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纖測試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多接口光纖測試線,尤其適用于智能變電站二次系統的調試與故障分析診斷。
背景技術:
近年來智能變電站逐漸普及,智能變電站的二次回路采用光纖連接為物理基礎。在現場對二次設備進行調試或故障分析診斷過程中,需要將智能試驗儀經光纖測試線與二次設備進行物理鏈路連接。
二次設備的光纖接口基本分為兩類:LC口(方口),ST口(圓口),智能實驗儀的光纖接口則基本為ST口,現有的光纖測試線分為三類:LC-LC型;ST-ST型;ST-LC型。使用傳統的光纖測試線存在以下三點不足:一、工作前需要準備多條不同類型的測試線;二、工作過程中經常需要更換不同類型的測試線,降低了工作效率;三、光纖接口較為脆弱,頻繁插拔光纖測試線容易造成光纖接口的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接口光纖測試線,使用該測試線對二次設備進行調試或故障分析診斷時,可以只使用一種類型的測試線,減少光纖接口插拔次數,提高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接口光纖測試線,其特征是:包括第一ST光纖接頭、第二ST光纖接頭、LC光纖接頭和連接器,所述的第一ST光纖接頭、第二ST光纖接頭和LC光纖接頭通過連接器相連;所述的第二ST光纖接頭和LC光纖接頭并聯后與第一ST光纖接頭串聯。
優選地,所述連接器包括Y型連接器,Y型連接器的單獨一端與第一ST光纖接頭相連,Y型連接器相鄰的兩端分別與第二ST光纖接頭和LC光纖接頭相連。
優選地,所述連接器包括殼體、進線口、第一出線口、第二出線口和熔接光纖分線的熔接管,熔接管設置在殼體內,進線口、第一出線口和第二出線口設置在殼體上,連接第一ST光纖接頭的光纖穿過進線口與熔接管相連,連接第二ST光纖接頭的光纖穿過第一出線口與熔接管相連,連接LC光纖接頭的光纖穿過第二出線口與熔接管相連。
優選地,所述第一出線口與第二出線口的夾角在15°到30°之間。
優選地,在殼體內對應進線口、第一出線口和第二出線口的地方分別設置有固定件。
優選地,所述殼體包括盒體和盒蓋,所述盒蓋上設置有配合螺釘使用的通孔,所述盒體內部設置有用于與螺釘連接的連接柱。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連接器將兩個ST光纖接頭和一個LC光纖接頭整合在一起,在現場使用該光纖測試線對二次設備進行調試過程中,一般將第一ST光纖接頭接于智能試驗儀,第二ST光纖接頭和LC光纖接頭選擇其一接于被試二次設備,這樣試驗時可以只使用一種類型的測試線,減少光纖接口插拔次數,降低光纖接口順壞率,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連接器的一種實施例(第一出線口與第二出線口的夾角為15°)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連接器的另一種實施例(第一出線口與第二出線口的夾角為30°)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ST光纖接頭、2第二ST光纖接頭、3LC光纖接頭、4連接器、41殼體、42進線口、43第一出線口、44第二出線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下文的公開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例子用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不同結構。為了簡化本實用新型的公開,下文中對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設置進行描述。此外,本實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復參考數字和/或字母。這種重復是為了簡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討論各種實施例和/或設置之間的關系。應當注意,在附圖中所圖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繪制。本實用新型省略了對公知組件和處理技術及工藝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多接口光纖測試線,它包括第一ST光纖接頭1、第二ST光纖接頭2、LC光纖接頭3和連接器4,所述的第一ST光纖接頭1、第二ST光纖接頭2和LC光纖接頭3通過連接器4相連;所述的第二ST光纖接頭2和LC光纖接頭3并聯后與第一ST光纖接頭1串聯。
優選地,所述連接器4包括Y型連接器,Y型連接器的單獨一端與第一ST光纖接頭1相連,Y型連接器相鄰的兩端分別與第二ST光纖接頭2和LC光纖接頭3相連。
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連接器包括殼體41、進線口42、第一出線口43、第二出線口44和熔接光纖分線的熔接管(圖中未示出),熔接管設置在殼體41內,進線口42、第一出線口43和第二出線口44設置在殼體41上,連接第一ST光纖接頭的光纖穿過進線口與熔接管相連,連接第二ST光纖接頭的光纖穿過第一出線口與熔接管相連,連接LC光纖接頭的光纖穿過第二出線口與熔接管相連。
優選地,所述第一出線口與第二出線口的夾角在15°到30°之間,方便第二ST光纖接頭和LC光纖接頭選擇其一接于被試二次設備。
優選地,在殼體內對應進線口、第一出線口和第二出線口的地方分別設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可采用螺釘或纏繞固定帶鉤將光纖進行固定。
優選地,所述殼體包括盒體和盒蓋,所述盒蓋上設置有配合螺釘使用的通孔,所述盒體內部設置有用于與螺釘連接的連接柱,方便連接器的拆卸,便于進行光纖熔接。
本實用新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1)ST接口(第一ST光纖接頭):該接口位于光纖測試線一端,使用時一般接于智能試驗儀,由于現有智能實驗儀基本為ST接口,當需要對不同接口的二次設備進行測試時,只需更換光纖測試線另一端接口,該接口無需頻繁插拔,延長了光纖接口的使用壽命。
(2)ST/LC接口(第二ST光纖接頭和LC光纖接頭):該接口位于光纖測試線另一端,ST口、LC口屬于并聯關系,根據二次設備接口的不同選擇對應的接口。
(3)Y型連接器:ST接口接于Y型連接器中較長的一條光纖上(Y型連接器的單獨一端),ST/LC接口接于Y型連接器中較短的兩條線上(Y型連接器相鄰的兩端)。為減小光信號在測試線中傳輸的損耗,同時考慮到插拔接頭時的操作空間,將連接ST接口和ST/LC接口的光纖通過熔接管相連,ST/LC接口至Y型分叉點處的距離可設計為5cm,兩條較短連接線在Y型分叉點處夾角為15°至30°。
本實用新型通過連接器將兩個ST光纖接頭和一個LC光纖接頭整合在一起,在現場使用該光纖測試線對二次設備進行調試過程中,一般將第一ST光纖接頭接于智能試驗儀,第二ST光纖接頭和LC光纖接頭選擇其一接于被試二次設備,這樣試驗時可以只使用一種類型的測試線,減少光纖接口插拔次數,降低光纖接口順壞率,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了為減小光信號在測試線中傳輸的損耗,還可以Y型光纖連接器進行優化設計。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被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