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晶顯示裝置及具有該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指一種關于框架結構設計的液晶顯示裝置及具有該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液晶顯示模塊(LCM)通常包括有一下金屬框架,下金屬框架內容置一塑膠框架,背光模塊設置于下金屬框架內,而液晶顯示面板組裝在塑膠框架上且位于背光模塊上方,通過一組裝在下金屬框架周圍的上金屬框架抵壓在液晶顯示面板頂端,使得液晶顯示面板能穩固地定位在塑膠框架上,此時即完成液晶顯示模塊的組裝。最后,液晶顯示模塊會送至系統廠進行外觀件的組裝,將液晶顯示模塊置于下殼體內,再將一上殼體蓋合并組裝于下殼體后,即完成外觀件的組裝。然而,這樣的設計使得組成構件眾多且結構復雜,易耗費組裝工時及制造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通過一體式框架設計,能降低組成構件數目使結構較為簡單,以節省組裝工時及制造成本,并且能減少組成構件之間的組裝累積公差。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現有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手段來實現的,依據本發明所揭露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一承載框架、一背光模塊及一液晶顯示面板。承載框架包括一底壁,及一由底壁一體地朝上凸伸的圍繞壁,底壁與圍繞壁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底壁包括一設于容置空間內的第一承載部,圍繞壁包括一設于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第一承載部上方的第二承載部;背光模塊設置于第一承載部上;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于第二承載部上,使得液晶顯示面板定位于背光模塊上方。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現有技術問題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手段進一步實現。第一承載部與第二承載部分別為一水平承載面。背光模塊包括一導光板及一發光單元,導光板具有一側面,發光單元設置于導光板的側面,圍繞壁凹陷形成一供發光單元容置的側凹槽,側凹槽間隔位于第二承載部下方。在一實施態樣中,導光板具有一連接于側面頂端的頂面,發光單兀包括一軟性電路板,及一設置于軟性電路板底端且與導光板的側面位置對應的發光二極管,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粘接于頂面與軟性電路板之間的粘接件。在另一實施態樣中,導光板具有一連接于側面底端的底面,發光單兀包括一抵接于第一承載部的軟性電路板,及一設置于軟性電路板頂端且與導光板的側面位置對應的發光二極管,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粘接于底面與軟性電路板之間的粘接件。在又一實施態樣中,承載框架為塑膠材質并由射出成型方式所制成,發光單元包括一軟性電路板,及一設置于軟性電路板頂端的發光二極管,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側凹槽內的金屬框,金屬框包覆發光單兀與導光板。
金屬框鎖固于承載框架并包括一立板、一由立板底端橫向延伸的下夾板,及一由立板頂端橫向延伸的上夾板,下夾板抵接于第一承載部并夾持于軟性電路板底端,上夾板夾持于發光二極管頂端以及導光板的一連接于側面頂端的頂面,使發光二極管與導光板的側面位置對應。承載框架形成一容置槽,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容置槽內的控制電路板,及一電連接于液晶顯示面板與控制電路板之間的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底壁包括一底面,底面凹陷形成容置槽,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是以薄膜覆晶封裝(芯片倒裝焊封裝)技術所制成的電路帶,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是由上朝下彎折地繞過承載框架并連接至控制電路板。圍繞壁包括一左側板、一右側板、一前側板及一后側板,前側板包括一用以定位背光模塊的定位結構。定位結構包括一定位凹槽,及一設于定位凹槽內的定位凸柱,背光模塊包括一光學膜片層,光學膜片層包括一卡接于定位凹槽內的凸塊,凸塊形成一供定位凸柱穿設的定位孔。 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至少一粘貼于第二承載部一側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間的雙面膠帶。圍繞壁包括一凸設于第二承載部另一側且卡扣于液晶顯示面板的卡鉤。雙面膠帶包括一外露出液晶顯示面板的拉引部,及兩個分別粘貼于拉引部相反側的雙面膠部,兩個雙面膠部分別粘貼于第二承載部與液晶顯示面板。在另一實施態樣中,液晶顯示裝置包括兩個粘貼于第二承載部相反側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間的雙面膠帶。在又一實施態樣中,圍繞壁包括兩個凸設于第二承載部相反側的卡鉤,兩個卡鉤分別卡扣于液晶顯示面板相反側。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蓋覆于液晶顯示面板周緣的上殼體,上殼體形成一使液晶顯示面板暴露出的開口。承載框架還包括一由該底壁外周圍一體地朝上凸伸的外周壁,外周壁圍繞于圍繞壁外側,上殼體與外周壁相接合。