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拾像鏡片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93527閱讀:21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拾像鏡片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拾像鏡片系統,特別是,關于一種應用于小型化電子產品與其三維(3D)成像應用的拾像鏡片系統。
技術背景 最近幾年來,隨著具有攝影功能的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興起,市場上對于小型化攝影鏡頭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攝影鏡頭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兀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兩種。隨著半導體制程技術的精進,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縮小,帶動小型化攝影鏡頭逐漸往高像素領域發展,對于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常見的小型化鏡頭,為降低制造成本,多采以兩枚式透鏡結構為主,如美國專利第7,525,741號揭露一種二枚式透鏡結構的攝像鏡頭,然而因僅具兩枚透鏡,該鏡頭對像差的補正能力有限,無法滿足較高階的攝像模塊需求。為了能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配備三片透鏡的鏡頭是一種可行的方案。美國專利第7,436,603號提供了一種三枚透鏡結構的攝像鏡頭,其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構成所謂的Triplet型式。雖然這樣的透鏡型式能夠修正該光學系統產生的大部份像差,但其系統總長度過長,并不理想。有鑒于此,成像品質和系統總長度總難以取得平衡,因此產業中急需一種成像品質佳且不至于使鏡頭總長度過長,而適用于輕薄、可攜式電子產品上的光學鏡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拾像鏡片系統,該系統包括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三片非接合且具屈折力的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及一具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其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近軸處為凹面,當遠離近軸處時轉為凸面;其中,該拾像鏡片系統包含一光圈,其設置于一被攝物與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一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Σ AT,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該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圈與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l,滿足下列關系式0. 10mm< Σ AT<0. 65mm ;0. 10< Σ AT/TL<0. 35 ;及0. 65〈SR2/CT1〈1. 50。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拾像鏡片系統,該系統包括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三片非接合且具屈折力的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及一具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其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近軸處為凹面,當遠離近軸處時轉為凸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一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Σ AT,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滿足下列關系式O. 10mm< Σ AT<0. 65mm ;-I. 40〈 (R1+R2) / (Rl - R2)〈-O. 75 ;及0〈Τ23/Τ12〈0· 35。藉由上述配置,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得以更加妥善地運用系統中的空間, 而在維持高成像品質的前提下,取得總長度更短的拾像鏡片系統。本實用新型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一透鏡具正屈折力,提供系統主要的屈折力,有助于縮短系統的總長度。當該第二透鏡具負屈折力,有助于對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做補正,且同時有利于修正系統的色差。當該第三透鏡具正屈折力時,可有效分配該第一透鏡的屈折力,以降低系統的敏感度;當該第三透鏡具負屈折力時,則可使光學系統的主點遠離成像面,有利于縮短系統的光學總長度,以促進鏡頭的小型化。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一透鏡可為一雙凸透鏡,或一物側面為凸面而像側面為凹面的新月形透鏡;當該第一透鏡為一雙凸透鏡時,可有效加強該第一透鏡的屈折力,進而縮短系統總長度;當該第一透鏡為一凸凹的新月形透鏡時,則對于修正系統的像散(Astigmatism)較為有利。當該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時,有利于修正系統的像散。當該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且像側面為凹面時,可同時有利于修正系統的像散和高階像差。當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近軸處為凹面,而遠離近軸處時轉為凸面時,可有效修正該系統周邊光線的歪曲(Distortion)與高階像差,提高解像力。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附圖I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附圖I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2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附圖2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3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附圖3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4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附圖4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5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0026]附圖5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6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附圖6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7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附圖7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七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8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附圖S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八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 附圖9A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附圖9B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九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10是示意了本實用新型關系式AT、SR2、及TL所代表的距離。附圖標號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第一透鏡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物側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像側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第二透鏡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物側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像側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第三透鏡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物側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像側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紅外線濾光片140、340、440、540、640、740、840、940保護玻璃150、550、650、750、850成像面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l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2拾像鏡片系統中所含的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的總和為Σ CT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12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的距離為T23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l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2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l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2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ΣΑΤ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光圈與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R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拾像鏡片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三片非接合且具屈折力的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及一具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其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近軸處為凹面,當遠離近軸處時轉為凸面;其中,該拾像鏡片系統包含一光圈,其設置于一被攝物與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一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Σ AT,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該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光圈與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滿足下列關系式0. 