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隱型光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隱型光圈,其包括底板、第一蓋板以及第二蓋板,底板與第一蓋板之間裝設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第一蓋板與第二蓋板之間裝設第三葉片,第三葉片配裝有濾光片;底板配裝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第一驅動機構包括有第一線圈架、第一線圈繞組、第一磁鐵以及第一驅動桿,第一驅動桿通過第一驅動臂的第一葉片撥桿驅動相應的第一葉片以及第二葉片動作;第二驅動機構包括有第二線圈架、第二線圈繞組、第二磁鐵以及第二驅動桿,第二驅動桿通過第二驅動臂的第二葉片撥桿驅動第三葉片動作。本實用新型通過電生磁的方式來驅動葉片以及濾光片動作,完全突破了傳統的彈簧驅動葉片以及濾光片動作的方式,即具有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雙隱型光圈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光圈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隱型光圈。
【背景技術】
[0002]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并控制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其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類型的攝像頭。攝像頭的內部安裝有相應的葉片,攝像頭主要通過葉片動作來實現攝像頭開啟、關閉動作。
[0003]現有的攝像頭主要通過彈簧來驅動葉片以及相應的濾光片動作,而由于彈簧所存在的易斷且使用壽命短的問題,現有的攝像頭普遍存在使用壽命短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雙隱型光圈,該雙隱型光圈完全突破了傳統的彈簧驅動葉片及濾光片動作的方式,使用壽命長。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6]一種雙隱型光圈,包括有依次層疊布置的底板、第一蓋板以及第二蓋板,底板、第一蓋板以及第二蓋板分別開設有供光線穿透的透光孔,底板與第一蓋板之間成型有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內可相對活動地裝設有層疊布置的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當光圈關閉時,第一葉片與第二葉片收攏,光線不能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和底板的透光孔;當光圈開啟時,第一葉片與第二葉片張開,光線能夠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和底板的透光孔;第一蓋板與第二蓋板之間成型有第二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內可相對轉動地裝設有第三葉片,第三葉片配裝有濾光片;當光圈需要進行濾光處理時,濾光片正對并遮擋第二蓋板的透光孔;當光圈不需要進行濾光處理時,濾光片偏離透光孔,光線能夠直接穿透第二蓋板的透光孔;底板于偏離透光孔的位置分別裝設有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分別位于第一蓋板的相反側,第一驅動機構包括有第一線圈架以及繞裝于第一線圈架的第一線圈繞組,第一線圈架裝設于底板,第一線圈架的芯部成型有第一回轉腔,第一回轉腔內可相對轉動地嵌裝有第一磁鐵以及與第一磁鐵同步動作的第一驅動桿,第一驅動桿設置有兩個延伸于第一線圈架外的第一驅動臂,兩個第一驅動臂分別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一容置腔內的第一葉片撥桿,兩個第一葉片撥桿分別與相應的第一葉片以及第二葉片驅動連接;第二驅動機構包括有第二線圈架以及繞裝于第二線圈架的第二線圈繞組,第二線圈架裝設于底板,第二線圈架的芯部成型有第二回轉腔,第二回轉腔內可相對轉動地嵌裝有第二磁鐵以及與第二磁鐵同步動作的第二驅動桿,第二驅動桿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二線圈架外的第二驅動臂,第二驅動臂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二容置腔內的第二葉片撥桿,第二葉片撥桿與第三葉片驅動連接。