承載框架為塑膠材質并包括兩個凸設于圍繞壁相反側的凸片,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包覆承載框架且為金屬材質并與上殼體相接合的下殼體、兩個分別設置于兩個凸片與下殼體之間的接合桿,及兩個鎖固件,各鎖固件將對應的凸片與接合桿鎖固于下殼體。上殼體包括一第一接合部,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用以遮閉開口的玻璃,玻璃包括一與第一接合部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為一界定出開口的內周壁,第二接合部為一用以供內周壁插置的環凹槽。圍繞壁形成一位于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第二承載部上方的第三承載部,第三承載部為一水平承載面,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第三承載部的觸控面板。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通過一體式框架設計,能降低組成構件數目使結構較為簡單,以節省組裝工時及制造成本,并且能減少組成構件之間的組裝累積公差。依據本發明所揭露的具有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包括一下殼體、一電子裝置,及一液晶顯示裝置。下殼體形成一安裝空間,電子裝置設置于安裝空間內;液晶顯示裝置設置于該安裝空間內并與電子裝置電連接,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一承載框架、一背光模塊、一液晶顯示面板及一觸控面板。承載框架包括一底壁,及一由底壁一體地朝上凸伸的圍繞壁,底壁與圍繞壁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底壁包括一設于容置空間內的第一承載部,圍繞壁包括一設于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第一承載部上方的第二承載部,及一設于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第二承載部上方的第三承載部;背光模塊設置于第一承載部;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于第二承載部;觸控面板設置于第三承載部。通過上述技術手段,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優點及功效在于,通過一體式承載框架的第一承載部及第二承載部可分別提供背光模塊與液晶顯示面板設置,能降低液晶顯示裝置組成構件數目使結構較為簡單,以節省組裝工時及制造成本,并且能減少組成構件之間的組裝累積公差。
圖I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是沿圖I中的I-I剖線所取的剖視示意圖,說明背光模塊抵接于承載框架的第一承載部,液晶顯示面板抵接于承載框架的第二承載部;圖3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承載框架的俯視圖,說明承載框架的具體結構;圖4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上殼體另一實施態樣的形狀;圖5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發光單元反向設置于導光板上;圖6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發光單元正向設置于導光板上;圖7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金屬框夾持發光單兀與導光板;圖8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說明上殼體與玻璃之間的組裝關系;圖9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四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上殼體的第一接合部插置于玻璃的第二接合部;圖10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五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鎖固件將對應的凸片及接合桿鎖固于下殼體的基板;圖11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五實施例的承載框架的俯視圖,說明鎖固件將對應的凸片及接合桿鎖固于下殼體的基板;圖12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五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鎖固件將對應的凸片及接合桿鎖固于下殼體的基板;圖13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五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鎖固件將對應的凸片及接合桿鎖固于下殼體的螺柱;
