的軸向)延伸。作為帶引導部件實例的帶引導件12和13附接至帶支撐框架7的外表面以便沿著縱向方向延伸。作為滑動部件實例的片狀滑動片16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形基座19被支撐在板9的頂面上。由附圖標記3至16表示的組件為例如在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布No. 2002-148972和2002-148984中描述的公知組件,并且因此省略對它們的詳細說明。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作為加壓保持件實例的上肋狀件19a形成在基座19的頂面的左右兩端上。上肋狀件19a向上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平坦板形下板19b設置在基座19的右端處。下板19b向下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從而延伸通過板9的右端部。下板1%具有定位孔19c,定位孔19c之間沿前后方向形成有間隔。通過允許從右帶引導件13的左端表面突出的定位突起部13a延伸穿過來將定位孔19c定位。作為加壓部件實例的板簧21布置在滑動片16與基座19之間的與定影區域Q5相對應的位置處。在圖3和圖5所示的狀態下,板簧21從壓力施加帶Fp的內側使壓力施加帶Fp擠壓加熱輥Fh。板簧21的剛度高于加熱輥Fh的剛度。因此,由板簧21擠壓的加熱輥Fh的表面變形為凹陷形。由于這種變形,經過定影區域Q5的片材S可易于與加熱輥Fh的表面分離,該定影區域Q5為加熱輥Fh和壓力施加帶Fp之間的接觸區域。參照圖2至圖6,旋轉桿3和4分別由前板I和后板2的桿支撐軸Ib和2b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作為棒形部件實例的桿26被支撐為使得桿26在能夠沿其軸向滑動的同時延伸貫通各個旋轉桿3和旋轉桿4。彈簧支承件26a設置在桿26的底端處,并且作為螺旋彈簧的壓縮彈簧27設置在彈簧支承件26a與旋轉桿3和4之間。壓縮彈簧27為旋轉支撐/推壓部件的實例。壓縮彈簧27總是向上推壓旋轉桿3和旋轉桿4。旋轉操作軸29由前板I和后板2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作為旋轉操作部件實例的操作手柄31固定在旋轉操作軸29的前端處。作為升降部件實例的升降凸輪32借助于螺釘NI固定在旋轉操作軸29的兩端處。每個升降凸輪32設置在與前板I或后板2的內表面相鄰的位置處,以使壓力施加帶Fp上下移動。由附圖標記29和32表示的上述組件形成了旋轉位置調節部件29+32。參照圖5和圖6,作為分離部件移動偏心部件的實例的分離部件移動凸輪33在每 個升降凸輪32內部的位置處借助于螺釘N2固定到旋轉操作軸29上。當操作手柄31處于圖2所示的狀態時,升降凸輪32保持在圖3所示的位置處,并且分離部件移動凸輪33保持在圖5所示的位置處。在該狀態下,壓力施加帶Fp保持在壓力施加帶Fp擠壓加熱輥Fh的位置處。當操作手柄31從圖2所示的位置逆時針旋轉時,升降凸輪32從圖3所示的位置旋轉到圖4所示的位置,并且分離部件移動凸輪33從圖5所示的位置旋轉到圖6所示的位置。在該狀態下,壓力施加帶Fp與加熱輥Fh分離并且保持在壓力施加帶Fp不擠壓加熱輥Fh的位置處。參照圖2、圖5和圖6,具有水平取向的U形橫截面的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由旋轉操作軸29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導輥支撐板簧37以及板簧固定部件38借助于螺釘N3固定在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上,其中導輥支撐板簧37為用于支撐引導部件的推壓部件的實例,而板簧固定部件38為推壓部件支撐部件的實例。參照圖5和圖6,作為介質引導部件實例的多個導輥39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在導輥支撐板簧37的底端處。參照圖5和圖6,作為螺釘接收部件實例的多個螺母41在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的下中央部的底面上固定為使得螺母41被布置為彼此之間沿縱向具有間隔。作為連接螺釘實例的連接螺釘42從下方旋入到螺母41中。作為第二螺釘接收部件實例的螺母43在連接螺釘42的頭部42a的頂側處緊固到連接螺釘42上。分離部件44與每個連接螺釘42的底端連接。分離部件44包括分離片45,其作為片狀分離部件,用于將片材S與加熱輥Fh的表面分離;以及板形彈性分離片支撐板46,其支撐分離片45。分離片45為介質分離部件的實例,并且分離片支撐板46為分離支撐部件的實例。分離片支撐板46被夾在連接螺釘42的頭部42a和螺母43之間。可通過松動螺母43并且旋轉連接螺釘42來調節分離部件44沿上下方向的位置,并且可通過緊固螺母43來固定分離部件44沿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連接螺釘42和螺母43形成了分離片位置調節部件42+43,該分離片位置調節部件42+43能夠調節分離片支撐板46和分離片45相對于加熱棍Fh的位置。由附圖標記26至43表不的組件為在例如日本未經審查的專利申請公布No. 2002-148972和2002-148984中描述的公知組件。
參照圖5和圖6,當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圍繞旋轉操作軸29旋轉時,螺釘N3、導輥39、分離部件44以及與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的中央部的側表面連接的導輥支撐板簧37和板簧固定部件38等也與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 —起圍繞旋轉操作軸29旋轉。如圖5和圖6所示,分離支撐板簧47的一個端部借助于螺釘N4附接至前板I和后板2中的每個上。每個分離支撐板簧47的自由端由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的中央部保持。通過分離支撐板簧47將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正常地保持在圖3和圖5中所示的位置處,該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由旋轉操作軸29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當旋轉操作軸29從圖5所示的位置旋轉到圖6所示的位置并且分離部件移動凸輪33向下推動分離部件支撐部件36的中央部時,分離部 件支撐部件36圍繞旋轉操作軸29逆時針旋轉。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的描述圖8A和圖8B是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的圖。圖8A是板簧21的放大透視圖。圖8B示出了當沿從左向右的方向看時支撐在基座19上的板簧21的基端部62。參照圖8A,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呈U形,當沿從后向前的方向看時,該U形的開口側朝左。板簧21包括基端部62,其向左延伸并且支撐在基座19上;彎曲部63,其從基端部62的左端延伸出并且彎曲成水平取向的U形;以及自由端部64,其沿著基端部62而從彎曲部63的頂端向右延伸。在自由端部64上形成有向上推壓帶主體Fpl頂端部的推壓表面66。基端部62在其右端處與右上肋狀件19a相接觸,從而防止基端部62向右移位。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4所示,彎曲部63布置在用作旋轉桿3的旋轉中心的桿支撐軸Ib與用作旋轉桿4的旋轉中心的桿支撐軸2b之間。換句話說,彎曲部63在其延伸方向(即在前后方向)上與桿支撐軸Ib和2b重疊。利用這種構造,當壓力施加帶Fp移動到分離位置時,板簧21圍繞彎曲部63旋轉。因此,與用作旋轉中心的桿支撐軸Ib和2b與彎曲部63分離的情況相比,可以增加自由端部64的彈性恢復量。因此,可以減少經時發生的板簧21的永久性變形,即屈服。結果,當壓力施加帶Fp移動到加壓位置時,可以減少由于板簧21的屈服而引起的沿著軸向的壓力分布的經時變化。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在自由端部64的右端和板簧21沿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之間的區域中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的平板部67。在平板部67的沿前后方向的整個區域上,從平板部67的左端向左延伸的多個條形推壓部68相互間隔地布置。