[0007]其中,所述第一線圈架包括有第一繞線架和第一線圈蓋,第一線圈蓋裝設于所述底板,第一繞線架成型有用于繞裝所述第一線圈繞組的第一繞線槽,所述第一回轉腔成型于第一繞線架的芯部且朝第一線圈蓋一側開口,第一線圈蓋蓋裝于第一回轉腔的開口處,所述第一磁鐵嵌裝于第一回轉腔的底部,第一繞線架于第一回轉腔的開口處的側壁對應兩個所述第一驅動臂分別開設有第一驅動臂活動槽,兩個第一驅動臂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相應的第一驅動臂活動槽內。
[0008]其中,所述第二線圈架包括有第二繞線架和第二線圈蓋,第二線圈蓋裝設于所述底板,第二繞線架成型有用于繞裝所述第二線圈繞組的第二繞線槽,所述第二回轉腔成型于第二繞線架的芯部且朝第二線圈蓋一側開口,第二線圈蓋蓋裝于第二回轉腔的開口處,所述第二磁鐵嵌裝于第二回轉腔的底部,第二繞線架于第二回轉腔的開口處的側壁對應所述第二驅動臂開設有第二驅動臂活動槽,第二驅動臂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第二驅動臂活動槽內。
[0009]其中,所述第一線圈蓋對應所述第一繞線架設置有第一固定柱,第一繞線架對應第一固定柱開設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柱嵌插于第一固定孔內;所述第二線圈蓋對應所述第二繞線架設置有第二固定柱,第二繞線架對應第二固定柱開設有第二固定孔,第二固定柱嵌插于第二固定孔內。
[0010]其中,所述第一線圈蓋對應所述底板設置有第三固定柱,底板對應第三固定柱開設有第三固定孔,第三固定柱嵌插于第三固定孔內。
[0011]其中,所述第二線圈蓋與所述底板扣接。
[0012]其中,所述底板對應兩個所述第一葉片撥桿分別開設有連通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第一撥桿活動槽,兩個第一葉片撥桿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相應的第一撥桿活動槽內;底板對應所述第二葉片撥桿開設有連通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二撥桿活動槽,第二葉片撥桿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第二撥桿活動槽內。
[0013]其中,所述第一葉片和所述第二葉片對應相應的所述第一葉片撥桿分別開設有第一撥桿安裝孔,兩個第一葉片撥桿分別嵌插于相應的第一撥桿安裝孔內;所述第三葉片對應所述第二葉片撥桿開設有第二撥桿安裝孔,第二葉片撥桿嵌插于第二撥桿安裝孔內。
[0014]其中,所述第三葉片于偏離所述第二撥桿安裝孔位置開設有回轉孔,所述底板對應回轉孔設置有回轉柱,回轉柱嵌插于回轉孔內。
[0015]其中,所述第一繞線架和所述第二繞線架分別配裝有與外部電源電連接的PCB線路板,PCB線路板配裝有線圈端子,PCB線路板與相應的線圈端子電連接,線圈端子與相應的所述第一線圈繞組以及所述第二線圈繞組電連接。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包括有底板、第一蓋板以及第二蓋板,底板與第一蓋板之間的第一容置腔內裝設有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第一蓋板與第二蓋板之間的第二容置腔內裝設有第三葉片,第三葉片配裝有濾光片;底板裝設有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第一驅動機構包括有第一線圈架、第一線圈繞組、第一磁鐵以及第一驅動桿,第一驅動桿通過第一驅動臂的第一葉片撥桿驅動相應的第一葉片以及第二葉片動作;第二驅動機構包括有第二線圈架、第二線圈繞組、第二磁鐵以及第二驅動桿,第二驅動桿通過第二驅動臂的第二葉片撥桿驅動第三葉片動作。在地球磁場的磁力作用下,第一磁鐵帶動第一驅動桿動作并使得第一驅動臂位于透光孔關閉位置,第二磁鐵帶動第二驅動桿動作并使得第二驅動臂位于濾光位置,兩個第一葉片撥桿驅動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收攏,光線不能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和底板的透光孔,濾光片正對并遮擋第二蓋板的透光孔并進行濾光處理;當第一線圈繞組接通低壓電時,第一線圈繞組產生磁場,第一線圈繞組磁場所產生的磁力作用克服地球磁場的磁力作用,第一磁鐵轉動并帶動第一驅動桿轉動,第一驅動桿通過第一驅動臂的第一葉片撥桿帶動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逐漸移動,并最終使得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張開,光線能夠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和底板的透光孔;當第二線圈繞組接通低壓電時,第二線圈繞組產生磁場,第二線圈繞組磁場所產生的磁力作用克服地球磁場的磁力作用,第二磁鐵轉動并帶動第二驅動桿轉動,第二驅動桿通過第二驅動臂的第二葉片撥桿帶動第三葉片轉動,并最終使得濾光片偏離透光孔,光線能夠直接穿透第二蓋板的透光孔。綜合上述情況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電生磁的方式來驅動葉片以及濾光片動作并實現光圈開啟、光圈關閉以及濾光片轉動動作,完全突破了傳統的彈簧驅動葉片以及濾光片動作的方式,即本實用新型具有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下面利用附圖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但是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圖。
