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洞簫,特別涉及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
背景技術:
洞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調,寄托寧靜悠遠的遐思,令人陶醉,回味無窮。對當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而言,它無疑能使人返璞歸真,松弛神經,追求情緒的安寧,使思維意識隨之升華。洞簫直徑2. 2cm左右,其正面和背面分別開有5個和I個指孔,常用調為G、F、C等。其筒音為最低音,但其傳統結構限制了音域寬度,有時演奏者不得不
利用借音演奏。例如F調洞簫的筒音為彳,當出現比^還低的低音時,就不能正常演
奏,演奏者只能借中音來代替低音。如當用F調洞簫演奏樂曲《映山紅》時,其樂白
"(6 3 2 I ; s3. 5 ; 6 2 216 ; 1S -);",因傳統F調洞簫最低音是6,樂曲最低音
f無法奏出,只能借中音“I ”來代替,顯然這高八度的音代替“! ”會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有效表達出樂曲的意境,直接限制了 G調洞簫的演奏范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能夠擴展F調洞簫音域,擴展F調洞簫的演奏范圍。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包括簫管,簫管頂端設有吹孔,中部設有指孔;其關鍵改進在于在簫管下端還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并在簫管上固定設有用于間斷性封閉第一音孔的封閉裝置;所述封閉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簫管外壁上的抱箍以及借助于銷軸和扭簧安裝在抱箍安裝耳上的按鍵;所述簫管背面位于第二音孔下方還設有調音孔。所述抱箍位于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之間。所述按鍵底面與第一音孔對應位置設置底面為圓柱曲面的硅膠墊;所述硅膠墊底部圓柱曲面的直徑與簫管外壁直徑相等。所述按鍵由一塊平板狀不銹鋼板和一塊固定安裝在平板狀不銹鋼板開放端右側的一端設有平板狀折彎的圓弧狀不銹鋼板;所述平板狀不銹鋼板一端借助于銷軸和扭簧與抱箍安裝耳連接;所述圓弧狀不銹鋼板的直徑與簫管外壁直徑相等。所述第一音孔與最底部指孔之間的距離為6-8cm,第一音孔與第二音孔之間的距離為 11-13. 5cm。所述調音孔與第二音孔之間的距離為3-5cm。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傳統的F調洞簫在正面和背面分別開有5個和I個指孔,在演奏的時候五個指孔全閉時為筒音也就是最低音,最低音取決于設于
簫管下端的調音孔,調音孔與吹孔之間的距離就是F調洞簫演奏最低音時用于振動發音的氣柱的長度,將傳統F調洞簫的調音孔的位置向后移動,并在調音孔與最后一個指孔之間設置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其中第一音孔的位置相當于傳統F調洞簫上調音孔的位置,當本實用新型中的F調洞簫第一音孔處于開放狀態時,其演奏技法和發音與傳統F調洞簫無異,而當利用常開的按鍵將第一音孔封閉、且其它指孔全部封閉的時候,吹奏時洞簫發聲的 頻率則是由第二音孔到吹孔的距離決定的,由于第二音孔與吹孔之間的距離大于傳統F調洞簫的調音孔與吹孔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在僅是第二音孔開放時用于振動發聲的氣柱長于傳統F調洞簫筒音氣柱長度,較長氣柱的振動頻率低于較短氣柱的振動頻率,所以第二音孔發音是比5更低的低音。
圖I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左視圖的全剖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俯視圖的放大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立體圖;圖7為圖2的A部放大圖;圖8為圖7的B部放大圖;圖9為圖6的C部放大圖;I、吹孔;2、簫管;3_1、第一指孔;3_2、第二指孔;3_3、第三指孔;3_4、第四指孔;3-5、第五指孔;3-6、第六指孔;4、按鍵;5、抱箍;6、第一音孔;7、調音孔;8、娃膠墊;9、第二音孔;10、銷軸;11、扭簧;12、卡簧;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至圖6所示的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包括簫管2,簫管2頂端設有吹孔1,中部設有指孔;其關鍵改進在于在簫管2下端還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音孔6和第二音孔9,并在簫管2上固定設有用于間斷性封閉第一音孔6的封閉裝置;所述封閉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簫管2外壁上的抱箍5以及借助于銷軸10和扭簧11安裝在抱箍5的安裝耳上的按鍵4 ;銷軸10穿設在抱箍5的兩安裝耳上,其開放端借助于卡簧12固定安裝,扭簧11套裝在銷軸10上,扭簧11 一端固定在按鍵底面,另一端固定在抱箍的一個安裝耳上;所述簫管2背面位于第二音孔9下方還設有調音孔7。所述第一音孔6與最底部指孔之間的距離為6_8cm,優選8cm ;第一音孔6與第二音孔9之間的距離為11-13. 5cm,優選13. 5cm ;第一音孔6的位置和傳統F調洞簫上的調音孔的位置相同,本實用新型中的調音孔7的位置向后挪、且位于第二音孔9的下方,調音孔7與第二音孔9之間的距離為2. 5-5. 