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每個推壓部68形成為從平板部67的左端延伸并且通過彎曲部63和基端部62。更具體地,每個推壓部68包括向左延伸部68a,其從平板部67向左延伸;彎曲部68b,其從向左延伸部68a延伸并且向下彎曲;以及向右延伸部68c,其從彎曲部68b向右延伸。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過將平板形部件彎曲為水平取向的U形來形成板簧21,平板形部件具有在右上端的除了平板部67之外的區域上沿左右方向(即傳送方向)延伸的狹縫69。狹縫69為氣隙的實例,并且被布置為沿前后方向彼此間隔。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如圖SB所示,基座19形成為使得其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從其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基座19的中心增加。因此,如圖8A所示,板簧21在其沿傳送方向的下游端處由基座19支撐,并且板簧21在其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彎曲。換句話說,板簧21被成形為使得在其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隆起。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板簧21形成為使得其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的高度比在沿前后方向的端部處的高度大了大約1.0[mm]。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板簧21的厚度被設定為大約0. 3 [mm],并且平板部67沿左右方向的長度被設定為大約5. 0[mm]。另外,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在每個推壓部68中,向左延伸部68a沿左右方向的長度大約為3. 0[mm],彎曲部68b的曲率半徑大約為2. 0 [mm],彎曲部68b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大約為4. 0 [mm],彎曲部68b的弧長大約為
6.3[mm],并且向右延伸部68c沿左右方向的長度大約為8. 0[mm]。推壓部68形成了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推壓力供給部件70。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在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當開始圖像形成操作或作業時,靜電潛像形成在圖像載體PR的表面上并且被顯影。顯影的圖像被轉印到帶組件BM上,然后被轉印到經過二次轉印區域Q4的片材S上。然后,定影裝置F通過加熱和 加壓來將處于未定影狀態的圖像定影到片材S的表面上。此時,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片材S被傳送通過定影區域Q5,在定影區域Q5中,通過板簧21使得壓力施加帶Fp的薄的帶主體Fpl擠壓加熱棍Fh。因此,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板簧21用于使帶主體Fpl擠壓加熱輥Fh,該板簧21的熱容量小于厚定影墊的熱容量。因此,與通過定影墊使得帶主體擠壓加熱輥的根據專利文獻I的結構相比,減小了壓力施加帶Fp的整個主體的熱容量。因此,可以減少加熱輥Fh的散熱。結果,可以減少執行作業所需的功耗。另外,加熱輥Fh可以被快速加熱,從而可以減少啟動圖像形成處理所需的時間。另外,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與由厚的彈性層形成加壓輥的根據專利文獻2的結構相比,減小了壓力施加帶Fp的整個主體的熱容量。相應地,可以減少加熱輥Fh的散熱,并且加熱輥Fh可以被快速地加熱。結果,可以減少啟動圖像形成處理所需的功耗和時間。此處,將對如下情況進行討論即,介質厚度(即經過定影區域Q5的片材S的片材厚度)在寬度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不均勻。當例如片材S為信封時,片材厚度不僅與信封的前后側面處兩片紙的總厚度對應,而且與紙張被折疊和膠粘到一起的重疊區域中的三片紙的總厚度對應。由于重疊區域在信封的整個主體上沿縱向、橫向和斜向延伸,因此片材厚度在信封的整個區域上,沿寬度方向不均勻。因此,如果例如專利文獻I至4中的諸如板簧或加壓墊等加壓部件具有沿加熱輥Fh的軸向(即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體結構,則加熱輥Fh在與沿前后方向具有大片材厚度的厚部相對應的位置處被以高壓局部地加壓。即使當片材S為一張普通打印紙張時,在片材S沿寬度方向的邊緣的內側和外側的區域之間厚度的差別量與單張片材厚度相對應。因此,加熱輥Fh在與片材S的邊緣相對應的位置處被以高壓局部加壓。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由于加熱輥Fh在與片材S的厚部或邊緣相對應的位置處被以高壓局部加壓,因此加熱輥Fh將變形。更具體地,在如專利文獻I中由厚的基體部件形成加熱輥Fh的情況下,存在將沿著厚的加熱輥Fh的周向形成褶皺的可能性。另外,在如專利文獻2中由薄的基體部件形成加熱輥Fh的情況下,存在將發生加熱輥Fh的屈曲并且加熱輥Fh將凹陷的可能性。相反地,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板簧21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狹縫69,并且狹縫69在加熱輥Fh的軸向上彼此間隔。因此,每個推壓部68能夠獨立于其它推壓部68而彈性變形。因此,即使當類似于信封的片材S經過定影區域Q5時,每個推壓部68根據片材厚度而彈性變形。因此,可以抑制施加到加熱輥Fh的壓力的局部增加。結果,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與加壓部件未設置有推壓部68的根據專利文獻I至4的結構相比,可減少如下可能性當片材S經過加熱輥Fh時,加熱輥Fh將被以高壓局部加壓。因此,還可降低加熱輥Fh受損的可能性。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如圖8A所示,平板部67形成在板簧21的自由端部64的右端處。因此,在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沿前后方向連續延伸的平板部67的剛度比沿前后方向間隔布置的推壓部68的剛度高。因此,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盡管推壓部68能夠相對于定影區域Q5的軸向而根據片材厚度彼此獨立地彈性變形,但具有高剛度的平板部67用于、沿推壓方向推壓加熱輥Fh。因此,加熱輥Fh的表面變形為凹陷的形狀,以使片材S可易于與加熱輥Fh分離。結果,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推壓部68用于對沿傳送方向在定影區域Q5的上游部分中施加到加熱輥Fh的壓力的局部增加進行抑制,并且平板部67用于提高在定影區域Q5的下游部分中分離片材S的分離性能。另外,在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基座19形成為使得其高度從其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央增加。相應地,板簧21被成形為在其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隆起。在通過旋轉桿3和4使得壓力施加帶Fp與加熱棍Fh接觸以及分離的結構中,其中旋轉桿3和4在其沿前后方向的端部處支撐帶支撐框架7,由于來自加熱輥Fh的反作用力而引起的壓力施加帶Fp的變形使得施加到壓力施加帶Fp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的壓力減小。此處,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被成形為使得板簧21的沿前后方向(即軸向)的中央區域所施加的壓力比板簧21的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所施加的壓力大。相應地,減少了在加熱輥Fh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中的壓力減小。