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耦合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耦合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將導光單元耦合至基板的耦合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利用例如光纖通訊系統進行遠距離的數字數據傳輸,而該數字數據由電子設備所產生。若要使用該光纖傳輸該數字數據,則該數字數據必須先進行電光調變,以將該數字數據調變成光線,并在該光纖傳輸該光線。由于該電子設備僅能處理電信號型態的該數字數據。因此,當該光纖傳輸該光線之后,該光線必須通過光電調變以還原該數字數據,而能夠讓該電子設備處理該數字數據。傳統上,該光纖的一端(即與該電子設備耦合的一端)通過波導結構將該光纖的一端所輻射出的該光線由原來的光入射方向改變(例如利用光線反射的方式或光線折射的方式)成另外一光入射方向,使得該光線能夠從該光纖傳送至該電子設備;反之亦然,該電子設備所輻射的該光線也能通過該波導結構改變光入射方向,使得該光線能夠從該電子設備傳送至該光纖。然而,該波導結構所使用的材質或是該波導結構的表面粗糙度等因素,會導致該光線的光強度的衰減。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可以了解到,該光線的光強度影響該光纖通訊系統的信號傳輸質量。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耦合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耦合裝置,通過座體的孔洞的延伸方向改變導光單元(例如光纖或波導管)的一端朝向基板的方向,以使得該導光單元所輻射的第一出射光能夠輻射至該基板及/或該導光單元能接收該基板所輻射出的第二出射光。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的耦合裝置,通過在該導光單元與該基板之間設置的透鏡單元,以聚焦該第一出射光與該第二出射光。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上述的耦合裝置,該孔洞由第一孔洞部與第二孔洞部所組成,且該第一孔洞部的孔徑大于該第二孔洞部的孔徑。該第一孔洞部與該第二孔洞部通過具有一導角的環狀體接合,以使得該導光單元可沿著該環狀體從該第一孔洞部被導引至該第二孔洞部。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耦合裝置,將導光單元耦合至基板。該耦合裝置包括座體與透鏡單元。該座體形成孔洞,且該孔洞供容置該導光單元,當該導光單元自該孔洞的一端插入之后,該導光單元的該端沿著該孔洞的延伸方向而被導引以朝向該基板。該透鏡單元設置在該孔洞的相對應的另一端,以供將該導光單元所輻射的第一出射光聚焦至該基板及/或將該基板所輻射的第二出射光聚焦至該導光單元。與現有技術 相較,本實用新型的耦合裝置可通過孔洞彎曲導光單元的一端,使得該導光單元的一端能沿著該孔洞的延伸方向而被引導以朝向基板,而能夠耦合該導光單元與該基板。當該導光單元與該基板耦合之后,該導光單元的該端所輻射的第一出射光可輻射至該基板的光接收器(例如光二極管),及/或該導光單元的該端可接收來該基板的光發射器(例如鐳射二極管)所輻射的第二出射光。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耦合裝置讓該導光單元直接地耦合至該基板,因此在該第一出射光與該第二出射光的傳輸過程中,能夠改善光衰減的現象。在本實用新型中,該耦合裝置可直接地將該導光單元耦合至該基板,而不需要利用現有技術的波導結構間接地耦合該導光單元與該基板。因此,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可明顯地簡化該耦合裝置的制作程序。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耦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說明圖1的A-A’剖面示意圖。圖3為說明圖1中第一孔洞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說明圖1中第一孔洞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說明圖1中座體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說明圖1中座體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說明圖1中座體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主要部件附圖標 記:2導光單元22第一光纖24第二光纖4基板42光接收器44光發射器10耦合裝置12、12,、12,,、12,,,座體122、122,、122,,第一孔洞1222第一孔洞部1224第二孔洞部1226環狀體124第二孔洞126凹槽128導引槽130定位單元14透鏡單元142第一透鏡單元144第二透鏡單元FEL第一出射光[0041]SEL第二出射光Θ導角
具體實施方式
為充分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技術效果,這里通過下述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說明如下:請參照圖1,其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耦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在圖1中,該耦合裝置10將導光單元2耦合至基板4。在本實施例中,該導光單元2以第一光纖22與第二光纖24為例說明。該第一光纖22將遠程(圖未不)所福射的第一出射光FEL(firstemergent light)傳送至該基板4,以及該第二光纖24將該基板4所福射該第二出射光SEL(second emergent light)傳送至遠程。該基板4包含光接收器42與光發射器44。該光接收器42接收該第一出射光FEL,以及該光發射器44輻射該第二出射光SEL。該耦合裝置10包括座體12與透鏡單元14。該座體12在Y軸方向形成第一孔洞122與第二孔洞124,例如該座體12可為透明材質或半透明材質,以及該第一孔洞122與該第二孔洞124均可為盲孔。在本實施例中,以該第一孔洞122與該第二孔洞124為例說明,在其它實施例中可為單一孔洞或超過兩個以上的多個孔洞。該第一孔洞122容置該第一光纖22的一端(即福射該第一出射光FEL的一端),以及該第二孔洞124容置該第二光纖24的一端(即接收該第二出射光SEL的一端)。 在圖1中,該基板4設置于X軸方向,使得該第一孔洞122與該第二孔洞124垂直于該基板4的表面。因此,當該第一光纖22自該第一孔洞122的一端插入之后,該第一光纖22通過該第一孔洞122的延伸方向而被垂直地引導至該光接收器42。依此類推,當該第二光纖24自該第二孔洞124的一端插入之后,該第二光纖24通過該第二孔洞124的延伸方向而被垂直地引導至該光發射器44。