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涉及紅外熱成像儀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在白光瞄準鏡前通常需要設置前置鏡以增加瞄準功能,但是所增加的前置鏡通常為微光夜視產品,只能在晚上又一定光照的情況下起到增加瞄準功能的作用,而在一些惡劣如霧、雨、雪等天氣或者白天時均不能工作。
因此,提供一種能夠能夠適用于多種天氣狀況以及白天夜晚都能工作的熱像前置鏡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提供一種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
作為發明的第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其中,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一物鏡透鏡、第二物鏡透鏡、物鏡鏡筒、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目鏡鏡筒、目鏡透鏡組、目鏡透鏡和接口,所述第一物鏡透鏡、第二物鏡透鏡、物鏡鏡筒和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依次連接,所述目鏡鏡筒、目鏡透鏡組和目鏡透鏡依次連接,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還包括oled屏,所述oled屏位于所述目鏡鏡筒背離所述目鏡透鏡組的一端,所述第一物鏡透鏡、第二物鏡透鏡和物鏡鏡筒的光學中心位于第一光軸軸向上,所述oled屏、目鏡鏡筒、目鏡透鏡組和目鏡透鏡的光學中心位于第二光軸軸向上,所述第一光軸軸向和所述第二光軸軸向平行,
所述第一物鏡透鏡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的制作材料均包括鍺玻璃,在所述物鏡鏡筒的內壁,所述第一物鏡透鏡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與所述物鏡鏡筒接觸位置設置臺階,以固定所述第一物鏡透鏡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所述第一物鏡透鏡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與所述物鏡鏡筒之間留有間隙,并在所述間隙中灌入稀硅橡膠,
所述第一物鏡透鏡、第二物鏡透鏡和物鏡鏡筒能夠將進入的紅外激光信號聚焦于所述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上,所述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能夠對所述紅外激光信號處理分析后形成可見的熱圖像,并通過所述oled屏顯示,所述目鏡鏡筒、目鏡透鏡組和目鏡透鏡能夠提供觀察所述oled屏上熱圖像的觀察窗,所述接口用于提供與白光瞄準鏡連接的接口。
優選地,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包括旋轉調焦手輪,所述旋轉調焦手輪設置所述物鏡靠近所述第二物鏡透鏡的一端,所述旋轉調焦手輪能夠在旋轉時帶動所述物鏡沿光軸軸向移動。
優選地,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包括電池盒組件,所述電池盒組件位于所述目鏡和所述oled屏連接位置的頂端,所述電池盒組件能夠向所述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和所述oled屏提供供電電源,且所述電池盒組件提供的電壓范圍為5v~8.4v。
優選地,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包括燕尾連接座和鎖定裝置,所述燕尾連接座位于所述物鏡鏡筒和所述目鏡鏡筒的底端,所述燕尾連接座用于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與槍械的連接,所述鎖定裝置與所述燕尾連接座連接,所述鎖定裝置用于將所述燕尾連接座鎖緊。
優選地,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還包括按鍵板,所述按鍵板設置在所述目鏡鏡筒的側面,所述按鍵板用于提供參數調節菜單。
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通過對紅外激光信號的處理實現成像,由于接收的是紅外信號,因此不受光照限制,可以在全黑環境下使用,當該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置于白光瞄準鏡前端時,用以增加白光瞄準鏡的各種環境照度下的瞄準功能,且安裝拆卸快捷方便,在很短時間甚至幾秒內實現白光瞄準鏡在各種照度環境下的觀察瞄準能力,增加了系統的識別偽裝及抗干擾能力。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發明,但并不構成對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中目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中燕尾連接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中按鍵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發明,并不用于限制發明。
作為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其中,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一物鏡透鏡2、第二物鏡透鏡3、物鏡鏡筒5、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6、目鏡鏡筒9、目鏡透鏡組10、目鏡透鏡11和接口12,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第二物鏡透鏡3、物鏡鏡筒5和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6依次連接,所述目鏡鏡筒9、目鏡透鏡組10和目鏡透鏡11依次連接,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還包括oled屏7,所述oled屏7位于所述目鏡鏡筒9背離所述目鏡透鏡組10的一端,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第二物鏡透鏡3和物鏡鏡筒5的光學中心位于第一光軸軸向上,所述oled屏7、目鏡鏡筒9、目鏡透鏡組10和目鏡透鏡11的光學中心位于第二光軸軸向上,所述第一光軸軸向和所述第二光軸軸向平行,
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3的制作材料均包括鍺玻璃,在所述物鏡鏡筒5的內壁,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3與所述物鏡鏡筒5接觸位置設置臺階,以固定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3,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3與所述物鏡鏡筒5之間留有間隙,并在所述間隙中灌入稀硅橡膠,