結果,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與板簧21不被成形為在其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中向上隆起的結構不同,可以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圖9是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F的放大透視圖。圖IOA和圖IOB是示出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F的一部分的示意圖。圖IOA示出了從圖9中所示的狀態去除了帶部件、端附接部件(前端附接部件5和后端附接部件6)、翼片、浸油氈和滑動片的狀態。圖IOB示出了當沿圖IOA中的箭頭XB所示的方向看時端附接部件和翼片被附接的狀態。圖11是沿著線XI-XI截取的圖9的剖視圖,示出了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加熱棍Fh和壓力施加帶Fp的一部分。現在將對本發明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中,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組件相對應的組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因此省略對它們的詳細說明。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在下面幾點處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但是在其它點上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似。參照圖9至圖11,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F包括一對板,即前板101和后板102,以代替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前板I和后板2。前板101和后板102為定影支撐體的實例并且由圖像形成設備U的框架(未示出)以可拆除的方式支撐。作為加熱支撐部實例的加熱輥支撐部106和加熱輥支撐部107分別設置在前板101和后板102的上部。加熱輥Fh被加熱輥支撐部106和加熱輥支撐部107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而加熱輥支撐部106和加熱輥支撐部107分別由作為加熱支承部件實例的加熱支承件103和104支撐。作為熱源實例的圖11中所示的加熱器Fha布置在加熱輥Fh中,如圖IOB所示,驅動力通過作為驅動力傳送部件實例的齒輪系108從作為定影驅動單元實例的定影電動機109傳送到加熱棍Fh。作為壓力施加支撐部實例的保持件支撐孔111和112分別形成在加熱輥支撐部106和107的下方。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保持件支撐孔111和112呈三角形形狀,并且旋轉中心Illa和112a分別設置在保持件支撐孔111和112的底端處。保持件支撐孔111 和112具有分別從旋轉中心11 Ia和112a朝左上方延伸的左邊緣11 Ib和112b,以及分別從旋轉中心Illa和112a向上延伸的右邊緣Illc和112c。左邊緣Illb和112b為推壓側旋轉約束部的實例,右邊緣Illc和112c為釋放側旋轉約束部的實例。作為移動保持部分實例的圓形桿支撐孔113和114形成在前板101和后板102上的保持件支撐孔111和112右側的位置處。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壓力施加帶Fp的描述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如圖IOA和圖IOB所示,作為支撐部件實例的壓力施加保持件116在前板101和后板102之間布置為沿前后方向延伸。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壓力施加保持件116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形保持件主體117。保持件主體117為支撐部件主體的實例。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保持件主體117在沿前后方向的端部處包括被支撐部118和119,被支撐部118和119分別延伸穿過保持件支撐孔111和112。保持件主體117被支撐為使得保持件主體117能夠圍繞旋轉中心Illa和112a在被支撐部118和119分別與左邊緣Illb和112b相接觸的加壓位置與被支撐部118和119分別與右邊緣Illc和112c相接觸的分離約束位置之間旋轉。桿接觸表面121和122分別形成在前面的被支撐部118前方的位置處以及后面的被支撐部119后方的位置處。桿接觸表面121和122為接觸部分的實例并且分別布置在前板101的外側和后板102的外側。平板形基座123在保持件主體117的頂端處形成在保持件主體117的右表面上。基座123在前板101的內側和后板102的內側布置為使得基座123向右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類似,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基座123被形成為使其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從其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基座123的中心增加。相應地,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類似,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在其沿傳送方向的下游端處由基座123支撐,并且該板簧21在其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彎曲。換句話說,板簧21被成形為在其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隆起大約1.0[mm]。作為穩定板實例的多個平板形翼片124在保持件主體117上被支撐為與保持件主體117的左右表面垂直地延伸。翼片124沿前后方向彼此間隔地布置在前板101的內側和后板102的內側。參照圖IOB和圖11,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翼片124形成為半月形從而從保持件主體117的左右端表面向外延伸。切除部124a形成在翼片124的頂端部上,從而基座123可被放置在切除部124a中。作為環狀帶形部件實例的圓筒形帶主體126在前板101的內側和后板102的內側布置為使得帶主體126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環繞壓力施加保持件116的外周。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板簧相似的板簧21布置在壓力施加保持件116和帶主體126之間的與定影區域Q5相對應的位置處。作為滑動部件實例的片形滑動片141布置在板簧21和帶主體126之間。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滑動片141包括被支撐部141a,其固定到保持件主體117的頂端上并且由保持件主體117的頂端支撐;以及夾層部141b,其從被支撐部141a朝向右上方延伸并且被夾在帶主體126的內周表面和板簧21的推壓表面66之間。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滑動片141的表面是由作為低摩擦材料實例的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的。滑動片141用于減小施加到旋轉的帶主體126與固定的板簧21之間的摩擦力,從而減少由摩擦而引起的 磨損。參照圖11,作為潤滑劑施加部件實例的浸油氈142支撐在保持件主體117的底端處。浸油氈14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與帶主體126的內表面相接觸。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浸油氈142浸有硅酮油,其中硅酮油為用于減小摩擦力的潤滑劑的實例。硅酮油被施加到旋轉的帶主體126的內表面上。參照圖9和圖10B,作為帶形部件的端保持部件實例的端附接部件143和144附接至保持件主體117的沿前后方向的各端。端附接部件143和144呈半月形并且在底部具有弧形側邊。