5cm,優選5cm;第一音孔、第二音孔以及調音孔的位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根據所選竹子的情況進行設置,并根據音律進行校對和微調,調音孔還可以用于穿設裝飾物。一般的F調洞簫在正面和背面分別開有5個和I個指孔,在演奏的時候5個指孔全閉時為筒音5,也就是最低音,最低音取決于設于簫管下端的調音孔,調音孔與吹孔之間的距離就是F調洞簫演奏最低音時用于振動發音的氣柱的長度,將傳統F調洞簫的調音孔的位置向后移動,并在調音孔與最后一個指孔之間設置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其中第一音孔的位置相當于傳統F調洞簫上調音孔的位置,當本實用新型中的F調洞簫在第一音孔處于開放狀態時,其演奏技法和發音與傳統F調洞簫無異,而當利用常開的按鍵將第一音孔封閉、且其他指孔全部封閉的時候,距離吹孔最近的開放音孔就是第二音孔,由于第二音孔與吹孔之間的距離大于傳統F調洞簫的調音孔與吹孔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在第二音孔開放時用于振動發聲的氣柱長于傳
統F調洞簫筒音氣柱長度,合理計算并控制這段距離,可使此音為!。由于3并不常用,所以
將第一音孔設置為常開式,即按鍵在扭簧的作用下,一般處于彈起狀態,只有在需要演奏3
的時候演奏者用小指按下按鍵,封閉第一音孔,當然根據演奏者的不同習慣,可以選擇將按鍵設置在左側或者右側,演奏的時候可以使用左手手指或者右手手指按下按鍵,實現對第一音孔的封閉;另外一點,本實用新型中的F調洞簫還可以根據演奏者需要調整第二音孔
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可分別實現f、 等低音的演奏。所述抱箍5位于第一音孔6和第二音孔9之間。所述按鍵4底面與第一音孔6對應位置設置底面為圓柱曲面的硅膠墊8 ;所述硅膠墊8底部圓柱曲面的直徑與簫管2外壁直徑相等。所述按鍵4 (如圖6和圖7所示)由一塊平板狀不銹鋼板和一塊固定安裝在平板狀不銹鋼板開放端右側的一端設有平板狀折彎的圓弧狀不銹鋼板;所述平板狀不銹鋼板一端借助于銷軸10和扭簧與抱箍5連接;所述圓弧狀不銹鋼板的直徑稍大于簫管2外壁直徑。由于F調洞簫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處于下方的手需要控制下端的三個指孔(第四指孔
4、第五指孔5和第六指孔6),其小指一般不使用,所以,本實用新型中將按鍵中圓弧狀不銹鋼板固定設于平板狀不銹鋼板開放端右側(如果演奏者習慣用左手按住下端三個指孔,也可以將按鍵設置在對稱位置),演奏的時候,右手小指直接可以操作按鍵,實現低音的演奏,圓弧狀不銹鋼板按下的時候,其輪廓正好和F調洞簫簫管的外壁輪廓相適應,而且設置在按鍵端部的硅膠墊底面為圓柱曲面,有效保證按鍵按下時第二音孔的密封效果,當然,按鍵的結構可以參照現有長笛等樂器的按鍵結構設置,結構可以更加合理。
權利要求1.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包括簫管(2),簫管(2)頂端設有吹孔(1),中部設有指孔;其特征在于在簫管(2)下端還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音孔(6)和第二音孔(9),并在簫管(2)上固定設有用于間斷性封閉第一音孔(6)的封閉裝置;所述封閉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簫管(2)外壁上的抱箍(5)以及借助于銷軸(10)和扭簧(11)安裝在抱箍(5)的安裝耳上的按鍵(4);所述簫管(2)背面位于第二音孔(9)下方還設有調音孔(7)。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箍(5)位于第一音孔(6)和第二音孔(9)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鍵(4)底面與第一音孔(6)對應位置設置底面為圓柱曲面的硅膠墊(8);所述硅膠墊(8)底部圓柱曲面的直徑與簫管(2)外壁直徑相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鍵(4)由一塊平板狀不銹鋼板和一塊固定安裝在平板狀不銹鋼板開放端右側的一端設有平板狀折彎的圓弧狀不銹鋼板;所述平板狀不銹鋼板一端借助于銷軸(10)和扭簧(11)與抱箍(5)連接;所述圓弧狀不銹鋼板的直徑與簫管(2)外壁直徑相等。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孔(6)與最底部指孔之間的距離為6-8cm,第一音孔(6)與第二音孔(9)之間的距離為11-13. 5m。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其特征在于所述調音孔(7)與第二音孔(9)之間的距離為3-5c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加鍵拓寬音域的F調洞簫,包括簫管,簫管頂端設有吹孔,中部設有指孔;其關鍵改進在于在簫管下端還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音孔和第二音孔,并在簫管上固定設有用于間斷性封閉第一音孔的封閉裝置;所述封閉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簫管外壁上的抱箍以及借助于銷軸和扭簧安裝在抱箍的安裝耳上的按鍵;所述簫管背面位于第二音孔下方還設有調音孔。其優點在于當第一音孔和其他指孔全部封閉的時候,距離吹孔最近的開放音孔就是第二音孔,由于第二音孔與吹孔之間的距離大于傳統F調洞簫的調音孔與吹孔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在只有第二音孔開放時,用于振動發聲的氣柱長于傳統F調洞簫筒音氣柱長度,其筒音是比5更低的低音。
文檔編號G10D9/00GK202512866SQ20122012992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31日
發明者任世偉, 劉立騫, 韓佩琦, 高新存 申請人:河北科技大學