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擴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提供了一種擴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器,其中,該擴散片包括:包括擴散膠層,該擴散膠層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一粒徑范圍,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二粒徑范圍,第一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在本申請中,擴散片的四角區域上,粒徑大的折射粒子比較多,使得擴散片的四角區域上的亮度增加。
【專利說明】—種擴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申請涉及測試【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擴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器。
【背景技術】
[0002]直下式液晶模組包括背板、光源、擴散板、光學膜片、液晶面板、電路驅動系統和結構附件,具有成本低等優勢。為了得到更好的畫質,直下式液晶模組通常很厚,這是因為厚可以增加混光距離,使光線均勻地通過液晶面板,其中,混光距離為光源與擴散板之間的距離。但是,隨著市場的變換,超薄形態的顯示終端如電視(TeleviSion,TV)、平板電腦(PAD)等,受到市場的不斷關注。減薄形態的直下式液晶模組開始推向市場。
[0003]減薄形態的直下式液晶模組在減小厚度的同時,也減小了混光距離,減薄形態的直下式液晶模組容易產生四角發暗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本申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擴散片、直下式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器,能夠使通過擴散片四角的光亮度提高。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公開了一種擴散片,包括擴散膠層,其中,該擴散膠層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一粒徑范圍,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二粒徑范圍,第一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
[0006]優選的,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
[0007]優選的,第一粒徑范圍的最大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最小值。
[0008]可選的,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6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20%。
[0009]優選的,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2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60%。
[0010]優選的,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是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的2.5到3倍。
[0011]優選的,第一粒徑范圍為10-15微米,第二粒徑范圍為25-30微米。
[0012]優選的,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使用同一種材料。
[0013]優選的,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均使用以下材料之一: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碳酸酯PC。
[001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直下式液晶模組,包括上述任一種擴散片。
[0015]優選的,液晶模組還包括:棱鏡片。[0016]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液晶顯示器,包括上述任一種液晶模組。
[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具有以下優點:
[0018]在本申請中,擴散片的四角區域上,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即,粒徑大的折射粒子比較多。由于粒徑大的折射粒子處直射的光較多,被散射的光較少,使得擴散片的四角區域上的亮度增加。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申請一種擴散片的示意圖;
[0020]圖2是相關技術中擴散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是擴散片粒子對光的折射的示意圖;
[0022]圖4是本申請一種直下式液晶模組的示意圖;
[0023]圖5是相關技術中一種直下式液晶模組的示意圖;
[0024]圖6是相關技術中直下式液晶模組的中心區域的光程示意圖;
[0025]圖7是相關技術中直下式液晶模組的四角區域的光程示意圖;
[0026]圖8是本申請的另一種直下式液晶模組的示意圖;
[0027]圖9是本申請擴散片表面涂布粒子粒徑分布圖;
[0028]圖10是圖9所示的擴散片的擴散效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為使本申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申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30]參照圖1,示出了本申請一種擴散片。該擴散片可以用在直下式液晶模組中。該擴散片包括:擴散膠層,該擴散膠層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一粒徑范圍,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二粒徑范圍,第一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
[0031]擴散片在液晶屏背光中主要用來打散光線和提高亮度,同時也起到遮蔽背光瑕疵的作用。擴散片的結構如圖2所示,以光學級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thyleneterephthalate, PET)做為基材,使用光學級的化學粒子(如樹脂和PMMA粒子)涂布于PET的正面作為擴散膠層,擴散粒子排布在擴散膠層的上表面,對光進行擴散,光線經過擴散片時會不斷地在折射率相異的兩介質中(光學級基材和光學級粒子)穿過,同時發生折射與反射,從而達到將光線打散的效果。擴散片背面還涂有粒子(如尼龍(Nylon)、PMMA)即防粘結層,背面涂布粒子的作用是防止與下面的光學膜片或材料產生吸附現象。
[0032]在擴散片中,擴散片的粒子對于光線的折射,光暈的重新分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從圖3中可以看出,對于大粒子,光線基本按照原來的方向射出,入光有效面積大,光暈也大,所以相對較亮;而小粒子擴散性強,會將光線打散,光暈小,所以在材質相同的情況下亮度較低。