圖14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五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控制電路板容置于底壁的容置槽內;圖15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六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圖16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六實施例的承載框架的俯視圖,說明圍繞壁的前側板形成定位結構;圖17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六實施例的承載框架的俯視圖,說明光學膜片層的凸塊卡接于定位凹槽內,且定位凸柱穿設于凸塊的定位孔;圖18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七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雙面膠帶粘貼于第二承載部一側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間,而圍繞壁的卡鉤凸設于第二承載部另一側且卡扣于 液晶顯示面板;圖19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七實施例的承載框架的俯視圖,說明雙面膠帶粘貼于第二承載部一側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間,而圍繞壁的卡鉤凸設于第二承載部另一側且卡扣于液晶顯示面板;圖20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七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圖,說明雙面膠帶的兩雙面膠部分別粘貼于第二承載部與液晶顯示面板;圖21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七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雙面膠帶撕離第二承載部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間;圖22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七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雙面膠帶粘固信號傳輸線;圖23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八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兩雙面膠帶粘固于第二承載部相反側與液晶顯示面板間;圖24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九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兩卡鉤卡扣于液晶顯示面板相反側;圖25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十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說明觸控面板抵接于承載框架的第三承載部 '及圖26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十實施例組裝在下殼體的剖視示意圖,說明液晶顯示裝置、下殼體及電子裝置共同形成電子設備。附圖標號100 190液晶顯示裝置200電子設備I、I’、I” 承載框架11 底壁111第一承載部112容置槽113 底面114 通孔12圍繞壁121第二承載部122支撐部
123側凹槽124左側板125右側板126前側板127后側板128定位結構129 卡鉤131定位凹槽
132定位凸柱133第三承載部13容置空間14外周壁15 凸片2背光模塊21反射片22導光板221 側面222 頂面223 底面23光學膜片層231 凸塊232定位孔24發光單元241軟性電路板242發光二極管3液晶顯示面板4上定位件5、5’ 上殼體51 開口52 外壁53第一接合部54 邊框61黏接件62金屬框621 立板622下夾板623上夾板63下殼體631外周壁
632 基板633 螺柱634安裝空間64接合桿65鎖固件66控制電路板67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68雙面膠帶 681拉引部682雙面膠部69信號傳輸線7 玻璃70外周面71第二接合部8觸控面板9電子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有關本發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十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的說明,當可對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所附附圖只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并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不。如圖I及圖2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一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00是以應用在筆記型電腦為例作說明,液晶顯示裝置100包括一承載框架I、一背光模塊2,及一液晶顯示面板3。如圖2及圖3所示,圖2是沿圖I中的I-I剖線所取的剖視示意圖,承載框架I包括一底壁11,及一由底壁11 一體地朝上凸伸的圍繞壁12,底壁11與圍繞壁12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13,底壁11包括一設于容置空間13內的第一承載部111,圍繞壁12包括一設于容置空間13內且間隔位于第一承載部111上方的第二承載部121。背光模塊2設置于第一承載部111上,而液晶顯示面板3設置于第二承載部121上,使得液晶顯示面板3定位于背光模塊2上方。通過一體成型方式所制成的承載框架I可同時提供背光模塊2以及液晶顯示面板3容置的設計,能降低液晶顯示裝置100組成構件數目使結構較為簡單,以節省組裝工時及制造成本,并且能減少組成構件之間的組裝累積公差。