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揭露涉及一種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技術的發展,顯示裝置的質量不斷提升。就單一顯示裝置而言,如何增大顯示裝置的屏幕利用率,一直是重要的課題之一。舉例而言,具有窄邊框設計的手機機種現已為市場上的主流。
然而,為了因應上述的窄邊框需求,手機屏幕上所設的遮光組件的寬度(即,可視化區域至屏幕邊框的距離)極小,因此在大視角的觀察角度時,觀察者可能將會在可視化區域中看到亮線,此即可視化區域的漏光現象,而對顯示裝置的顯示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揭露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顯示質量。
本揭露的一實施態樣包括一種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單元、一第一偏光片以及一第二偏光片。顯示單元具有一側面。第一偏光片位于顯示單元的上方,其中第一偏光片具有一第一彎折部。第二偏光片位于顯示單元的下方,其中第二偏光片具有一第二彎折部,至少部分第一彎折部與至少部分第二彎折部在顯示單元的側面上彼此迭合,且第一偏光片的透振方向與第二偏光片的透振方向彼此垂直。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偏光片自顯示單元的上方沿一第一轉向向外彎折后形成第一彎折部,第一彎折部與顯示單元的側面實質上平行。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偏光片自顯示單元的下方沿一第二轉向向外彎折后形成第二彎折部,第二彎折部與顯示單元的側面實質上平行。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彎折部覆蓋顯示單元的側面,且第一彎折部位于顯示單元的側面與第二彎折部之間。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彎折部的一端部的水平位置與第二偏光片的一水平部的上表面的水平位置齊平,且第二彎折部的一端部的水平位置位于該第一偏光片的上表面的水平位置與透光基板之間。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單元包含一主動數組基板以及一彩色濾光層。主動數組基板位于第一偏光片以及第二偏光片之間。彩色濾光層位于主動數組基板與第一偏光片之間,且主動數組基板的側面與彩色濾光層的側面共同形成顯示單元的側面。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更包含一黑色矩陣。黑色矩陣位于主動數組基板與彩色濾光層之間,其中黑色矩陣定義顯示裝置的一可操作化區域,且黑色矩陣的內側邊緣鄰接可操作化區域的邊緣。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更包含一透光基板以及一遮光組件。透光基板位于第一偏光片的上方。遮光組件位于第一偏光片與透光基板之間,其中遮光組件定義顯示裝置的一可視化區域,且遮光組件的內側邊緣鄰接可視化區域的邊緣。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可視化區域與透光基板的一邊緣之間的寬度小于2毫米。
在本揭露的部分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裝置更包含一膠體,位于透光基板與第一偏光片之間。
基于上述,本揭露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藉由第一偏光片的第一彎折部與第二偏光片的第二彎折部相互迭合的配置,將能有效阻擋光線進入顯示單元的側面,而消除了可視化區域的漏光現象,進而使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顯示質量。
附圖說明
閱讀以下詳細敘述并搭配對應之圖式,可了解本揭露之多個態樣。應注意,根據業界中的標準做法,多個特征并非按比例繪制。事實上,多個特征之尺寸可任意增加或減少以利于討論的清晰性。
圖1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2至圖4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第一偏光片或第二偏光片的制作流程的側視示意圖。
圖5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第一偏光片或第二偏光片的頂視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0:顯示裝置
110:透光基板
120:遮光組件
130:膠體
140:第一偏光片
141:第一彎折部
141e、161e:端部
143u、163u:上表面
150:顯示單元
151:主動數組基板
153:彩色濾光層
150s:側面
160:第二偏光片
161:第二彎折部
163:水平部
170:背光模塊
180:黑色矩陣
aa:可操作化區域
bp:彎折部
cr:留白區
d:寬度
d1:第一轉向
d2:第二轉向
l:光線
pl:偏光片
va:可視化區域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圖1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的側視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包含一透光基板110、一遮光組件120、一膠體130、一第一偏光片140、一顯示單元150、一第二偏光片160以及一背光模塊170。在本實施例中,透光基板110例如為一玻璃蓋體,遮光組件120包括不透明的絕緣材料,例如為一油墨,膠體130例如為一光學膠,但本揭露皆不以此為限。
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透光基板110位于第一偏光片140的上方,膠體130位于透光基板110與第一偏光片140之間,用以接合透光基板110與第一偏光片140。遮光組件120位于第一偏光片140與透光基板110之間,其中遮光組件120定義顯示裝置100的一可視化區域va。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遮光組件120定義出可視化區域va的邊界的方式為遮光組件120的內側邊緣鄰接可視化區域va的邊緣。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可視化區域va與透光基板110的一邊緣之間的寬度d實質上小于2毫米,而可適用于窄邊框設計的需求。應注意的是,上述各參數范圍僅作為例示說明,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露。
