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圖像采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攝像模組。
背景技術:
隨著攝像模組內部的功能組件越來越多,以及各個功能組件的性能越來越強,雖然能夠實現更多功能,但隨之帶來了越來越大的發熱量。發熱量的增大,一方面會影響用戶的手感,比如出現燙手現象,另一方面會影響攝像模組內部功能組件的自身性能,甚至造成攝像模組無法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公開提供一種攝像模組,以解決相關技術中的不足。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攝像模組,包括:
金屬支架;
功能組件,所述功能組件裝配于所述金屬支架上;其中,所述功能組件可將熱量傳導至所述金屬支架;
外殼,所述外殼對空氣的熱輻射率高于所述金屬支架對空氣的熱輻射率;當所述金屬支架和所述功能組件被裝配于所述外殼內部時,所述金屬支架可將熱量傳導至所述外殼,并由所述外殼將熱量輻射至外部空間。
可選的,所述功能組件包括預設功能芯片,所述預設功能芯片將熱量傳導至所述金屬支架。
可選的,所述預設功能芯片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圖像傳感器芯片、數字處理芯片、云臺電機控制芯片、通訊芯片。
可選的,所述預設功能芯片與所述金屬支架的第一預設端面之間設有第一導熱片。
可選的,所述金屬支架的第二預設端面與所述外殼的內壁之間設有第二導熱片。
可選的,所述外殼的內壁配合于所述金屬支架的第二預設端面,使所述第二導熱片分別與所述第二預設端面、所述外殼的內壁形成面接觸。
可選的,所述外殼的內壁貼附有金屬膜,所述金屬膜的覆蓋面積大于所述第二導熱片。
可選的,所述外殼的外表面還形成若干散熱鰭片。
可選的,所述散熱鰭片之間的間隙與所述外殼的內腔導通,以形成內腔與外部空間的空氣對流。
可選的,所述散熱鰭片與其在所述外殼的外表面的設置區域之間呈非垂直設置。
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實施例可知,本公開通過在攝像模組內部設置金屬支架,可以對功能組件產生的熱量進行吸收和傳導;同時,通過金屬支架與高熱輻射率的外殼進行接觸,使得金屬支架吸收的熱量能夠進一步傳導至外殼,以由外殼輻射至外部空間,從而實現對功能組件的有效散熱。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
附圖說明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公開的原理。
圖1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金屬支架與功能組件進行配合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攝像模組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這里將詳細地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不代表與本公開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詳述的、本公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和方法的例子。
圖1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金屬支架與功能組件進行配合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本公開的攝像模組中,可以包括:金屬支架1;功能組件,該功能組件裝配于該金屬支架1上;其中,該功能組件可將熱量傳導至該金屬支架1,從而實現對功能組件的直接散熱。
其中,功能組件可以為設有預設功能芯片的印刷電路板,則主要有該預設功能芯片產生熱量,并傳導至金屬支架1。其中,攝像模組中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功能組件,而每個功能組件可以設有一個或多個預設功能芯片;例如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預設功能芯片可以包括:圖像傳感器(即sensor)芯片21、數字處理芯片(即DSP)22、云臺電機控制芯片(即MCU)23,當然預設功能芯片還可以包括圖1未示出或未標示的諸如通訊芯片(如WIFI芯片)等,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一種情況下,預設功能芯片可以直接與金屬支架1接觸,以實現熱量傳導;而另一種情況下,由于攝像模組內部的空間結構配合、各個預設功能組件的安裝角度等因素,預設功能芯片可能無法完全貼合于金屬支架1,并且預設功能芯片本身的熱量傳導能力有限,因而假定預設功能芯片與金屬支架1的第一預設端面配合時,可以在預設功能芯片與該第一預設端面之間設置第一導熱片31,比如該第一導熱片31可以為石墨片或者硅橡膠油和硅散熱墊片等,不僅能夠有效填充預設功能芯片與金屬支架1之間的間隙,而且通過極高的熱傳導率實現了預設功能芯片向金屬支架1的快速熱量傳導,從而對預設功能芯片實現有效散熱處理。
