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投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一些投影裝置,采用激光光源產生的激光激發熒光色輪的技術來產生色彩光序列。而該類產品隨著光源輸出光功率的提高,色輪上的熱功耗也隨之上升。若色輪散熱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會極大降低熒光粉受激發光激發的效率,甚至導致色輪本身的損壞。
色輪,是研究顏色相加混合的一種實驗儀器。色輪包括一個變速馬達,轉速約每分鐘300~5000轉。馬達的中心軸裝著一個畫有360°刻度的圓盤。不同顏色的紙盤互相交叉固定在圓盤上。當馬達旋轉時,不同的顏色連續刺激視覺器官,即產生相加混合的效果。
色輪及馬達軸在封閉腔體內,與外部冷空氣進行熱量交換的能力較差。色輪在正常工作時,馬達高速轉動,光束打在色輪上,色輪產生熱量,這些熱量導致封閉腔體內的溫度會持續升高,高溫會導致色輪軸及馬達壽命降低。隨著對產品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改善色輪結構,需要降低色輪軸的溫度。
圖1、圖2為現有技術中色輪組件的常用結構。該色輪組件包括第一色輪盤101',第一馬達102'以及第一色輪軸103'。光束打到第一色輪盤101'上,部分光轉化成熱量,熱量在密閉的空間內越積越多,導致第一色輪軸103'溫度越來越高。現有的色輪技術,只能通過加大色輪腔體增加散熱面積,或者是增加內循環風扇,降低色輪軸溫度。但由于產品外觀尺寸受到限制,色輪軸溫度過高已經成為高亮度高壽命色輪產品的瓶頸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能夠在不影響色輪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在密閉的空間內通過改變色輪結構隔開色輪軸心,降低色輪軸的溫度,達到提高產品效率和壽命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色輪組件包括:
色輪盤,用于接收光束;
色輪軸,所述色輪軸垂直裝配在所述色輪盤的中心位置,所述色輪軸的一端與所述色輪盤固定連接;
馬達,用于驅動所述色輪盤及所述色輪軸,所述色輪軸套設在所述馬達上;
隔熱層,所述隔熱層套設所述色輪軸的表面。
如上所述的色輪組件,其中,所述隔熱層與所述色輪軸相焊接。
如上所述的色輪組件,其中,所述隔熱層覆蓋所述色輪軸的外周壁。
如上所述的色輪組件,其中,所述隔熱層覆蓋所述色輪軸的與所述色輪盤固定連接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的端面。
如上所述的色輪組件,其中,所述隔熱層的徑向厚度為1mm。
如上所述的色輪組件,其中,所述隔熱層與所述色輪盤相貼合,并焊接在所述色輪盤。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投影裝置,其中,所述投影裝置包括如上任一一項所述的色輪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的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利用所述隔熱層將所述色輪軸覆蓋,將所述色輪軸與所述色輪盤產生的熱量完全隔離開來,防止所述色輪盤在工作中產生的熱量傳遞給所述色輪軸,可以有效地降低色輪軸的溫度,避免了造成色輪軸溫度的升高,達到了延長色輪軸使用壽命的目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通過結合以下附圖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或其他方面的內容將變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附圖中:
圖1為現有技術的色輪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的色輪組件的軸側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中的色輪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中的色輪組件的軸側圖。
附圖中各標號表示如下:
101:色輪盤、101':第一色輪盤;
102:馬達、102':第一馬達;
103:色輪軸、103':第一色輪軸;
104:隔熱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在此記載的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特定的具體實施方式,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均是解釋性和示例性的,不應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及本實用新型范圍的限制。除在此記載的實施例外,本領域技術人員還能夠基于本申請權利要求書和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采用顯而易見的其它技術方案,這些技術方案包括采用對在此記載的實施例的做出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和修改的技術方案,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的色輪組件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所述色輪組件包括色輪盤101、馬達102、色輪軸103以及隔熱層104。