[0033]在本實施例中,擴散片的四角區域上,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即,粒徑大的折射粒子比較多。由于粒徑大的折射粒子處直射的光較多,被散射的光較少,使得擴散片的四角區域上的亮度增加,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通過擴散片四角的光亮度小的問題。
[0034]在本申請的一個優選實例中,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在本實施例中,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即,粒徑小的折射粒子比較多。由于粒徑小的折射粒子處被散射的光較多,使得擴散片的中央位置和四角區域的亮度是均勻的,提高了通過擴散片的光的均勻度。
[0035]在具體實現時,第一粒徑范圍和第二粒徑范圍可以有交叉,只要第一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即可實現本申請。如果第一粒徑范圍的最大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最小值,則第一粒徑范圍的所有的值均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所有的值,此時更可以保證四角區域的大粒子較多,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高四角區域的光亮度。
[0036]優選的,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6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20%。
[0037]優選的,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2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60%。
[0038]上述實施例中的比例是經過實驗得到的優選的比例,在該比例下,通過擴散片的光均勻度最好。
[0039]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和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數量比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值,只要滿足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較多,和/或,四角區域第二折射粒子較多即可。例如,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7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30% ;和/或,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3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70%。
[0040]可選的,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是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的2.5到3倍。
[0041]優選的,第一粒徑范圍為10-15微米,第二粒徑范圍為25-30微米。
[0042]在本申請的另一個優選實例中,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使用同一種材料。優選的,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均使用以下材料之一: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和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
[0043]綜上,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改變擴散片四角涂布的粒子的大小,具體的,擴散片四角區域粒子的粒徑較大,使得四角區域直射的光較多,增加了四角區域的亮度,解決了通過擴散片四角的光發暗的問題。
[0044]如圖4所示,示出了本申請一種直下式液晶模組。該直下式液晶模組可以是比較薄的直下式背光模組,例如,超薄直下式液晶模組。如圖4所示,該直下型液晶模組包括擴散片,其中,擴散片的擴散膠層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一粒徑范圍,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二粒徑范圍,第一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
[0045]在本實施例中,擴散片的四角區域上,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即,粒徑大的折射粒子比較多。由于粒徑大的折射粒子處直射的光較多,被散射的光較少,使得擴散片的四角區域上的亮度增加,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直下式液晶模組四角發暗的問題。
[0046]在本申請的一個優選實例中,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在本實施例中,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即,粒徑小的折射粒子比較多。由于粒徑小的折射粒子處被散射的光較多,使得擴散片的中央位置和四角區域的亮度是均勻的,提高了直下式液晶模組的顯示均勻度。
[0047]在具體實現時,第一粒徑范圍和第二粒徑范圍可以有交叉,只要第一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即可實現本申請。如果第一粒徑范圍的最大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最小值,則第一粒徑范圍的所有的值均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所有的值,此時更可以保證四角區域的大粒子較多,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高四角區域的光亮度。
[0048]優選的,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6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20%。
[0049]優選的,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2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60%。
[0050]上述實施例中的比例是經過實驗得到的優選的比例,在該比例下,直下式液晶模組的顯示效果最佳。
[0051]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和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值,只要滿足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較多,和/或,四角區域第二折射粒子較多即可。例如,在擴散片的中間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7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30% ;和/或,在擴散片的四角區域,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30%,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為70%。
