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共同電極的像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系關于一種液晶顯示器,特別是指一種可以平滑型基板制造的大像素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
背景技術:
初次使用在如計算機與電子表的簡單單色顯示器的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 IXD),已變成最優(yōu)勢的顯示科技。液晶顯示器系經常用來取代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 CRT)在電腦顯示與電視顯示上的應用。液晶顯示器的各種缺點已經被克服以改善液晶顯示器的品質。舉例來說,廣泛地取代被動矩陣顯示器的主動矩陣顯示器,相對于被動矩陣顯示器具有降低鬼影(Ghosting)且改善解析度(Resolution)、色階(Color Gradation)、視角(Viewing Angle)、對比(Contrast Ratio)以及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的成效。然而,傳統(tǒng)扭轉向列液晶顯示器(Twisted Nematic IXD)的主要缺點系為非常窄的視角以及非常低的對比。甚至連主動式矩陣的視角更窄于陰極射線管的視角。尤其是當觀看者直接地在液晶顯示器前面收看一高畫質影像時,在液晶顯示器側旁的其他觀看者則無法看到此一高畫質影像。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ult1-domain Vertical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MVA LCD)系被發(fā)展來改善液晶顯示器的視角以及對t匕。請參考圖l(a)_l (C),系表示一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100的像素基本功能。為了清楚地解說,圖1的液晶顯示器僅使用單一區(qū)域(Single Domain)。再者,為了清楚地解說,圖1 (a)-1(c)(以及圖2)的液晶顯示器系依據灰階操作來敘述。液晶顯不器100具有一第一偏光片105、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一電極120、一第一配向層125、多個液晶130、一第二配向層140、一第二電極145、一第二基板150以及一第二偏光片155。一般而言,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50系由透明玻璃所制成。第一電極120與第二電極145由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 ITO)的透明導電材質所制成。第一配向層125與第二配向層140由聚酰亞氨(Polyimide,PI)所制成,且與在靜止態(tài)的液晶130垂直地配向。在操作時,一光源(圖未不)系從貼附在第一基板Iio之在下面的第一偏光片105射出光線。第一偏光片105系通常在一第一方向偏振,且貼附在第二基板150的第二偏光片155與第一偏光片104垂直地偏振。因此,從光源而來的光線并不會同時穿透第一偏光片105與第二光偏光片155,除非光線的偏振在第一偏光片105與第二偏光片155之間旋轉90度。為了清楚說明,并未顯示很多的液晶。在實際的顯示器中,液晶為棒狀分子(rod like molecules),其直徑大約為5埃(Angstrom, A),長度大約20-25埃。因此,在一像素中有超過一千兩百萬的液晶分子,其中像素的長、寬、高分別為360微米(miCTometer,μ m)、120微米、3微米。在圖1中,液晶130系為垂直配向。在垂直配向中,液晶130并不會將從光源的偏振極光轉向。因此,從光源來的光線并不會穿過液晶顯示器100,且對所有顏色及所有間隙晶胞(cell gap)而言,提供一個完全地光學暗態(tài)(optical black state)及非常高的的對比(contrast ratio)。因此,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相對傳統(tǒng)的低對比的扭轉式向列型液晶顯示器而言,系在對比上提供一個顯著的改善。然而,如圖1(b)所示,當在第一電極120與第二電極145之間加入一個電場(electric field)時,液晶130即重新定向到一傾斜位置(tilted position)。在傾斜位置的液晶系將從第一偏光片105而來的偏振光線的偏振轉向90度,以致光線可以穿過第二偏光片155。而傾斜的大小,即控制光線穿過液晶顯示器的多寡(如像素的亮度),系與電場強度成正比。一般而言,單一個薄膜晶體管,系用在每一個像素上。然而對彩色顯示器而言,各別的薄膜晶體管系用在每一色分量(colorcomponent,典型地為、綠及藍)。然而,對不同角度的觀看者而言,光線通過液晶顯示器120并不是相同的。如圖1(c)所示,在中央左邊的觀看者172會看到亮像素(bright pixel),因為液晶顯示器130寬闊(光線轉向)的一側系面對觀看者172。位在中央的觀看者174會看到灰像素(graypixel),因為液晶顯不器130覽闊的一側系僅部分地面對觀看者174。而位在中央右側的觀看者176會看到暗像素(dark pixel),因為液晶顯示器130寬闊的一側幾乎沒有面對觀看者 176。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IXDs)系被發(fā)展來改善單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不器(single-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CD)的視角問題。請參考圖2,系表不一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IXDs) 200的像素。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200系包括一第一偏光片205、一第一基板210、一第一電極220、一第一配向層225、若干液晶235、237、若干突起物260、 一第二配向層240、一第二電極245、一第二基板250以及一第二偏光片255。液晶235系形成像素的第一區(qū)域(first domain),而液晶237則形成像素的第二區(qū)域(second domain)。當在第一電極220與第二電極245之間施加一電場時,突起物260會導致液晶235相對液晶237而傾斜一不同的方向。因此,中央偏左的觀看者會看到左邊區(qū)域(液晶235)呈現黑色(black)而右邊區(qū)域(液晶237)呈現白色(white)。在中央的觀看者則會同時看到兩個區(qū)域而呈現灰色。中央偏右的觀看者則會看到左邊區(qū)域呈現白色而右邊區(qū)域呈現黑色。然而,因為個別單獨的像素很小,因此三個觀看者都認為像素是灰色的。如上所述,液晶的傾斜的大小,系由在電極220與245之間的電場大小所控制。觀看者所感知的灰階系與液晶傾斜大小相關聯。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也可以擴大到使用四個區(qū)域,以便在一像素中的液晶方向被區(qū)分為四個主區(qū)域,以提供同時在垂直與水平方向上的寬大且對稱的視角。因此,提供寬大且對稱的視角的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成本卻非常高,因為將突起物增加到上、下基板的困難,以及將突起物正確地配向到上、下基板的困難。尤其是在下基板的一突起物必須設置在上基板的二突起物中央;任何在上、下基板之間的配向,都將會降低生產良率。其他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的技術,如已用來取代或結合突起物使用的氧化銦錫間隙(Ι slits),在制造上非常昂貴。再者,突起物與氧化銦錫間隙無法使傳輸光線,也因此降低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的亮度(brightness)。因此,需要一個方法或系統(tǒng)可以提供給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無需制造如突起物及氧化銦錫間隙的物理特性,以及無需在上、下基板上進行極度精準的配向。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放大本質離散場控制式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Amplifed Intrinsic Fringe Field controlled MVA LCD,AIFF MVA LCD),其可在無需基板上的物理特征的條件下構造而成,以形成多區(qū)域液晶定向結構。然而,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包含一切口式共同電極(sliced common electrode),以進一步增強多區(qū)域液晶定向結構的穩(wěn)定形成。因此,依據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一像素包含多個色分量且各該色分量包含多個色點(color dot)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XTRA-PLANAR FRINGE FIELD AMPLIFIER),該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用以放大該等色點的離散場,以在液晶定向結構中形成多個區(qū)域。此外,一切口式共同電極具有位于色點之上的共同電極切口(common electrodeslice),該切口式共同電極可進一步增強多區(qū)域液晶定向結構的穩(wěn)定形成。舉例而言,在本發(fā)明的一特定實施例中,一像素包含一第一色分量,該第一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該像素亦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間。該像素亦包含一切口式共同電極,該切口式共同電極具有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上的一第一共同電極切口及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上的一第二共同電極切口。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中,用于一顯示器的一像素包含一第一色分量,該第一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二邊相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系為斜(diagonal)的。相似地,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二邊相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一邊系為斜的。該像素亦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包含一第一對角線放大部,該第一對角線放大部系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二邊之間。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系位于一第一平面,且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位于一第二平面。藉由以下說明與圖式,將會更全面地理解本發(fā)明。
圖l(a)-l(c)為一習知單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的一像素的三個圖示。圖2為一習知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的一像素的一圖示。圖3(a)_3(b)例示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圖4(a)_4(e)例示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像素設計。圖5(a)_5(f)例示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像素設計。圖6(a)_6(e)例示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像素設計。圖7(a)_7(c)例示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像素設計。圖8 (a)-8 (C)例示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像素設計。圖9例示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切口式共同電極。圖10例示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切口式共同電極。圖11例不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一切口式共同電極。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302第一偏光片305 第一基板307第一配向層310 像素311 第一電極312 液晶313 液晶315 第二電極320 像素321 第一電極322 液晶323 液晶325 第二電極327 電場330 像素331 第一電極332 液晶333 液晶335 第二電極352第二配向層355 第二基板357第二偏光片410像素設計411 導體412 導體414 導體418 導體420像素設計431 導體432 導體434 導體438 導體450顯示器460顯示器500 色點510像素設計511 導體512 導體
514鈍化層516埋置電極518改變導電性區(qū)域531 導體533 導體540 矩形550顯不器560顯示器610像素設計611 導體612 導體613 導體614 導體615 導體632 導體633 導體634 導體635 導體640 矩形650顯示器660顯示器710像素設計711 導體712 導體714 導體716 導體731 導體740 矩形810像素設計910像素設計1010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切口式共同電極ADH聯點高度AD_1_1 關聯點AD_1_2 關聯點AD_2_1 關聯點AD_2_2 關聯點AD_3_1 關聯點AD_3_2 關聯點
ADS放大器深度間距CC_1 色分量CC_2 色分量CC_3 色分量CD_1_1 色點CD_1_2 色點CD_1_3 色點CD_1_4 色點CD_1_5 色點 CD_1_6 色點 CD_1_7 色點 CD_1_8 色點 CD_1_9 色點 CD_1_10 色點CD-1_11 色點 CD_1_12 色點 CD_2_1 色點 CD_2_2 色點 CD_2_3 色點 CD_2_4 色點 CD_2_5 色點CD_2_6 色點 CD_2_7 色點 CD_2_8 色點 CD_2_9 色點 CD_2_10 色點 CD_2_11 色點 CD_2_12 色點CD_3_1色點CD_3_2色點CD_3_3色點CD_3_4色點CD_3_5色點CD_3_6色點CD_3_7色點CD_3_8色點CD_3_9色點CD_3_10色點CD_3_11色點CD_3_12 色點⑶H色點高度CDW色點寬度CES_1_1共同電極切口CES_1_2共同電極切口DCA_1裝置元件區(qū)域DCA_2裝置元件區(qū)域DAP_1對角線放大部DAP_2對角線放大部DAP_3對角線放大部 EPFFA_1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FFAR_1離散場放大區(qū)域FFAR_2離散場放大區(qū)域FFAR_3離散場放大區(qū)域HAP水平放大部HCCSl水平色分量間距HDOl水平點偏移HDSl水平點間距SE_1切換元件SE_2切換元件SE_3切換元件VAP_1垂直放大部VDOl垂直點偏移VDSl垂直點間距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上所述,傳統(tǒng)的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在制造上是非常昂貴的,系因為使用如突起物或氧化銦錫間隙的物理特性,以使每一像素產生多區(qū)域。然而,依據本發(fā)明的方法,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系使用離散電場來產生多區(qū)域,且不需要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如突起物或氧化銦錫間隙)。再者,因為不需要物理特性,因此也可排除上、下基板校準物理特性的困難。所以,依據本發(fā)明的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在制造上相對于傳統(tǒng)的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具有更高的良率且更加便宜。請參考圖3(a)及圖3(b),系表示依據本發(fā)明基本概念,無須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以產生一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不器(MVA IXD) 300的不意圖。而圖3 (a)及圖3 (b)系顯不出在一第一基板305與一第二基板355之間,具有像素310、320及330。一第一偏光片302系粘貼到第一基板305,且一第二偏光片357系粘貼到第二基板355。像素310包含有一第一電極311、若干液晶312、313以及一第二電極315。像素320包含有一第一電極321、若干液晶322、323以及一第二電極325。相似地,像素330包含有一第一電極331、若干液晶332、333以及一第二電極335。所有電極一般地架構系使用如氧化銦錫(ITO)之透明導電材質。再者,一第一配向層307系覆蓋在第一基板305上的電極之上。相似地,一第二配向層352系覆蓋在第二基板355上的電極之上。二液晶配向層307及352系提供一垂直液晶配向。為了下列的更加詳細敘述,電極315、325及335系維持在一共同電壓(common voltage) V_Com。因此,為了容易制造,電極315、325及335系為一單一結構(如圖3(a)及圖3(b)所示)。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300系使用交替偏振以操作像素310、320及330。舉例來說,若像素310與330的偏振為正(positive)的話,則像素320的偏振為負(negative)。相反地,若像素310與330的偏振為負(negative)的話,則像素320的偏振為正(positive)。一般來說,每一像素的偏振系在頁框(frames)間切換,但交替偏振的圖案(pattern)系維持在每一頁框中。在圖3(a)中,像素310、320及330系在「關閉(OFF)」狀態(tài),意即關閉在第一與第二電極之間的電場(electric field)。在關閉狀態(tài)下,某些殘余電場可能存在第一與第二基板之間。然而,一般而言,殘余電場太小而無法使液晶傾斜。在圖3(b)中,像素310、320及330系處在「開啟(0N)」狀態(tài)。而圖3(b)系使用「+」及「-」代表電極的電壓極性(voltage polarity)。因此,電極311及331具有正電壓極性,而電極321具有負電壓極性。基板355與電極315、325及335系保持在共同電壓V_Com。電壓極性系相對共同電壓V_Com來定義,其中一正極性系其電壓高于共同電壓V_Com,一負極性系其電壓低于共同電壓V_Com。盡管圖3 (a)-3(b)中未不出,然而第一基板305上形成有切換元件,以控制基板305上之電極。為清楚起見,術語「色分量電極」系指由第一基板(圖3(a)-3(b)中之基板305)上之切換元件控制之電極,且術語「共同電極」系指在第二基板(圖3 (a)-3(b)中之基板355)上保持于共同電壓V_Com之電極。此外,術語「切換元件基板」系指上面形成有切換元件之基板,且術語「共同電極基板」系指上面形成有共同電極之基板。在電極321與325之間的電場327 (以電力線表示)系造成液晶322與323傾斜。一般而言,沒有突起物或其他物理特性,液晶的傾斜方向不會被在一垂直的液晶配向層307與352之液晶所固定。然而,在像素邊緣的離散電場會影響到液晶的傾斜方向。舉例來說,在電極321與325之間的電場327,系垂直圍繞像素320中心,但傾斜到像素左半部的左邊,以及傾斜到像素右半部的右邊。因此,在電極321與325之間的離散電場系造成液晶323傾斜到右邊而形成一第一區(qū)域,且造成液晶322傾斜到左邊而形成一第二區(qū)域。因此,像素320系為具有對稱寬視角的多區(qū)域像素。相似地,在電極311與315之間的電場(圖未示)系具有離散電場,此離散電場系造成液晶313重新定位,且傾斜到像素312右側的右邊,也造成液晶312傾斜到像素310左測的左邊。相似地,在電極331與335之間的電場(圖未示)系具有離散電場,此離散電場系造成液晶333重新定位,且傾斜到像素330右側的右邊,也造成液晶332傾斜到像素330左測的左邊。鄰近像素的交替極性系放大每一像素離散場效(fringe field effect) 0因此,藉由在每列的像素(或每欄的像素)之間重復交替極性圖案,即可無須物理特性而達到一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再者,可以使用交替極性棋盤圖案,以在每一像素產生四個區(qū)域。對彩色液晶顯示器而言,像素被劃分成色分量。每一色分量系由一單獨的切換裝置(例如,一薄膜晶體管(thin-film transistor, TFT))所控制。一般而言,色分量系為紅色、綠色及藍色。然而,一般而言,離散場效系相對地小且微弱。所以,當像素變較大時,在像素邊緣的離散電場系無法傳遞到在一像素中的所有液晶。因此,在大像素中,對于遠離像素邊緣之液晶的傾斜方向系隨意變化,且不會產生一多區(qū)域像素。一般而言,當像素變得大于20-30微米(micrometer, μ m)時,像素的離散場效系不會影響控制液晶傾斜。因此,對大像素液晶顯示器而言,一新穎之像素設計將一色分量劃分成色點。可使用離散場效應(fringe field effect)在色點中形成多個液晶區(qū)域。此外,可使用新穎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進一步放大離散場。此外,依據本發(fā)明,將共同電極(即,保持于共同電壓V_C0M之電極)切成切口(如下所述),以進一步增強離散場。本發(fā)明非常適用于小像素液晶顯示器及大像素液晶顯示器,以增強離散場效應并形成多個液晶區(qū)域。每一像素的極性系在影像的之每一連續(xù)頁框之間做切換,以避免圖像品質的降低,而圖像品質的降低系因為在每一頁框中液晶在相同方向扭曲。然而,若是所有的切換元件系為相同極性者,則色點極性圖案切換系可能造成其他如閃爍(flicker)之圖像品質問題。為了降低閃爍,切換元件(如晶體管)系配置在一切換元件驅動模式中,此機制包括正、負極性。再者,為了降低串音(cross talk),切換元件的正、負極性系被配置在一固定圖案中,此固定圖案系提供一更穩(wěn)定的配電。不同的切換元件驅動模式系使用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有三個主要的切換元件驅動模式,系為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switchingelement point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切換兀件列反轉驅動模式(switchingelement row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以及切換兀件行反轉驅動模式(switchingelement column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中,切換元件系形成一交替極性的棋盤圖案。在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模式中,在每一列的切換元件具有相同極性;然而,在一列上的一切換元件相對于鄰近列之切換元件的極性而具有相反極性。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中,在每一行的切換元件具有相同極性;然而,在一行上的一切換元件相對于鄰近行之切換元件的極性而具有相反極性。當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提供最穩(wěn)定的配電時,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的復雜性與額外的成本,相比較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模式與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而言,是不劃算的。因此,當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通常保持在高性能應用時,對于大部分低成本與低電壓應用之液晶顯示器的制造,系使用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模式。依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像素,系包括以新穎配置之不同的主要元件,以達到高品質、低成本的顯示單元。舉例來說,像素可以包括色分量、色點、離散場放大區(qū)域(fringe fieldamplifying regions,FFAR)、切換兀件、裝置兀件區(qū)域(device component area)以及關聯點(associated dots)。尤其是,本發(fā)明系介紹新穎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此外,可將共同電極切成切口(如下所述),以進一步增強離散場,進而產生多個區(qū)域。此裝置元件區(qū)域系包含占用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的區(qū)域,而且此區(qū)域系被用來制造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為了清楚說明,一不同的裝置元件區(qū)域系由每一切換元件所界定。關聯點與離散場放大區(qū)域系為電性偏振區(qū)域(electrically polarized area),而并未是色分量的一部分。在本發(fā)明許多的實施例中,關聯點系覆蓋裝置元件區(qū)域。對這些實施例而言,關聯點系由將一絕緣層沉積覆蓋在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上所制成。通常使用鈍化層(pas sivation layer)作為絕緣層。接著,藉由沉積一電性導電層以形成所述的關聯點。此關聯點系電性地連接到特定的切換元件及/或其他偏振元件(例如色點)。