進一步地,本公開的攝像模組還可以包括:外殼,該外殼對空氣的熱輻射率高于金屬支架1對空氣的熱輻射率,且當該金屬支架1和功能組件被裝配于該外殼內部時,該金屬支架1可將熱量傳導至該外殼,并由該外殼將熱量輻射至外部空間。
在本實施例中,外殼對空氣的熱輻射率很高,甚至高于金屬材料,比如相關技術中的黑色塑料的熱輻射率可達到0.9W/(m·K),而鋁僅為0.1W/(m·K),因而外殼可以快速將金屬支架1傳輸的熱量輻射到外部空間中,從而既可以防止熱量在攝像模組內部的累積,又能夠避免采用金屬材料時導致外殼發生燙手的現象。
圖2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攝像模組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攝像模組的外殼可以包括前殼41和后殼42,該前殼41與后殼42相互組合后,可容納上述金屬支架1、功能組件等。
如圖2所示,金屬支架1可以通過第二預設端面(如圖2中的上端面)與后殼42的內壁直接接觸,以實現該金屬支架1與后殼42之間的直接熱量傳導。或者,金屬支架1的第二預設端面與后殼42之間可以設置第二導熱片32,該第二導熱片32與上述的第一導熱片31相類似,也可以采用諸如石墨片或者硅橡膠油和硅散熱墊片等,不僅能夠有效填充金屬支架1與后殼42之間的間隙,而且通過極高的熱傳導率實現了金屬支架1向后殼42的快速熱量傳導。當然,前殼41可以采用與后殼42相同的材料制成,以同樣實現熱量輻射功能。
進一步地,在外殼的內壁可以貼附有金屬膜5(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該金屬膜5僅覆蓋了后殼42的內壁),比如該金屬膜5可以為銅膜,且金屬膜5的覆蓋面積大于該第二導熱片32,從而將來自金屬支架1的熱量擴展至盡可能大的面積上,便于外殼實現更高效地熱量輻射。
其中,如圖2所示,金屬支架1的第二預設端面為平面,而外殼為弧形,則為了確保兩者之間的緊密配合,可以使得外殼(圖2中主要為后殼42)的內壁配合于該第二預設端面,使上述的第二導熱片32分別與該第二預設端面、該外殼的內壁形成面接觸,以盡可能增大導熱面積、提升導熱效率。
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外殼的外表面還可以形成若干散熱鰭片43,比如圖2示出了位于后殼42外壁上的散熱鰭片43。散熱鰭片43可以理解為外殼表面內陷的溝道,從而在相同大小的外殼上,增加與外部空氣之間的接觸面積、提升外殼對外部空間的熱量輻射強度。
進一步地,可以使散熱鰭片43之間的間隙與該外殼的內腔導通,使得攝像模組的內部與外部空間之間可以形成空氣對流,以實現更佳的散熱效果。其中,當散熱鰭片43之間的間隙與該外殼的內腔導通時,可以使該散熱鰭片43與其在該外殼的外表面的設置區域之間呈非垂直設置,從而在保證空氣對流散熱的情況下,避免攝像模組的內部結構由外部直接可見,可保持攝像模組的外觀美感,同時還可以降低液體或異物由此進入攝像模組內部的幾率,有助于延長攝像模組的使用壽命。
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考慮說明書及實踐這里公開的公開后,將容易想到本公開的其它實施方案。本申請旨在涵蓋本公開的任何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遵循本公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開未公開的本技術領域中的公知常識或慣用技術手段。說明書和實施例僅被視為示例性的,本公開的真正范圍和精神由下面的權利要求指出。
應當理解的是,本公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經描述并在附圖中示出的精確結構,并且可以在不脫離其范圍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本公開的范圍僅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