[0021]圖4為圖3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
[0023]圖6為圖5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4]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底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葉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在圖1至圖8中包括有:
[0027]10—底板101—第一撥桿活動槽
[0028]102——第二撥桿活動槽 103——回轉柱
[0029]11——第一蓋板12——第二蓋板
[0030]13——透光孔14——第一容置腔
[0031]15——第二容置腔20——第一葉片
[0032]21——第二葉片22——第三葉片
[0033]23——濾光片24——第一撥桿安裝孔
[0034]25——第二撥桿安裝孔 26——回轉孔
[0035]30——第一驅動機構31——第一線圈架
[0036]311——第一回轉腔312——第一繞線架
[0037]312a——第一繞線槽312b——第一驅動臂活動槽
[0038]313——第一線圈蓋32——第一磁鐵
[0039]33——第一驅動桿331——第一驅動臂
[0040]332—第一葉片撥桿 40——第二驅動機構
[0041]41——第二線圈架411——第二回轉腔
[0042]412——第二繞線架412a——第二繞線槽
[0043]412b——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3——第二線圈蓋[0044]42——第二磁鐵43——第二驅動桿
[0045]431——第二驅動臂432——第二葉片撥桿
[0046]50-第一固定柱51-第一固定孔
[0047]60——第二固定柱61——第二固定孔
[0048]70——第三固定柱71——第三固定孔
[0049]80——PCB線路板81——線圈端子
[0050]90——屏蔽鐵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51]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
[0052]如圖1至圖8所示,一種雙隱型光圈,包括有依次層疊布置的底板10、第一蓋板11以及第二蓋板12,底板10、第一蓋板11以及第二蓋板12分別開設有供光線穿透的透光孔13,底板10與第一蓋板11之間成型有第一容置腔14,第一容置腔14內可相對活動地裝設有層疊布置的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 ;當光圈關閉時,第一葉片20與第二葉片21收攏,光線不能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11和底板10的透光孔13 ;當光圈開啟時,第一葉片20與第二葉片21張開,光線能夠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11和底板10的透光孔13 ;第一蓋板11與第二蓋板12之間成型有第二容置腔15,第二容置腔15內可相對轉動地裝設有第三葉片22,第三葉片22配裝有濾光 片23 ;當光圈需要進行濾光處理時,濾光片23正對并遮擋第二蓋板12的透光孔13 ;當光圈不需要進行濾光處理時,濾光片23偏離透光孔13,光線能夠直接穿透第二蓋板12的透光孔13 ;底板10于偏離透光孔13的位置分別裝設有第一驅動機構30和第二驅動機構40,第一驅動機構30和第二驅動機構40分別位于第一蓋板11的相反偵牝第一驅動機構30包括有第一線圈架31以及繞裝于第一線圈架31的第一線圈繞組(圖中未示出),第一線圈架31裝設于底板10,第一線圈架31的芯部成型有第一回轉腔311,第一回轉腔311內可相對轉動地嵌裝有第一磁鐵32以及與第一磁鐵32同步動作的第一驅動桿33,第一驅動桿33設置有兩個延伸于第一線圈架31外的第一驅動臂331,兩個第一驅動臂331分別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一容置腔14內的第一葉片撥桿332,兩個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