儲存電容系電性地連接到特定的切換元件及色點電極(color dot electrodes),以在液晶胞打開(switching-on)或是關掉(switching off)的過程期間補償并抵銷在液晶胞上的電容值變化。因此,儲存電容系用來在液晶胞打開或是關掉的過程期間減低串音效應(crosstalk effect)。一圖案化光罩(patterning mask)系使用在當關聯點需要形成圖案化電極(patterned electrode)之時。一般而言,系附加一黑色矩陣層(black matrix layer)以形成對色點、切換元件、DCA及關聯點的一光屏蔽(light shield)。一般而言,黑色矩陣層系為黑色的,然而某些顯示器使用不同顏色來達成一所需之顏色圖案或陰影(shading)。附加一顏色層以給予色點所需之顏色。一般而言,顏色層系藉由在對應之ITO玻璃基板上沈積一彩色濾光層(color filter layer)而獲得。具體而言,在第二基板355與第二電極315、325、及335之間沈積一圖案化彩色濾光層,且其圖案對應于色點及關聯點之顏色。然而,某些顯示器亦可在第一基板305上將一圖案化彩色濾光層放置于下列之頂部上或底下:切換元件、色點之電極層、關聯點、或DCA。在本發(fā)明其他實施例中,關聯點系為與切換元間相互獨立的一區(qū)域。再者,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具有額外的關聯點,此等關聯點并不直接地與切換元件相關。一般而言,關聯點系包括如氧化銦錫(ITO)或其他導電層的一主動電極層(active electrode layer),且連接到一附近的色點或者是以其他手段供電。對不透明的關聯點而言,一黑色矩陣層可以被附加在導電層的底部上,以形成不透明區(qū)域(opaque area) 0在本發(fā)明某些實施例中,黑色矩陣可以被制造在氧化銦錫(ITO)玻璃基板側上,以簡化制程(fabrication process)。額外的關聯點系改善顯示區(qū)域有效的使用,藉以改善開口率(aperture ratio)且在色點內形成多個液晶區(qū)域(liquid crystal domains)。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使用關聯點以改善色彩表現。舉例來說,關聯點的小心布局(careful placement)可以允許附近色點的顏色從有用的色彩圖案進行修飾。離散場放大區(qū)域(FFARs)系比關聯點更加多功能。特別是,離散場放大區(qū)域系可以具有非矩形形狀,雖然一般來說璃散場放大區(qū)域的整體形狀可以被劃分成一矩形形狀組。再者,離散場放大區(qū)域系沿著多于一色點的一側而延伸。而且,在本發(fā)明某些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區(qū)域可以被用來取代關聯點。尤其是,在這些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區(qū)域不僅覆蓋裝置元件區(qū)域,而且沿著多于鄰近裝置元件區(qū)域之色點一側而延伸。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s)系為已偏極化結構,并在與一像素之色點的不同水平平面上。一般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s)系設置在鄰近色點的邊緣,以放大色點的離散電場。使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一個好處,就是色點可以更靠近的設置在一起,以改善一顯示器的亮度。然而,依據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xtra-planar fringe field amplifier,EPFFA)系沿色分量之電極切口而定位。以下將詳細闡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電極。一般而言,色點、裝置元件區(qū)域以及關聯點,系配置在格狀圖案,且以一水平點間距(horizontal dot spacing)HD S 以及一垂直點間距(vertical dot spacing) VD S 而相互鄰近分開。當離散場放大區(qū)域被使用來取代關聯點時,部分的離散場放大區(qū)域也會安置在格狀圖案中。然而,依據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色點可具有非矩形形狀。在該等實施例中,色點通常不適配于一嚴格之格狀圖案。然而,在該等實施例中之某些實施例中,一特定色分量之各色點系適配于一矩形區(qū)域中。因此,具有非矩形色點之色分量可設置于一格狀圖案中。圖4(a)及圖4(b)顯示一像素設計410之不同點極性圖案,像素設計410常常用于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或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在實際操作中,一像素將在每一影像頁框(image frame)之間在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為清楚起見,將其中第一色分量之第一色點具有一正極性之點極性圖案稱為正的點極性圖案。相反,將其中第一色分量之第一色點具有一負極性之點極性圖案稱為負的點極性圖案。具體而言,在圖4(a)中,像素設計4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410+),且在圖4(b)中,像素設計4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410-)。此夕卜,在各種像素設計中,每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系以「+」表示正極性,或以「_」表示負極性。像素設計4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該三個色分量其中每一者包含三個色點。為清楚起見,該等色點被表示成CD_X_Y,其中X系為一色分量(在圖4(a)-4(b)中系從I至3),且Y系為一色點編號(在圖4 (a)-4(b)中系從I至3)。像素設計410亦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切換元件(被表示為SE_1、SE_2及SE3),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二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表示為EPFFA_I_J,其中I系為色分量,且J系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編號),且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二關聯點(被表示為AD_M_N,其中M系為色分量,且N系為關聯點編號)。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系排列成一列。圖中顯示一裝置組件區(qū)域(device component area)系圍繞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其中之每一者,且被分別標示為 DCA_1、DCA_2、及 DCA_3。像素設計410之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三個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形成一列并以水平點間距HDSl間隔開。換言之,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系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l水平地間隔開。此外,色點CD_1_1與CD_1_2系水平地錯開水平點偏移量HDOl,水平點偏移量HDOl系等于水平點間距HDSl加上色點寬度CDW。然而,色點CD_2_1與CD_1_2系于色點CD_1_1及CD_1_2之底部處電性連接。相似地,色點CD_1_2與色點CD_1_3系于色點CD_1_2及CD_1_3之底部處電性連接。在像素設計410中,切換元件SE_1系位于色分量CC_1下方。切換元件SE_1系耦接至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之電壓極性及電
壓大小。相似地,像素設計410之第二色分量CC2具有三個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亦被放置成一列,且以水平點間距HDSl間隔開。因此,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8系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l水平地間隔開。然而,色點CD_2_1與CD_2_2系于色點CD_2_1及CD_2_2之底部處電性連接。相似地,色點CD_2_2與色點CD_2_3系于色點CD_2_2及CD_2_3之底部處電性連接。切換元件SE_2系位于色分量CC_2下方。切換元件SE_2系耦接至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第二色分量CC_2系與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且以一水平點間距HDS2與色分量CC_1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2與CC_1系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而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系等于二倍之水平點間距HDSl加上三倍之色點寬度CDW再加上水平點間距HDS2。相似地,像素設計410之第三色分量CC_3具有三個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亦被放置成一列,且以水平點間距HDSl間隔開。因此,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系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l水平地間隔開。然而,色點CD_3_1與CD_3_2系于色點CD_3_1及CD_3_2之底部處電性連接。相似地,色點CD_3_2與色點CD_3_3系于色點CD_3_2及CD_3_3之底部處電性連接。切換元件SE_3系位于色分量CC_3下方。切換元件SE_3系耦接至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第三色分量CC_3系與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2與色分量CC_2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3與CC_2系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為清楚起見,以具有相同色點寬度CDW之色點來例示像素設計410之各色點。此夕卜,像素設計410中之所有色點具有相同色點高度CDH。然而,在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中,色點可具有不同色點寬度及不同色點高度。像素設計410亦包含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l1、EPFFAl2、EPFFA21、EPFFA22、EPFFA31、及EPFFA32。在像素設計410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為矩形的,且具有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EPFFAW(在圖4(a)中未標示出)及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高度EPFFAH(在圖4(a)中未標示出)。如圖4(a)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被置于像素設計410之各色點之間。具體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11系置于色點CD_1_1與CD_1_2之間,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系置于色點CD_1_2與CD_1_3之間。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系置于色點CD_2_1與CD_2_2之間,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2系置于色點CD_2_2與CD_2_3之間;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系置于色點CD_3_1與CD_3_2之間,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2系置于色點CD_3_2與CD_3_3之間。盡管圖4(a)及圖4(b)顯示出色點系接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如圖4(C)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實際上系位于一不同平面,圖4(c)顯示沿A-A'截取之像素設計410之橫截面。圖4 (c)顯示關聯點 AD_1_1、AD_1_2、AD_2_1、AD_2_2、AD_3_1、及 AD_3_2、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 CD_3_3、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及 EPFFA_3_2 之橫截面。關聯色點及色點系位于一第一平面,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位于一第二平面。具體而言,像素設計41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位于較關聯點及色點更低之一平面。更具體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頂部與色點之底部系以一放大器深度間距ADS間隔開。在本發(fā)明之其他實施例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高于色點。在該等實施例中,放大器深度間距ADS系從色點之頂部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底部量測。此外,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可使用與色點位于同一平面之離散場放大器或離散場放大區(qū)域。在該等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器或離散場放大區(qū)域系與色點間隔開,以防止色點與離散場放大器或離散場放大區(qū)域之間發(fā)生電性接觸。因此,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可被描述成水平地鄰近色點CD_1_1且水平地鄰近色點CD_1_2,但系位于相對于色點CD_1_1及CD_1_2不同之一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亦可被描述成水平地位于色點CD_1_1與CD_1_2之間,但系位于相對于色點CD_1_1及CD_1_2較低之一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及EPFFA_3_2分別水平地位于色點CD_1_2與CD_1_3之間、色點CD_2_1與CD_2_2之間、色點CD_2_2與CD_2_3之間、色點CD_3_1與CD_3_2之間、及色點CD_3_2與⑶_3_3之間,且位于一不同于該等色點之平面。相較于在色點之平面中使用偏極化元件,藉由使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將色點放置得彼此更靠近。減小色點之間距會增大顯示器之亮度及對比度。舉例而言,在像素設計420中,水平點間距HDS1( S卩,一色分量內之各色點間之間距)系等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寬度(EPFFA_W)。在本發(fā)明之其他實施例中,甚至可使色點與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部分地交迭,以進一步減小點間距。可使用任何導體形成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為使成本及制程步驟最小化,一般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使用用于形成切換元件之一金屬層形成。像素設計410 亦包含關聯點 AD_1_1、AD_1_2、AD_2_1、AD_2_2、AD_3_1、及 AD_3_2。在像素設計410中,關聯點系為矩形的,且具有一關聯點寬度ADW(在圖4(a)中未標示出)及一關聯點高度ADH(在圖4(a)中未標示出)。如圖4(a)所示,關聯點被置于每一色分量的左側及右側。具體而言,關聯點AD_1_1系沿色點CD_1_1的左側而放置,且關聯點AD_1_2系沿色點CD_1_3的右側而放置。具體而言,關聯點AD_1_1系以一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l與色點CD_1_1的左側水平地間隔開,且關聯點AD_1_2系與色點CD_1_3的右側水平地間隔開。相似地,關聯點AD_2_1系沿色點CD_2_1的左側放置,并以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l與色點CD_2_1水平地間隔開;且關聯點AD_2_2系沿色點CD_2_3的右側放置,并以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l與色點CD_2_3水平地間隔開。此外,關聯點AD_3_1系沿色點CD_3_1的左側放置,并以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l與色點CD_3_1水平地間隔開;且關聯點AD_3_2系沿色點CD_3_3的右側放置,并以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l與色點CD_3_3水平地間隔開。像素設計410被設計成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關聯點可自一鄰近像素接收極性。具體而言,一第一導體系耦接至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或關聯點,以自位于當前像素上方的像素接收極性,且一第二導體系耦接至切換元件,以為當前像素下方的一像素的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或關聯點提供極性。在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導體系經由中間導體(例如,一色點)而耦接至一切換元件。舉例而言,導體411耦接至關聯點AD_1_1的電極并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上方的一像素的導體431之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參見圖4(d))。導體431經由色點CD_1_1而耦接至切換元件SE_1并向下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下方的像素中的導體411的等效導體。導體414及導體434對于關聯點AD_1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導體412耦接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的電極并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上方的一像素的導體432的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導體413及導體433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相似地,如導體411及導體431用于相關點AD_1_1 —般,導體415及導體435對于相關點AD_2_1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如導體412及導體432用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 一般,導體416及導體436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如導體413及導體433用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 —般,導體417及導體437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如導體414及導體434用于關聯點AD_1_2 —般,導體418及導體438對于關聯點AD_2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相似地,如導體411及導體431用于關聯點AD_1_1 —般,導體419及導體439對于關聯點AD_3_1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如導體412及導體432用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 一般,導體420及導體440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如導體413及導體433用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 —般,導體421及導體441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如導體414及導體434用于關聯點AD_1_2 —般,導體422及導體442對于關聯點AD_3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使用「+」及「-」符號來顯示色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換元件之極性。因此,在其中顯示像素設計4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之圖4(a)中,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及 CD_3_3、關聯點 AD_2_1 及 AD_2_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及EPFFA_2_2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關聯點AD_1_1、AD_1_2、AD_3_1、及AD_3_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及 EPFFA_3_2 具有負極性。圖4(b)顯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之像素設計410。對于負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 SE_1 及 SE_3、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及 CD_3_3、關聯點 AD_2_1及AD_2_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及EPFFA_2_2具有負極性。然而,切換元件 SE_2、色點 CD_2_1、CD_2_2、及 CD_2_3、關聯點 AD_1_1、AD_1_2、AD_3_1、及 AD_3_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及EPFFA_3_2具有正極性。如上所述,若鄰近組件具有相反極性,則每一色點中的離散場會被放大。像素設計410利用關聯點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增強并穩(wěn)定液晶結構中的多區(qū)域的形成。一般而言,偏極化組件的極性被指定成使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的相鄰偏極化組件具有第二極性。舉例而言,對于像素設計410 (圖4(a))的正的點極性圖案,色點CD_1_3具有正極性。然而,相鄰的偏極化組件(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及關聯點AD_1_2)具有負極性。因此,色點CD_1_3的離散場被放大。使用圖4(a)及圖4(b)的像素設計410的像素可用于使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的顯示器中。圖4(d)示出顯示器450的一部分,顯示器450之該部分使用像素設計410的像素P (0,O)、P (1,O)、P (0,I)、及P (1,I)并使用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45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像素。列與行將以圖4(d)所示之方式從圖4(d)所示的部分連續(xù)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4(d)中省略了用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gate line)及源極線(source line)。為更佳地例示每一像素,將每一像素的區(qū)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4(d)中僅用于例示目的,并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450中,像素被設置成使位于一列中的像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于一行中的像素亦于正的點極性圖案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交替。因此,像素P(0,1)及P(1,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像素P(0,
