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光信號傳輸、FC研磨式光纖接觸件、光纖連接器領域,特別提供一種光纖連接器所用接觸件,應用于顯示設備的信號傳輸、高頻寬帶信號傳輸等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的光纖接觸件中光纖插針和光纖插孔對接的精密度不高,在振動等環境下,易引起光纖間隙的損耗,且組裝及維修性能有待提高。
因此,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性能優良的光纖接觸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光纖接觸件,實現J599系列光纖連接器12#孔腔的光信號傳輸,可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光纖接觸件,包括:光纖插針1和光纖插孔2;
所述光纖插針1包括針殼體11和陶瓷插針Ⅰ12;所述陶瓷插針Ⅰ12通過過盈配合固定在針殼體11內部;
所述光纖插孔2包括孔前殼體21、孔后殼體22、保護套管23、陶瓷套管24、陶瓷插針Ⅱ25、彈簧26、卡簧27;所述保護套管23后部內表面設有內螺紋,所述孔前殼體21前部外表面設有外螺紋,所述陶瓷套管24通過保護套管23前端內表面的階梯結構23a及保護套管23與孔前殼體21的螺紋配合定位在保護套管23內部,所述陶瓷插針Ⅱ25通過過盈配合固定在孔前殼體21和陶瓷套管24的內部,所述孔后殼體22套設于孔前殼體21后部并通過彈簧26和卡簧27進行限位。
優選的,所述彈簧26的有效圈數為4圈。
優選的,所述彈簧26的彈簧力為3.5N/mm。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符合J599系列光纖連接器的使用要求,對接長度滿足標準要求;保護套管具有組裝簡單便捷,維修性高的特點,并能避免使用過程中陶瓷套管脫出,可降低陶瓷套管碎裂的可能。彈簧設計降低了工藝加工的難度,等節距彈簧的設計提高了彈力的穩定輸出,可以有效克服對接過程中產生的摩擦力,實現接觸件的順利對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光纖插針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光纖插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光纖插針;11、針殼體;12、陶瓷插針Ⅰ;2、光纖插孔;21、孔前殼體;22、孔后殼體;23、保護套管;23a、階梯結構;24、陶瓷套管;25、陶瓷插針Ⅱ;26、彈簧;27、卡簧;3、過盈配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2所示,一種新型光纖接觸件,包括:光纖插針1和光纖插孔2;
光纖插針1包括針殼體11和陶瓷插針Ⅰ12;陶瓷插針Ⅰ12通過過盈配合固定在針殼體11內部;
光纖插孔2包括孔前殼體21、孔后殼體22、保護套管23、陶瓷套管24、陶瓷插針Ⅱ25、彈簧26、卡簧27;保護套管23后部內表面設有內螺紋,孔前殼體21前部外表面設有外螺紋,陶瓷套管24通過保護套管23前端內表面的階梯結構23a及保護套管23與孔前殼體21的螺紋配合定位在保護套管23內部,陶瓷插針Ⅱ25通過過盈配合固定在孔前殼體21和陶瓷套管24的內部,孔后殼體22套設于孔前殼體21后部并通過彈簧26和卡簧27進行限位。
光纖插針1與光纖插孔2通過陶瓷套管24實現精密對接,并實現光纖的對準,實現光信號的轉接傳輸。光纖插孔2的浮動式彈簧26結構可保證接觸件對接緊密,避免因振動等環境因素引起的光纖間隙損耗。前端保護套管23與孔前殼體21通過螺紋實現連接,降低了產品組裝難度,提高產品的維修性。保護套管23前端的階梯結構23a,實現了陶瓷套管24的固定,避免使用過程中陶瓷套管24脫出,同時減小陶瓷套管24前端與插針接觸時的可傾斜角,從而降低陶瓷套管24碎裂的可能。彈簧26有效圈數為4圈,采用彈簧鋼進行加工,保證了3.5N/mm的彈簧力。根據理論計算,光纖插孔2裝配后初始彈簧力為約8N,可以有效克服陶瓷套管24與陶瓷插針Ⅱ25之間的摩擦力(1~3N)及其它摩擦力,實現接觸件的順利對接。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