以下將針對液晶顯示裝置100的細部構造進行詳細說明如圖2及圖3所示,背光模塊2包括一反射片21、一疊置于反射片21上的導光板22,以及一疊置于導光板22上的光學膜片層23,光學膜片層23包括一疊置于導光板22上的下擴散片、一疊置于下擴散片上的第一棱鏡片、一疊置于第一棱鏡片上的第二棱鏡片,及一疊置于第二棱鏡片上的上擴散片,由于光學膜片層23的各光學膜片作用是與現有技術相同,因此,在此不詳加贅述,但光學膜片層23的組合不以前述方式為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承載部111為底壁11的頂面,第一承載部111與第二承載部121分別為一水平承載面,通過背光模塊2的反射片21抵接在第一承載部111,以及液晶顯示面板3抵接在第二承載部121上,藉此,使得背光模塊2及液晶顯示面板3組裝在承載框架I后不會產生歪斜的情形。再者,通過一體式的承載框架I同時承載背光模塊2及液晶顯示面板3,能降低背光模塊2的各組成構件與液晶顯示面板3之間的組裝累積公差的產生。承載框架I為塑膠材質并由射出成型方式所制成,承載框架I的圍繞壁12還包括一凸設于第二承載部121上的支撐部122,液晶顯示裝置100還包括一上定位件4,上定位件4呈框形,上定位件4罩設于圍繞壁12且抵接于支撐部122及液晶顯示面板3上,上定位件4可通過例如為粘膠粘固或螺絲鎖固等接合固定方式固定在支撐部122及液晶顯示面板3上,藉此,使液晶顯示面板3能穩固地定位在圍繞壁12上。上定位件4可以為聚酯膠膜(Mylar)或鋁箔或金屬材質,本實施例的上定位件4是以金屬材質為例作說明,藉此,能提供防EMI的效果。 承載框架I還包括一由底壁11外周圍一體地朝上凸伸且圍繞于圍繞壁12外側的外周壁14,液晶顯示裝置100還包括一蓋覆于液晶顯示面板3周緣的上殼體5,上殼體5為塑膠材質并由射出成型方式所制成,上殼體5形成一使液晶顯示面板3暴露出的開口 51,上殼體5的一外壁52與承載框架I的外周壁14之間可通過卡鉤與卡槽相配合的方式卡接固定在一起,或者是通過螺絲鎖固方式所固在一起,使得上殼體5能穩固地固定在承載框架I上。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上殼體5’也可設計成如圖4所示的形狀,上殼體5’將圖2所示的上定位件4及上殼體5整合在一起而呈單一構件,上殼體5’同樣能達到上定位件4及上殼體5所能達成的功效,藉此,能進一步地減少液晶顯示裝置100的組成構件。如圖5所示,圖5是液晶顯示裝置100在光源側的局部剖視示意圖,導光板22具有一側面221,圍繞壁12凹陷形成一間隔位于第二承載部121下方的側凹槽123,背光模塊2還包括一設置于側凹槽123內且位于導光板22的側面221的發光單兀24,發光單兀24用以提供光源至導光板22。具體而言,導光板22具有一連接于側面221頂端的頂面222,發光單兀24包括一軟性電路板241,及一設置于軟性電路板241底端的發光二極管242,發光單元24是以反向設置的方式設置于導光板22的頂面222,使得發光二極管242與導光板22的側面221位置相對應,通過前述的設置方式,能避免承載框架I受外力變形時造成發光單元24產生位移,使發光二極管242所產生的光線能均勻地經由導光板22的側面221照射至導光板22內。進一步地,液晶顯示裝置100還包括一黏接件61,黏接件61為一粘接在導光板22的頂面222與軟性電路板241之間的雙面膠帶,藉此,使得軟性電路板241能穩固地定位在導光板22的頂面222。如圖6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二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1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發光單元24的組裝定位方式略有不同。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22具有一連接于側面221底端的底面223,發光單兀24的軟性電路板241抵接于底壁11的第一承載部111,發光二極管242設置于軟性電路板241頂端并與導光板22的側面221位置對應,黏接件61則粘接于導光板22的底面223與軟性電路板241之間,藉此,使得發光二極管242能穩固地定位在與導光板22的側面221相對應的位置。如圖7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三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2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發光單元24的組裝定位方式略有不同。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本實施例的承載框架I為塑膠材質并由射出成型方式所制成,故承載框架I的強度較弱,因此,為了增加承載框架I的強度,本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120還包括一設置于側凹槽123內的金屬框62。金屬框62包覆住發光單兀24與導光板22,金屬框62增加了承載框架I的強度并能保護發光單元24,以避免承載框架I受外力變形時造成發光單元24產生位移的情形。進一步地,為了補強承載框架I的第一承載部111的平整度不足,以避免發光單元24在組裝后其發光二極管242產生歪斜不平的情形,本實施例的金屬框62是通過例如為螺絲鎖固的方式鎖固在承載框架I上,金屬框62的縱斷面是呈橫臥U形狀,其包括一立 板621、一由立板621底端橫向延伸的下夾板622,及一由立板621頂端橫向延伸的上夾板623,下夾板622抵接于第一承載部111并夾持于軟性電路板241底端,上夾板623夾持于發光二極管242頂端以及導光板22的頂面222。通過上夾板623與下夾板622共同夾持發光單元24與導光板22,使得發光二極管242能定位在與導光板22的側面221相對應的位置,藉此,發光二極管242所產生的光線能均勻地經由導光板22的側面221照射至導光板22內。如圖8及圖9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四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3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液晶顯示裝置130還進一步包括一用以遮蔽開口 51的玻璃7,玻璃7為一強化玻璃。