與相應的第一葉片20以及第二葉片21驅動連接;第二驅動機構40包括有第二線圈架41以及繞裝于第二線圈架41的第二線圈繞組(圖中未示出),第二線圈架41裝設于底板10,第二線圈架41的芯部成型有第二回轉腔411,第二回轉腔411內可相對轉動地嵌裝有第二磁鐵42以及與第二磁鐵42同步動作的第二驅動桿43,第二驅動桿43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二線圈架41外的第二驅動臂431,第二驅動臂431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二容置腔15內的第二葉片撥桿432,第二葉片撥桿432與第三葉片22驅動連接。
[0053]在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中,由于地球磁場的磁力作用,第一磁鐵32帶動第一驅動桿33動作并使得第一驅動臂331位于透光孔13關閉位置,第二磁鐵42帶動第二驅動桿43動作并使得第二驅動臂431位于濾光位置,兩個第一葉片撥桿332驅動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收攏,光線不能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11和底板10的透光孔13,濾光片23正對并遮擋第二蓋板12的透光孔13并進行濾光處理;當第一線圈繞組接通低壓電時,第一線圈繞組產生磁場,第一線圈繞組磁場所產生的磁力作用克服地球磁場的磁力作用,第一磁鐵32轉動并帶動第一驅動桿33轉動,第一驅動桿33通過第一驅動臂331的第一葉片撥桿332帶動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逐漸移動,并最終使得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張開,光線能夠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11和底板10的透光孔13 ;當第二線圈繞組接通低壓電時,第二線圈繞組產生磁場,第二線圈繞組磁場所產生的磁力作用克服地球磁場的磁力作用,第二磁鐵42轉動并帶動第二驅動桿43轉動,第二驅動桿43通過第二驅動臂431的第二葉片撥桿432帶動第三葉片22轉動,并最終使得濾光片23偏離透光孔13,光線能夠直接穿透第二蓋板12的透光孔13。
[0054]綜合上述情況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電生磁的方式來驅動葉片以及濾光片23動作并實現光圈開啟、光圈關閉以及濾光片23轉動動作,完全突破了傳統的彈簧驅動葉片以及濾光片23動作的方式,即本實用新型具有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0055]其中,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蓋板11和第二蓋板12可以采用扣接的方式分別與底板10裝配于一起;當然,上述裝配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即第一蓋板11和第二蓋板12還可以采用螺接等方式與底板10裝配于一起。
[0056]進一步的,第一線圈架31包括有第一繞線架312和第一線圈蓋313,第一線圈蓋313裝設于底板10,第一繞線架312成型有用于繞裝第一線圈繞組的第一繞線槽312a,第一回轉腔311成型于第一繞線架312的芯部且朝第一線圈蓋313 —側開口,第一線圈蓋313蓋裝于第一回轉腔311的開口處,第一磁鐵32嵌裝于第一回轉腔311的底部,第一繞線架312于第一回轉腔311的開口處的側壁對應兩個第一驅動臂331分別開設有第一驅動臂活動槽312b,兩個第一驅動臂331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相應的第一驅動臂活動槽312b內。
[0057]與第一線圈架31結構類似,第二線圈架41包括有第二繞線架412和第二線圈蓋413,第二線圈蓋413裝設于底板10,第二繞線架412成型有用于繞裝第二線圈繞組的第二繞線槽412a,第二回轉腔411成型于第二繞線架412的芯部且朝第二線圈蓋413 —側開口,第二線圈蓋413蓋裝于第二回轉腔411的開口處,第二磁鐵42嵌裝于第二回轉腔411的底部,第二繞線架412于第二回轉腔411的開口處的側壁對應第二驅動臂431開設有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2b,第二驅動臂431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2b內。
