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顯示屏及終端。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設備技術的發(fā)展,終端設備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尤其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現(xiàn)有技術中,終端設備一般都包括有顯示屏,通過顯示屏的顯示功能,以實現(xiàn)終端設備與用戶之間的交互。參照圖1,顯示屏一般包括液晶面板101以及背光源102,液晶面板101與背光源102之間設置有遮光膠框103,遮光膠框103的第一夾設部1031與背光源102的第二夾設部1021之間夾設有加強膠框104。在上述的結(jié)構中,一方面,由于遮光膠框103與加強膠框104的粘接面積小,導致加強膠框104的固定不穩(wěn)固;尤其是,當顯示屏發(fā)生跌落時,遮光膠框103容易與加強膠框104發(fā)生分離,導致顯示屏無法正常進行使用。另一方面,由于遮光膠框103的遮擋面積較小,導致其遮光的效果較差,容易出現(xiàn)漏光的現(xiàn)象,影響顯示屏的正常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顯示屏及終端,以提升產(chǎn)品的防漏光效果以及結(jié)構穩(wěn)定性,確保產(chǎn)品能夠正常地進行使用。
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顯示屏,包括由上至下層疊設置的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源,所述液晶面板與所述背光源之間設置有遮光膠框,所述遮光膠框向外側(cè)延伸出第一夾設部,所述背光源的底部向外側(cè)延伸出第二夾設部,所述第一夾設部與所述第二夾設部之間夾設有加強膠框,所述遮光膠框的第一夾設部向外側(cè)延伸出包覆部,所述包覆部包覆所述加強膠框。
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終端,包括如上所述的顯示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的結(jié)構設置,構成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由于遮光膠框的第一夾設部向外側(cè)延伸出包覆部,并且包覆部包覆加強膠框。一方面,通過包覆部對加強膠框的包覆,以增大遮光膠框與加強膠框之間的粘接面積,使加強膠框的固定更為穩(wěn)固,確保遮光膠框與加強膠框不易發(fā)生分離;并且,包覆部對加強膠框采取包覆的方式,使加強膠框的固定得到進一步加強,有效地提升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的結(jié)構強度。另一方面,通過包覆部對加強膠框的包覆,可以增大遮光膠框的遮擋面積,以提升了遮光膠框的遮光效果,進而避免漏光情況的出現(xiàn)。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防漏光效果好、結(jié)構穩(wěn)定性強,能夠確保顯示屏正常地進行使用,提升了用戶的體驗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顯示屏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遮光膠框與加強膠框的拆分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一:
參照圖2、圖3和圖4,一種顯示屏,包括由上至下層疊設置的液晶面板1以及背光源2,所述液晶面板1與所述背光源2之間設置有遮光膠框3,所述遮光膠框3向外側(cè)延伸出第一夾設部31,所述背光源2的底部向外側(cè)延伸出第二夾設部21,所述第一夾設部31與所述第二夾設部21之間夾設有加強膠框4,所述遮光膠框3的第一夾設部31向外側(cè)延伸出包覆部32,所述包覆部32包覆所述加強膠框4。
作為本實施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包覆部32從所述加強膠框4的頂面包覆至所述加強膠框4的外側(cè)面。通過上述的結(jié)構設置,即可構成包覆部32對加強膠框4的包覆,結(jié)構簡單、可靠。具體地,包覆部32包覆至加強膠框4的外側(cè)面,實現(xiàn)了遮光膠框3與加強膠框4之間粘接面積的增大;進一步地,包覆部32包覆至加強膠框4的外側(cè)面,還實現(xiàn)了遮光膠框3遮擋面積的增大。