上殼體5包括一第一接合部53,玻璃7包括一與第一接合部53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部71,通過第二接合部71與第一接合部53相接合,使得玻璃7能穩固地接合在上殼體5并遮蔽開口 51。在本實施例中,上殼體5的第一接合部53為一界定出開口 51的內周壁,第二接合部71為一由玻璃7的一外周面70向內凹陷的環凹槽,第一接合部53與第二接合部71的組裝方式有下述兩種一種方式是先對玻璃7進行冷卻,使其在低溫環境下體積收縮,接著,將玻璃7拿至常溫的工作環境中,把玻璃7置入上殼體5的開口 51內并使第二接合部71與第一接合部53位置對齊,玻璃7在常溫環境一段時間后,玻璃7會恢復呈常溫狀態且體積會膨脹,藉此,使得第二接合部71能與第一接合部53緊密地卡合在一起;另一種方式是先對上殼體5進行加熱,使其在高溫環境下體積膨脹,接著,將上殼體5拿至常溫的工作環境中,把玻璃7置入上殼體5的開口 51內并使第二接合部71與第一接合部53位置對齊,上殼體5在常溫環境一段時間后,上殼體5會恢復呈常溫狀態且體積會收縮,藉此,使得第二接合部71能與第一接合部53緊密地卡合在一起。通過第二接合部71與第一接合部53緊密地卡合在一起,使得玻璃7能穩固地接合固定在上殼體5,藉此,能提升上殼體5的結構強度。再者,玻璃7能部分或完全遮蔽住上殼體5的一邊框54,使液晶顯示裝置130能呈現出類似無框的視覺感受。需說明的是,前述第一接合部53與第二接合部71的組裝方式僅為多種組裝方式的其中一種,本實施例并不以此為限。如圖10、圖11及圖12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五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4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液晶顯示裝置140的細部結構略有不同。承載框架I的圍繞壁12包括一左側板124、一右側板125、一連接在左側板124前端與右側板125前端的前側板126,及一連接在左側板124后端與右側板125后端的后側板127,承載框架I還包括兩個分別凸設于圍繞壁12的左側板124與右側板125外側的凸片15,各凸片15是呈長形狀。液晶顯示裝置140還包括一下殼體63、兩個接合桿64、及兩個鎖固件65,下殼體63包覆承載框架I底部并與上殼體5相接合,在本實施例中,下殼體63與上殼體5皆為金屬材質,下殼體63的一外周壁631與與上殼體5的外壁52之間可通過卡鉤與卡槽相配合的方式卡接固定在一起,或者是通過螺絲鎖固方式鎖固在一起,但外周壁631與外壁52之間的接合固定方式不以前述為限。兩個接合桿64為金屬材質且分別連接在筆記型電腦的兩個鉸煉(圖未示)上,各鉸煉是設置在筆記型電腦的系統殼體(圖未示)內,使得液晶顯示裝置140能通過鉸煉相對于系統殼體旋轉。各接合桿64呈長形狀且設置于對應的凸片15與下殼體63的一基板632之間,各鎖固件65為一螺絲,各鎖固件65穿過對應的凸片15與接合桿64的穿孔(圖 未示)并螺鎖于基板632的螺孔(圖未示),使得鎖固件65將對應的凸片15與接合桿64鎖固于下殼體63的基板632上。通過接合桿64鎖固在凸片15與下殼體63的基板632之間,能增加鉸煉與承載框架I以及下殼體63之間的結構強度,使得液晶顯示裝置140能順暢地通過鉸煉相對于系統殼體旋轉。進一步地,如圖13所示,下殼體63的基板632上可凸設兩個螺柱633,各鎖固件65能鎖固于對應螺柱633的螺孔(圖未示)內,使得基板632上不需成形螺孔供鎖固件65螺鎖,藉此,螺柱633可成形深度較深的螺孔供鎖固件65螺鎖,以增強鎖固件65螺鎖時的鎖固強度。如圖14所示,圖14是液晶顯示裝置140在光源側的局部剖視示意圖,為了有效縮短上殼體5的邊框54尺寸,使液晶顯示裝置140能設計成窄邊框的形式,本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140可通過下述的結構設計來實現。承載框架I形成一容置槽112,液晶顯示裝置140包括一設置于容置槽112內的控制電路板66,及一電連接于液晶顯示面板3與控制電路板66之間的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67,通過承載框架I設有供控制電路板66容置的容置槽112,使得控制電路板66及可撓性電路傳輸兀件67可設置在上殼體5及下殼體63內部,且上殼體5或下殼體63不需額外設計其他的結構來承載控制電路板66,藉此,上殼體5的邊框54尺寸在設計時可以縮短,使液晶顯示裝置140能設計成窄邊框的形式。具體來說,承載框架I的底壁11包括一底面113,底面113向上凹陷形成容置槽112,使得控制電路板66可收合在底壁11內。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67是以薄膜覆晶封裝(COF)技術所制成的電路帶,用以將控制電路板66所產生的控制電信號傳輸至液晶顯示面板3,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67是由上朝下彎折地繞過承載框架I并連接至控制電路板66,藉此,使得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67能定位在承載框架I與上定位件4之間。如圖15、圖16及圖17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六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5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液晶顯示裝置150的細部結構略有不同。為了有效縮短上殼體5的邊框54尺寸,使液晶顯示裝置150能設計成窄邊框的形式,本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150可通過下述的結構設計來實現。本實施例的圍繞壁12的前側板126包括兩個左右相間隔的定位結構128,各定位結構128用以定位背光模塊2,使背光模塊2能以正確的組裝方向組裝于承載框架I’內,且定位結構128能將背光模塊2定位在容置空間13內。