10mm<XAT<0. 65mm ;0. 10〈ΣΑΤ/ΤΙΧ0· 35 ;及 O. 65<SR2/CT1<1. 50。當上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10mm< Σ AT<0. 65mm時,該系統對于空間的利用更具效率,有助于縮短系統總長度;較佳地,是滿足下列關系式O. 10πιιη〈ΣΑΤ〈0· 55mm。當上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10〈ΣΑΤ/ΤΙΧ0. 35時,各透鏡的位置更加精準而緊密,有助于縮短系統總長度。當上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65〈SR2/CT1〈1. 50時,該光圈的位置與該第一透鏡的厚度的比例較為合適,有助于在維持良好成像品質的前提下,縮短系統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T23/T12〈0. 35時,各透鏡之間的間距更為理想,有助于縮短系統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該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ΒΑΤ,該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l<BAT/f<0. 24時,可在系統總長度不至于過長的前提下,使系統具有足夠的空間放置其他所需的光學元件。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該拾像鏡片系統中所含的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的總和為ΣσΓ,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1<(Τ12+Τ23)/Σ0Τ<0. 35時,各透鏡的位置與厚度更為合適,可使系統的空間的運用更加有效率。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2〈f/f3〈0時,可有效分配系統所需的屈折力,以控制系統總長度。[0073]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 兩足下列關系式1. 20mm<f<2. 20mm時,該系統的總長度較為合適,有利于系統的小型化。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35<Rl/f<0. 55時,可確保該第一透鏡提供系統足夠的屈折力,并可避免球差過度增大。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I,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2,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2. 0〈V1/V2〈3. 5時,可有效修正系統的色散。 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15mm<CT2<0. 24mm時,該第二透鏡的厚度較為合適,有助于縮短系統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當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該成像面之間另包含2片以上的平板元件時,有助于提升該系統的性能,而使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適合于更多樣化的應用。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拾像鏡片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三片非接合且具屈折力的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及一具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其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近軸處為凹面,當遠離近軸處時轉為凸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一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ΣΑΤ,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2,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系滿足下列關系式0. 10mm<XAT<0. 65mm ;-l. 40〈(R1+R2)/(R1 - R2) <-0. 75 ;及 0〈Τ23/Τ12〈0· 35。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10mm< Σ ΑΤ〈0· 65mm時,該系統對于空間的利用更具效率,有助于縮短系統總長度;較佳地,系滿足下列關系式O. 10πιιη〈ΣΑΤ〈0· 55mm。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L40〈(Rl+R2)/(Rl -R2)〈_0.75時,有助于系統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的補正。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T23/T12〈0. 35時,各透鏡之間的間距更為理想,有助于縮短系統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該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ΒΑΤ,該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l<BAT/f<0. 24時,可在系統總長度不至于過長的前提下,使系統具有足夠的空間放置其他所需的光學元件。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2〈f/f3〈0時,可有效分配系統所需的屈折力,以控制系統總長度。[0084]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I,該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2,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2. 0〈V1/V2〈3. 5時,可有效修正系統的色散。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 兩足下列關系式1. 20mm<f<2. 20mm時,該系統的總長度較為合適,有利于系統的小型化。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光圈與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R2,該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65〈SR2/CT1〈1. 50時,該光圈的位置與該第一透鏡的厚度的比例較為合適,有助于在維持良好成像品質的前提下,縮短系統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該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該拾像鏡片系統中所含的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的總和為ΣσΓ,較佳地,當前述拾 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1<(Τ12+Τ23)/Σ0Τ<0. 35時,各透鏡的位置與厚度更為合適,可使系統的空間的運用更加有效率。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該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較佳地,當前述拾像鏡片系統滿足下列關系式0. 15mm<CT2<0. 24mm時,該第二透鏡的厚度較為合適,有助于縮短系統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前述拾像鏡片系統中,當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該成像面之間另包含2片以上的平板元件時,有助于提升該系統的性能,而使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適合于更多樣化的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料,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該拾像鏡片系統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鏡材質為塑料,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于鏡面上設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的總長度。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中,可至少設置一光闌,如耀光光闌(Glare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以減少雜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質。本實用新型拾像鏡片系統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或中置,前置光圈可使拾像鏡片系統的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之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可增加影像感測元件如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中置光圈則有助于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拾像鏡片系統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中,若透鏡表面為凸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于近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為凹面,則表示該透鏡表面于近軸處為凹面。請參見附圖10,其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以該第一實施例來說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關系式AT、SR2、及TL所代表的距離。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中相鄰的兩元件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隙為AT,如圖中所示,該第一透鏡110的像側面112與該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AT1,該第二透鏡120的像側面122與該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AT2,該第三透鏡130的像側面132與該紅外線濾光元件140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AT3,該紅外線濾光元件140與該保護玻璃150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AT4,該保護玻璃150與該成像面160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為AT5。更進一步地,該第一透鏡110的像側面112與該成像面160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ΣΑΤ,因此,于圖式實施例中,ΣΑΤ相當于ATI、AT2、AT3、AT4、及AT5的總和。