0)及P(l,I)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像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P (X,y)在χ+y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χ+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像素上的各像素系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像素的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像素的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像素上的各像素系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如上所述,一第一像素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關聯點自一第二像素的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 (O, O)的導體413及像素P (0,I)的導體433而耦接至像素P (0,I)的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0,O)的導體420及像素P (0,I)的導體440而耦接至像素P (0,I)的切換元件SE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相鄰近的偏極化組件的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在本發(fā)明的一特定實施例中,每一色點具有140微米(micrometer)之一寬度及420微米的一高度。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具有4微米的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及375微米的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高度。水平點間距HDSl系為4微米,垂直點間距VD SI系為4微米,垂直點間距VDS2系為4微米,垂直點間距VDS3系為30微米。水平點間距HDSl系為4微米,水平點間距HDS2系為25微米,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l系為4微米,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2系為9微米,關聯點寬度ADW系為4微米,關聯點高度ADH系為375微米,且放大器深度間距系為0.4微米。像素設計410亦可用于使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的顯示器中。圖4(e)示出顯示器460的一部分,顯示器460之該部分使用像素設計410的像素P (0,O)、P (I, O)、P (O,
1)及P(l,l)并使用一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46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像素。列與行將以圖4(6)所示的方式從圖4(e)所示的部分連續(xù)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4(6)中省略了用于控制切換元件之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像素,將每一像素的區(qū)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4(6)中僅用于例示目的,并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460中,像素被設置成使位于一列中的像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于一行中的像素亦具有相同的點極性圖案。因此,像素P(0,0)及P(0,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且像素P(1,0)及P(l,l)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像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P(x,y)在X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像素上之各像素系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像素的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像素的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像素上的各像素系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如上所述,一第一像素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關聯點自一第二像素的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像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電極系經由像素P (O, O)的導體413及像素P (O,I)的導體433而耦接至像素P (O,I)的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 (O,O)的導體420及像素P(0,1)之導體440而耦接至像素P(0,I)的切換元件SE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相鄰近的偏極化組件的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盡管具有相反極性會提供更佳的離散場放大,然而,即使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上使用一中性極性亦可在某種程度上放大色點中的離散場。在本發(fā)明的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上使用中性極性的大多數實施例中,該中性極性系藉由對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施加共同電SV_C0M而達成。若將中性極性用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則要作出某些小的修改410。具體而言,無需使用用以將鄰近像素之相反極性施加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電極,而是使用額外電極來耦接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接收共同電壓V_C0M。圖5(a)及圖5(b)顯示一像素設計510的不同點極性圖案,像素設計510常常用于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的顯示器中。在實際操作中,一像素將在每一影像頁框之間在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具體而言,在圖5(a)中,像素設計5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510+),且在圖5(b)中,像素設計5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510-)。此外,在各種像素設計中,每一偏極化組件的極性系由「+」表示正極性,或由「_」表示負極性。像素設計5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各該三個色分量包含八個色點。為清楚起見,該等色點被表示為CD_X_Y,其中X系為一色分量(在圖5 (a)-5(b)中系從I到3),且Y系為一色點編號(在圖5 (a)-5(b)中系從I到8)。與像素設計410不同,像素設計510的色點不具有一矩形形狀,而且不是所有色點皆具有相同形狀。具體而言,像素設計510的色點包含三角形、不規(guī)則五邊形、平行四邊形、及不規(guī)則六邊形。像素設計510亦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切換元件(被表示為SE_1、SE_2、及SE_3),且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表示為EPFFA_I,其中I系為色分量)。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系排列成一列。圖中顯示一裝置組件區(qū)域系圍繞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其中每一者,且被分別標示為DCA_1、DCA_2、及DCA_3。使用通路(via)Vll及V12將色點連接至一導體531,導體531系連接至切換元件SE_1+。導體531亦用于連接至其他像素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如下所述。像素設計510的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八個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及CD_1_8,該八個色點一起形成色分量CC_1的一矩形形狀。在像素設計510中,該等色點系電性耦接于色分量CC_1的邊緣周圍。色分量CC_1的色點系藉由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各部分而彼此間隔開,圖5(c)將更詳細地顯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如圖5(c)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包含一水平放大部HAP、一第一垂直放大部VAP_1及一第二垂直放大部VAP2、八個對角線放大部DAP_1、DAP_2、DAP_3、DAP_4、DAP_5、DAP_6、DAP_7、及DAP_8、以及一三角形放大部TAP。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各個放大部系以一假想矩形540為界限,矩形540系由虛線繪制。在以下說明中,矩形540的左側邊、頂部、底部、及右側邊僅用于說明目的。水平放大部HAP及垂直放大部VAP_1于矩形540的左上角處形成一直角。水平放大部HAP具有一長度(水平地),該長度系為矩形540的寬度。垂直放大部VAP_1具有一長度(垂直的),該長度約為矩形540的高度的一半。對角線放大部DAP_1系于水平放大部HAP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1系在由水平放大部HAP與垂直放大部VAP_1所形成之拐角右側約水平放大部HAP之三分之一長度處開始,并終止于矩形540的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2系于由水平放大部HAP與垂直放大部VAP_1所形成之拐角下方約垂直放大部VAP_1的四分之一長度處開始,并終止于矩形540的右側邊。對角線放大部DAP_3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3系于由水平放大部HAP與垂直放大部VAP_1所形成的拐角下方約垂直放大部VAP_1的一半長度處開始,并終止于矩形5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4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4系于由水平放大部HAP與垂直放大部VAP_1所形成之拐角下方約垂直放大部VAP_1的四分之三長度處開始,并終止于矩形540之中間附近。三角形放大部TAP系位于垂直放大部VAP_1的端部處。三角形放大部TAP具有一寬度,該寬度約為垂直放大部VAP_1的寬度的二倍。對角線放大部DAP_5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4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5系終止于矩形540的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6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3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6系終止于矩形540的左側邊處。垂直放大部VAP_2亦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3的端部處開始,但其向下延伸。垂直放大部VAP_2具有一長度,該長度約為矩形540的高度的四分之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7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的大約中間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7延伸至矩形540的左側邊。對角線放大部DAP_8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8延伸至矩形540的底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各個放大部被放置于色分量CC_1的各色點之間或鄰近該等色點。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系位于一不同于色點的平面。色點CD_1_1(圖5 (a))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以及一斜邊。色點CD_1_1系位于色分量CC_1的右上角。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HAP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的水平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1系沿色點CD_1_1的斜邊延伸。色點CD_1_2具有一不規(guī)則五邊形形狀,該不規(guī)則五邊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底部斜邊、以及一右側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HAP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2的水平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垂直放大部VAP_1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2的左側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1系沿色點CD_1_2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系沿色點CD_1_2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3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右側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垂直放大部VAP_1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3的左側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系沿色點CD_1_3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3系沿色點CD_1_3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4具有呈一「V」形旁路形式的一不規(guī)則六邊形形狀。具體而言,色點CD_1_4具有一左上垂直邊、一上部長斜邊、一下部長斜邊、一上部短斜邊、一下部短斜邊、及一左下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垂直放大部VAP_1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4的左上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3系沿色點CD_1_4的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4系沿色點CD_1_4的上部短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5系沿色點CD_1_5的下部短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6系沿色點CD_1_4的下部長斜邊延伸。色點CD_1_5亦具有一不規(guī)則六邊形形狀,該不規(guī)則六邊形形狀呈一側放的''V"形形式。具體而言,色點CD_1_5具有一左上垂直邊、一上部長斜邊、一下部長斜邊、一上部短斜邊、一下部短斜邊、及一左下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5的左上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4系沿色點CD_1_5的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三角形放大部TAP系與色點CD_1_5的上部短斜邊及色點CD_1_4的下部短斜邊二者交界,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5系沿色點CD_1_5的下部長斜邊延伸。色點CD_1_6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右側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垂直放大部VAP_2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6的右側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6系沿色點CD_1_6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7系沿色點CD_1_6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7具有一不規(guī)則五邊形形狀,該不規(guī)則五邊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右側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7的右側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7系沿色點CD_1_7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8系沿色點CD_1_7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8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色點CD_1_8系位于色分量CC_1的右下角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8系沿色點CD_1_8的斜邊延伸。在像素設計510中,切換元件SE_1系位于色分量CC_1下方。切換元件SE_1系耦接至色分量CC_1的色點的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及CD_1_8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具體而言,對于像素設計510,切換元件SE_1系使用二通路Vll及V1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1,以獲得更佳的配電。相似地,像素設計510的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八個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及 CD_2_8,該八個色點系以與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及CD_1_8相同的方式排列。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系與色分量CC_2 —起使用,其使用方式系與上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與色分量CC_1的使用方式相同。位于一裝置組件區(qū)域DCA_2中的一切換元件SE_2系位于色分量CC_2下方并使用通路V21及V2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2。第二色分量CC_2系與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并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與色分量CC_1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1與CC_2系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此外,像素設計510的色分量CC_3具有八個色點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及 CD_3_8,該八個色點系以與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及CD_1_8相同的方式排列。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系與色分量CC_3 —起使用,其使用方式系與上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與色分量CC_1的使用方式相同。位于一裝置組件區(qū)域DCA_3中的一切換元件SE_3系位于色分量CC_3下方并使用通路V31及V3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3。第三色分量CC_3系與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并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與色分量CC_2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3與CC_2系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盡管圖5(a)及圖5(b)顯示色點系接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如圖5 (d)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實際上系位于一不同平面,圖5(d)顯示沿A-A'截取的像素設計510的橫截面。圖5 (d)顯示色點 CD_1_4、CD_1_3、CD_2_4、CD_2_3、CD_3_4、及 CD_3_3、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EPFFA_2、EPFFA_3的部分。具體而言,圖5(d)中顯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EPFFA_2、EPFFA_3的垂直放大部VAP_1、對角線放大部DAP_3、及對角線放大部DAP_2。為清楚起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垂直放大部VAP_1被標示為VAP_1 (I)、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的垂直放大部VAP_1被標示為VAP_1 (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的垂直放大部VAP_1被標示為VAP_1 (3)。對于對角線放大部使用相似的標示方法。該等色點系位于一第一平面,且該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位于一第二平面。具體而言,像素設計51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位于較色點更低的一平面。更具體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頂部與色點的底部系以一放大器深度間距ADS (圖5(d)中未具體標示)間隔開。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高于色點。在該等實施例中,放大器深度間距ADS系從色點的頂部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底部量測。因此,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3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4且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3,但系相對于色點CD_1_3及CD_1_4位于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3亦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位于色點CD_1_3與CD_1_4之間,但系位于相對于色點CD_1_3及CD_1_4更低的一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1、DAP_2、DAP_3、DAP_4、DAP_5、DAP_6、DAP_7、及 DAP_8 分別系以對角線方式位于色點 CD_1_1與CD_1_2之間、色點CD_1_2與CD_1_3之間、色點CD_1_3與CD_1_4之間、色點CD_1_4與CD_1_5之間、色點CD— 5與CD_1_4之間、色點CD_1_4與CD_1_6之間、色點CD_1_6與CD_1_7之間、及色點CD_1_7與CD_1_8之間,并位于一不同于該等色點的平面。像素設計510被設計成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自一鄰近像素接收極性。