更具體地,各定位結構128包括一定位凹槽131,及一設于定位凹槽131內的定位凸柱132,背光模塊2的光學膜片層23包括兩個凸塊231,凸塊231形狀與定位凹槽131相配合并能卡接于定位凹槽131內,各凸塊231形成一形狀與定位凸柱132相配合的定位孔232,當凸塊231卡接于定位凹槽131內時,定位凸柱132同時穿設于凸塊231的定位孔232內,使得背光模塊2的光學膜片層23能穩固地定位在容置空間13而不會產生晃動的情形。通過定位結構128設置在圍繞壁12的前側板126,藉此,能有效縮短承載框架I’左右兩側尺寸以及上殼體5的邊框54左右兩側尺寸,例如圖15所示的承載框架I’的右側板125與外周壁14之間的空隙能夠省略,使液晶顯示裝置150能設計成窄邊框的形式。如圖18、圖19及圖20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七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6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液晶顯示裝置160的細部結構略有不同。
為了有效縮短上殼體5的邊框54尺寸,使液晶顯示裝置160能設計成窄邊框的形式,本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160可通過下述的結構設計來實現。液晶顯示裝置160包括一粘貼于第二承載部121 —側用以粘貼液晶顯示面板3的雙面膠帶68,圍繞壁12包括一凸設于第二承載部121另一側用以卡扣液晶顯示面板3的卡鉤129,卡鉤129與雙面膠帶68位于相反兩側。欲將液晶顯示面板3組裝在承載框架I時,將液晶顯示面板3置放于第二承載部121上,使雙面膠帶68粘貼于液晶顯示面板3 —側,而卡鉤129卡扣于液晶顯示面板3另一側,使得液晶顯示面板3能穩固地固定在承載框架I上。通過前述利用雙面膠帶68及卡鉤129固定液晶顯示面板3的設計方式,使得液晶顯示裝置160能省略如圖2所示的上定位件4,且承載框架I能省略供上定位件4安裝的空間,藉此,能有效縮短承載框架I尺寸以及上殼體5的邊框54尺寸,使液晶顯示裝置160能設計成窄邊框的形式。如圖19、圖20及圖21所示,進一步地,考量到液晶顯示裝置160的重工問題,在本實施例中,雙面膠帶68包括一外露出液晶顯示面板3的拉引部681,及兩個分別粘貼于拉引部681相反側的雙面膠部682,拉引部681是以例如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質所制成,兩個雙面膠部682分別粘貼于第二承載部121與液晶顯示面板3。拉引部681 —端如圖19所示地外露出液晶顯示面板3的一側,當工作人員欲將液晶顯示裝置160拆卸并進行重工作業時,先將上殼體5拆離承載框架1,接著,沿圖19所示的箭頭方向將拉引部681外露出液晶顯示面板3的一端往外拉,使兩個雙面膠部682分別與第二承載部121及液晶顯示面板3分離,接著,便可將液晶顯示面板3移離卡鉤129以進行重工的作業,在拆卸上非常簡單且方便,能有效縮短拆卸的工時。如圖22所示,雙面膠帶68在設計時其寬度也可以加寬,使得雙面膠帶68能粘貼在圍繞壁12外壁面以及底壁11上,以同時粘固一信號傳輸線69。如圖23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八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7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七實施例相同,但固定液晶顯示面板3的方式略有不同。在本實施例中,液晶顯示裝置170包括兩個粘貼于第二承載部121相反側與液晶顯示面板3之間的雙面膠帶68,通過兩個雙面膠帶68的設置,能將液晶顯示面板3穩固地粘固在承載框架I的第二承載部121上。如圖24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九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8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七實施例相同,但固定液晶顯示面板3的方式略有不同。在本實施例中,圍繞壁12包括兩個凸設于第二承載部121相反側的卡鉤129,兩個卡鉤129分別卡扣于液晶顯示面板3相反側,通過兩個卡鉤129的設置,能將液晶顯示面板3穩固地卡固在承載框架I的第二承載部121上。如圖25所示,是本發明液晶顯示裝置的第十實施例,該液晶顯示裝置190的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液晶顯示裝置190的細部結構略有不同。在本實施例中,圍繞壁12形成一位于容置空間13內且間隔位于第二承載部121上方的第三承載部133,第三承載部133為一水平承載面,液晶顯示裝置190還包括一觸控面板8,觸控面板4為一電容式觸控面板,觸控面板8抵接在第三承載部133上,觸控面板8可通過粘膠或雙面膠帶粘固在第三承載部133上,使得觸控面板8能穩固地定位在液晶顯示面板3上方。通過將液晶顯示面板3以及觸控面板8分別組裝定位在承載框架I”的第二承載部121與第三承載部133上的設計方式,使得觸控面板8與液晶顯示面板3之間組裝后的精準度能增加,并且能減少組裝時的累積公差。 如圖26所示,欲將液晶顯示裝置190應用在例如為平板電腦的電子設備200時,將下殼體63組裝在承載框架I”上,下殼體63形成有一安裝空間634,將一電子裝置9設置于安裝空間634內,電子裝置9包括有主機板、硬碟以及電池等能提供電子設備200正常運作時所需的必要電子組件。接著,將液晶顯示裝置190設置于安裝空間634內,此時,承載框架I”的底壁11位在電子裝置9上方,而下殼體63的一外周壁631圍繞在承載框架I”外周圍并與承載框架I”抵接,外周壁631與圍繞壁12之間可通過例如為卡鉤與卡槽相配合的卡扣方式或螺絲鎖固的方式固定地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如圖26所示的電子設備200。