該透鏡單元14進一步區分為第一透鏡單元142與第二透鏡單元144,以配合該第一孔洞122與該第二孔洞124。該第一透鏡單元142設置在該第一孔洞122的相對應的另一端,以及該第二透鏡單元144設置在第二孔洞124的相對應的另一端。一并可參照圖2,其為說明圖1中的A-A’剖面示意圖。在圖2中,該第一透鏡單元142將該第一出射光FEL聚焦至該光接收器42,以及該第二透鏡單元144將該第二出射光SEL聚焦至該第二光纖24。聚焦的目的是使得該第一出射光FEL可通過該第一透鏡單元142完全地被輻射至該光接收器42,以及該第二出射光SEL可通過該第二透鏡單元144完全地被輻射至該第二光纖24。因此,該第一光纖22通過該第一孔洞122與該第一透鏡單兀142,使得該第一光纖22所輻射出的該第一出射光FEL在無光衰減的情況下,將該第一出射光FEL完全地輻射至該光接收器42,而可維持好的信號傳輸質量;反之亦然,該第二光纖24能通過該第二孔洞124與該第二透鏡單元144,在無光衰減的情況下完全地接收該光發射器44所輻射的該第二出射光SEL,而可同樣地維持好的信號傳輸質量。請參照圖3,其為說明圖1中該第一孔洞122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3中,該第一孔洞122’包含第一孔洞部1222與第二孔洞部1224,且該第一孔洞部1222的孔徑大于該第二孔洞部1224的孔徑。請參照圖4,其為說明圖1中該第一孔洞122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4中,該第一孔洞122’’包含第一孔洞部1222、第二孔洞部1224與環狀體1226。該第一孔洞部1222的孔徑大于該第二孔洞部1224的孔徑,以及在該第一孔洞部1222與該第二孔洞部1224之間形成具有一導角Θ的該環狀體1226。該導角Θ定義為該環狀體1226的斜面與該第一孔洞部1222(或該第二孔洞部1224)內壁之間的夾角,例如該導角Θ的范圍可小于90度。請參照圖5,其為說明圖1中該座體12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5中,座體12’包含凹槽126。該凹槽126形成在該第一孔洞122與該第二孔洞124之上,以容置該第一光纖22與該第二光纖24。請參照圖6,其為說明圖1中該座體12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6中,座體12’ ’包含該凹槽126與導引槽128,該凹槽126的描述同圖5所不。該導引槽128形成在該凹槽126的內壁,以使該第一光纖22通過該導引槽128而被導引至該第一孔洞122,以及該第二光纖24通過該導引槽128而被導引至該第二孔洞124。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該導引槽128形成在該凹槽126的單一側的內壁。在其它實施例中,該導引槽128也可形成在該凹槽126的其它內壁之上。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圖5或是圖6,該凹槽126可注入膠體(圖未示),以將該第一光纖22與該第二光纖24固定在該凹槽126。請參照圖7,其為說明圖1中該座體12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7中,座體12’ ’ ’包含定位單元130,例如該定位單元130為定位柱。在本實施例中,以兩個該定位單元130為例說明。若該基板4具有定位孔(圖未示),則該定位單元130可對應至該定位孔。當該定位單元130與該定位孔結合之后,該座體12’ ’ ’可穩定地被固定在該基板4。
本實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的是,該實施例僅用于描繪本實用新型,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應注意的是,凡是與該實施例等效的變化與置換,均應視為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范疇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內容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將導光單元耦合至基板,該耦合裝置包括: 座體,形成孔洞,該孔洞供容置該導光單元,當該導光單元自該孔洞的一端插入之后,該導光單元的該端沿著該孔洞的延伸方向而被導引以朝向該基板;以及 透鏡單元,設置在該孔洞的相對應的另一端,以供將該導光單元所輻射的第一出射光聚焦至該基板及/或將該基板所輻射的第二出射光聚焦至該導光單元。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孔洞包含第一孔洞部與第二孔洞部,該第一孔洞部的孔徑大于該第二孔洞部的孔徑。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在該第一孔洞部與該第二孔洞部之間形成具有一導角的環狀體。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導角的范圍小于90度。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體包含凹槽,該凹槽形成在該孔洞之上,以供容置該導光單元。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導引槽,該導引槽形成在該凹槽的至少一內壁上,該導光單元通過該導引槽而被導引至該孔洞。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體為透明材質或半透明材質。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孔洞為盲孔。
9.如 權利要求5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膠體,設置于該凹槽,以將該導光單元固定在該凹槽上。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體還包含定位單元,該定位單元供與該基板結合。
專利摘要一種耦合裝置,將導光單元耦合至基板,該耦合裝置包括座體與透鏡單元。該座體形成孔洞,且該孔洞供容置該導光單元。當該導光單元自該孔洞的一端插入之后,該導光單元的該端沿著該孔洞的延伸方向而被導引以朝向該基板。該透鏡單元設置在該孔洞的相對應的另一側,以供將該導光單元所輻射的第一出射光聚焦至該基板及/或將該基板所輻射的第二出射光聚焦至該導光單元。故本實用新型通過將該導光單元的該端直接地彎折而朝向該基板,除了可以簡化該耦合裝置的制作程序之外,更可改善當傳輸該第一出射光與該第二出射光過程中,所造成這些出射光的光強度被衰減的缺陷,進而能夠維持好的信號傳輸質量。
文檔編號G02B6/32GK203133317SQ2013201229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8日
發明者楊策航 申請人:至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