具體而言,一第一導體系耦接至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自位于當前像素上方的像素接收極性,且一第二導體系耦接至切換元件,以為當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提供極性。具體而言,導體511耦接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并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上方的一像素的導體531之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參見圖5(e))。導體531耦接至切換元件SEl并向下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下方的像素中的導體511的等效導體。導體512及導體531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相似地,導體513及導體533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使用「+」及「-」符號來顯示色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換元件之極性。因此,在其中顯示像素設計510+的正的點極性圖案的圖5 (a)中,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CD 丄 1、CD丄2、CD丄3、CD丄4、CD丄5、CD丄6、CD丄7、CD丄8、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 SE_2、色點 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及CD_2_8、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及EPFFA_3具有負極性。圖5(b)顯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的像素設計510。對于負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 SE_1 及 SE_3、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具有負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及CD_2_8、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及EPFFA_3具有正極性。如上所述,若鄰近組件具有相反極性,則每一色點中的離散場會被放大。像素設計510利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增強并穩(wěn)定液晶結構中的多區(qū)域的形成。一般而言,偏極化組件的極性被指定成使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的相鄰偏極化組件為第二極性。舉例而言,對于像素設計510(圖5(a))的正的點極性圖案,色點CD_1_3具有正極性。然而,相鄰的偏極化組件(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垂直放大部VAP_1、對角線放大部DAP_2、及對角線放大部DAP_3)具有負極性。因此,色點CD_1_3的離散場被放大。然而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可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上使用中性極性。使用圖5(a)及圖5(b)的像素設計510的像素可用于使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的顯示器中。圖5(e)示出顯示器550的一部分,顯示器550之該部分使用像素設計510的像素P (0,O)、P (1,O)、P (0,I)、及P (1,I)并使用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55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像素。列與行將以圖5(e)所示的方式從圖5(e)所示的部分連續(xù)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5(e)中省略了用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像素,將每一像素之區(qū)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5(e)中僅用于例示目的,并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550中,像素被設置成使位于一列中的像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于一行中的像素亦于正的點極性圖案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交替。因此,像素P(0,1)及P(1,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像素P(0,0)及P(l,l)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像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P(x,y)在χ+y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χ+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像素上的各像素系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像素的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像素之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像素上的各像素系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如上所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自一第二像素的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0,0)的導體511及像素P(0,1)的導體531而耦接至像素Ρ(0,I)的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 (0,O)的導體513及像素P(0,I)的導體533而耦接至像素P (0,I)的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相鄰近的偏極化組件的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在本發(fā)明的一特定實施例中,每一色分量具有140微米的一寬度及420微米的一高度。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各個部分具有4微米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對角線放大部被放置成與水平位置成一 45度角,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系為4微米,且放大器深度間距ADS系為0.45微米。使用圖5 (a)及圖5 (b)的像素設計510的像素可用于使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的顯示器中。圖5(f)示出顯示器560的一部分,顯示器560的該部分使用像素設計510的像素P (0,O)、P (1,O)、P (0,I)、及P (1,I)并使用一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56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像素。列與行將以圖5(f)所示的方式從圖5(f)所示的部分連續(xù)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5(f)中省略了用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像素,將每一像素的區(qū)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5(f)中僅用于例示目的,并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560中,像素被設置成使位于一列中的像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于一行中的像素具有相同的點極性圖案。因此,像素P(0,1)及P (O, O)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像素P(1,0)及Pd,I)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像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P(X,y)在X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像素上的各像素系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像素之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像素的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像素上的各像素系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如上所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自一第二像素的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0,0)的導體511及像素P(0,1)的導體531而耦接至像素Ρ(0,I)的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0,0)的導體513及像素P (0,I)之導體533而耦接至像素P (0,I)的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相鄰近的偏極化組件的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圖6(a)及圖6(b)顯示一像素設計610的不同點極性圖案,像素設計610常常用于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或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的顯示器中。在實際操作中,一像素將在每一影像頁框之間在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具體而言,在圖6 (a)中,像素設計6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610+),且在圖6 (b)中,像素設計6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610-)。此外,在各種像素設計中,每一偏極化組件的極性系以「+」表示正極性,或以「_」表示負極性。像素設計610具有三個色分量0:_1、0:_2、及0:_3。該三個色分量其中每一者包含十二個色點。為清楚起見,該等色點被表示為CD_X_Y,其中X系為一色分量(在圖6 (a) -6 (b)中系從I至3),且Y為一色點編號(在圖6(a)-6(b)中系從I至12)。與像素設計410不同,像素設計610的色點不具有一矩形形狀,并且不是所有色點皆具有相同形狀。具體而言,像素設計610的色點具有三角形形狀或梯形形狀。像素設計610亦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切換元件(被表示為SE_1、SE_2、及SE_3),且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二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表示為EPFFA_I_J,其中I系為色分量,且J系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編號)。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3系排列成一列。圖中顯示一裝置組件區(qū)域系圍繞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其中每一者,且被分別標示為DCA_1、DCA_2、及DCA_3。像素設計610的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十二個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及 CD_1_12,該十二個色點一起形成色分量CC_1的一矩形形狀。在像素設計610中,色點系電性耦接于色分量CC_1的邊緣周圍。色分量CC_1的色點系藉由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的各部分而彼此間隔開,圖6(c)將更詳細地顯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丄2。如圖6 (C)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具有被標示為DAP_1_1的單一對角線放大部,其中第一個「I」系指跨位面離散場編號(即I或2),且第二個數字系列舉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中的放大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包含三個水平放大部 HAP_2_1、HAP_2_2、HAP_2_3 及 10 個對角線放大部 DAP_2_1、DAP_2_2、DAP_2_3、DAP_2_4、DAP_2_5、DAP_2_6、DAP_2_7、DAP_2_8、DAP_2_9、及 DAP_2_10。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的各個放大部系以一假想矩形640為界限,矩形640系由虛線繪制。在以下說明中,矩形640的左側邊、頂部、底部、及右側邊僅用于說明目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系于矩形640的頂部處自矩形640的左上角約矩形640的三分之一寬度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系于矩形640之頂部處靠近矩形640的右上角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左側邊附近。水平放大部HAP_2_1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右延伸。水平放大部HAP_2_1的長度約為矩形640的寬度的一半。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_1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3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_1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3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右側邊附近。水平放大部HAP_2_2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左延伸。水平放大部HAP_2_2的長度約為矩形640的寬度的一半。對角線放大部DAP_2_5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_2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5向左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6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_2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6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左側邊附近。水平放大部HAP_2_3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右延伸。水平放大部HAP_2_3的長度約為矩形640的寬度的一半。對角線放大部DAP_2_8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_3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8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9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_1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9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的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0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的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0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640之底部處。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的各個放大部系被放置于色分量CC_1的各色點之間或鄰近該等色點。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系位于一不同于色點的平面。色點CD_1_1(圖6 (a))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色點CD_1_1系位于色分量CC_1的左上角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的一部分系沿色點CD— I的斜邊延伸。色點CD_1_2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系沿色點CD_1_2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系沿色點CD_1_2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3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系沿色點CD_1_3的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系沿色點CD_1_3的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水平放大部HAP_2_1系沿色點CD_1_3的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4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以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系沿色點CD_1_4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3系沿色點CD_1_4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5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水平放大部HAP_2_1系沿色點CD_1_5的水平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3系沿色點CD_1_5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系沿色點CD_1_5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6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系沿色點CD_1_6的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5系沿色點CD_1_6的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水平放大部HAP_2_2系沿色點CD_1_6的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7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5系沿色點CD_1_7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6系沿色點CD_1_7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8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以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水平放大部HAP_2_2系沿色點CD_1_8的水平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6系沿色點CD_1_8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系沿色點CD_1_8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9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系沿色點CD_1_9的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8系沿色點CD_1_9的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水平放大部HAP_2_3系沿色點CD_1_9的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10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8系沿色點CD_1_10的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9系沿色點CD_1_10的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11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上部水平邊、一下部水平邊、一左側斜邊、及一右側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水平放大部HAP_2_3系沿色點CD_1_11的上部水平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9系沿色點CD_1_11的右側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0系沿色點CD_1_11的左側斜邊延伸。色點CD_1_12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0系沿色點CD_1_12的斜邊延伸。在像素設計610中,切換元件SE_1系位于色分量CC_1下方。切換元件SE_1系耦接至色分量CC_1的色點的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l-8、CD_1_9、CD_1_10、CD_1_11、及 CD_1_12 的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具體而言,對于像素設計610,切換元件SE_1系使用二通路Vll及V1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1,以獲得更佳的配電。相似地,像素設計610的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十二個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CD_2_8、CD_2_9、CD_2_ 10、CD_2_ 11、及 CD_2_ 12,該十二個色點系以與色分量CC_1的色點相同的方式排列。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及EPFFA_2_2系與色分量CC_2 —起使用,其使用方式與上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與色分量CC_1的使用方式相同。位于一裝置組件區(qū)域DCA_2中的一切換元件SE_2系位于色分量CC_2下方并使用通路V21及V2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2。第二色分量CC_2系與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并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與色分量CC_1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1與CC_2系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此外,像素設計610之色分量CC_3具有十二個色點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CD_3_9、CD_3」0、CD_3」1、及 CD_3」2,該十二個色點系以與色分量CC_1的色點相同的方式排列。