其中,底壁11中間處形成一與容置空間13相連通的通孔114,電子裝置9可通過穿設于通孔114的導線(圖未示)傳輸電源及信號至液晶顯示裝置190的背光模塊2、液晶顯示面板3以及觸控面板8。通過采用本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190,使得電子設備200的組成構件數目能減少,能大幅節省組裝工時及制造成本。需說明的是,前述外周壁631與圍繞壁12之間的接合固定方式并不以卡扣或螺鎖方式為限。歸納上述,各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100 190,通過一體式承載框架1、1’、1”的第一承載部111及第二承載部121可分別提供背光模塊2與液晶顯示面板3設置,能降低液晶顯示裝置100 190組成構件數目使結構較為簡單,以節省組裝工時及制造成本,并且能減少組成構件之間的組裝累積公差,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所訴求的目的。以上所述的,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發明權利要求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顯示裝置包括 一承載框架,包括一底壁,及一由所述底壁一體地朝上凸伸的圍繞壁,所述底壁與所述圍繞壁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所述底壁包括一設于所述容置空間內的第一承載部,所述圍繞壁包括一設于所述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所述第一承載部上方的第二承載部; 一背光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一承載部上 '及 一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于所述第二承載部上,使得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定位于所述背光模塊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載部與所述第二承載部分別為一水平承載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塊包括一導光板及一發光單元,所述導光板具有一側面,所述發光單元設置于所述導光板的側面,所述圍繞壁 凹陷形成一供所述發光單元容置的側凹槽,所述側凹槽間隔位于所述第二承載部下方。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具有一連接于所述側面頂端的頂面,所述發光單元包括一軟性電路板,及一設置于所述軟性電路板底端且與所述導光板的側面位置對應的發光二極管,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粘接于所述頂面與所述軟性電路板之間的粘接件。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具有一連接于所述側面底端的底面,所述發光單元包括一抵接于所述第一承載部的軟性電路板,及一設置于所述軟性電路板頂端且與所述導光板的側面位置對應的發光二極管,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粘接于所述底面與所述軟性電路板之間的粘接件。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框架為塑膠材質并由射出成型方式所制成,所述發光單元包括一軟性電路板,及一設置于所述軟性電路板頂端的發光二極管,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所述側凹槽內的金屬框,所述金屬框包覆所述發光單元與所述導光板。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框鎖固于所述承載框架并包括一立板、一由所述立板底端橫向延伸的下夾板,及一由所述立板頂端橫向延伸的上夾板,所述下夾板抵接于所述第一承載部并夾持于所述軟性電路板底端,所述上夾板夾持于所述發光二極管頂端以及所述導光板的一連接于所述側面頂端的頂面,使所述發光二極管與所述導光板的側面位置對應。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框架形成一容置槽,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所述容置槽內的控制電路板,及一電連接于所述液晶顯示面板與所述控制電路板之間的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包括一底面,所述底面凹陷形成所述容置槽,所述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是以薄膜覆晶封裝技術所制成的電路帶,所述可撓性電路傳輸元件是由上朝下彎折地繞過所述承載框架并連接至所述控制電路板。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圍繞壁包括一左側板、一右側板、一前側板及一后側板,所述前側板包括一用以定位所述背光模塊的定位結構。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結構包括一定位凹槽,及一設于所述定位凹槽內的定位凸柱,所述背光模塊包括一光學膜片層,所述光學膜片層包括一卡接于所述定位凹槽內的凸塊,所述凸塊形成一供所述定位凸柱穿設的定位孔。
12.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至少一粘貼于所述第二承載部一側與所述液晶顯示面板之間的雙面膠帶。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圍繞壁包括一凸設于所述第二承載部另一側且卡扣于所述液晶顯示面板的卡鉤。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面膠帶包括一外露出所述液晶顯示面板的拉引部,及兩個分別粘貼于所述拉引部相反側的雙面膠部,所述兩個雙面膠部分別粘貼于所述第二承載部與所述液晶顯示面板。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顯示裝置包括兩個粘貼于所述第二承載部相反側與所述液晶顯示面板之間的雙面膠帶。