此外,該第三透鏡130的像側面132與該成像面160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BAT,因此,于圖式實施例中,BAT相當于AT3、AT4、及AT5的總和。續請參見附圖10,光圈100與第一透鏡110的像側面112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R2。并且,當該光圈100位于該第一透鏡110的像側面112的物側方向時,SR2定義為正值,當該光圈100位于該第一透鏡110的像側面112的像側方向時,SR2定義為負值。如附 圖10中所示,該光圈100位于該第一透鏡110的像側面112的物側方向,因此圖式實施例中的SR2為正值。續請參見附圖10,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與該成像面160之間與光軸上的距離為TL。如圖中所示,TL涵蓋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與該成像面160之間,各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以及各元件之間于光軸上空氣間隔的距離。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將藉由以下具體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予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請參閱附圖1A,第一實施例的像差曲線請參閱附圖1B。第一實施例的拾像鏡片系統主要由三片非粘合式透鏡構成,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110,其物側面111為凸面及像側面112為凹面,其材質為塑料,該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及像側面112皆為非球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120,其物側面121為凹面及像側面122為凸面,其材質為塑料,該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及像側面122皆為非球面;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三透鏡130,其物側面131為凸面及像側面132為凹面,其材質為塑料,該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及像側面132皆為非球面;其中,該第三透鏡130的像側面132的近軸處為凹面,當遠離近軸處時轉為凸面;其中,該拾像鏡片系統另設置有一光圈100置于一被攝物與該第一透鏡110之間;另包含有一紅外線濾光元件(IR cut-filter) 140置于該第三透鏡130的像側面132與一保護玻璃150之間;該濾光元件140的材質為玻璃,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另設置有一影像感測元件于一成像面160上。第一實施例詳細的光學數據如表I所示,其非球面數據如表2所示,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HFOV定義為最大視角的一半。表I
權利要求1.一種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像鏡片系統包括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三片非接合且具屈折力的透鏡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及 一具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近軸處為凹面,當遠離近軸處時轉為凸面; 其中,所述拾像鏡片系統包含一光圈,其設置于一被攝物與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一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2AT,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所述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L,所述光圈與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R2,所述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滿足下列關系式0.10mm〈 2 AT<0. 65mm ;0. 10〈2AT/TL〈0. 35 ;及0.65<SR2/CT1<1. 50。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所述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2AT,滿足下列關系式0. 10mm〈2AT〈0. 55mm。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滿足下列關系式0〈T23/T12〈0. 3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BAT,所述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滿足下列關系式0.l<BAT/f<0. 24。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所述拾像鏡片系統中所含的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的總和為2 CT,滿足下列關系式0. 1〈(T12+T23)/2CT〈0. 35。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系滿足下列關系式-0.2〈f/f3〈0。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滿足下列關系式. 1.20mm<f<2. 20mm。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l,所述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滿足下列關系式0.35<Rl/f<0. 55。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I,所述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2,滿足下列關系式2.0<V1/V2<3. 5。
11.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2,滿足下列關系式0. 15mm〈CT2〈0. 24mm。
1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成像面之間另包含2片以上的平板元件。
13.一種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像鏡片系統包括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三片非接合且具屈折力的透鏡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及 一具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近軸處為凹面,當遠離近軸處時轉為凸面;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一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2AT,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2,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滿足下列關系式0.10mm〈 2 AT<0. 65mm ;-I. 40〈 (R1+R2) / (R1-R2)〈-O. 75 ;及0〈T23/T12〈0. 35。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與所述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2AT,滿足下列關系式0. 10mm〈2AT〈0. 55mm。
1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成像面之間于光軸上的空氣間隔的總和為BAT,所述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滿足下列關系式0.l<BAT/f<0. 24。
16.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
17.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滿足下列關系式-0.2〈f/f3〈0。
18.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I,所述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2,滿足下列關系式.2. 0<V1/V2<3. 5。
19.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像鏡片系統的焦距為f,滿足下列關系式I.20mm<f<2. 20mm。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圈與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R2,當所述光圈位于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物側方向時,SR2為正值,當所述光圈位于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像側方向時,SR2為負值,所述第一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1,滿足下列關系式.0.65<SR2/CT1<1. 50。
21.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12,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所述拾像鏡片系統中所含的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的總和為Z CT,丨兩足下列關系式.0.1〈(T12+T23)/2CT〈0. 35。
22.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2,滿足下列關系式.0.15mm<CT2<0. 24mm。
23.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拾像鏡片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所述成像面之間另包含2片以上的平板元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拾像鏡片系統,該系統包括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三片非接合且具屈折力的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且像側面為凸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及一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料。藉由上述配置,本實用新型的拾像鏡片系統得以更加妥善地運用系統中的空間,而在維持高成像品質的前提下,取得總長度更短的拾像鏡片系統。
文檔編號G02B13/06GK202563148SQ20122022279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9日
發明者謝東益, 蔡宗翰, 陳緯彧 申請人: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市| 厦门市| 新龙县| 玉环县| 西安市| 馆陶县| 晋宁县| 巴楚县| 沧州市| 齐齐哈尔市| 昌江| 中阳县| 乐至县| 日喀则市| 北辰区| 定兴县| 汶上县| 双峰县| 灵台县| 泸西县| 车致| 五常市| 郯城县| 长汀县| 泰兴市| 阜阳市| 二连浩特市| 廊坊市| 甘孜| 商洛市| 拜城县| 黔江区| 安福县| 阳泉市| 容城县| 昆明市| 章丘市| 门头沟区| 迭部县| 临武县| 兰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