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當旋轉的帶主體126沿前后方向移動時,帶主體126的沿前后方向的端部與端附接部件143和144各自的內側表面接觸。因此,帶主體126的位移受到約束。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桿151和152的描述作為移動部件實例的操作桿151和152分別布置在前板101的外側和后板102的外側。操作桿151和152可由用戶來操作。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桿151和152形成為薄的平板的形狀,并且分別與前板101和后板102相對。操作桿151和152分別包括旋轉軸153和154,旋轉軸153和154由桿支撐孔113和114支撐以使操作桿151和152能夠分別繞著旋轉軸153和154旋轉。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操作桿151和152分別包括矩形平板形的手柄部156和157,用戶可抓握手柄部156和157的一端。操作桿151和152還分別在其另一端處包括形成為扇形板形狀的接觸部158和159。圖12A至12D是示出當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桿151和152在作業操作位置和卡紙恢復操作位置之間移動時定影裝置F的狀態的示意圖。圖12A示出了當沿前板101的從前向后的方向看時操作桿151和152移動到作業操作位置時定影裝置F的狀態。圖12B示出了當沿從前向后的方向看時在沿著圖IOB中的線XIIB-XIIB截取的剖視圖中圖12A中的狀態。圖12C示出了當沿前板101的從前向后的方向看時操作桿151和152移動到卡紙恢復操作位置時定影裝置F的狀態。圖12D示出了當沿從前向后的方向看時沿著圖IOB中的線XIID-XIID截取的剖視圖中圖12A中的狀態。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桿151和152被支撐為使得操作桿151和152能夠圍繞旋轉軸153和154在圖12A和圖12B所示的作業操作位置與圖12C和圖12D所示的卡紙恢復操作位置之間旋轉。作業操作位置為執行作業的第一位置的實例,并且卡紙恢復操作位置為對卡紙(即介質被卡住的狀態)進行去除操作的第二位置的實例。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當操作桿151和152移動到作業操作位置時,接觸部158和159分別與桿接觸表面121和122接觸。因此,保持件主體117移動到加壓位置并且被保持在左邊緣Illb和112b與接觸部158和159之間。在該狀態下,如圖12B所示,板簧21的自由端部64沿推壓方向(即,朝向左上方的方向)推壓帶主體126,并且滑動片141介于自由端部64和帶主體126之間。相應地,帶主體126的外周表面擠壓加熱輥Fh。在這種狀態下,由箭頭Yb所示的方向(即,作為反作用而使得基端部62推壓基座123的方向)被設定為朝向左下方的方向,所述方向包括由箭頭Yc所示的方向,箭頭Yc所示的方向為保持件主體117從加壓位置朝向分離約束位置移動的方向。另外,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當操作桿151和152向卡紙恢復操作位置移動時,接觸部158和159分別移動而遠離桿接觸表面121和122。由于板簧21的彈性恢復,通過 基端部62推動基座123,以使保持件主體117沿著朝向右邊緣Illc和112c而遠離左邊緣Illb和112b的方向圍繞旋轉中心Illa和112a旋轉到作為釋放位置實例的分離位置。在這種狀態下,如圖12D所示,自由端部64沿著傳送方向從定影區域Q5向下游移動,并且施加到帶主體126上的推壓力減小。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如圖12B所示,在保持件主體117位于加壓位置的狀態下,在定影區域Q5中加熱輥Fh擠壓帶主體126的位置(即咬合部分的沿傳送方向的上游端Pl)位于延伸經過加熱輥Fh的旋轉中心和保持件主體117的旋轉中心Illa和112a的直線LI的右側。因此,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在對操作桿151和152進行操作以使保持件主體117朝向分離位置而向右移動時,由于板簧21的彎曲部63的彈性恢復,基端部62和自由端部64之間的距離增大。結果,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可以增加當保持件主體117移動到分離位置時發生的板簧21的彈性恢復的量。因此,可以減少板簧21的屈服。結果,當壓力施加帶Fp移動到加壓位置時,可以減少由于板簧21的屈服而引起的沿軸向的壓力分布的經時變化。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在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當如圖12A至圖12D所示操作桿151和152在作業操作位置和卡紙恢復操作位置之間移動時,由于板簧21的彈性恢復,保持件主體117在加壓位置和分離位置之間旋轉。結果,在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由于可以省略旋轉桿3和4、壓縮彈簧27、升降凸輪32等,因此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比,可以減少組件的數量。因此,可以降低壓力施加帶Fp、定影裝置F和圖像形成設備U的制造成本。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其它操作效果與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操作效果相似。第三示例性實施例圖13是示出當沿從上到下的方向看時根據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的基端部的狀態的示意圖。將對本發明的第三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在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說明中,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組件相對應的組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因此省略對它們的詳細說明。第三示例性實施例在下述幾點上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但是在其它點上與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相似。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的描述參照圖13,在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基座123不被成形為在其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隆起。板簧21被成形為使得推壓寬度(即條形推壓部68的沿前后方向的寬度)從其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板簧21的中央增加。換句話說,在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板簧21中的狹縫69之間的間隔從板簧21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板簧21的中央增加。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在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與處于沿前后方 向的端部處的推壓部68的推壓寬度和剛度相比,沿前后方向布置在中央區域中的推壓部68具有較大的推壓寬度和較高的剛度。因此,根據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被成形為使得在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中施加到加熱輥Fh上的壓力比沿軸向的端部施加到加熱輥Fh上的壓力大。因此,加熱輥Fh的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中的壓力減小被減弱。