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及EPFFA_3_2系與色分量CC_3 —起使用,其使用方式與上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與色分量CC_1的使用方式相同。位于一裝置組件區(qū)域DCA_3中的一切換元件SE_3系位于色分量CC_3下方并使用通路V31及V3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3。第三色分量CC_3系與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并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與色分量CC_2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3與CC_2系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盡管圖6(a)及圖6(b)顯示色點系接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該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實際上系以與像素設計510 (圖5(a)-5(d))中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相同的方式位于一不同平面。因此,與上述相對于像素設計510所述的方式相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1且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2,但相對于色點CD_1_1及CD_1_2位于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亦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位于色點CD_1_2與CD_1_3之間,但位于相對于色點CD_1_2及CD_1_3更低的一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1_2 的對角線放大部 DAP_2_2、DAP_ 2_3、DAP_2_4、DAP_2_5、DAP_2_6、DAP_2_7、DAP_2_8、DAP_2_9、及DAP_2_10分別系以對角線方式位于色點CD_1_3與CD_1_4之間、色點CD_1_4與CD_1_5之間、色點CD_1_5與CD_1_6之間、色點CD_1_6與CD_1_7之間、色點CD_1_7與CD_1_8之間、色點CD_1_8與CD_1_9之間、色點CD_1_9與CD_1_10之間、色點CD_1_10與CD_1_11之間、以及色點CD_1_11與CD_1_12之間,并位于一不同于該等色點的平面。相似地,水平放大部HAP_2_1、HAP_2_2、及HAP_2_3系分別水平地位于色點CD_1_3與CD_1_5之間、色點CD_1_6與CD_1_8之間、以及色點CD_1_9與CD_1_11之間,并位于一不同于該等色點的平面。像素設計610被設計成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自一鄰近像素接收極性。具體而言,一第一導體系耦接至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自位于當前像素上方之像素接收極性,且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一第二導體系耦接至切換元件,以為當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提供極性。具體而言,導體611耦接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并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上方的一像素的導體631的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導體631耦接至切換元件SE_1并向下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下方的像素中的導體611的等效導體。導體612及導體632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相似地,導體613及導體633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導體614及導體634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導體615及導體635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且導體616及導體636對于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2而言系用于相同目的。使用「+」及「-」符號來顯示色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換元件的極性。因此,在其中顯示像素設計610+的正的點極性圖案的圖6(a)中,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丄11、CD丄 12、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CD_3_9、CD_3_10、CD_3_11、及 CD_3_1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2_1 及 EPFFA_2_2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 SE_2、色點 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CD_2_8、CD_2_9、CD_2_10、CD_2_11、CD_2_1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及 EPFFA_3_2 具有負極性。圖6(b)顯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的像素設計610。對于負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 SE_1 及 SE_3、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丄8、CD丄9、CD丄10、CD丄11、CD丄12、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CD_3_9、CD_3_10、CD_3_11、及 CD_3_1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 及 EPFFA_2_2 具有負極性。然而,切換元件 SE_2、色點 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CD_2_8、CD_2_9、CD_2」0、CD_2」1、CD_2」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及 EPFFA_3_2 具有正極性。如上所述,若鄰近組件具有相反極性,則每一色點中的離散場會被放大。像素設計610利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增強并穩(wěn)定液晶結構中的多區(qū)域的形成。一般而言,偏極化組件的極性被指定成使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的相鄰偏極化組件為第二極性。舉例而言,對于像素設計610(圖6(a))的正的點極性圖案,色點CD_1_3具有正極性。然而,相鄰的偏極化組件(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水平放大部HAP_2_1、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及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具有負極性。因此,色點CD_1_3的離散場被放大。然而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可對跨位面離散場放大部使用中性極性。使用圖6 (a)及圖6(b)之像素設計610的像素可用于使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圖6(d)示出顯示器650的一部分,顯示器650之該部分使用像素設計610的像素P (0,O)、P (1,O)、P (0,I)、及P (1,I)并使用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65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像素。列與行將以圖6(d)所示之方式從圖6(d)所示的部分連續(xù)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6(d)中省略了用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像素,將每一像素的區(qū)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6(d)中僅用于例示目的,并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650中,像素被設置成使位于一列中的像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于一行中之像素亦于正的點極性圖案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交替。因此,像素P(0,1)及P(1,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像素P(0,0)及P(l,l)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像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P(x,y)在χ+y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χ+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像素上的像素系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像素的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像素的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像素上的像素系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如上所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自一第二像素的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0,0)的導體612及像素P(0,1)的導體632而耦接至像素P(0,I)的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0,0)的導體615及像素P (0,I)的導體635而耦接至像素P (0,I)的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相鄰近的偏極化組件的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在本發(fā)明的一特定實施例中,每一色分量具有140微米的一寬度及420微米的一高度。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各個部分具有4微米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對角線放大部被放置成與水平位置成一 45度角,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系為4微米,且放大器深度間距ADS系為0.45微米。使用圖6 (a)及圖6 (b)的像素設計610的像素可用于使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的顯示器中。圖6(e)示出顯示器660的一部分,顯示器660之該部分使用像素設計610的像素P(0,0)、P(1,0)、P(0,1)、及P(l,l)并使用一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66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像素。列與行將以圖6(e)所示的方式從圖6(e)所示的部分連續(xù)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6(e)中省略了用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像素,將每一像素的區(qū)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6(e)中僅用于例示目的,并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660中,像素被設置成使位于一列中的像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于一行中之像素具有相同的點極性圖案。因此,像素P(0,1)及P (O, O)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像素P(1,0)及Pd,I)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像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P(X,y)在X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像素上的各像素系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像素的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像素的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像素上的各像素系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如上所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自一第二像素的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0,0)的導體612及像素P(0,1)的導體632而耦接至像素P(0,I)的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0)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的電極系經由像素P(0,0)的導體615及像素P (0,I)的導體635而耦接至像素P (0,I)的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相鄰近的偏極化組件的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圖7 (a)及圖7(b)顯示一像素設計710的一部分的不同點極性圖案,像素設計710常常用于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及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的顯示器中。具體而言,由于空間限制,僅顯示像素設計710的第一色分量。在實際操作中,一像素將在每一影像頁框之間在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具體而言,在圖7(a)中,像素設計7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710+),且在圖7(b)中,像素設計7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且因此被標示為710-)。此外,在各種像素設計中,每一偏極化組件的極性系以「+」表示正極性,或以「_」表示負極性。像素設計7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然而由于空間限制,圖7 (a)及圖7(b)中僅例示出色分量CC_1。色分量CC_1、CC_2、及CC_3具有相同之物理布局。但亦可具有不同極性,如下所述。該三個色分量其中每一者包含三十個色點。為清楚起見,該等色點被表示為CD_X_Y,其中X系為一色分量,且Y為一色點編號。與像素設計410不同,像素設計710的色點不具有一矩形形狀,而且不是所有色點皆具有相同形狀。具體而言,像素設計710的色點具有三角形形狀、梯形形狀、平行四邊形形狀、及其他幾何形狀(參見下文)。像素設計710亦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切換元件(被表示為SE_1、SE_2、及SE_3),且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表示為EPFFA_I,其中I系為色分量)。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系排列成一列。一裝置組件區(qū)域被顯示為圍繞每一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圖7 (a)中顯示裝置組件DCA_1。像素設計710的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三十個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丄4、CD丄5、CD丄6、CD丄7、CD丄8、CD丄9、CD丄10、CD丄11、CD丄12、CD丄13、CD丄14、CD丄15、CD丄16、CD丄17、CD丄18、CD丄19、CD丄20、CD丄21、CD丄22、CD_1_23、CD_1_24、CD_1_25、CD_1_26、CD_1_27、CD_1_28、CD_1_29、及 CD_1_30,該三十個色點一起形成色分量CC_1的一矩形形狀。在像素設計710中,色點系電性耦接于色分量CC_1的邊緣周圍。色分量CC_1的色點系藉由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的各部分而彼此間隔開,圖7(c)將更詳細地顯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色點系使用通路Vll及V12而耦接至一切換元件SE_1。像素設計710亦包含導體711及731,導體711及731系用于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如下所述。如圖7(c)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1包含二垂直放大部VAP_1及VAP_2、二水平放大部HAP_1、HAP_2及三十三個對角線放大部DAP_1、DAP_2、DAP_3、DAP_4、DAP_5、DAP_6、DAP_7、DAP_8、DAP_9、DAP_10、DAP_11、DAP_12、DAP_13、DAP_14、DAP_15、DAP_16、DAP_17、DAP_18、DAP_19、DAP_20、DAP_21、DAP_22、DAP_23、DAP_24、DAP_25、DAP_26、DAP_27、DAP_28、DAP_29、DAP_30、DAP_31、DAP_32、及 DAP_33。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1 的各個放大部系以一假想矩形740為界限,矩形740系由虛線繪制。在以下說明中,矩形740之左側邊、頂部、底部、及右側邊僅用于說明目的。垂直放大部VAP_1系于矩形740的頂部邊的中心處開始并向下延伸至矩形740的中心附近。與垂直放大部VAP_1水平配向的垂直放大部VAP_2系于矩形740的中心下方開始,并向下朝矩形740的底部邊的中心延伸。垂直放大部VAP_1與VAP_2系藉由對角線放大部DAP_29及DAP_30而耦接。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29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的底部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一段短的距離。對角線放大部DAP_30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29的下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垂直放大部VAP_2的頂部處結束。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31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的底部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對角線放大部DAP_31具有與對角線放大部DAP_29及DAP_30相同的長度,且平行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30。對角線放大部DAP_32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31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一段短的距離。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33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的頂部處開始,并向右上方朝對角線放大部DAP_32之端部延伸,但并不與對角線放大部DAP_32的端部交匯。對角線放大部DAP_32與對角線放大部DAP_33間的間隙容許色點CD_1_15電性耦接至色點CD_1_26(參見圖7 (a))。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亦包含一第一水平放大部HAP_1及一第二水平放大部HAP_2。水平放大部HAP_1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29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左延伸,并在到達矩形740的左側邊之前終止。相反地,水平放大部HAP_2系于對角線放大部DAP_31的端部處開始并向右延伸,并在到達矩形740之右側邊之前結束。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亦包含自垂直放大部VAP_1與VAP_2以及水平放大部HAP_1及HAP_2扇出之多個對角線放大部。對角線放大部DAP_1、DAP_2、DAP_3、DAP_4、DAP_5、DAP_15、DAP_16、DAP_17、DAP_18、及DAP_19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開始并延伸至矩形740之一邊緣。為清楚起見,定義一長度L_1為約等于垂直放大部VAP_1之五分之一長度。對角線放大部DAP_1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長度L_1處開始并向左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頂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二倍長度L_1處開始并向左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頂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3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三倍長度L_1處開始并向左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4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四倍長度L_1處開始并向左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5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之端部處開始并向左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5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長度L_1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頂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6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二倍長度L_1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頂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7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三倍長度L_ 1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8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四倍長度L_1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9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1之端部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04 _6、04 _7、04 _8、及0々 _9系于水平放大部撤 _1上開始并延伸至矩形740之一邊緣。