更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40位于顯示單元150的上方,第二偏光片160位于顯示單元150的下方,換言之,顯示單元150位于第一偏光片140與第二偏光片160之間。并且,顯示單元150包含一主動數組基板151以及一彩色濾光層153,而背光模塊170則用以提供顯示單元150呈現顯示效果時所需的光線。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單元150具有一側面150s。此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是由主動數組基板151的側面與彩色濾光層153的側面共同形成。舉例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主動數組基板151位于第一偏光片140以及第二偏光片160之間,彩色濾光層153位于主動數組基板151與第一偏光片140之間,并且主動數組基板151與彩色濾光層153的側面共平面,因此,主動數組基板151的側面與彩色濾光層153的側面共同形成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更包含一黑色矩陣180,黑色矩陣180位于主動數組基板151與彩色濾光層153之間,其中黑色矩陣180定義顯示裝置100的一可操作化區域aa。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黑色矩陣180定義出可操作化區域aa的邊界的方式為黑色矩陣180的內側邊緣鄰接可操作化區域aa的邊緣。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黑色矩陣180的外側邊緣至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仍有一段距離,此即為顯示單元150的留白區cr。在大視角的觀察角度時,觀察者可能會在可視化區域va中看見此顯示單元150的留白區cr。
然而,此時背光模塊170發出的光線若會從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進入,就可能會在留白區cr發生散射現象,而形成一條細小亮線。因此,若在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上,并無設置任何足以包裹或擋光的構件的話,觀察者在大視角的觀察角度時,可能將會看到上述的亮線現象(即可視化區域va的漏光現象),而對顯示裝置100的顯示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然而,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可藉由第一偏光片140的第一彎折部141與第二偏光片160的第二彎折部161在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上相互迭合的配置特征,避免產生上述漏光現象的風險。
進一步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40具有一第一彎折部141,而第二偏光片160具有一第二彎折部161。至少部分第一彎折部141與至少部分第二彎折部161在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上彼此迭合,且第一偏光片140的透振方向與第二偏光片160的透振方向彼此垂直。
如此一來,由于第一偏光片140的第一彎折部141與第二偏光片160的第二彎折部161相互迭合,且第一偏光片140的透振方向與第二偏光片160的透振方向彼此垂直,因此,背光模塊170發出的光線l在經過第一偏光片140的第一彎折部141與第二偏光片160的第二彎折部161時就會被濾除,而不會進入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如此,可視化區域va的漏光現象將會被消除,而能使顯示裝置100具有良好的顯示質量。
詳細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40自顯示單元150的上方沿一第一轉向d1向外彎折后形成第一彎折部141,第一彎折部141與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實質上平行。另一方面,第二偏光片160自顯示單元150的下方沿一第二轉向d2向外彎折后形成第二彎折部161,第二彎折部161與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實質上平行。
并且,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彎折部141覆蓋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且第一彎折部141位于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與第二彎折部161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彎折部141的端部141e的水平位置與該第二偏光片160的一水平部163的上表面163u的水平位置齊平,且第二彎折部161的端部161e的水平位置位于第一偏光片140的上表面143u的水平位置與透光基板110之間。
如此,第一偏光片140的第一彎折部141以及第二偏光片160的第二彎折部161的配置將可不致影響其他原有構件的位置配置,而可輕易整合至現有顯示裝置100的制程中。
以下將搭配圖2至圖4與圖5,針對本揭露的第一偏光片140或第二偏光片160的制作流程進行進一步的解說。
圖2至圖4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第一偏光片140或第二偏光片160的制作流程的側視示意圖。圖5是依據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第一偏光片140或第二偏光片160的頂視示意圖。首先,如圖2所示,提供一偏光片pl。接著如圖3以及圖4所示,彎折偏光片pl。舉例而言,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彎折偏光片pl的方式是使用模具進行裁切。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偏光片pl并未被完整切斷,而仍有部分彼此相連。如此,被裁切后的偏光片pl呈現彎折,卻不致斷裂的狀態。接著,如圖4所示,再將偏光片pl兩側進行直角(即實質上約90°)的彎折。如此,即能產生如圖5所示的具有彎折部bp的偏光片pl,而能藉以提供上述顯示裝置100所需的具第一彎折部141的第一偏光片140以及具第二彎折部161的第二偏光片160。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偏光片140或第二偏光片160的制作流程可在顯示裝置100的制程中進行,即在安裝第一偏光片140以及第二偏光片160時,同時進行第一彎折部141與第二彎折部161的制作,而使至少部分第一彎折部141與至少部分第二彎折部161在顯示單元150的側面150s上彼此迭合,而能形成上述的顯示裝置100。
綜上所述,本揭露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藉由第一偏光片的第一彎折部與第二偏光片的第二彎折部相互迭合的配置,將能有效阻擋光線進入顯示單元的側面,而消除了可視化區域的漏光現象,進而使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顯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