結果,與推壓部68沿軸向的推壓寬度不從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央增加的情況不同,根據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可以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根據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其它操作效果與根據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操作效果相似。第四示例性實施例圖14是與圖13相對應的示意圖,示出了當沿從上到下的方向看時根據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的基端部的狀態。現在將對本發明的第四示例性實施例進行描述。在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中,與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組件相對應的組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因此省略對它們的詳細說明。第四示例性實施例在下述幾點上與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但是在其它點上與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相似。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的描述參照圖14,在第四示例性實施例中,與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相似,基座123不被成形為在其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隆起。板簧21形成為使得推壓間隔(即,狹縫69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從其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板簧21的中央減小。換句話說,在第四示例性實施例中,條形推壓部68之間的推壓間隔減小,并且推壓部68的推壓寬度從板簧21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板簧21的中央增加。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在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中的狹縫69的推壓間隔比在沿前后方向的端部處的狹縫69的推壓間隔小,并且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中推壓部68的推壓寬度比在沿前后方向的端處推壓部68的推壓寬度大。因此,剛度從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央區域增大。因此,根據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被成形為使得在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中施加到加熱輥Fh上的壓力比沿軸向的端部施加到加熱輥Fh上的壓力大。因此,在加熱輥Fh的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中壓力減小被減弱。結果,根據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與狹縫69的沿軸向的推壓間隔不從沿前后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央減小的情況不同,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可以受到調節。根據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其它操作效果與根據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操作效果相似。第五示例性實施例圖15A和圖15B是示出根據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的示意圖。圖15A是與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8A相對應的板簧21的放大透視圖。圖15B是沿著線XVB-XVB截取的圖15A的剖視圖。現在將對本發明的第五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在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中,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組件相對應的組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因此省略對它們 的詳細說明。第五示例性實施例在下述幾點上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但是在其它點上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似。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板簧21的描述參照圖15A和圖15B,在第五示例性實施例中,在板簧21的外表面中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呈彎曲形狀的凹槽69’,以代替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狹縫69。凹槽69’布置為沿前后方向彼此間隔。因此,在第五示例性實施例中,板簧21的推壓部68由凹槽69’彼此分區并且通過作為連接部實例的薄板形底部69a’沿前后方向彼此連接。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在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板簧21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加熱輥Fh的軸向上彼此間隔的凹槽69’。因此,當類似于信封的片材S經過定影區Q5時,推壓部68基本彼此獨立地彈性變形。因此,與不形成凹槽69’的情況相t匕,推壓部68中的每個可易于根據片材厚度彈性變形。因此,可以抑制施加到加熱輥Fh的壓力的局部增加。結果,在根據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與加壓部件未設置有凹槽69’的根據專利文獻I至4的結構相比,可減小如下可能性當片材S經過加熱輥Fh時,力口熱輥Fh被以高壓局部地加壓。因此,還可減小加熱輥Fh受損的可能性。另外,在根據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推壓部68借助于薄的底部69a’彼此連接。因此,與推壓部68彼此分離的情況相比,在組裝壓力施加帶Fp的過程中,可容易地處理板簧21。根據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其它操作效果與根據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操作效果相似。第六示例性實施例圖16A和圖16B是示出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加壓部件21’的示意圖。圖16A是與示出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8A相對應的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加壓部件21’的放大透視圖。圖16B是當沿圖16A中的箭頭XVIB所示的方向看時平板部的放大透視圖。圖16C是沿著線XVIC-XVIC截取的圖16A的剖視圖。現在將對本發明的第六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在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中,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組件相對應的組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并且因此省略對它們的詳細說明。第六示例性實施例在下述幾點上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不同,但是在其它點上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似。