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6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1之右端處開始并向左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7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1之左端處開始并向左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8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1之左端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9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1之右端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0、DAP_11、DAP_12、DAP_13、DAP_14、DAP_24、DAP_25、DAP_26、DAP_27、及DAP_28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上開始并延伸至矩形740之一邊緣。為清楚起見,定義一長度L_2約為垂直放大部VAP_2之四分之一長度。對角線放大部DAP_10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上之頂部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1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上與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相距約長度L_2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2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中間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3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上與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相距約三倍長度L_2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左下角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4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之底部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底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4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并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結束。對角線放大部DAP_25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上與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相距約長度L_2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26系于垂直放大部VAP2之中間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7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上與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相距約三倍長度L_2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下角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8系于垂直放大部VAP_2之底部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底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0、DAP_21、DAP_22、及DAP_23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上開始并延伸至矩形740之一邊緣。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20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之左端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1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之右端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2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之右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3系于水平放大部HAP_2之左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并終止于矩形740之右側邊處。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各個放大部被放置于色分量CC_1之各色點之間或鄰近該等色點。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系位于一不同于色點之平面。色點CD_1_1(圖7 (a))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色點CD_1_1系靠近色分量CC_1之頂部邊之中間處。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系沿色點CD_1_1之斜邊延伸,且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系沿色點CD_1_2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系沿色點CD_1_2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2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3具有一大致梯形形狀,然而因色點CD_1_3包含色分量CC_1之左上角,故色點CD_1_3準確而言系為一五邊形形狀。色點CD_1_3包含一水平邊、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系沿色點CD_1_3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系沿色點CD_1_3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3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4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系沿色點CD_1_4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4系沿色點CD_1_4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4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5具有一平行四邊形,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4系沿色點CD_1_5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5系沿色點CD_1_5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5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6具有一四邊形形狀,該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短斜邊、一上部長斜邊、及一下部長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5系沿色點CD_1_6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6系沿色點CD_1_6之下部長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29系沿色點CD_1_6之短斜邊延伸。色點CD_1_7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水平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6系沿色點CD_1_7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7系沿色點CD_1_7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一水平放大部HAP_1系沿色點CD_1_7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8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7系沿色點CD_1_8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8系沿色點CD_1_8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9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水平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8系沿色點CD_1_9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9系沿色點CD_1_9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一水平放大部HAP_1系沿色點CD_1_9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10具有一四邊形形狀,該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短斜邊、一上部長斜邊、及一下部長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9系沿色點CD_1_10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0系沿色點CD_1_10之下部長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30系沿色點CD_1_10之短斜邊延伸。色點CD_1_11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0系沿色點CD_1_11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1系沿色點CD_1_11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1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2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1系沿色點CD_1_12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2系沿色點CD_1_12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2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3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2系沿色點CD_1_13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3系沿色點CD_1_13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3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4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3系沿色點CD_1_14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4系沿色點CD_1_14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4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5具有一菱形形狀,該菱形形狀具有一左上斜邊、一右上斜邊、一左下斜邊、及一右下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9系沿色點CD_1_15之左上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0系沿色點CD_1_15之左下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1系沿色點CD_1_15之右上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2及DAP_33系沿色點CD_1_15之右下斜邊延伸。色點CD_1_16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左側斜邊、及一右側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4系沿色點CD_1_16之左側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8系沿色點CD_1_16之右側斜邊延伸。色點CD_1_17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色點CD_1_17系靠近色分量CC_1之頂部邊之中間處。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5系沿色點CD_1_17之斜邊延伸,且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7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8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5系沿色點CD_1_18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6系沿色點CD_1_18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8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9具有一大致梯形形狀,然而因色點CD_1_19包含色分量CC_1之右上角,故色點CD_1_19準確而言系為一五邊形形狀。色點CD_1_19包含一水平邊、一右側垂直邊、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6系沿色點CD_1_19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7系沿色點CD_1_19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19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0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7系沿色點CD_1_20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8系沿色點CD_1_20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20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1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8系沿色點CD_1_21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9系沿色點CD_1_21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21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2具有一四邊形形狀,該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右側垂直邊、一短斜邊、一上部長斜邊、及一下部長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9系沿色點CD_1_22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0系沿色點CD_1_22之下部長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1系沿色點CD_1_22之短斜邊延伸。色點CD_1_23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右側垂直邊、一水平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0系沿色點CD_1_23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1系沿色點CD_1_23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2系沿色點CD_1_23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24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1系沿色點CD_1_24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2系沿色點CD_1_24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25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水平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2系沿色點⑶_1_25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3系沿色點⑶_1_25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2系沿色點CD_1_25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26具有一四邊形形狀,該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短斜邊、一上部長斜邊、及一下部長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3系沿色點CD_1_26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4系沿色點CD_1_26之下部長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2及DAP_33系沿色點CD_1_26之短斜邊延伸。色點CD_1_27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4系沿色點CD_1_27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5系沿色點CD_1_27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27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8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5系沿色點CD_1_28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6系沿色點CD_1_28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28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9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6系沿色點CD_1_29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7系沿色點CD_1_29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29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30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7系沿色點CD_1_30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8系沿色點CD_1_30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系沿色點CD_1_30之垂直邊延伸。在像素設計710中,切換元件SE_1系位于色分量CC_1下方。切換元件SE_1系耦接至色分量CC_1之色點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CD_1_12、CD_1_13、CD_1_14、CD_1_15、CD丄16、CD丄17、CD丄18、CD丄19、CD丄20、CD丄21、CD丄22、CD丄23、CD丄24、CD_1_25、CD_1_26、CD_1_27、CD_1_28、CD_1_29、及 CD_1_30 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具體而言,對于像素設計710,切換元件SE_1系使用二通路Vll及V1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1,以獲得更佳之配電。通路Vll系位于色分量CC_1之左下角附近,且通路V12系位于色分量CC_1之右下角附近。盡管圖7(a)及圖7(b)顯示色點系接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實際上系以與像素設計510 (圖5(a)-5(d))中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相同之方式位于一不同平面。因此,與上述相對于像素設計510所述之方式相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1且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2,但系相對于色點CD_1_1及CD_1_2位于一不同平面。相似地,對角線放大部DAP_N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N及色點CD_1_(N+1),但系相對于該等色點位于一不同平面,其中N=I至13。相似地,對角線放大部DAP_M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M+2)及色點CD_l_(M+3),但系相對于該等色點位于一不同平面,其中N=15至27。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4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14及色點CD_1_16,但系相對于色點CD_1_14及CD_1_16位于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8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30及色點CD_1_16,但系相對于色點CD_1_30及CD_1_16位于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9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6及色點CD_1_15,但系相對于色點CD_1_6及CD_1_15位于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0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10及色點CD_1_15,但系相對于色點CD_1_10及CD_1_15位于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1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22及色點CD_1_15,但系相對于色點CD_122及CD_1_15位于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2及DAP_33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26及色點CD_1_15,但系相對于色點CD_1_26及CD_1_15位于一不同平面。對角線放大部亦可被描述成系以對角線方式位于各色點之間。舉例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1系以對角線方式位于色點CD_1_1與色點CD_1_2之間。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1系垂直地鄰近色點CD_1_7及CD_1_9,且亦垂直地位于色點CD_1_7與CD_1_9之間。換言之,一個色點(CD_1_7)系位于水平放大部HAP_1上方,且另一色點(CD_1_9)系位于水平放大部HAP_1下方。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1系位于一不同于該等色點之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2系垂直地鄰近色點CD_1_23及CD_1_25,且亦垂直地位于色點CD_1_23與CD_1_25之間。