如圖3所示,色輪盤101為圓盤狀結構,用于接收光束。色輪盤101的表面具有熒光區。當色輪盤101正常工作旋轉時,光束照射在所述熒光區,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同時,光線也會產生一部分的熱量。所述色輪軸103垂直裝配在所述色輪盤101的中心位置。所述色輪軸103的一端與所述色輪盤101固定連接。所述色輪軸103的中心設有通孔,所述馬達102置于所述色輪軸103的通孔內。所述馬達102用于驅動所述色輪盤101及色輪軸103。所述色輪軸103套設所述馬達102表面。通過馬達102驅動色輪盤101及色輪軸103共同旋轉。光束照射在旋轉的色輪盤101的熒光區上,使人眼接收到不同的視覺效果。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色輪組件還包括隔熱層104。所述隔熱層104套設所述色輪軸103的表面。用于控制色輪軸103的表面溫度,提高色輪組件的使用壽命。
色輪盤101與馬達102在密閉的空間內,與外部冷空氣進行熱量交換的能力較小。色輪盤101正常工作旋轉時,光束照射在色輪盤101熒光區產生不同視覺效果的同時,一部分光能轉換成熱能。這些熱量在密閉的空間內越積越多,會導致色輪盤101的溫度升高,進而導致色輪軸103的溫度逐漸升高。但色輪軸103的溫度升高后,會影響整個組件的工作。因此,需要降低色輪軸103的溫度,以確保色輪組件的正常穩定工作。為了控制色輪軸103的溫度升高,本實用新型的色輪組件特別設置了隔熱層104。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色輪組件及投影裝置中的色輪組件的軸側圖。如圖4所示,隔熱層104套設于所述色輪軸103上。所述隔熱層104的一端與所述色輪盤101端面相貼合。
進一步的,所述隔熱層104與所述色輪軸103相焊接。
通過焊接的方式,將隔熱層104固定于色輪軸103的表面。防止色輪盤101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傳遞給色輪軸103。但也可以通過其他固定連接方式將它們兩者裝配到一起,具體情況視實際情況而定。
進一步的,隔熱層104覆蓋所述色輪軸103的外周壁。
為了達到更好的隔熱效果,可以將色輪軸103的軸向外表面與熱量全部隔開。比如,可以將所述隔熱層104完全覆蓋在色輪軸103的外表面。隔熱層104的軸向高度與所述色輪軸103的軸向高度一致或前者稍大到遮住后者。
進一步的,所述隔熱層104覆蓋所述色輪軸103的與所述色輪盤101固定連接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的端面。
隔熱層104覆蓋所述色輪軸103的外周壁僅保證了色輪軸103的軸向方向達到隔熱效果,但色輪軸103的端面仍暴露于外界中。這樣,有一小部分熱量會從色輪軸103的端面傳至色輪軸103,對色輪軸103造成升溫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達到色輪軸103的整體隔熱效果,還可以將色輪軸103完全套設于隔熱層104內部,使色輪軸103的外表面完全處于隔熱層104內部。將隔熱層104延伸至色輪軸103的上端面,將色輪軸103完全包裹在隔熱層104內部。使色輪軸103與色輪盤101產生的熱量隔離開。
進一步的,隔熱層104采用的材質耐高溫、密度小、且導熱系數低。通過采用隔熱層104,將色輪盤101上由光所產生的熱量與色輪軸103隔開。如此,色輪盤101表面產生的熱量就不會對色輪軸103造成升溫影響。因此,可以提高色輪軸103的使用壽命和工作穩定性,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進一步的,為了達到更好的隔熱效果,建議將所述隔熱層104的厚度設定為1mm。
進一步的,隔熱層104與所述色輪盤101端面相貼合,并焊接在所述色輪盤101。
為了固定隔熱層104,防止色輪組件在旋轉過程中發生隔熱層104的偏離問題,將隔熱層104焊接在所述色輪盤101上。當然,也可以采取任何其他的固定連接方式,視具體情況而定。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了一種包括上述色輪組件的投影裝置。
通過使用該投影裝置,能夠在不影響色輪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在密閉的空間內通過改變色輪結構隔開色輪軸心,降低色輪軸的溫度,達到提高產品效率和壽命的目的。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披露的各技術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內容,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根據實用新型目的進行各技術特征本身的改動或修改各技術特征之間的組合,以實現本實用新型之目的,但這樣的改動后修改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