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第二物鏡透鏡3和物鏡鏡筒5能夠將進入的紅外激光信號聚焦于所述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6上,所述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6能夠對所述紅外激光信號處理分析后形成可見的熱圖像,并通過所述oled屏7顯示,所述目鏡鏡筒9、目鏡透鏡組10和目鏡透鏡11能夠提供觀察所述oled屏7上熱圖像的觀察窗,所述接口12用于提供與白光瞄準鏡連接的接口。
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通過對紅外激光信號的處理實現成像,由于接收的是紅外信號,因此不受光照限制,可以在全黑環境下使用,當該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置于白光瞄準鏡前端時,用以增加白光瞄準鏡的各種環境照度下的瞄準功能,且安裝拆卸快捷方便,在很短時間甚至幾秒內實現白光瞄準鏡在各種照度環境下的觀察瞄準能力,增加了系統的識別偽裝及抗干擾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由圖1可以看出,物鏡1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物鏡透鏡2、第二物鏡透鏡3和物鏡鏡筒5,物鏡1為大相對孔徑系統,其f數為1。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3由鍺玻璃制作,為非球面透鏡。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3以及所述目鏡透鏡組10和所述目鏡透鏡11與所述物鏡鏡筒5、所述目鏡鏡筒9之間由減振抗沖擊膠層隔離,緩解了大過載沖擊對光學玻璃的沖擊能量。
應當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物鏡透鏡2和所述第二物鏡透鏡3與所述物鏡鏡筒5之間留有間隙,并在所述間隙中灌入稀硅橡膠,滿足了鍺玻璃的熱脹冷縮。
還應當理解的是,所述紅外激光信號聚焦與所述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6的光敏元件上,經由紅外探測器對該信號進行處理分析,并形成可見的熱圖像呈現于oled屏7上,通過目鏡16能夠觀察到所述熱圖像。目鏡16包括依次連接的目鏡鏡筒9、目鏡透鏡組10和目鏡透鏡11。
為了實現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的調焦功能,作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的第一種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包括旋轉調焦手輪4,所述旋轉調焦手輪4設置所述物鏡1靠近所述第二物鏡透鏡3的一端,所述旋轉調焦手輪4能夠在旋轉時帶動所述物鏡1沿光軸軸向移動。
可以理解的是,通過旋轉調焦手輪4帶動物鏡1沿光軸軸向移動,實現物鏡整組調焦,對不同距離范圍內目標清晰成像。
為了使得所述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6和所述oled屏7能夠正常工作,作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的第二種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包括電池盒組件8,所述電池盒組件8位于所述目鏡16和所述oled屏7連接位置的頂端,所述電池盒組件8能夠向所述紅外熱像探測器組件6和所述oled屏7提供供電電源,且所述電池盒組件8提供的電壓范圍為5v~8.4v。
具體地,為了使得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能夠與槍械等實現連接,作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的第三種具體地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3所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包括燕尾連接座13和鎖定裝置14,所述燕尾連接座13位于所述物鏡鏡筒5和所述目鏡鏡筒9的底端,所述燕尾連接座13用于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與槍械的連接,所述鎖定裝置與所述燕尾連接座13連接,所述鎖定裝置14用于將所述燕尾連接座13鎖緊。
進一步具體地,為了實現對成像后的圖像亮度、對比度等的調節,作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的第四種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4所示,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還包括按鍵板15,所述按鍵板15設置在所述目鏡鏡筒9的側面,所述按鍵板15用于提供參數調節菜單。
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中物鏡1、紅外探測器組件6、oled屏7、目鏡16這幾部分的光學中心一致性影響產品的光學性能,及槍械射擊的瞄準精度,因此,可以通過在與光軸垂的平面內移動oled屏7來校準產品的光學中心,具體方法為:先通過帶分劃的目標校準白光瞄準鏡的光學中心,且無視差。再將產品置于帶分劃目標與白光瞄準鏡之間,保證三者共光軸,再移動oled屏7使分劃目標與白光瞄準鏡光學中心一致。
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的主要性能如下:
焦距:f’=75;
倍率:1x;
視場:8.3°×4.2°;
相對孔徑:1:1;
調焦范圍:20m~∞;
出瞳直徑:40mm;
所述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中紅外探測器的主要參數:
分辨率:384×288;
像素:17μm;
正常工作電源電壓范圍:dc5~12v;
0.38″oled主要參數
分辨率:873×500;
像素:10μm;
高低溫工作范圍:-55℃~+60℃。
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用于安裝于白光瞄準鏡前端,具備快速方便地增加白光瞄準鏡的各種環境照度下的的瞄準功能,發明提供的非制冷型紅外熱像前置鏡相對于市場上的微光夜視產品還具有獨特的優點,如可在霧、雨、雪的天氣下工作,作用距離遠,能識別偽裝和抗干擾等,且白天和夜晚都能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發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發明并不局限于此。對于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發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