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加壓部件21’的描述參照圖16A 16C,在第六示例性實施例中設置有使帶主體Fp I擠壓加熱輥Fh的加壓部件21’,以代替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 的板簧21。如圖16A 16C所示,與通過在單個平板中形成狹縫來形成板簧21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不同,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加壓部件21’包括通過彎曲單根線材形成的推壓力供給部件70’和支撐在推壓力供給部件70’的一端處的平板部67’。通過將線材彎曲為方波形狀而形成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推壓力供給部件70’,并且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似,推壓力供給部件70’在彎曲狀態下支撐在基座19上。推壓力供給部件70’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個線形推壓部68’。與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推壓部68類似,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推壓部68’中的每個包括向左延伸部68a’、彎曲部68b’和向右延伸部68c’。推壓部68’包括自由端連接部68d’,其與每另一對相鄰的向左延伸部68a’的右端相連;以及基端連接部68e’,其與每另一對相鄰的向右延伸部68c’的右端相連。因此,在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加壓部件21’中,自由端部64’是由平板部67’、向左延伸部68a’和自由端連接部68d’形成的。另外,彎曲部63’是由彎曲部68b’形成的,并且基端部62’是由向右延伸部68c’和基端連接部68e’形成的。另外,在推壓部68’之間形成有沿著左右方向(即傳送方向)延伸的氣隙,并且使得氣隙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間隔。在平板部67’的左端表面中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形安裝部67a’。平板部67’由推壓力供給部件70’支撐,以使自由端連接部68d’和向左延伸部68a’的右端部安裝到安裝部67a’中。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操作在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加壓部件21’包括推壓部68’,推壓部68’被布置為在加熱輥Fh的軸向上彼此間隔。推壓部68’能夠獨立于其它的推壓部68’而彈性變形。因此,即使當類似于信封的片材S經過定影區域Q5時,推壓部68’中的每個根據片材厚度彈性變形。因此,可抑制施加到加熱輥Fh的壓力的局部增加。結果,在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與加壓部件未設置有推壓部68’的根據專利文獻I至4的結構相比,可以減小如下可能性當片材S經過加熱輥Fh時,加熱輥Fh被以高壓局部加壓。因此,還可以減小加熱輥Fh受損的可能性。另外,在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中,與推壓部68 ’不是由單根線材形成的結構相比,可以降低加壓部件21’的材料成本,并且可相應地降低制造成本。根據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其它操作效果與根據第一至第五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U的操作效果相似。變型例盡管上面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實施例,可以在由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明的范圍之內進行各種變型。現在將對本發明的變型例(HOl)至(H17)進行說明。(HOl)盡管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將打印機描述為圖像形成設備U的實例,但圖像形成設備不限于此,而是可以為例如復印機、傳真機或具有這些機器的功能的多功能機器。另外,圖像形成設備也不限于彩色圖像形成設備,而是可以為單色圖像形成設備。(H02)關于上述示例性實施例的加熱輥Fh,加熱輥Fh可以包括例如專利文獻2中所描述的薄的圓筒形基體部件。在這種情況下,加熱輥Fh可以容易地在咬合分區中彈性變形,并且可以增加定影區域Q5沿傳送方向的長度。(H03)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操作手柄31以及操作杠151和152可以由用戶手動操作。然而,操作手柄31以及操作杠151和152不限于此,而是可以通過例如驅動電動機或螺線管等自動地操作。這在例如專利文獻2中所描述的加熱棍Fh包括具有小熱容量的薄圓筒形基體部件的情況下尤其有效。在這種情況下,溫度可以在作業啟動之前快速升 高,同時加熱輥Fh處于分離狀態并且定影區域Q5的接觸面積小。在溫度升高之后,驅動電動機等可被驅動以將加熱輥Fh設定為受壓狀態,從而可以執行定影處理。(H04)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當帶支撐框架7或保持件主體117移動到分離位置時,帶主體Fpl、126被設定為使得帶主體Fpl、126與加熱輥Fh相接觸,而施加到加熱輥Fh的壓力減小。然而,帶支撐框架7或保持件主體117可以旋轉,直到帶主體Fpl、126與加熱棍Fh完全分離。(H05)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帶主體Fpl、126為環形帶的形狀。然而,帶主體Fpl、126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如專利文獻4中形成為條形,以使得帶主體Fpl、126在定影區域Q5中具有沿傳送方向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在這種情況下,加熱輥Fh被形成為沿著帶主體Fpl、126滑動。(H06)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板簧21和加壓部件21’形成為U形,并且當沿從后到前的方向看時,敞開側朝左,并且可以替代如專利文獻I中描述的定影墊等使用。然而,板簧21和加壓部件21’的形狀不限于此。板簧21和加壓部件21’可形成為任意形狀,例如當沿從前到后的方向看時為水平取向的L形,與滑動片16、141類似,或者可形成為S形。(H07)在上述第三和第四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過在板簧21的沿軸向的中央區域處提高板簧21等的剛度來調節沿加熱輥Fh軸向的壓力分布。通過沿軸向從板簧21的端部朝向板簧21的中央增加推壓部68的推壓寬度或者減小狹縫69的推壓間隔來提高剛度。然而,用于提高剛度的結構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過沿軸向從端部朝向中央增加條形推壓部68的厚度或線形推壓部68’的厚度來提高中央區域處的剛度。另外,還可通過利用具有比在端部處的推壓部68的材料的彈性模量大的彈性模量的材料在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中形成推壓部68來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更具體地,在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中的推壓部68可由具有大彈性模量的不銹鋼形成,并且在端部處的推壓部68可由具有小彈性模量的鋁形成。在中央區域中的推壓部68和在端部處的推壓部68可通過例如焊接接合到一起。可選擇地,例如,可以通過形成推壓部68和狹縫69以使它們的長度沿軸向從端部朝向中央增加來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H08)在上述第四示例性實施例中,通過沿軸向從端部朝向中央減小狹縫69的推壓間隔并且增加推壓部68的推壓寬度來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然而,還可以通過沿軸向從端部朝向中央減小狹縫69的推壓間隔而不改變推壓部68沿軸向的推壓寬度來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以使與推壓表面66相接觸的帶主體Fpl、126的每單位面積的加壓力沿軸向從端部朝向中央增加。