換言之,一個色點(⑶_1_23)系位于水平放大部HAP_2上方,且另一色點(CD_1_25)系位于水平放大部HAP_2下方。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2系位于一不同于該等色點之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各部分系水平地鄰近色點 CD_1_1 及 CD_1_17、色點 CD_1_2 及 CD_1_18、色點 CD_1_3 及 CD_1_19、色點 CD_1_4 及CD_1_20、色點CD_1_5及CD_1_21,且水平地位于色點CD_1_1與CD_1_17之間、色點CD_1_2與CD_1_18之間、色點CD_1_3與CD_1_19之間、色點CD_1_4與CD_1_20之間、色點CD_1_5與CD_1_21之間。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系位于一不同于該等色點之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各部分系水平地鄰近色點 CD_1_11 及 CD_1_27、色點 CD_1_12 及 CD_1_28、色點 CD_1_13 及 CD_1_29、色點CD_1_14及CD_1_30,并水平地位于色點CD_1_11與CD_1_27之間、色點CD_1_12與CD_1_28之間、色點CD_1_13與CD_1_29之間、色點CD_1_14與CD_1_30之間。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系位于一不同于該等色點之平面。像素設計710亦包含一第二色分量CC_2及一第三色分量CC_3,由于空間限制,圖7(a)中未不出第二色分量CC_2及第三色分量CC_3。然而,色分量CC_2與色分量CC_3具有與色分量CC_1相同之物理布局。因此,色分量CC_2及CC_3分別具有30個色點及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30個色點及該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以上文相對于色分量CC_1所述之方式排列。此外,像素設計710亦包含一第二切換元件SE_2及一第三切換元件SE_3。切換元件SE_2系使用二通路(V21及V2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2之色點,其耦接方式與切換元件SE_1耦接至色分量CC_1之色點之方式相同。相似地,切換元件SE_3系使用二通路(V31及V3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3之色點,其耦接方式與切換元件SE_1耦接至色分量CC_1之色點之方式相同。第二色分量CC_2系與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并以一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與色分量CC_1間隔開。相似地,色分量CC_3系與色分量CC_1及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色分量CC_3系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與色分量CC_2間隔開。像素設計710被設計成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自一鄰近像素接收極性。具體而言,一第一導體系耦接至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自位于當前像素上方之像素接收極性,且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一第二導體系耦接至切換元件,以為當前像素下方之像素之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提供極性。具體而言,導體711耦接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并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上方之一像素之導體731之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導體731耦接至切換元件SE_1并向下延伸,以連接至位于當前像素下方之像素中之導體711之等效導體。在色分量CC_2及CC_3中對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使用相似之導體。使用「+」及「_」符號來顯示色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換元件之極性。因此,在其中顯示像素設計7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之圖7 (a)中,切換元件SE_1及SE_3(圖未示)、色分量 CC_1 之色點(即,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丄9、CD丄10、CD丄11、CD丄12、CD丄13、CD丄14、C_ 1_15、CD丄16、CD丄17、CD丄18、CD丄19、CD丄20、CD丄21、CD丄22、CD丄23、CD丄24、CD丄25、CD丄26、CD_1_27、CD_1_28、CD_1_29、CD_1_30)及色分量CC_3 (圖未示)之色點、以及色分量CC_2(圖未示)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 (圖未示)、色分量CC_2 (圖未示)之色點、色分量CC_1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及色分量CC_3(圖未示)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具有負極性。圖7(b)顯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之像素設計710。對于負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 SE_1 及 SE_3(圖未示)、色分量 CC_1 之色點(即,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CD_1_12、CD_1_13、CD_1_14、CD_1_15、CD丄16、CD丄17、CD丄18、CD丄19、CD丄20、CD丄21、CD丄22、CD丄23、CD丄24、CD_1_25、CD_1_26、CD_1_27、CD_1_28、CD_1_29、CD_1_30)及色分量 CC_3 (圖未示)之色點、以及色分量CC_2 (圖未示)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具有負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 (圖未示)、色分量CC_2 (圖未示)之色點、色分量CC_1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及色分量CC_3 (圖未示)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具有正極性。如上所述,若鄰近組件具有相反極性,則每一色點中之離散場會被放大。像素設計710利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增強并穩(wěn)定液晶結構中之多區(qū)域之形成。一般而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被指定成使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之相鄰偏極化組件為第二極性。舉例而言,對于像素設計710(圖7(a))之正的點極性圖案,色點CD_1_3具有正極性。然而,相鄰之偏極化組件(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對角線放大部DAP_2、及對角線放大部DAP_3)具有負極性。因此,色點CD_1_3之離散場被放大。然而如上所述,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可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上使用中性極性,以在某種程度上放大色點之離散場。使用圖7 (a)及圖7(b)之像素設計710之像素可用于使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在使用像素設計710及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一顯示器中,像素被設置成使位于一列中之像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于一行中之像素亦于正的點極性圖案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交替。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P(x,y)在x+y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χ+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因此,該顯示器之布局將類似于顯示器550或顯示器650,但系使用像素設計710來分別取代像素設計510及 610。使用圖7 (a)及圖7(b)之像素設計710之像素亦可用于使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在使用像素設計710及一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一顯示器中,像素被設置成使位于一列中之像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于一行中之像素亦具有相同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PU,y)在X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因此,該顯示器之布局將類似于顯示器560或顯示器660,但系使用像素設計710來分別取代像素設計510及610。在本發(fā)明之一特定實施例中,每一色分量具有140微米之一寬度及420微米之一高度。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各部分具有4微米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對角線放大部被放置成與水平位置成一 45度角,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l系為30微米,且放大器深度間距ADS系為0.45微米。可藉由使用一切口式共同電極來進一步提高像素設計410、510、610、及710之效能。如上參照圖3 (a)-3(b)所述,每一色分量電極具有位于共同電極基板上之一對應共同電極。在本發(fā)明之大多數實施例中,共同電極約為顯示器之尺寸,且由所有像素共享。然而,在某些實施例中,每一像素或甚至每一色分量可具有一對應之共同電極。依據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共同電極在色點上方之區(qū)域中被切成切口,以進一步增強離散場,進而提供更佳之多區(qū)域效能。圖8(a)-8(d)例示在像素設計810-SCE中位于共同電極基板上之一切口式共同電極。像素設計810-SCE之位于切換元件基板上之組件系與像素設計410 (如圖4 (a)-4(d)所示)相同。具體而言,圖8 (a)顯示像素設計810-SCE之一共同電極810之一部分區(qū)域。共同電極810包含九個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3_1、CES_3_2、及CES_3_3。為清楚起見,以一淺陰影繪制共同電極810,且共同電極切口被繪制成無陰影切口,乃因共同電極切口系為共同電極810被「切除」之區(qū)域。一般而言,共同電極切口系使用習知光致抗蝕劑圖案化及蝕刻技術而形成。每一共同電極CES_X_Y皆具有一對應之色點CD_X_Y。一般而言,共同電極切口應將對應之色點二等分。此外,共同電極切口應沿與色點交界之最長離散場放大組件(即,關聯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離散場放大區(qū)域等)相同之方向延伸。因此,在圖8(a)中,共同電極切 口 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3_1、CES_3_2、及CES_3_3系為垂直切口,其沿對應色點之垂直長度延伸。圖8(b)于像素設計810-SCE之色點及其他組件之上迭加共同電極810及共同電極切口。此外,在圖8 (b)中,共同電極切口被深陰影化,以更清楚地例示共同電極切口之位置。如圖8 (b)所示,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將色點CD_1_1 二等分,并沿與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 (參見圖4(a))相同之方向延伸。此外,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2、CES_1_3、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3_1、CES_3_2、及CES_3_3 分別將色點 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 CD_3_3垂直地二等分。圖8(c)顯示沿A-A'截取之像素設計810-SCE之橫截面。具體而言,圖8 (C)顯示關聯點 AD_1_1、AD_1_2、AD_2_1、AD_2_2、AD_3_1、及 AD_3_2、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 CD_3_3、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及 EPFFA_3_2 之橫截面。關聯點及色點系位于一第一平面,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位于一第二平面。具體而言,像素設計410-SCE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系位于較關聯點及色點更低之一平面。更具體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頂部與色點之底部系以一放大器深度間距ADS間隔開。圖8(c)亦顯示像素設計810-SCE之共同電極基板。剖視圖顯示共同電極810之八個間隔開之部分。具體而言,各該部分系由一共同電極切口間隔開。具體而言,電極切口 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3_1、CES_3_2、及 CES_3_3 分別居中地位于色點 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 CD_3_3 之上。共同電極切 口系用于增強液晶區(qū)域。具體而言,各液晶區(qū)域可受到干擾場或高電壓干擾。該干擾可導致各區(qū)域不對稱。位于一色點中間之共同電極切口會增強液晶區(qū)域之穩(wěn)定性。圖9顯示一切口式共同電極910,切口式共同電極910可與像素設計510 —起使用,以進一步增強液晶區(qū)域。具體而言,切口式共同電極910針對像素設計510之每一色點包含一共同電極切口。該等共同電極切口系居中地位于對應色點之上。具體而言,共同電極910 包含共同電極切 口 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1_4、CES_1_5、CES_1_6、CES_1_7、CES丄8、CES_2_1、CES_2-2、CES_2_3、CES_2_4、CES_2_5、CES_2_6、CES_2_7、CES_2_8、CES_3_1、CES_3_2、CES_3_3、CES_3_4、CES_3_5、CES_3_6、CES_3_7、及 CES_3_8。共同電極切口 CES_1-1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510之色點CD_1_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2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3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3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4系為一大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2,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4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4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5系為一小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1_5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1_5_2,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5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6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7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7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8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8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1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510之色點CD_2_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2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2_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3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2_3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4系為一大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2_4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2_4_2,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4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2_4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5系為一小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2_5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2_5_2,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5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2_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6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2_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7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2_7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8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2_8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1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510之色點CD_3_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2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3_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3系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3_3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4系為一大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3_4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3_4_2,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4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3_4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5系為一小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3_5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3_5_2,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5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3_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6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3_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7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3_7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8系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3_8之上。圖10顯示一切口式共同電極1010,切口式共同電極1010可與像素設計610 —起使用,以進一步增強液晶區(qū)域。具體而言,切口式共同電極1010針對三個色分量其中每一者皆包含二共同電極切口。為清楚起見,共同電極切口被表示為CES_X_Y,其中X表示色分量,且Y系列舉色分量之共同電極切口。因此,共同電極1010針對色分量CC_1包含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及CES_1_2,針對色分量CC_2包含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1及CES_2_2,且針對色分量CC_3包含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1及CES_3_2。共同電極1010之每一共同電極切口包含四個對角線切口部。為清楚起見,共同電極切口 CES_X_Y之對角線切口部被表示為DSP_X_Y_Z,其中X及Y系表示共同電極切口,且Z系列舉對角線切口部。具體而言,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 包含對角線切口部 DSP_1_1_1、DSP_1_1_2、DSP_1_1_3、及 DSP_1_1_4。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6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3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2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8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4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3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1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2 包含對角線切口部 DSP_1_2_1、DSP_1_2_2、DSP_1_2_3、及DSP_1_2_4。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5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3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2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9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4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3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1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1 包含對角線切口部 DSP_2_1_1、DSP_2_1_2、DSP_2_1_3、及DSP_2_1_4。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6之上。