1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圍繞壁包括兩個凸設于所述第二承載部相反側的卡鉤,所述兩個卡鉤分別卡扣于所述液晶顯示面板相反側。
1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蓋覆于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周緣的上殼體,所述上殼體形成一使所述液晶顯示面板暴露出的開□。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框架還包括一由所述底壁外周圍一體地朝上凸伸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圍繞于所述圍繞壁外側,所述上殼體與所述外周壁相接合。
19.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框架為塑膠材質并包括兩個凸設于所述圍繞壁相反側的凸片,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包覆所述承載框架且為金屬材質并與所述上殼體相接合的下殼體、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兩個凸片與所述下殼體之間的接合桿,及兩個鎖固件,各所述鎖固件將對應的所述凸片與所述接合桿鎖固于所述下殼體。
20.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體包括一第一接合部,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用以遮閉所述開口的玻璃,所述玻璃包括一與所述第一接合部相接合的第二接合部。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為一界定出所述開口的內周壁,所述第二接合部為一用以供所述內周壁插置的環凹槽。
22.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圍繞壁形成一位于所述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所述第二承載部上方的第三承載部,所述第三承載部為一水平承載面,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一設置于所述第三承載部的觸控面板。
23.一種具有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包括 一下殼體,形成一安裝空間; 一電子裝置,設置于所述安裝空間內; 一液晶顯示裝置,設置于所述安裝空間內并與所述電子裝置電連接,所述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一承載框架,包括一底壁,及一由所述底壁一體地朝上凸伸的圍繞壁,所述底壁與所述圍繞壁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所述底壁包括一設于所述容置空間內的第一承載部,所述圍繞壁包括一設于所述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所述第一承載部上方的第二承載部,及一設于所述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所述第二承載部上方的第三承載部; 一背光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一承載部; 一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于所述第二承載部 '及 一觸控面板,設置于所述第三承載部。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具有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承載部分別為一水平承載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及具有該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該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一承載框架、一背光模塊及一液晶顯示面板,承載框架包括一底壁,及一由底壁一體地朝上凸伸的圍繞壁,底壁與圍繞壁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底壁包括一設于容置空間內的第一承載部,圍繞壁包括一設于容置空間內且間隔位于第一承載部上方的第二承載部;背光模塊設置于第一承載部上;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于第二承載部上,使得液晶顯示面板定位于背光模塊上方。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一體式承載框架的第一承載部及第二承載部分別提供背光模塊與液晶顯示面板設置,降低液晶顯示裝置組成構件數目使結構簡單,節省組裝工時及制造成本,并能減少組成構件之間的組裝累積公差。
文檔編號G02B6/00GK102736278SQ20121007912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日
發明者盧基業, 夏萬兵, 張萌, 林旻緯, 林明成, 林梓偉, 潘明宏, 許進福, 陳廷峰, 顏愷呈, 高連得 申請人: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