[0058]在第一驅動臂331和第二驅動臂431轉動的過程中,第一驅動臂活動槽312b為相應的第一驅動臂331提供了活動空間,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2b為第二驅動臂431提供了活動空間;需進一步解釋,第一驅動臂活動槽312b的側壁對相應的第一驅動臂331進行限位,當第一線圈繞組未通電時,第一驅動臂331位于透光孔13關閉位置且抵靠相應的第一驅動臂活動槽312b的其中一側壁;當第一線圈繞組通電且第一驅動臂331位于第一蓋板11和底板10的透光孔13完全開啟位置時,第一驅動臂331抵靠相應的第一驅動臂活動槽312b的另一側壁;同樣的,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2b的側壁對第二驅動臂431進行限位,當第二線圈繞組未通電時,第二驅動臂431位于濾光位置且抵靠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2b的其中一側壁;當第二線圈繞組通電且第二驅動臂431位于非濾光位置時,第二驅動臂431抵靠相應的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2b的另一側壁。
[0059]另外,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驅動桿33與第一磁鐵32同軸布置,同樣的,第二驅動桿43與第二磁鐵42同軸布置,第一驅動桿33和第二驅動桿43可以采用螺接的方式與相應的第一磁鐵32和第二磁鐵42連接于一起;當然,上述連接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60]更進一步的,第一驅動臂331的第一葉片撥桿332貫穿底板10并延伸于底板10與第一蓋板11之間的第一容置腔14內,為保證第一葉片撥桿332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本實用新型的底板10對應兩個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開設有連通第一容置腔14的第一撥桿活動槽101,兩個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相應的第一撥桿活動槽101內。同樣的,第二驅動臂431的第二葉片撥桿432貫穿底板10并延伸于第一蓋板11與第二蓋板12之間的第二容置腔15內,為保證第二葉片撥桿432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本實用新型的底板10對應第二葉片撥桿432開設有連通第二容置腔15的第二撥桿活動槽102,第二葉片撥桿432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第二撥桿活動槽102內。
[0061]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如圖3至圖6所示,第一線圈蓋313對應第一繞線架312設置有第一固定柱50,第一繞線架312對應第一固定柱50開設有第一固定孔51,第一固定柱50嵌插于第一固定孔51內;第二線圈蓋413對應第二繞線架412設置有第二固定柱60,第二繞線架412對應第二固定柱60開設有第二固定孔61,第二固定柱60嵌插于第二固定孔61內。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線圈蓋313和第一繞線架312通過第一固定柱50與第一固定孔51相配合的方式裝配于一起;同樣的,第二線圈蓋413和第二繞線架412也通過第二固定柱60與第二固定孔61相配合的方式裝配于一起;上述裝配方式具有定位準確且裝配方便的優點。
[0062]其中,如圖3至圖6所示,第二線圈蓋413采用扣接方式與底板10裝配于一起,其中,第一線圈蓋313和底板10可以米用下述方式裝配于一起,具體為:第一線圈蓋313對應底板10設置有第三固定柱70,底板10對應第三固定柱70開設有第三固定孔71,第三固定柱70嵌插于第三固定孔71內。當然,上述裝配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即第一線圈蓋313與底板10還可以采用扣接的方式裝配于一起,第二線圈蓋413與底板10還可以采用圖示中第一線圈蓋313與底板10的裝配方式來進行裝配。
[0063]第一驅動臂331的第一葉片撥桿332驅動相應的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在第一容置腔14內活動,具體的: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對應相應的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開設有第一撥桿安裝孔24,兩個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嵌插于相應的第一撥桿安裝孔24內。同樣的,第二驅動臂431通過第二葉片撥桿432驅動第三葉片22在第二容置腔15內轉動,具體的:第三葉片22對應第二葉片撥桿432開設有第二撥桿安裝孔25,第二葉片撥桿432嵌插于第二撥桿安裝孔25內。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葉片撥桿332與第一撥桿安裝孔24之間的配合來實現第一驅動臂331與相應的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聯動,同樣的,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二葉片撥桿432與第二撥桿安裝孔25之間的配合來實現第二驅動臂431與第三葉片22聯動。