對角線切口部03 _2_1_3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2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左下 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8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_ 2_1_4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3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1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2_2 包含對角線切口部 DSP_2_2_1、DSP_2_2_2、DSP_2_2_3、及DSP_2_2_4。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5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3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2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9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4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3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1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1 包含對角線切口部 DSP_3_1_1、DSP_3_1_2、DSP_3_1_3、及DSP_3_1_4。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6之上。對角線切口部03 _3_1_3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2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8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4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3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1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3_2 包含對角線切口部 DSP_3_2_1、DSP_3_2_2、DSP_3_2_3、及DSP_3_2_4。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5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3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2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 ,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9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4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3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11之上。圖11顯示一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之一部分,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可與像素設計710 —起使用,以進一步增強液晶區(qū)域。具體而言,圖11僅顯示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之用于色分量cc_l之部分。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之用于色分量CC_2及色分量CC_3之部分具有與圖11所示部分相同之布局。共同電極1110之用于色分量CC_1之部分包含十五個共同電極切口,該十五個共同電極切口其中之某些包含多個對角線切口部。具體而言,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包含共同電極切口 CES丄1、CES丄2、CES丄3,…,CES丄14、及CES_1_15。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及DSP_1_1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8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2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及DSP_1_2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9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3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3_1及DSP_1_3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3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4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3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3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0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4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1及DSP_1_4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5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 D_1_2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5系于色點CD_1_6之左側邊之中點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6系于色點CD_1_22之右側邊之中點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2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7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7_1及DSP_1_7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7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7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7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7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9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8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8_1及DSP_1_8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8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8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8_1之底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9系為一菱形空隙,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1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0系于色點CD_1_10之左側邊之中點處開始并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10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1系于色點CD_1_26之右側邊之中點處開始并向左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色點CD_1_2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2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2_1及DSP_1_12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2_1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1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2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2_1之頂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7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3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3_1及DSP_1_13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3_1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3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3_1之頂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8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4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4_1及DSP_1_14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4_1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4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 I之頂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9之上。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15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5_1及DSP_1_15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5_1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4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5_2系于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5_1之頂端處開始并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于像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30之上。圖9、圖10、及圖11之實施例中所示共同電極切口中之許多共同電極切口具有多個對角線切口部。然而,在本發(fā)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具有多個部分之共同電極切口可被分成多個共同電極切口。舉例而言,在本發(fā)明之一實施例中,電極1010之各該共同電極切口之四個對角線切口部被分成四個單獨之共同電極切口。此外,在本發(fā)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共同電極切口亦可包含水平切口部及垂直切口部。即使依據本發(fā)明之AIFF MVA IXD能夠以一低成本提供寬視角,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亦使用光學補償方法來進一步增大視角。舉例而言,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在頂部基板或底部基板上或者同時在頂部基板及底部基板上使用具有垂直定向之光軸之負雙折射光學補償膜來增大視角。其他實施例可使用具有一負雙折射之單軸光學補償膜或雙軸光學補償膜。在某些實施例中,可將具有一平行光軸定向之正補償膜附加至具有一垂直光軸定向之負雙折射膜。此外,可使用包含所有組合之多個膜。其他實施例可使用一圓形偏光片,以改善光學透射率及視角。其他實施例可使用具有光學補償膜之一圓形偏光片,以進一步改善光學透射率及視角。此外,本發(fā)明之某些實施例使用黑色矩陣(black matrix ;BM)來覆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不透明。使用黑色矩陣將改善顯示器之對比度(contrast ratio)并可提供更佳之顏色效能。在本發(fā)明之各種實施例中,已闡述了無需使用基板上之物理特征便會產生一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之新穎結構及方法。上述本發(fā)明之結構及方法之各種實施例系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之原理,而非旨在將本發(fā)明之范圍限制于所述特定實施例。舉例而言,就本揭露內容而言,熟習此項技藝者可界定其他像素定義、點極性圖案、像素設計、色分量、離散場放大區(qū)域、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垂直放大部、水平放大部、對角線放大部、共同電極切口、對角線切口部、水平切口部、垂直切口部、極性、離散電場、電極、基板、膜等等,并依據本發(fā)明之原理使用此等替代特征來產生一種方法或系統(tǒng)。因此,本發(fā)明僅由以下申請專利范圍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一顯示器的像素,包含: 一第一色分量,包含: 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first first-component color dot),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二邊相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為斜的(diagonal);以及 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二邊相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一邊為斜的; 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包含: 一第一對角線放大部,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二邊之間; 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位于一第一平面,且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中 其中該第一色分量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的該第二邊相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的該第一邊為斜的; 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包含一第三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三邊相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一邊為斜的;以及 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對角線放大部,該第二對角線放大部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的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三邊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三角形形狀。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梯形形狀。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為V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為一垂直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為一水平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一垂直放大部,該第一垂直放大部鄰近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該第一垂直放大部亦鄰近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一邊。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像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該第一垂直放大部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的該第一邊之間。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像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四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四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該第一垂直放大部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一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四色點的該第一邊之間。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對角線放大部,該第二對角線放大部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的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四色點的該第二邊之間。
13.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垂直放大部。
14.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一水平放大部。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一水平放大部,該第一水平放大部鄰近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該第一水平放大部亦鄰近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一邊。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像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該第一水平放大部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的該第一邊之間。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對角線放大部,該第二對角線放大部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的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一第三邊之間。
19.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像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水平放大部。
2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且其中該第一色分量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且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位于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間。
2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更包含一第一切換元件,該第一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其中當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二極性時,該第一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一極性。
2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更包含: 一第二色分量,包含: 一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二邊相對于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一邊為斜的;以及 一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二邊相對于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一邊為斜的; 一第二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包含: 一第一對角線放大部,位于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的該第二邊與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的該第二邊之間; 其中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位于該第一平面且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位于該第二平面。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像素,更包含: 一第一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以及 一第二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像素,其中當該第二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二極性時,該第一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一極性。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像素,其中當該第一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一極性時,該第一色分 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二極性,且當該第二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二極性時,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一極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揭示一種使用離散場放大的多區(qū)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每一像素被再分成色點。此外,每一像素包含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將一像素的各色點間隔開。色點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的電壓極性被設置成使每一色點中的離散場在每一色點中產生多個液晶區(qū)域。具體而言,色點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設置成使相鄰的偏極化元件具有相反極性。藉由使用一切口式共同電極(sliced common electrode)來進一步增強顯示器的效能,該切口式共同電極具有位于色點之上的共同電極切口。
文檔編號G02F1/1337GK103185986SQ201210583679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王協(xié)友 申請人:協(xié)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王協(xié)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