(H09)在上述第五示例性實施例中,凹槽69’形成在具有彎曲形狀的板簧21的外表面中并且薄板形底部69a’形成在板簧21的內側處。然而,板簧21不限于此,并且凹槽可以形成在板簧21的內表面中,而薄板形底部形成在板簧21的外側處。可選擇地,例如,凹槽可以形成在板簧21的內外表面中,并且薄板形連接部可以形成在板簧21沿其厚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處。(H010)如上述第六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推壓力供給部件70’優選地由單根線材形成。然而,推壓力供給部件70’還可以由與推壓部68的數量相對應的多根線材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省去自由端連接部68d’和基端連接部68e’,并且可相應地降低推壓力供給部件70’的材料成本。(HOll)在第六示例性實施例中,自由端連接部68d’和向左延伸部68a’的右端部 安裝到平板部67’的安裝部67a’上,以使平板部67’由推壓力供給部件70’支撐。然而,自由端連接部68d’和向左延伸部68a’的右端部還可以借助粘合劑等在平板部67’的左端處與平板部67’的底面接合,以使平板部67’由推壓力供給部件70’支撐。(HO12)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推壓力供給部件70、70’被構造為使得推壓部68、68’能夠在沿軸向的整個區域上根據片材厚度彼此獨立地彈性變形。然而,推壓力供給部件70、70’不限于此。例如,在使得信封經過沿軸向的中央區域的情況下,推壓部68、68’可僅設置在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中,并且僅在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中根據片材厚度彼此獨立地彈性變形。因此,推壓部68、68’可局部地設置,而不是在沿軸向的整個區域上設置。(HO13)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設置具有高剛度的平板部67、67’以提高使被傳送到定影區Q5之外的片材S分離的分離性能。然而,例如,可在與平板部67、67’相對應的區域中另外形成狹縫69或凹槽69’。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設置分離部件44以將片材S與加熱輥Fh分離。然而,當通過平板部67、67’來確保充分的分離性能或者要降低成本時,可省略分離部件44。(H014)板簧21和加壓部件21’的結構不限于第一至第六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結構,而是可以結合地采用第一至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結構。例如,為了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可以形成具有如下結構的板簧21 :基座19、123形成為在沿軸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隆起的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示例性實施例的全部結構;推壓部68的推壓寬度沿軸向朝向中央增加的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結構;狹縫69的推壓間隔沿軸向朝向中央減小的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結構;以及條形推壓部68的厚度或材料或狹縫69的長度被調節以提高中央區域處的剛度的變型例0107)的結構。(HO15)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和變型例(H07)中,可通過如下措施來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通過形成板簧21或加壓部件21’以使板簧21或加壓部件21’在沿軸向的中央區域處向上隆起來增加中央區域處的壓力;朝向沿軸向的中心增加推壓部68的推壓寬度;朝向沿軸向的中央減小狹縫69的推壓間隔;或者調節條形推壓部68的厚度或材料或者狹縫69的長度。然而,增大壓力的區域不限于此。例如,上述結構可偏離于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以改變壓力增大的位置。可選擇地,上述結構可另外設置在除了沿軸向的中央區域之外的區域中以增加壓力增大的位置。例如,在圖像形成在特殊介質上的情況下,在所述特殊介質上沿寬度方向的特定位置處接合有卡片,可以調節沿加熱輥Fh的軸向的壓力分布,以使壓力在與無卡片的薄部分相對應的區域中增大并且在與包括卡片的厚部分相對應的區域中減小。(HO 16)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設置滑動片16、141來減小旋轉的帶主體Fpl、126和支撐在固定狀態下的加壓部件21、21’之間的摩擦力,從而可以減少由于摩擦而引起的磨損。然而,還可通過使用低摩擦材料對加壓部件21、21’和帶主體Fp 1、126的接觸部分進行鍍覆或涂覆來減少由于摩擦而引起的磨損。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省去滑動片16、141來減少部件的數量。圖17A和圖17B是示出根據變型例的基座19、123的示意圖。圖17A是根據變型例的基座19、123的放大透視圖。圖17B示出了當沿圖17A中的箭頭XVIIB所示的方向看時根據變型例的基座19、123。、
(HO17)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基座19、123的頂面彎曲以使其高度沿前后方向從端部朝向中央增加,從而使得加壓部件21、21’在沿前后方向的中央區域中向上隆起。然而,基座19、123不限于此,還可以如圖17A和17B所示構造。也就是說,基座19、123的頂面可傾斜以使距加熱輥Fh的距離從沿傳送方向的上游端朝向下游端減小,并且使得傾斜角沿前后方向從端部朝向中央減小。換句話說,如圖17B所示,在右端(即沿傳送方向的下游端)處的高度h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不變,而在左端(即上游端)處的高度沿前后方向從端部朝向中央從hi增加到h2,使得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從0 I減小到0 2。出于解釋和說明的目的提供了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前面的說明。不意在窮舉或將本發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確切形式。顯然,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進行許多修改和變型。選擇和說明本示例性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因此使得本技術領域的其他人能夠為實現各種實施例理解本發明和各種適合于所構想的特定應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過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內容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定影裝置,包括 加熱部件,其被可旋轉地支撐并且包括在所述加熱部件的內部的熱源;以及 壓力施加部件,其擠壓所述加熱部件, 其中,所述壓力施加部件包括 帶形部件,其沿著經過定影區域的介質的寬度方向延伸 ,在所述定影區域中所述帶形部件面向所述加熱部件, 支撐部件,其與所述加熱部件相對,并且所述帶形部件布置在所述支撐部件和所述加熱部件之間,以及 加壓部件,其包括由所述支撐部件支撐的基端部和朝向所述定影區域延伸的自由端部,所述加壓部件具有布置為沿所述寬度方向彼此間隔的多個推壓部,當所述介質經過所述定影區域時,所述推壓部能夠根據所述介質的厚度彈性變形,所述自由端部沿著朝向所述加熱部件的推壓方向推壓所述帶形部件,以使所述帶形部件擠壓所述加熱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在所述推壓部之間設置有氣隙。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推壓部由撓性線材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加壓部件具有布置在所述推壓部之間并且將所述推壓部彼此連接的連接部,所述連接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推壓部的厚度。