[0064]需進一步解釋,為實現第三葉片22在第二容置腔15內轉動,本實用新型的第三葉片22于偏離第二撥桿安裝孔25位置開設有回轉孔26,底板10對應回轉孔26設置有回轉柱103,回轉柱103嵌插于回轉孔26內。在第三葉片22轉動的過程中,第三葉片22以回轉柱103與回轉孔26之間的鉸接位置為回轉支點。
[0065]為保證第一葉片20與第二葉片21在第一容置腔14內準確地移動,本實用新型的底板10對應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分別設置有延伸于第一容置腔14內的導向柱,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對應相應的導向柱分別開設有導向孔,導向柱嵌插于相應的導向孔內。
[0066]需進一步解釋,為避免外界磁場對第一磁鐵32和第二磁鐵42產生影響,本實用新型于第一繞線架312和第二繞線架412的外圍分別套裝有屏蔽鐵圈90。
[0067]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如圖1、圖5以及圖5所示,第一繞線架312和第二繞線架412分別配裝有與外部電源電連接的PCB線路板80,PCB線路板80配裝有線圈端子81,PCB線路板80與相應的線圈端子81電連接,線圈端子81與相應的第一線圈繞組以及第二線圈繞組電連接。
[0068]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依次層疊布置的底板(10)、第一蓋板(11)以及第二蓋板(12),底板(10)、第一蓋板(11)以及第二蓋板(12)分別開設有供光線穿透的透光孔(13),底板(10)與第一蓋板(11)之間成型有第一容置腔(14),第一容置腔(14)內可相對活動地裝設有層疊布置的第一葉片(20)和第二葉片(21);當光圈關閉時,第一葉片(20)與第二葉片(21)收攏,光線不能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11)和底板(10)的透光孔(13);當光圈開啟時,第一葉片(20)與第二葉片(21)張開,光線能夠完全地穿透第一蓋板(11)和底板(10)的透光孔(13); 第一蓋板(11)與第二蓋板(12)之間成型有第二容置腔(15),第二容置腔(15)內可相對轉動地裝設有第三葉片(22),第三葉片(22)配裝有濾光片(23 );當光圈需要進行濾光處理時,濾光片(23)正對并遮擋第二蓋板(12)的透光孔(13);當光圈不需要進行濾光處理時,濾光片(23)偏離透光孔(13),光線能夠直接穿透第二蓋板(12)的透光孔(13); 底板(10)于偏離透光孔(13)的位置分別裝設有第一驅動機構(30)和第二驅動機構(40),第一驅動機構(30)和第二驅動機構(40)分別位于第一蓋板(11)的相反側,第一驅動機構(30)包括有第一線圈架(31)以及繞裝于第一線圈架(31)的第一線圈繞組,第一線圈架(31)裝設于底板(10),第一線圈架(31)的芯部成型有第一回轉腔(311),第一回轉腔(311)內可相對轉動地嵌裝有第一磁鐵(32)以及與第一磁鐵(32)同步動作的第一驅動桿(33),第一驅動桿(33)設置有兩個延伸于第一線圈架(31)外的第一驅動臂(331),兩個第一驅動臂(331)分別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一容置腔(14)內的第一葉片撥桿(332),兩個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與相應的第一葉片(20)以及第二葉片(21)驅動連接; 第二驅動機構(40)包括有第二線圈架(41)以及繞裝于第二線圈架(41)的第二線圈繞組,第二線圈架(41)裝設于底板(10),第二線圈架(41)的芯部成型有第二回轉腔(411),第二回轉腔(411)內可相對轉動地嵌裝有第二磁鐵(42)以及與第二磁鐵(42)同步動作的第二驅動桿(43),第二驅動桿(43)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二線圈架(41)外的第二驅動臂(431),第二驅動臂(431)設置有一個延伸于第二容置腔(15)內的第二葉片撥桿(432),第二葉片撥桿(432)與第三葉片(22)驅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線圈架(31)包括有第一繞線架(312)和第一線圈蓋(313),第一線圈蓋(313)裝設于所述底板(10),第一繞線架(312)成型有用于繞裝所述第一線圈繞組的第一繞