[0052]可選的,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是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的2.5到3倍。
[0053]優選的,第一粒徑范圍為10-15微米,第二粒徑范圍為25-30微米。
[0054]在本申請的另一個優選實例中,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使用同一種材料。優選的,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均使用以下材料之一:樹脂、PMMA和PC。
[0055]優選的,液晶模組還包括:棱鏡片。在具體實現中,該棱鏡片可以和擴散片組成光學膜片,該棱鏡片可以位于擴散片上,也可以位于擴散片下,還可以位于兩個擴散片之間。當棱鏡片位于擴散片上面時,棱鏡片位于擴散片和液晶模組的液晶面板之間;當棱鏡片位于擴散片下面時,棱鏡片和液晶面板位于擴散片的兩側,可選的,此時棱鏡片位于擴散板和液晶模組的擴散片之間。其中,棱鏡片可以是一片,也可以是兩片。通過設置棱鏡片,增強了液晶模組的擴散能力。
[0056]綜上,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改變擴散片四角涂布的粒子的大小,具體的,擴散片四角區域粒子的粒徑較大,使得四角區域直射的光較多,增加了四角區域的亮度,解決了直下式液晶模組容易產生四角發暗的問題。
[0057]如圖5所示,相關技術中,直下式液晶模組包括背板、光源、擴散板、光學膜片、液晶面板、電路驅動系統和結構附件,其中,光源通常采用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Diode, LED),光學膜片主要包括擴散片和/或棱鏡片。直下式液晶模組將光源LED均勻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后方作為光源,使背光均勻傳達到整個熒幕,畫面細節更加細膩逼真。
[0058]為了實現直下式液晶模組的超薄結構,通常要降低背板腔體的厚度,也就是減少LED光源的混光距離,這樣就會造成液晶模組四角發暗的現象。原理如圖6和圖7所示,在模組B處,除了 B下面的燈光,A和C處到達中心區域B的光程相對較小,因此,B處的亮度較大,所以中心區域不會發暗。模組C處,除了 C下面的燈光程較近外,A、B處射過去的光線光程較遠,因此,C處亮度較小。因此,直下式液晶模組易出現四角發暗的現象。
[0059]為了解決該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直下式液晶模組(直下式液晶模組),如圖8所示,該直下式液晶模組包括:順序排列的背板、擴散板、擴散片、棱鏡片、擴散片、膠框結構件和液晶面板。本申請改進了直下式液晶模組中的擴散片。該擴散片使用擴散粒子(也稱為折射粒子)的直徑為10?30微米(um),如圖9所示,擴散片中心區域擴散粒子直徑分布配比為10-15um粒子的占60%,25um以上的占20%,而四角區域擴散粒子直徑分布配比為10-15um粒子占20%,25um以上的占60%。從中心區域向四周區域,擴散粒子占比均勻變化。
[0060]通過改變粒子粒徑分布比例,得到的擴散片擴散效果如圖9所示,因為中心區域大粒子少,直射的光線少,擴散的光線多,四角區域大粒子多,所以直射的光線多,打散的光線少,這就解決了直下式液晶模組四角發暗的問題。
[0061]其中,可以撤掉棱鏡片,也可以撤掉棱鏡片和一組擴散片,還可以隨意撤掉一組擴散片。優選的,擴散片可以有多層。
[0062]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器,該液晶顯示器包括上述任一種的直下式液晶模組。
[0063]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改變擴散片四角涂布的粒子的大小,具體的,擴散片四角區域粒子的粒徑較大,使得四角區域直射的光較多,增加了四角區域的亮度,解決了直下式液晶模組容易產生四角發暗的問題。
[0064]本說明書中的各個實施例均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于系統實施例而言,由于其與方法實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實施例的部分說明即可。
[0065]以上對本申請所提供的一種直下式液晶模組和液晶顯示器,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申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申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申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申請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擴散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擴散膠層, 所述擴散膠層包括第一折射粒子和第二折射粒子,所述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一粒徑范圍,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屬于第二粒徑范圍,所述第一粒徑范圍的平均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平均值; 在所述擴散片的四角區域,所述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小于所述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擴散片的中間區域,所述第一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折射粒子占總折射粒子的比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粒徑范圍的最大值小于第二粒徑范圍的最小值。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射粒子的粒徑是所述第一折射粒子的粒徑的2.5到3倍。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粒徑范圍為10-15微米,所述第二粒徑范圍為25-30微米。
6.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粒子和所述第二折射粒子使用同一種材料。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擴散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粒子和所述第二折射粒子均使用以下材料之一: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碳酸酯PC。
8.一種直下式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擴散片。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模組還包括:棱鏡片。
10.一種液晶顯示器,包括權利要求8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液晶模組。
【文檔編號】G02B5/02GK203688833SQ201320804524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6日
【發明者】李響 申請人: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