5.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自由端部包括自由端,所述自由端沿所述介質被傳送的傳送方向布置在所述定影區域的下游端部處,并且所述自由端部形成為沿所述寬度方向在所述定影區域的整個區域上連續延伸的板形。
6.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自由端部布置為所述自由端部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比所述自由端部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更靠近所述加熱部件的彎曲狀態。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自由端部布置為所述自由端部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比所述自由端部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更靠近所述加熱部件的彎曲狀態。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支撐部件具有這樣的外形所述支撐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比所述支撐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更靠近所述加熱部件。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支撐部件具有這樣的外形所述支撐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比所述支撐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更靠近所述加熱部件。
10.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推壓部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尺寸為推壓寬度,所述推壓寬度被設定為這樣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所述推壓寬度比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所述推壓寬度大。
11.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推壓部之間沿所述寬度方向的間隔為推壓間隔,所述推壓間隔被設定為這樣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所述推壓部之間的所述推壓間隔比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所述推壓部之間的所述推壓間隔小。
12.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推壓部的厚度被設定為這樣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所述厚度比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所述厚度大。
13.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所述推壓部是由具有比布置在所述加壓部件的沿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中的所述推壓部的材料的彈性模量大的彈性模量的材料制成的。
14.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還包括 支撐體,其支撐所述加熱部件以使所述加熱部件能夠旋轉;以及 旋轉支撐部件,其支撐所述壓力施加部件并且由所述支撐體支撐,以使所述旋轉支撐部件能夠在所述壓力施加部件擠壓所述加熱部件的加壓位置和所述壓力施加部件不擠壓 所述加熱部件的釋放位置之間旋轉, 其中,所述加壓部件還包括布置在所述基端部和所述自由端部之間以使所述自由端部相對于所述基端部彎曲的彎曲部,所述彎曲部布置在與所述旋轉支撐部件的旋轉中心相對應的位置處, 當所述旋轉支撐部件移動到所述加壓位置時,所述加壓部件在以所述彎曲部為中心的情況下彈性變形的同時被保持,從而產生用于推壓所述帶形部件的推壓力,并且 當所述旋轉支撐部件移動到所述釋放位置時,所述加壓部件在以所述彎曲部為中心的情況下彈性恢復。
15.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還包括 支撐體,其支撐所述加熱部件以使所述加熱部件能夠旋轉,并且支撐所述支撐部件以使所述支撐部件能夠在所述帶形部件擠壓所述加熱部件的加壓位置和所述帶形部件不擠壓所述加熱部件的釋放位置之間旋轉;以及 移動部件,其移動所述支撐部件,所述移動部件被支撐為使得所述移動部件能夠在所述移動部件與所述支撐部件相接觸并且所述壓力施加部件保持在所述加壓位置處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壓力施加部件從所述保持狀態釋放并且被允許移動到所述釋放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其中,當所述支撐部件移動到所述加壓位置時,所述基端部擠壓所述支撐部件的方向包括所述支撐部件從所述加壓位置朝向所述釋放位置移動的方向的分量,并且 當所述移動部件移動到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基端部由于所述加壓部件的彈性恢復而推動所述支撐部件并且使所述支撐部件移動到所述釋放位置。
16.一種圖像形成設備,包括 轉印裝置,其將圖像從圖像載體轉印到介質上,在所述圖像載體的表面上承載所述圖像;以及 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所述定影裝置通過加熱和加壓來對已經轉印到所述介質上的所述圖像進行定影。
17.—種壓力施加部件,其擠壓加熱部件,所述加熱部件被可旋轉地支撐并且包括位于所述加熱部件的內部的熱源,所述壓力施加部件包括 帶形部件,其沿著經過定影區域的介質的寬度方向延伸,在所述定影區域中所述帶形部件面向所述加熱部件;支撐部件,其與所述加熱部件相對,并且所述帶形部件布置在所述支撐部件和所述加熱部件之間;以及 加壓部件,其包括由所述支撐部件支撐的基端部和從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定影區域延伸的自由端部,所述加壓部件具有布置為沿所述寬度方向彼此間隔的多個推壓部,當所述介質經過所述定影區域時,所述推壓部根據沿所述寬度方向具有非均勻厚度的所述介質的厚度彈性變形,所述自由端部沿著朝向所述加熱部件的推壓方向推壓所述帶形部件,以使 所述帶形部件擠壓所述加熱部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定影裝置、圖像形成設備和壓力施加部件,定影裝置包括加熱部件,其被可旋轉地支撐并且包括位于加熱部件的內部的熱源;以及壓力施加部件,其擠壓加熱部件。壓力施加部件包括帶形部件、支撐部件和加壓部件。帶形部件沿著經過帶形部件面向加熱部件的定影區域的介質的寬度方向延伸。支撐部件與加熱部件相對,并且帶形部件布置在支撐部件和加熱部件之間。加壓部件包括由支撐部件支撐的基端部和朝向定影區域延伸的自由端部。加壓部件具有布置為沿寬度方向彼此間隔的多個推壓部,當介質經過定影區域時,推壓部能夠根據介質的厚度彈性變形,自由端部沿著朝向加熱部件的推壓方向推壓帶形部件,以使帶形部件擠壓加熱部件。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2736494SQ20121000597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9日
發明者中村太平, 久保田夕紀, 岡部晃兒, 古堅浩子, 后藤康孝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镇安县| 当涂县| 达日县| 吉林省| 措勤县| 丽江市| 高唐县| 长子县| 富川| 陆川县| 自贡市| 濉溪县| 大渡口区| 镇平县| 内丘县| 嵩明县| 大连市| 平塘县| 镇宁| 峨眉山市| 林口县| 仁化县| 财经| 永丰县| 和田县| 伊金霍洛旗| 洛川县| 阿拉善右旗| 信阳市| 大足县| 平果县| 珠海市| 文成县| 育儿| 清水河县| 枣阳市| 井研县| 合阳县| 丰宁|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