線槽(312a),所述第一回轉腔(311)成型于第一繞線架(312)的芯部且朝第一線圈蓋(313) —側開口,第一線圈蓋(313)蓋裝于第一回轉腔(311)的開口處,所述第一磁鐵(32)嵌裝于第一回轉腔(311)的底部,第一繞線架(312)于第一回轉腔(311)的開口處的側壁對應兩個所述第一驅動臂(331)分別開設有第一驅動臂活動槽(312b),兩個第一驅動臂(331)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相應的第一驅動臂活動槽(312b)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線圈架(41)包括有第二繞線架(412)和第二線圈蓋(413),第二線圈蓋(413)裝設于所述底板(10),第二繞線架(412)成型有用于繞裝所述第二線圈繞組的第二繞線槽(412a),所述第二回轉腔(411)成型于第二繞線架(412)的芯部且朝第二線圈蓋(413) —側開口,第二線圈蓋(413)蓋裝于第二回轉腔(411)的開口處,所述第二磁鐵(42)嵌裝于第二回轉腔(411)的底部,第二繞線架(412)于第二回轉腔(411)的開口處的側壁對應所述第二驅動臂(431)開設有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2b),第二驅動臂(431)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第二驅動臂活動槽(412b)內。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線圈蓋(313)對應所述第一繞線架(312)設置有第一固定柱(50),第一繞線架(312)對應第一固定柱(50)開設有第一固定孔(51),第一固定柱(50)嵌插于第一固定孔(51)內;所述第二線圈蓋(413)對應所述第二繞線架(412)設置有第二固定柱(60),第二繞線架(412)對應第二固定柱(60)開設有第二固定孔(61),第二固定柱(60)嵌插于第二固定孔(61)內。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線圈蓋(313)對應所述底板(10)設置有第三固定柱(70),底板(10)對應第三固定柱(70)開設有第三固定孔(71),第三固定柱(70)嵌插于第三固定孔(71)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線圈蓋(413)與所述底板(10)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對應兩個所述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開設有連通所述第一容置腔(14)的第一撥桿活動槽(101),兩個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相應的第一撥桿活動槽(101)內;底板(10)對應所述第二葉片撥桿(432)開設有連通所述第二容置腔(15)的第二撥桿活動槽(102),第二葉片撥桿(432)可相對活動地嵌插于第二撥桿活動槽(102)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葉片(20)和所述第二葉片(21)對應相應的所述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開設有第一撥桿安裝孔(24),兩個第一葉片撥桿(332)分別嵌 插于相應的第一撥桿安裝孔(24)內;所述第三葉片(22)對應所述第二葉片撥桿(432)開設有第二撥桿安裝孔(25),第二葉片撥桿(432)嵌插于第二撥桿安裝孔(25)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葉片(22)于偏離所述第二撥桿安裝孔(25)位置開設有回轉孔(26),所述底板(10)對應回轉孔(26)設置有回轉柱(103),回轉柱(103)嵌插于回轉孔(26)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雙隱型光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繞線架(312)和所述第二繞線架(412)分別配裝有與外部電源電連接的PCB線路板(80),PCB線路板(80)配裝有線圈端子(81),PCB線路板(80)與相應的線圈端子(81)電連接,線圈端子(81)與相應的所述第一線圈繞組以及所述第二線圈繞組電連接。
【文檔編號】G03B9/02GK203587928SQ201320236033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3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3日
【發明者】鐘木生 申請人:東莞市維斗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