本實施例中,所述加強膠框4對應于所述包覆部32的位置處開設有凹槽41,所述包覆部32包覆于所述凹槽41內(nèi)。由此可知,凹槽41是從加強膠框4的頂面延伸至加強膠框4的外側(cè)面。進一步地,所述包覆部32不凸出于所述凹槽41。這樣,包覆部32即可完全位于凹槽41內(nèi),在增加了包覆部32的情況下,不會對加強膠框4的整體尺寸造成影響;尤其是,不會對加強膠框4的寬度造成影響,進而不會增加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的寬度。
具體地,所述凹槽41與所述包覆部32貼合的內(nèi)壁呈弧形狀,相應地,所述包覆部32呈弧形狀,有利于包覆部32在包覆的過程中,從加強膠框4的頂面過渡包覆至加強膠框4的外側(cè)面,使包覆部32與凹槽41的內(nèi)壁包覆貼合更為緊密,有效地提升了包覆部32與加強膠框4之間的粘接效果。在生產(chǎn)過程中,一般都是先對遮光膠框3進行預生產(chǎn),然后再進行各部件的組裝。因此,在遮光膠框3預生產(chǎn)之后,需要對遮光膠框3覆蓋離型紙,尤其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離型紙,實現(xiàn)對遮光膠框3的保護。但由于遮光膠框3的包覆部32呈弧形狀,為了使PET離型紙更好地將遮光膠框3覆蓋,在PET離型紙的弧形彎折處設置有騎縫線,以便于PET離型紙的彎折。
本實施例中,所述包覆部32相間隔地分布于所述第一夾設部31,具體地,包覆部32具有若干個,每兩包覆部彼此相間隔地分布于第一夾設部31;相應地,所述凹槽41相間隔地分布于所述加強膠框4,具體地,凹槽41也是具有若干個,每兩凹槽彼此相間隔地分布于加強膠框4。
本實施例中,所述背光源2包括由上至下層疊設置的上增亮膜22、下增亮膜23、擴散膜24、導光板25以及反射膜26,所述反射膜26向外側(cè)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夾設部21,結(jié)構簡單,設計合理。
本實施例中,所述液晶面板1包括由上至下層疊設置的上偏光片11、上玻璃層12、下玻璃層13以及下偏光片14。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上述的結(jié)構設置,構成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由于遮光膠框3的第一夾設部31向外側(cè)延伸出包覆部32,并且包覆部32用于包覆加強膠框4。一方面,通過包覆部32對加強膠框4的包覆,以增大遮光膠框3與加強膠框4之間的粘接面積,使加強膠框4的固定更為穩(wěn)固,確保遮光膠框3與加強膠框4不易發(fā)生分離;并且,包覆部32對加強膠框4采取包覆的方式,使加強膠框4的固定得到進一步加強,有效地提升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的結(jié)構強度。另一方面,通過包覆部32對加強膠框4的包覆,可以增大遮光膠框3的遮擋面積,以提升了遮光膠框3的遮光效果,進而避免漏光情況的出現(xiàn)。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防漏光效果好、結(jié)構穩(wěn)定性強,能夠確保顯示屏正常地進行使用,提升了用戶的體驗效果。
實施例二:
一種終端,包括如上所述的顯示屏。所述終端包括手機、導航儀、平板電腦、照相機、手提電腦、智能穿戴設備中的至少一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終端,包含了上述的顯示屏,通過顯示屏的結(jié)構設置,具有如下的有點:一方面,通過包覆部32對加強膠框4的包覆,以增大遮光膠框3與加強膠框4之間的粘接面積,使加強膠框4的固定更為穩(wěn)固,確保遮光膠框3與加強膠框4不易發(fā)生分離;并且,包覆部32對加強膠框4采取包覆的方式,使加強膠框4的固定得到進一步加強,有效地提升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的結(jié)構強度。另一方面,通過包覆部32對加強膠框4的包覆,可以增大遮光膠框3的遮擋面積,以提升了遮光膠框3的遮光效果,進而避免漏光情況的出現(xiàn)。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顯示屏防漏光效果好、結(jié)構穩(wěn)定性強,能夠確保顯示屏正常地進行使用,提升了用戶的體驗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如上所述是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提供的一種或多種實施方式,并不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凡與本實用新型的方法、結(jié)構等近似、雷同,或是對于本實用新型構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術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